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2 / 3)

誰都知道,主持人是節目的靈魂,所以,我們也不能說,一個節目可以由任何人來主持。編導們應該嚴格把關,精心挑選能夠充分表現節目形象的人來主持節目;主持人則應該頭腦清醒,“知己知彼”,時刻提醒自己究竟適不適合編導的節目,能不能勝任節目的靈魂,不能“來者不拒”,“多多益善”,在這一點上,自信是“天生的主持人”的鳳凰衛視中文台的當家男主持人竇文濤,也碰到過問題。

文濤的主持功力相當不凡,他是第一屆“金話筒”獎獲得者、特別是他的語言表述功力匪淺,令人讚歎,他至少擁有三種語言模式:一是莊嚴陳述式,二是詼諧調侃式,三是評話方式。這第二、三種是具創新意味的語言方式。竇文濤的“壓寶”節目《鏘鏘三人行》,是用平民的視點和方式去評說“天下事”。每期用一個最新報道的新聞資訊作為節目的開場話題,然後由它聯想衍發出其他生活話題,這正是聊天的興趣和魅力所在,所以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的語言方式就是輕鬆幽默、諧趣橫生,這與文濤自身的性格和魅力相當吻合。而文濤在主持新聞專題節目中,又很有創意地常常采用評話方式,將文藝手法用於新聞節目,在業界頗具爭議,但文濤的主持實踐無疑是很有價值,很受觀眾歡迎的。比如在關於張子強綁架搶劫案的報道《世紀賊王的覆滅》這個大型專題新聞節目中,他完全采用說書人開講評書的架式主持節目,包括畫外音解說也是“評話”格調。以這樣的風格形式主持新聞節目有“不夠嚴肅”之嫌,而且主觀色彩很濃,但正是這種主觀介入式幽默輕鬆的講述、對“賊王”不留情麵的嘲諷以及與觀眾在民俗層麵的親切溝通與交流等等,構成了渾然一體的“語言場”產生了一種“視界融合”的效果,再加上電視畫麵精彩的配合呼應,兩個小時的節目一氣嗬成,人們邊聽邊看,既賞快意又覺解恨。而這樣的語言風格,其實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的話語風格是同胞兄弟,所以對於豐富文濤的熒屏形象,鞏固其風格定位是大有裨益的。

可能是老板人盡其才,或是文濤才氣過旺吧,文濤還兼做過《時事直通車》的主持人。文濤認為《時事直通車》的主持人“不需要太多的個人風格,換了誰,節目照樣播出”,所以同播報新聞的其他主持人一樣,文濤播報時事新聞時,正襟危坐,用一本正經的“嚴肅、莊重”播報新聞,如果與他在《鏘鏘三人行》中海闊天空的幽默談吐相對照,真是讓人看得別扭,也替他受到的“約束”感到十分難受。文濤已在觀眾中通過《鏘鏘三人行》和新聞專題節目樹立起了自己輕鬆幽默、熱情活潑的節目主持人形象,而《時事直通車》卻讓文濤在觀眾心目中的角色期待一腳踏空,他的“莊嚴陳述”式語言方式與“詼諧調侃式”語言方式發生了激烈的自我衝突,導致了主持風格的巨大反差,也造成了他作為一個著名主持人魅力形象的巨大反差。所以要使文濤在這一檔節目中確立自己的熒屏威信,確實有點勉為其難。顯然,隨意調遣主持人進入不同欄目,這種現象違背了傳播學基本規則,違背了受眾視聽心理,在中國大陸內地這種現象也並不少見,這應該引起人們的反思。下麵我們可以來探討一個有趣的話題:

如果倪萍、楊瀾互換欄目?

這當然隻是一個假設,而且發生的機會幾乎為零。但從探討主持人形象與節目形象的和諧統一、相互輝映方麵來看,顯然很有價值。

一支優秀球隊和一名優秀球員的產生,自身素質固然重要,但還需要有一位好教練。一個影視明星的誕生也當然需要一個好的劇本和一位好的導演、一個高水平的創作集體。主持人不是憑空獨自現身於熒屏之上,隻有具備了從管理、編導到欄目設計俱佳的條件,優秀的主持人才能得以產生。因此,一位主持人的一時不成功不能一味地怪罪他本人,而應從各方麵尋找原因。

一個成功的主持人必須要遇上一個適合他發揮才能的欄目。比如同是與楊瀾搭檔,楊瀾的老師戴顯宗本是一位以口才著稱的學者,但在電視主持這個行當,戴教授是“秀才遇到了兵”,導演想發揮他學識淵博的長處,但實在難為了他,比如怎樣主動去調動觀眾情緒,在錄像之前跟觀眾聊天、講笑話,學院派的教授顯然很不適應,這與他教書育人的過人口才顯得大相徑庭,所以最後還是“下課”去幹本行,究其原因還是這個節目形式限製了他口才的發揮,如果這是一個教育欄目,戴教授肯定會有如魚得水的暢快發揮。而趙忠祥也是知識功底深厚,他的冷麵幽默恰好與楊瀾的活潑青春相匹配,正好同《正大綜藝》節目的知識性、趣味性發生了“共振”效應,亦莊亦諧,相得益彰,保證了最大限度的觀眾群。

