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3)

做個工作狂!?—主持人星路視點之四

你天天打開電視機,都能看到光彩奪目的主持人正向你展現時事新聞,或是名人訪談,或是令人捧腹大笑的脫口秀,或是賞心悅目的娛樂晚會。這些主持人要麼深沉莊重,要麼詼諧風趣,要麼豪氣幹雲,要麼柔情似水……但誰會想到,他講述的新聞是他苦等苦熬、費盡周折才采訪到的;他輕鬆自如的神情之下掩飾的正是滿身疲憊;他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看似不經意之作,卻是他絞盡腦汁才偶得的傑作;他看似豪氣幹雲,她看似柔情似水,但或許此時她正身體不適,他正滿肚子委屈;你看她正向名人恰到好處地提問,卻不知采訪前她查找了多少關於名人的背景資料、采訪了與名人相關的多少人士,你還難以想象,她為了得到這次采訪的經曆是多麼曲折艱辛……

我們還需要繼續猜測什麼?難道有誰不知節目主持人是一項需要大量艱辛勞動的職業,明星之花,是要用超人的心血、汗水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培育出而燦爛綻放的?

著名電視主持人丹·拉瑟一年之中隻有七八個周末能與家人團聚;靳羽西為了主持好《世界各地》節目,每天要工作14小時;倪萍主持抗洪賑災義演晚會時,還未來得及洗掉旅途的風塵,登台時正發著難退的高燒;水均益為了采訪到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最新消息,情願“二十四小時等你”。

他們付出了嘔心瀝血的努力,甚至還要放棄人人都該享有的家庭生活、天倫之樂,倘若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是難以長期堅守自己的崗位的,惟有具備這樣的敬業獻身精神,才能縮短電視的時空距離,才能在觀眾中贏得反響。

當一個人從事著他喜愛的事業和工作時,這個人將發揮最大的效率,而且也將更為迅速地獲得成功。

愛默生說過:“因和果,手段與目的,種子與果實,是不可分割的。因為‘果’早就醞釀在‘因’中,目的存在於手段之前,果實則包含在種子中。”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高爾基說:“才能是從工作熱情中成長起來的。極端地說,所謂‘才能’,本質上不過是對於工作、對於工作過程中的一種‘愛’而已。”

魯迅先生也說:“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拉裏·金告訴大家他的成功秘訣時,曾說:“我想,我之所以能在事業上稍稍有點成就,原因之一便是觀眾看得出來我確實非常熱愛工作;熱情絕對無法假造,要是有人想要假裝熱愛自己的工作,肯定會失敗。若是真的樂在其中,並且向觀眾投射熱情,事半功倍的可能性會非常之高,這點我從各行各業的人身上都可以印證。”

是的,對工作的“熱愛”恰似心中激昂奮進的“戰神”,熱愛帶來激情,帶來幹好事業的無盡動力。熱愛工作,才能忘我地投入工作,取得事業的成功。

接下來我們舉幾個明星主持人忘我工作、愛崗敬業的事例,從中我們能體驗一份成功背後浸透著汗水艱辛的感受。在我們向明星們捧出鮮花美酒和讚美時,在享受“就像吃玉米片、喝咖啡一樣可口舒服”的笑臉時,也對明星主持人們多一份敬意,多一份寬容,也多一份理解。

崔永元:一抽屜安眠藥

談話類節目《實話實話》,主持人就崔永元一人,所以他的情緒好壞、健康狀況如何對做好這個節目的影響非常之大。

完成一期節目所需時間多少不等,如果時間很緊,要趕工期,像《雷鋒》和《甲A聯賽》這樣的節目三天就可完成了。常規情況下,都在一周以上或10到15天。所以一個月做四期,時間很難夠用。《實話實說》節目組於是采取三到四個組同時運作,每個組是一個選題,也就是說是一期的節目,崔永元是一個人對這幾組人馬,常常是每天2點到4點開會,4點到6點開會。所以在錄製一期節目時,他還在琢磨另二個選題。

