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源於凶犯複雜的人生閱曆,隻有人生閱曆同樣厚重的人才有能力揭穿其動機。本作主人翁陶展文就承擔著“揭曉動機”的責任。
陶展文,一個年逾五十的食堂老板,《枯草根》第二章中曾提及他的經曆。
陶展文的人生可謂坎坷。他生於陝西,長於福建,年輕時曾留學日本研習法律。由於少年、青年時光均在東京度過,他操著一口熟練的日本官話。大學畢業後一度歸國,或許是厭倦了祖國的政治運動,再次移居日本,隨後與日本女子結緣,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日籍華僑生活。其父為拳法達人,陶展文年幼時便暗得拳法三昧。至於他的廚藝,既非南菜係,亦非北菜係,純屬無師自通。除此之外,他在中醫學上也頗有造詣,在朋友圈中有“在世華佗”之名。
陶展文雖然隻是一介食堂老板,卻對棘手的殺人案件備感興趣,本作的第五章曾對此進行了如下解釋——“陶展文的探索欲源於對錯綜複雜人性的求知,而謀殺,正是人性的最佳投影。若非仍對人性寄予厚望,又怎麼會操這份閑心呢?”
但陶展文並不會主動去尋找案件,例如在本作中,他是出於好意接待了香港女孩林寶媛,才無意間被卷入酒店殺人案件的。
隨著調查的深入,陶展文對案件嫌疑人林東策的曲折經曆產生了共鳴,而這一看似單純的共鳴,卻指引陶展文揭開了層層內幕。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作者在推理的間隙精心安排了“後樂園之遊”這樣討論異國文化差異的片段,為小說整體平添了幾分厚重。
追溯陳舜臣大師的創作曆程,不難發現,他的初期作品都是圍繞密室與不在場證明的本格派推理,但自從創作了以中日曆史為背景的《炎中畫》,陳大師筆鋒一變,轉攻曆史小說,昭和四十年出版的宏偉壯闊的曆史長篇羅曼史《鴉片戰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後,描寫手藝人在戰亂中追求藝術的坎坷一生的《青玉獅子香爐》於昭和四十年榮獲第60屆“直木獎”。第二年,《再臨玉嶺》與《孔雀之道》兩部作品同時獲得昭和四十五年的第23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鴉片戰爭實錄》與《敦煌之旅》分別在昭和四十六年與昭和五十一年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與“第3屆大佛次郎獎”,這兩項大獎標誌著陳舜臣大師成功進軍曆史實錄與紀行文學領域。此外,《三國史秘本》與《小說十八史略》等新學派中國古典文學的問世,也反映出陳舜臣大師深厚的文學曆史底蘊與多變的寫作風格。
陳舜臣大師從發表推理處女作開始,便在鼎盛的社會派推理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這要歸功於他始終秉持自己別具一格的寫作特點,巧妙地將本格派與社會派的精髓融合,陳大師筆下的食堂老板陶展文便是二者的最佳接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