楊瀾初出茅廬,她不失本色地以一個“有教養的活潑可人的學生”模樣出現在觀眾麵前。沒有明星的化妝痕跡,也沒有新潮服裝的“包裝”,一雙清純、真誠而帶點稚氣的眼睛,幾件開衫、連衣裙,再配上渾然天成的披肩長發,這既體現真實的身份,率真的個性,又符合節目知識性、趣味性的特點。當楊瀾的外觀形象得到觀眾認可時,她又不失時機地使自己的氣質優勢、語言形象(包括聲音)與這種外觀形象相呼應、融合,成為一個整體。楊瀾通過對個人良好氣質因素的適度外化,成功地顯現出自己的文化氣質優勢。楊瀾在為《正在綜藝》節目寫串場詞時,常利用自己對英語精通的特長去尋找合適的知識要素加以利用,這與節目的知識性不謀而合。

楊瀾生活在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有很好的家庭教養和知識熏陶,受過良好的大學教育,悟性很高,也有較好的藝術稟賦。她的伶牙利齒、談笑風生,與節目的個性如此投合;她的氣質、素養與節目的風格相互輝映。

同是綜藝節目主持人,倪萍的主持人形象則是“賢淑、謙恭的東方女性”,這個東方女性更像是一個獨當一麵的“女主人”,但又以靈活多變的全方位主持,調動大家的參與意識,增強了熱烈、紅火的現場感。《綜藝大觀》與《正大綜藝》雖說都是綜藝娛樂節目,但《綜藝大觀》是一種晚會模式,看過《綜藝大觀》的觀眾都知道這種模式像個情緒分配器,大體上是:相聲小品等於笑聲,歌唱舞蹈等於抒情,戲曲表演等於繼承傳統,再來個喜劇因素、幽默因素的安排,尤其是來幾個興奮點、動情點的設置,非要想方設法“煽”出大夥的眼淚才算罷休。

倪萍是一位優秀的話劇演員,還拍過不少電影、電視劇,具有嫻熟的藝術表演技巧。你看,在《綜藝大觀》開場的掌聲中,站在主持台上的倪萍對你笑臉相迎,她的笑容是那麼親切、謙和而甜美,柔和的臉龐上,那富有神采的眼睛透出了真誠的熱情,也透出了東方女性特有的善良、隨和的神韻。新穎的女性時裝並不奢華,墊高的雙肩似乎也透出一種進取的勇氣,她的這種完整的熒屏形象體現於節目的始終。倪萍主持《綜藝大觀》的成功,關鍵在於她本人與節目編導比較明智地創設了既適合這種晚會模式也適合她主持風格的總體形象。

從上麵的分析對照不難看出,《綜藝大觀》需要一個“女主人”式的主持人,節目的個性更強調情緒化以及娛樂觀賞。而《正大綜藝》則側重於知識性、趣味性,其中穿插的錄像片斷及其觀賞性也主要是為了佐證其知識性和趣味性,楊瀾以一個“有教養的活潑可人的大學生”形象出現在這個節目的主持人位置,正好與其節目所追求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十分投合。在節目的個性對主持人的外觀形象定位上,如果讓倪萍與楊瀾互換,則顯然是揚“短”避“長”,因為比賽“煽情”楊瀾肯定會大敗於倪萍的手下,而論“書卷氣息”倪萍無疑略遜楊瀾一籌。

在語言形式上,楊瀾快人快語,她注意到觀眾歡迎幽默、需要幽默,在串詞上盡量運用“趣說”。明快而簡潔的表達方式切合這一檔節目的基本格調。

倪萍在語言形式的表達上,串詞近乎句句激情勃發,情感灼熱,將話劇演員不凡的台詞功底,運用到串詞的表達上,情真意切,卻又不矯揉造作,沒有讓人覺得虛情假意。倪萍具有楊瀾無可比擬的朗誦藝術才華,她曾在節目中如泣如訴地朗誦過肖複興的散文《母親》,讓人們感受到被偏見誤解的那位繼母的高尚靈魂;她的一篇《最難割舍是真情》的朗誦,聲情並茂,又一次贏得了觀眾的淚水。但倪萍的言語中,趣說幽默的成分不多,隻有一次在節目中穿插了一個用膠東方言模仿鄉村廣播員播天氣預報的小品,這種“火爆”的幽默將觀眾全都笑翻了,但這隻能偶爾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