崔永元是輪番作戰,同時交叉進行著節目的製作,算起來,他是節目組最累的一個人,簡直累得有點喘不過氣的感受。

不料有一天,崔永元看到報紙上介紹台灣著名節目主持人胡瓜,說他在三個電視台主持了七台主流節目。在他夫人的勸告下,今年免去了三台,還做四台節目呢!崔永元嚇了一跳,跟人家一比,這點累簡直算不了什麼。姑且不談人家節目質量問題,起碼證明他精力充沛。所以崔永元更堅定了勝任主持人工作的決心。

但比較之後,輕鬆的隻是心理感受,實際工作量卻不見輕鬆。他為了把節目做好,整天都在琢磨來琢磨去,在錄像前一天就睡不好覺,錄完像當天也睡不好。前一天夜裏腦子裏一直打架,各種聲音、各種議論,全都在模擬實際現場情況;錄完像了,對大腦又產生了強烈刺激。他能像棋手“複盤”一樣,將現場的內容,甚至每個人的每句話都記得清清楚楚。

由於長期過於操勞,總是睡眠不足,他臉變得灰白,做節目隻能靠化妝來彌補一點。睡眠不足,會對主持人的頭腦反應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他盡量強迫自己休息好,睡好覺。有一次周五,北京新聞界的幾家朋友約定在京郊昌平聚會,約定下午到齊,但由於崔永元策劃節目,他和妻子女兒到來的時候,夜幕已經完全籠罩了山林中的酒店。大家都在吃喝玩鬧,小崔則表示要早睡好養精蓄銳。第二天早上喊吃飯時,隻有他的妻子和女兒在涼台上玩耍,不見小崔人影。一問才知道,為了避開吵鬧,他半夜1點鍾喊起司機回城裏去了。

為了能保證入睡,崔永元不得不與安眠藥打上了交道,又怕產生藥物依賴,隻好在錄像的頭一天夜裏吃藥,保證睡眠充足,第二天大腦清醒。到了年底,他收拾抽屜時,自己也大吃一驚,各種各樣的安眠藥瓶居然已經塞了一抽屜。

遇到某種狀態不好的時候,他就用“職業感”來鞭策自己,盡心盡力去把節目做好。有一次,與黑龍江電視台合作,全場都坐定了,準備錄像,但他剛一開口說話,就發現話筒有問題。錄像隻好暫時停下,等著話筒修好。他就一直站在場內跟觀眾不停地說話,談各種問題,也開開玩笑,目的就是讓觀眾的情緒不掉下來。話筒一直修了兩個小時,他的嗓子都說啞了,但還是把這期節目順利錄完。

崔永元的敬業精神,受到眾口一詞的好評,《實話實話》節目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收視率。

丹·拉瑟:隨時可以喚醒我——新聞第一

說起丹·拉瑟,他出身貧寒,靠著頑強的毅力和實幹精神闖入新聞界,從地方台進入電視網,從記者轉為大牌主持人,其間曆經艱辛,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血,他對工作的狂熱勁頭,使他獲得了事業的輝煌,也成了大家效仿的楷模。

美國經濟大蕭條中長大的拉瑟,養成了拚命苦幹的習慣。他深受老師坎寧安教授的影響,認為光靠念書不足以當好記者。他於是花了比上課更多的時間去參加新聞業務實踐。他在當地電台做記者和體育節目播音員,為地方小報做自由撰稿人,也幹過汽車加油員等工作。因此,他大學畢業時,就已經是一個很熟練的記者了。

丹·拉瑟是一位拚命工作,不知疲倦的人,有一股拚死拚活幹事業的勁頭。在休斯敦電台時,他的規定工作時間是早上5點到下午1點,但他總是繼續工作,接下來接著搞晚間新聞。轉到電視台後,他擔任新聞部主任和早、晚新聞節目主持人。他給自己定了一條規定,隻要有重要新聞出現,同事們隨時都可以打電話到他家中喚醒他,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新聞第一。於是他經常在天亮之前被電話喚醒。

1961年,颶風襲擊得克薩斯州,造成了極大破壞。拉瑟單獨一人站在州氣象大樓三層樓上,手不離話筒,三天三夜連續報道颶風動態,當時颶風卷起的洪水已經衝上了氣象大樓二樓。丹·拉瑟在危急時刻的出色表現被CBS看中,1962年他進入CBS當記者。

拉瑟認為隻有冒大風險才能有好新聞,他指的風險不僅是指槍林彈雨的戰場,也包括政治鬥爭中對正義、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