“3·11”:一個國家的祭日(3 / 3)

有日本學者說,日本的防災也進入了這樣的領域,以《災害對策基本法》為基礎的行政主導也暴露出了界限和弊端。建造堤壩,建造水庫,建造防沙林,建造各種設施,發布必須逃離的避難布告等。這樣的係統,在日本是50年一貫製。應該死數千人的自然災害,隻死100人了,應該說這是絕對不壞的行政係統。但是,人為提高的安全,同時也就提升了人的脆弱性。如設想100年一回的大雨,建造了防潮堤。結果發生了什麼?如果沒有防潮堤的話,遇上小水害的時候,總有消防隊員過來指導工作,劃定哪些場所不宜建造房屋等。但建造了防潮堤後,100年概率以下的水害全部被排除在外了。其結果,用小水害積累起來的防災智慧就漸漸消失了,守衛地域的共同意識也喪失了,終於有一天,超過百年概率的大水災害襲擊了無防備的住民。

5年前的“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嘯為什麼死了2萬多人?原因何在?日本人看到了這個問題。如在宮城的三陸地域,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發生了明治三陸海嘯,2.2萬人死去,其中田老村(現在宮古市田老)死去1859人。從此之後,日本人在三陸地域設想明治三陸海嘯的規模來推進防災。田老村的防潮堤,在1934年開工,1978年完成,高10米,總長度為2433米,而且建造了兩道防潮堤,在日本有“萬裏長城”之稱。

有一次,《不死人的防災》一書作者片田敏孝訪問當地,問老人:大海嘯來的話,你還逃嗎?老人回答說:明治三陸海嘯、昭和海嘯這裏都遭殃了,但這回有了巨大的防潮堤,應該無事了。片田說:這不行,防潮堤隻有10米高,明治三陸海嘯是15米高!老人說:你看,這回有兩道防潮堤。如果有超越這兩道堤壩的海嘯來了,我老頭也應該死了。後來片田敏孝得知,這位老人死於“3·11”的大海嘯。片田敏孝認為:死了那麼多人,肯定是有很多人沒有及時避難。

海嘯發生後的2011年3月20日,《朝日新聞》有篇文章提到:日本第一的防潮堤,居民們稱呼它為萬裏長城,表達了一種強烈的信賴感。防潮堤是安全的象征。因為有防潮堤在,所以來不及逃出或不想逃離的人很多。建造防潮堤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守衛居民的生命。但是,對它過度信賴的居民,反而葬送了性命。這樣看來,再怎樣的巨大防潮堤,它不但不是設想的那樣,而且還使人的防災意識出奇地低下。這是不是日本防災教育的失敗呢?

作家柳田邦男為此寫有《想定外的圈套》(文藝春秋)一書。他在書中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建築災害為什麼反複出現?在日本,鋼筋水泥建造物的耐震性問題首次被重視是在1964年的新潟地震。那次地震,使鋼筋水泥造的縣營住宅橫倒,剛建成的昭和大橋也斷裂了。但當時把這個原因歸結為信濃川河口附近的沙盤地勢,建築物自身的問題還沒有被提及。追究建築物構造和施工等問題,是在1968年的北海道十勝衝地震的時候。十勝衝地震毀壞了新建的函館大學,也震壞了青森縣學校的鋼筋校舍。日本建築學會開始調查,認為以前的建築基準法中的設計規準不充分。為此在1971年日本建築學會改定了鋼筋水泥的構造計算基準,指導施工上的注意事項等,取得了成效。“3·11”大地震,幾乎沒有震倒的房屋,不能不說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

法理新思維:無法防止核災是不是罪?

罪惡當然要清算。但海嘯帶來的核泄漏是罪惡嗎?如果是罪惡,那是誰的罪惡?如果上法庭,那誰應該上法庭?法庭辯論又將如何進行?無疑,日本進入了一個“無法防止核災是不是罪”的新的法理時代。這是全球還沒有出現過的法理時代。

2011年2月29日,日本檢察審查會指派的檢察官,針對經營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三名前高層涉業務過失致死罪,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強製起訴。檢方律師代表說,不管這次庭審的結果如何,但對於追究核電事故是一個機會,這將是日本史上難度最高的一場官司。日本的法庭將首次出現“無法防止核災是不是罪”的爭辯。東電是否預想過海嘯的發生,將成為法庭辯論的焦點。三名前東電的高層將被對公法庭,但祭出“和平與繁榮”大旗,構造出犧牲體係,在這片土地上玩冒險的執政黨高官們,能被對公法庭嗎?日本人在等待中挑戰著日本的核複興之路。無疑,作為對“3·11”的思考,這將是日本社會今後最大的焦點之一。

而海嘯引發的七十七銀行女川支店(宮城縣女川町)12名業務員死亡的訴訟,在最高裁的裁決下已經敗訴。但原告的遺族日前在仙台市舉行記者會,說企業是否應該有防災的指針,如果有,那判斷其作為和不作為的依據又是什麼?這個問題還沒有搞清楚就判原告敗訴,隻能引發對實現安全社會的更大擔心。在海嘯中失去長男的田村孝行說,已經5年了,但銀行的法律責任能免除嗎?兒子等12人的死,銀行沒有責任嗎?人命最優先的體製,企業究竟如何落實?他說,他要繼續走抗爭之路。

這樣看來,雖然是天災,日本人卻當人禍來反思;雖然是瞬間,日本人卻當永恒來探討。他們的所作所為驗證了這樣一句話:災難是造就靈魂的峽穀。

日本有一位6歲的小男孩,在災害發生後向《每日小學生新聞》投稿說:我爸爸是東電的職工,核電的製造當然是東電,但是製造機會的是日本人,不,可以說是世界上的所有人。其中我也在,你也在,他也在。發電站之所以要增加是因為日本人到深夜還開著超市,還玩著遊戲,還無端地浪費著電氣。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以“國”字為奠的祭日裏,作為思想的“3·11”,其張力究竟何在?在有111座火山、98條活斷層帶、1年中有感和無感地震達到13萬次的國土上,設下54座核電站、6所村核廢料處理廠,這無論怎麼說都是唯意誌論最為霸道的一個表征。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