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3)

敏銳的生活悟性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恰如古詩所雲: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在明星主持人的成功道路中,書本知識固然不可缺少,但實踐經驗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些主持人雖然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受過係統的正規學院式的書本知識訓練,但工作起來也很出色,主要靠的就是豐富的實踐經驗。像大家十分熟悉的沈力、趙忠祥、虹雲、陳鐸等明星主持人,除了具有一定的書本知識外,無不是實踐經驗的富有者。實踐經驗彌補了這些節目主持人書本知識的“先天不足”,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質,為他們在節目主持人神奇的天地裏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實踐經驗或是豐富的生活閱曆之所以起了重要的作用,還在於主持人對生活中的經曆和現象決非簡單地照搬和記憶,而是利用了自己對生活的敏銳悟性,這種敏銳的悟性猶如發酵罐,將生活的“原料”投入到其中,才釀成了融入主持人心身的知識的瓊漿和智慧的養分。許多學院派出身的主持人現在也很注意彌補自身生活閱曆的不足,他們善於從身邊的浮光掠影和點滴凡人小事中,去感悟豐富的內涵,來苦練自己的“十年功”。下麵幾個例證就是對“生活的敏銳悟性”的最好闡釋。

崔永元:同一萬個人說話

崔永元同楊瀾有過一次短暫的談話,他說談話節目很需要一個人內心真實的東西,讓他做上半年,就會被掏空了。當時楊瀾睜大眼睛說:“什麼?半年?兩期就掏空了。我們的知識哪夠用啊!”當時給了崔永元當頭一棒。後來不久,他見到了著名作家麥天樞,向他訴說自己的苦惱,說自己過去有一個很好的習慣,看看書、讀讀報,現在時間越來越少,尤其是靜下來讀書的時間太少。麥天樞說:“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崔永元被問愣了,說這句話有什麼好解釋的。麥天樞說:“十個人有十個人的解釋,這不對,這兩句話是並列的,就是說,一個人讀一萬卷書,再去行一萬裏路,任何人都達不到這個境界了。”他對崔永元說:“我再給你加上一條:和一萬個人說話。你現在就靠第三條。這和讀萬卷書的效果是一樣的。”

麥天樞的一席話讓崔永元苦惱的心一下子豁然開朗,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現在崔永元覺得他一直在充電,而且不比誰充得少。

白岩鬆:報紙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

大學畢業後,白岩鬆滿以為可以分到中央電台的新聞部,不料卻被分配到了《中國廣播報》。他一時有些懵了,在印象中,這張報紙主要是以刊登節目表為主,自己學了四年新聞,難道剛一上路,就要和播出時間等數字打交道嗎?同伴們為他鳴不平時也都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先幹著,再說。”

大學四年,報紙就是白岩鬆的精神食糧,他將《中國青年報》和《人民日報》上的一些好的思考性文章和經濟類文章細心地留了下來,貼成了幾大本,成了珍貴的資料。他因此覺得和報紙還是有緣分的。這次走進了陌生領域,不管情願還是不情願,先修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於是走進報社的第一天,在看完了近一段時間的《中國廣播報》,對報紙的情況有了初步了解之後,就上街買了一本名為《報紙編輯》的專業書,回來後臨陣磨槍,了解了相關ABC之後,開始了報紙生涯。

進了報社才知道,一切並非他想象的那樣糟糕。八個版麵中,隻有兩個是節目表,餘下的版麵是大有作為的。這裏的年輕人比其他部門的同齡人擁有更多機會。報社內人手並不富裕,於是實習了一段時間後,他就成了一個版麵的責任編輯,終於有了一塊“自留地”,這真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機會。於是白岩鬆靜下心來,好好幹活了。

白岩鬆負責的這個版麵,是社會性和故事性相結合的版麵。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在電台裏有了自己的一個作者群,他們提供的稿件符合他的口味,同時,白岩鬆對這些文章的修改、標題的製作、版式的設計,也大都能使作者們滿意,於是雙方開始了默契的合作,漸漸地,這一版麵的風格也就鮮明起來。

努力有了回報,周圍的人看出了這一版的變化,於是從領導到周圍朋友,都給予了讚揚和鼓勵,這給了白岩鬆成就感,-些不快與不如意也就淡化下去,並獲得了進一步幹好的動力。

白岩鬆在報社裏,自己承擔畫版、校對、付印等一係列事情,體驗了全方位報人的職業生活。他大膽創意,贏得了很多人的掌聲,幹起活來自然心氣更高。他這時不滿足於總是為人做嫁衣裳,進了報社,本來筆就沒停過,因為有了自己的陣地,加上領導寬容,於是從評論到散文,從專訪到年終回顧,一篇接著一篇,成了他文字創作的高峰期。

這期間,他以新風格撰寫的年終回顧文章《回眸九一》,被《新聞出版報》頭版全文轉載;連續八篇在中國流行音樂界較早進行深入分析的文章《中國流行音樂現狀》,被外地出版社看中,最後擴充成書。而一些散文和評論在同伴之中也引起了一定的反響。白岩鬆回想這段日子,認為正是這些有影響的文章後來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如果進了想去的新聞部值夜班,怕是很難擁有這些好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