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1 / 3)

倪萍:發自內心的“煽情”

以前在電影和電視屏幕中常常能見到倪萍的身影,影片《山菊花》是她成功的處女作,也使她獲得珠影小百花最佳女演員的榮譽。電視連續劇《中國姑娘》中她擔任主角,電視連續劇《雪城》中她擔任配角,為此她贏得了第六屆“金鷹獎”最佳女配角榮譽稱號。長期以來,她活躍在影視和話劇舞台,知名度也在漸漸升高。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被邀主持了中央電視台《人與人》節目,由於倪萍工作認真,又擁有一定數量的觀眾,於是因為一次難得的機遇,她被選中擔當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的節目主持人。倪萍自認,作為節目主持人最來不得虛情假意,從服飾到語言、動作,都應該很生活化、樸實大方,這樣觀眾才會覺得親切。

形成風格是一個人追求卓越與完美的必然結果。沒有風格,就永遠隻能生存於別人的光環之下,即使小有成就,也不能維持長久。倪萍是以純樸自然的風貌出現在觀眾麵前的,麵對感情,她不回避,被感動了就是被感動,喜歡與憤怒也自然流露而不加掩飾。倪萍的真情實感——她那飽含深情的微笑和淚水、發自肺腑的心聲,打動了億萬觀眾的心,他們稱她是一縷和煦的春風,更有許多老人把倪萍當成了自己的閨女。

倪萍的性格如同她的老家——美麗的青島一樣,溫柔而又恬靜。看她俊美的豐姿,臉上不見粉飾的色彩,也無塗眼畫眉的印痕。一頭烏黑的秀發也未被電燙搽油。她的一雙鍾靈毓秀的大眼,閃爍著真誠的光芒,透出盈盈的熱誠和慧氣,還有那超凡的內秀之力,掛在嘴角的一絲微笑,融進了她的欣悅和自信。

1992年的“五一”晚會——“勞動者的歌”,總導演張曉海決定以專題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紹華北油田的一位全國勞動模範及其妻子。擔任主持人的倪萍立即提出一定要親自去他們家看看,否則主持的時候,隻能憑空訴說,很難有真情實感。

在河北任丘的這位勞模家中,倪萍看到的是家徒四壁。她看著勞模的妻子和孩子,心裏生疼生疼的。勞模的妻子已經截斷了一條腿,因為骨癌她很快也要被截斷另一條腿。勞模5歲的兒子在灶台前燒火,他的妻子坐在鍋台上炒菜時,那條空褲管被掖進了褲腰裏。

直播的那天,勞模的一家被當做嘉賓請進了晚會的現場,丈夫戴著大紅花端坐在那裏,妻子和兒子坐在丈夫的身邊。倪萍站在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一家子。晚會快要結束時,倪萍本想平靜地向大家介紹這位勞模的事跡,講述勞模妻子的奉獻,講述他們一家的艱辛。當她告訴觀眾這一家就坐在我們直播現場的時候,倪萍的眼睛看到了勞模的兒子一直用雙手抓住媽媽那已經截肢的空褲管,而且緊緊地靠在上麵……倪萍哭了,勞模的妻子哭了,兒子哭了,現場的觀眾也哭了。當中央電視台台長楊偉光代表全體職工,把一台彩色電視機送到他們麵前的時候,觀眾席上響起了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第21期《綜藝大觀》,正逢“三八”婦女節,導演袁德旺交給倪萍一個任務:朗誦肖複興的散文《母親》。這是一個既費力又不討好的難活兒。電視到了今天,狂歌勁舞,彩燈搖曳,各種能調動觀眾情緒的手段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站在那裏朗誦散文,而且長達11分鍾,效果會怎樣?倪萍迎難而上,她以發自內心的深情,真誠地歌頌了一位繼母的博大胸懷和濃濃愛心,令電視機前的觀眾隨著她的情緒而心潮起伏,多少人忍不住潸然淚下。事後,不少有繼母的青年紛紛給倪萍來信,說:“你的朗誦使我們理解了繼母的情懷,人間有真情,今後一定更加敬重、親近繼母。”

1992年春節,青島電視台請倪萍做晚會主持人,總導演不客氣地給她一個任務:“你除了主持外,再演一個節目,你自己定。”這台節目,倪萍除了做主持人外,還成了惟一沒人給撰稿,沒有人給編、給導的演員。晚上,演員們聯歡,倪萍回家裏看望母親,並連夜寫出《我的母親》這一篇散文,第二天的春節晚會上,她聲情並茂的朗誦把全場5000名觀眾的心緊緊抓住,同她一起喜,一起悲,最後當她眼含熱淚向青島所有的媽媽問好時,全場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倪萍的同事曾經問她:“倪萍,你主持的節目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一句話、一個微笑就能把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有什麼絕招嗎?”倪萍咯咯地笑著說:“我哪有什麼絕招!隻是覺得當主持人,不應該做作,你就是你。應該讓觀眾感到,麵前這個人就是一個普通人……”

雲南的陳維是個美麗純潔的女孩,當她應邀參加《綜藝大觀》時,倪萍才聽導演說:她也是一個骨癌患者,為了保住生命,她的腿也要截肢。最為殘酷的是她是一個舞蹈演員,年僅16歲,一個如花如詩的年齡,一個青春綻放的生命。陳維說她惟一的願望是在還能走的時候爬一次長城。

倪萍陪她去了,站在長城上,倪萍問她:“還想跳舞嗎?”“想啊!”陳維高興地在長城上伸出手臂為倪萍跳起了孔雀舞。

倪萍哭了。多麼好的一個舞蹈演員,多麼年輕鮮活的一條生命。或許,陳維也意識到這可能是她最後一次跳舞了,她趴在城牆上失聲痛哭起來,那一刻,倪萍感受到仿佛偉大的長城和弱小的生命溶進了她的血液之中。

直播現場,當倪萍向觀眾介紹陳維時,她又沒能控製住感情和陳維一起哭了,陳維像個孩子偎在倪萍的懷裏,倪萍則像一個母親緊緊地摟住了小陳維。

分手時倪萍給陳維買了一件花毛衣。陳維穿著花毛衣離開了北京,離開了倪萍。一年之後,陳維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了。

倪萍說:“當你在體驗生命時,你就在積累情感,麵對心與心的碰撞,我的情感無從逃避。”

1995年,倪萍主持一次以殘疾人為主題的《綜藝大觀》,一群聾啞孩子表演舞蹈。結束時倪萍說:“這些孩子們聽不到掌聲,但是她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請觀眾們把手舉高些,告訴孩子們,我們愛他們。”當森林般的手臂高高舉起時,聾啞孩子們高興地笑了,倪萍也含淚笑了。

盡管有人對倪萍的愛哭愛笑有許多說法,但她始終堅持這樣的原則:無論是哭還是笑,絕不能成為職業的哭笑、模式的哭笑,一切都要用心去感受,感受到什麼樣,就表現出什麼樣,要用自己的心去碰撞觀眾的心,用平等的意識去為觀眾服務。做節目不可能總去找英雄、訪勞模,即使在普通人身上,也一樣能發現許多不平凡的閃光點。

倪萍的愛哭愛笑,有人稱之為“煽情”。但倪萍是發自內心,而決非為烘托現場氣氛而故作“煽情”狀。這成了她主持人魅力的最顯著特點,她的這種主持風格得益於她的人格,所以倪萍更能得到普通百姓和年長者的讚賞與認可。她經常覺得自己更像個家庭主婦,以最大的熱情歡迎來這裏做客的人,即使飯菜有時不那麼可口,但隻要是出自主人一片真心,也會讓客人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