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3 / 3)

讓我們回到“如果倪萍與楊瀾互換欄目”這個假設的話題吧,這裏借用楊瀾的一番感歎:“假如讓我來主持《綜藝大觀》,而倪萍來主持《正大綜藝》,大概都不會成功。”這也說明,主持人知識經驗的先期積累與欄目個性的投合,是相當重要的。

談完了倪萍和楊瀾的話題,我們已經知道這兩位主持人都在各自的欄目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功。楊瀾主持《正大綜藝》一夜成名,在主持了四年後,事業如日中天,楊瀾深感自身積累的枯竭,毅然急流勇退,飛到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國,199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國際傳媒碩士學位。在留美期間,楊瀾利用留學的便利,開始與上海東方電視台合作製作一檔《楊瀾視線》。由楊瀾擔任撰稿及主持,介紹並評論近年美國藝壇、影壇的動態,進而把節目擴展到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麵。楊瀾在《楊瀾視線》中或以導遊身份,或以記者身份,將美國的社會現實介紹給中國觀眾,她發揮了自身學識優勢及對生活的敏銳感悟力,節目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楊瀾學成回國後,在香港主持一檔節目叫《楊瀾工作室》,此時的楊瀾,已不再是從前我們熟悉並感到親切的那個清新清純可愛的女學生了。楊瀾長大了,成熟了,用練達、光彩照人、明豔動人來形容成熟的漂亮名女人楊瀾應當十分合適,她練就了自己一直期望的那種幹練的職業女性形象。

《楊瀾工作室》屬於訪談節目,可能因為是在北京長大的緣故,楊瀾一直有一點北京文化圈裏那種思維方式,在節目中她努力體現著自己的人文追求,堅持文以載道的理念,沒有俯就於香港那種完全的娛樂性、收視率第一。楊瀾在人物訪談中,將自己多年的豐富知識積累、生活磨礪出的心態與人格魅力一點點展露出來,言談中楊瀾宛若資深新聞節目主持人,信息量大,知識麵寬,敘述從容不迫,侃侃而談。《楊瀾工作室》是對社會各個文化方麵的深入探討,它不是一個時事性節目,它比較側重在一些精神領域。這檔談話節目的範圍比較寬泛,像做張藝謀的《圖蘭朵》,就是關於中西方文化的衝突問題;比如與金庸談武俠精神在中國的影響和它的局限性;還有跟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談中國建築應該避免的一些問題,和信息業巨頭英特爾公司總裁格羅夫的訪談,屬於科學技術方麵。楊瀾還將話題涉及到了生態保護方麵、香港金融風暴影響等經濟方麵以及國企改革、下崗工人再就業安置等政治、經濟方麵的諸多話題。楊瀾抓住了訪談話題的兩個要點,一個是大眾性,一個是時效性,她盡力把握重點,突出訪談的個性。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楊瀾當然有“金剛鑽”,在國內她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係,在美國學習期間,除了學。習新聞傳媒專業課程,還要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微積分、統計學,這些知識的積累使她具備了主持《楊瀾工作室》的職業素養基礎。

楊瀾在準備每期訪談話題時,會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識概念,再對話題所涉及的相關背景知識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做節目時心中有數,提問“有的放矢”。比如香港金融風暴的時候,她采訪香港證券監察委員會主席梁定邦。梁是證監委有史以來的第一任華人主席,楊瀾在跟他談話之前,對股票、期貨等相關金融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對證券監察卻不了解。楊瀾就去找了相關的書和資料。知道股票什麼時候屬於非正常波動,什麼時候就非要向股民交待內部的一些交易情況。臨時抱佛腳的對證券監察知識把握,得益於她原來就具備的股票、期貨的基本概念,否則題目做起來就很牽強附會了。

楊瀾經過了艱苦的磨練,終於使自己的“幹練成熟的職業女性”形象同《楊瀾工作室》這檔內容寬泛的訪談節目的個性相投合,使自己主持人的事業又得到了新的發展,這是一個成功的範例。而倪萍在《綜藝大觀》獲得了成功之後,也在努力進取開拓,她離開《綜藝大觀》後,央視專門為她新開了一檔《文化視點:倪萍訪談錄》。倪萍在這檔節目中的主持表現究竟如何,請看下麵的故事。

