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1968年,芭芭拉快40歲時,她正視了自己不能再生孩子的現實,決定領養一個。她過繼了一個生於1968年6月14日的漂亮女嬰,給她取名為傑奎琳·戴娜·古博,呢稱“傑姬”。
傑姬13歲時身高就有一米八,她度過了一個躁動不安的童年和青春期。如果說,芭芭拉自己在青少年時期遇到的種種艱難不幸,主要源於他父親夜總會老板的職業和姐姐的弱智,那麼傑姬呢,則要將她的艱辛孤獨歸咎於她母親的職業了,她本是芭芭拉的養女,後又經曆了芭芭拉與李·古博的離異。
在傑姬整個童年,芭芭拉的事業正如日中天,傑姬留在家中由一位法國保姆照看,保姆的愛稱叫“芝娜”,家裏還有一名廚師。
傑姬同學的母親說:“我對芝娜比對芭芭拉更了解。芝娜基本包攬了一切家務。我跟她很談得來。隻要是到了孩子們的遊玩日,我就會把芝娜也約上。我們學校的學生家長們幾乎與芭芭拉沒什麼來往,我們在學校舉行的大型慶典會上才能看見她,我和芝娜交往,覺得她更像是一位母親而不是一位保姆,她真的比媽媽還像媽媽,簡直就是傑姬的真正媽媽。”
傑姬非常喜歡芝娜,芭芭拉也說,“有芝娜在家,意味著我到中國去可以無牽無掛了。”
芭芭拉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她的父母就因工作抽不開身而將她送進了寄宿學校,假期就將她送人夏令營。傑姬的經曆同芭芭拉十分相似,將傑姬打發去夏令營度假對芭芭拉來說更便利些,因為芭芭拉幾乎沒有什麼假期。裏根遇刺時芭芭拉就正在度假,結果中途就返回參加了報道行列,那是一次少有的度假機會。
到傑姬5歲時,她會告訴媽媽,她在電視上看見了她,“那不是你,媽咪。我更喜歡你呆在家裏。”
傑姬慢慢長大了,她終於明白了很少見到母親的原因,她媽媽是位大電視明星,工作計劃總是排得滿滿的,所以,她發泄心中怨氣的一種方式就是拒絕去看芭芭拉的節目。
有一次,芭芭拉剛剛采訪完以色列總理貝京和埃及總統薩達特,其他節目已預先安排好播出,所以芭芭拉就忙裏偷閑,打個電話回家,傑姬接了電話,“真是掃興,媽咪,”她嚷嚷道:“我看我的小花貓節目看得正帶勁,還沒看完他們就把你換上了場。”
傑姬知道大家都非常喜歡她,但她也有一絲困惑,“我不知道他們是因為喜歡我本人,還是因為我是芭芭拉·沃爾特斯的女兒”。
芭芭拉竭盡全力帶給傑姬她全部的愛和所有情感。她不斷地在她的女兒和事業之間來回奔波,但傑姬還是很不開心,因為芭芭拉是一個老不在家的媽媽。
在芭芭拉的辦公桌上,有兩個小像框,有一個裏麵嵌著傑姬寫給芭芭拉的便箋:“我愛你。我希望你在弗蘭斯·楊克蘇華過得愉快,請在那兒給我買個禮物回來。我會再見到你。拜拜,你的傑姬。”另一個上麵寫道:“給我寄張明信片來,我就能和你一起睡覺,我愛你媽咪,我想念你,傑姬。”
到傑姬13歲那年,芭芭拉開始注意到,女兒對她能不能回家陪著已不十分計較了。有一次,完成了采訪任務後,芭芭拉急忙趕回家,母女倆在一起吃了頓飯。傑姬不想搭理媽媽,因為她打算同一個朋友一起吃飯的。芭芭拉說:“你的朋友也可以來一起吃飯呀。”“不,她媽媽要她呆在家裏。”芭芭拉生氣了,“你媽媽也要你呆在家裏。”傑姬盯著芭芭拉狠狠地說:“你是一個老不在家的媽媽。”
經過了生活的痛苦和磨難,芭芭拉已經領悟了生活的真諦:“誰也不會擁有一切。生活就是你放棄的那些,加上你得到的那些。臨終的時候,你談的定是孩子和你自己的生活質量。可另一方麵,要是你一直陪孩子們呆在家裏,等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你也會問:我現在是個什麼?”