“水土不服”的《倪萍訪談錄》

如果說楊瀾的主持風格更多的是舉起“理性的寶劍”,那麼倪萍的主持風格更多的則是“腳踏情感的風火輪”。其實二者並無孰優孰劣之分,隻要與節目的個性相投合,就是最好的主持風格,通俗一點講,就是“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倪萍曾對記者說過:“我從來沒有學過廣播電視,缺乏當主持人的經驗和技巧,如果觀眾對我還滿意的話,那是因為我碰到了一個好欄目,每次都有名演員參加,又在黃金時間播出,把我托起來了……”這雖是自謙之言,但說明倪萍已覺察自己“蘊藏量”並不豐富,而是受惠於機遇,自己的風格魅力與《綜藝大觀》的節目特性恰好相互適應、“意氣相投”。早期《綜藝大觀》編導郎昆先生曾告誡節目組成員:“一期接一期的節目非把你的才智和體力榨得幹幹的不可,你必須不斷地補充養分。”

倪萍從綜藝娛樂節目的主持人轉換到做人文色彩相對濃厚、主持人文化素質要求頗高的訪談節目中來,結果1996年《文化視點:倪萍訪談錄》播出後,非議四起,一向對“群眾的評價”十分看重的倪萍,卻沒料到這回是將“一輩子挨的罵都集中在這半年了”。

《倪萍訪談錄》播出後,惡評如潮,相比倪萍在《綜藝大觀》的主持中受到的好評如潮,確實有天壤之別。毛主席教導我們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偉人的話語自有它深刻的哲理。把倪萍在訪談節目中的表現以及最終退出這個欄目來剖析一番,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倪萍對《文化視點:倪萍訪談錄》“水土不服”。

趙忠祥曾發表高見:“無論你主持哪類欄目,你必須是這類欄目傳達信息的擁有者,而且要逐步成為你承擔的這個欄目內的專家。”趙忠祥在他主持的《人與自然》欄目中,已經有了這方麵的成功實踐。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平時就很注意對欄目相關資訊的積累,他博聞強記,是一個十分注重知識“充電”的有心人,他在野生動植物知識方麵,在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研究現狀的了解方麵,已有了豐厚的儲備,所以有了較高的欄目威信。主持人的博學應是靠平時博覽群書的苦學,並能將苦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不斷提高自身文化品格。趙忠祥的深厚文化功力和儒雅風度就是靠艱苦修煉而成的。

《文化視點:倪萍訪談錄》是以主持人倪萍冠名的訪談節目,這在中國是少見的,隻有敬一丹主持過冠名欄目《一丹話題》,但在漸入佳境時突然終止了。冠名欄目特別強調主持人的話題資訊的權威性,底氣不足的人一般是沒有膽量把自己的名字掛在欄目上的。

《文化視點》的節目特性,決定了節目的主持可以是信息的交流,是命題真諦的探究,是氛圍的營造,更是文化深層次境界的追求。節目的特性要求得更多的是向觀眾展示一種“理性趣味、智慧遊戲”。而觀眾期待主持人有簡潔的歸並,睿智的插語,隨時能把現場出現的瑣碎而微妙的議論組合串連起來,在“主持”的推進中顯示出事物的內在聯係或因果關係,也就是說,提問或插話要牽住談話進展的“牛鼻子”,語言要有理有趣。這樣的節目,要求主持人要具備深厚的文化積累,否則你的提問和插語都會將自己的淺薄暴露無疑,不像綜藝節目遇到特殊情況耍點小聰明可以藏拙過關。

在《文化視點》中,倪萍在《綜藝大觀》中打造的“利器”——賢淑的形象、充沛的熱情、催淚如雨的煽情都似乎失去了用場,倪萍短缺的文化儲備使她一時還難以打造新的“利器”。僅僅通過一種表麵的“技術處理”,便想輕鬆勝出,最後隻能麵對困頓而不是成功。

對倪萍主持的《文化視點》的惡評中,最突出的是說“倪萍沒有文化”之說。倪萍因此對記者坦言:“說一個主持文化欄目的主持人沒有文化,確實令我很痛苦。”

其實說倪萍“沒文化”是很“酷評”的,她在主持節目中的謙恭、祥和、熱情的格調,就蘊含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基因,《綜藝大觀》節目的個性與她現有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品位相投合,就有了倪萍的功成名就,《綜藝大觀》也成了觀眾喜愛的欄目。但當《文化視點:倪萍談訪錄》需要她具備更多的文化積累和更高的文化品位時,倪萍的主持形象就與欄目的個性不再投合,而是產生了別扭與錯位,所以倪萍做《文化視點》不成功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