楊瀾“治病”
1993年,楊瀾應邀去福建主持一個藝術節,當地電視台現場直播。
臨開場前一個小時,楊瀾突然上吐下瀉,躺在賓館裏動彈不了。她忙給男主持人打電話,請他今晚“多擔待點兒”,沒想到,就在她打電話的幾分鍾前,真是無巧不成書,男主持人先她一步心髒病發作,已送醫院搶救。結果,不僅沒人給她“多擔待點兒”,當晚的主持任務全歸她一人“擔待”了。
一驚之下,楊瀾騰地坐了起來。如果沒有退路,就隻有往前衝了。她隻用半個小時就化好了妝,剩下的半個小時把男主持人的所有台詞“拿”了下來。
帷幕拉開,攝像機頂上的紅燈亮起,隻見楊瀾已經穩穩地站在那裏了。為了不使觀眾覺得單人主持顯得平淡,楊瀾格外用心,把現場氣氛調得非常活躍。她盡量使自己自始自終處於高度興奮狀態,連在幕側休息時也不敢坐下,生怕精神一放鬆,病痛難忍,惹出麻煩。
兩個多小時的晚會結束後,楊瀾頓時大汗淋漓。知情的導演、演員們紛紛跑過來表示慰問。“鏡頭上一點都看不出你的生病。”導演的一句話讓楊瀾對自己當晚的表現安了心。
要說人真是還有不少潛力可挖。真是說來奇怪,這一番苦撐之後,楊瀾的病居然不治而愈了。
事後,楊瀾不無驕傲地把此事告訴了媽媽,不想媽媽眼中流出了淚水,心疼地說:“你也就是拚個年輕。”
愛德華·默羅:這裏是……倫敦
愛德華·默羅是CBS最負盛名的節目主持人,他在二戰時期關於歐洲戰局的報道使他譽滿歐美,50年代他與麥卡錫主義的不屈鬥爭,更使他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1940年8月18日開始進行的《這裏是倫敦》的現場報道,更使默羅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傳奇式英雄人物。他站在德軍轟炸的主要目標之一——英國BBC公司的樓頂上,迎著敵機的狂轟濫炸,現場播出戰爭實況,他隨時有死亡的危險。
愛德華·默羅開始了著名的《這裏是倫敦》:“我站在屋頂上,俯瞰著倫敦全城。此刻萬籟俱寂。為了國家和個人的安全起見,我不能告訴你們我現在說話的確切位置。我估計不出一分鍾,在周圍就會聽到炮聲了。探照燈此刻正向著這一邊移動,啊,炸彈爆炸了,又飛起了彈片!”“飛機還飛得很高,剛才我聽到一些爆炸聲,——又響了,那是在我上空爆炸的。早些時候,我也聽到有許多炸彈落下來,落到附近幾條街上,現在,我的頭頂上是高射炮在猛烈開火……”
奧地利的維也納陷落,他也作了現場直播:“我是愛德華·默羅,此刻正從維也納報道。現在是淩晨2點30分,希特勒本人還沒有到達市內;看來,沒有一個人知道希特勒會在什麼時候到達這裏。年輕的納粹衝鋒隊員乘車在街上四處閑蕩,他們乘著軍用卡車、各種型號的裝甲車,唱著歌,向人群扔橘子皮。幾乎所有重要的大樓都設武裝警衛,包括我們現在臨時廣播的這座樓……整個城市有一種注定要發生某種事情的跡象,每個人都在等待著,要想知道希特勒在什麼時間到達這裏。”他播出的時候,整個美國都在傾聽著他的聲音。他客觀真實的報道,大大促進了那時仍保持中立的美國領悟到這場戰爭的性質。
1941年12月7日,默羅回到美國作短暫休息時,羅斯福總統邀請他攜同夫人到白宮共進晚餐,並與他作徹夜長談,向他詳細了解倫敦和歐洲的戰局動態。默羅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敬仰和愛戴,也贏得了英國人民的敬仰和愛戴,英國向他打開了每一扇大門——英國人認為默羅不僅是他們派到美國政府那裏的大使,而且也是他們派到美國人民那裏的大使。
默羅《這裏是倫敦》的報告風格,逐漸奠定了正處於黃金時期的美國新聞廣播的基本格調——沉靜、莊重,聲情並茂而又簡潔精練,生動形象而又客觀真實。
默羅的報道,成了廣播新聞的楷模,默羅給美國新聞廣播帶去了最寶貴的東西——追求真理的嚴肅性,糾正了許多人認為廣播僅僅是廣告和娛樂工具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