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倪萍的魅力獨特而迷人。
崔永元:嚴肅的“一臉壞笑”
談話本來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最自然、最基本的活動,充滿機智和幽默的談話是人生的一大樂趣。但在中央電視台,1996年4月正式開播了一檔節目名叫《實話實說》,叫人看了都覺得意外和新鮮:什麼北京養鳥的老頭,河北農村的大嫂,他們在攝像機前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侃著大山,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樣輕鬆活潑,氣氛熱烈。在以前的電視熒屏上,觀眾看到聽到的是正兒八經的播音、朗讀和各種表演,永遠在弘揚著時代主旋律,正麵宣傳,以正為主。這個《實話實說》卻與眾不同,它有一個聊天的現場,請來了嘉賓、觀眾,由一個主持人帶頭開聊,並兼顧控製場麵,聊的都是普普通通、實實在在的百姓話題,語言大眾化、口語化,話題有“為什麼吸煙”,“該不該減肥”,“孩子與遊戲”和“鳥與我們”等等,大家說話少有顧忌,沒什麼大話套話,都在努力“實話實說”。
由《實話實說》這個節目,大家注意起聊天的帶頭人——主持人崔永元來。這位仁兄年輕人一個,站在觀眾堆裏也不起眼,嚴肅卻又隨和,一臉正經卻又搞笑幽默,那潔淨而總顯鬆垮的一身西裝和關鍵時候狡黠而可愛的一臉“壞笑”,一下子就拉近了同大眾的距離,仿佛是同一堆熟人鄰居在誰家裏聊閑來著。
崔永元漸漸獲得了觀眾的厚愛,因為他獨特的主持風格。我們從以下幾點來感受他的獨特魅力吧。
平民意識與性情中人
當崔永元出現在節目現場時,大家都注意到他的平民色彩很濃,是極普通的一個人,讓人一不小心就忘了他的節目主持人身份。
崔永元出身在軍營幹部家庭,父親作為軍隊幹部,自小就要求孩子們做人“誠實為本”,就是有啥說啥,例如,成績差點沒關係,但決不能撒謊。對別人好,善待他人,也是崔家一貫的家教熏陶和信條。有一段時間,崔家子弟均在各自單位遇到了不順,崔永元說都是因為太爽直、不圓滑造成的。
崔永元是個性情中人,不喜歡拐彎抹角,背後算計,他與同事也會鬧矛盾,但他堅持一個原則,就是當麵直說,決不在背後鼓搗,去給別人下套、穿小鞋。他對人有意見,什麼事看不慣,也是直接告訴人家。
他有一次去一個省裏參加座談會,在座的全是縣級、市級、省級的節目主持人,出於職業習慣,即使那天陰著天,每人仍戴著個大墨鏡。崔永元一開場就說:“要想成功,先把你們的墨鏡摘掉,你們幹的就是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事情,不要怕他認出你,上來跟你說話,或者提一些微小的要求,想跟你照個相,想讓你簽個名,對你來說都是舉手之勞,有什麼可怕的呢?”崔永元幹了10年記者,戴了10年墨鏡,但隻是因為要遮風擋太陽。成了著名主持人後,除非刮六級大風難以睜眼,所有公共場合,他一直都堅決不戴墨鏡。他照樣騎車,後麵帶著馱小孩的筐滿街跑,隨意下小吃店吃飯,去菜市場買菜,去鳥市上看鳥,跟朋友打牌。朋友們都說他成名後沒啥變化。
對談話節目主持人的定位,崔永元自有一套說法。他認為自己是老百姓選出的代表,相當於一個中間介紹人的角色,幫雙方遞遞話,誰渴了就倒杯水給他。這種心態在他主持節目時體現得很充分,他從不願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他對觀眾十分隨和,對邀請來的大名鼎鼎的嘉賓,也一視同仁,他在平衡節目參與者的心態方麵做過不少文章。在《實話實說》現場,大家發現,介紹名人時從未在名字前加上“著名”二字,演員就介紹說是某某演員,學者就是某某學者,作家就是某某作家。在《百年衣裳》這期,沒有安排嘉賓,一個年輕演員被安排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老頭身邊,他有點不樂意了,說我能不能與年輕人坐在一起呀,崔永元對他說:“你知道這是誰嗎?他當明星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兒呢?”原來這位老頭居然是大名人一個、著名電影演員和劇作家黃宗江。崔永元這是在著意削弱由於身份而附帶的不利於平等交流、暢所欲言的東西,這也與製作班子追求平民化風格趨向一致。
崔永元的著裝打扮也從不刻意雕琢、粉飾,完全透著平民化格調,走在街上,總有人對他的衣裝議論紛紛,也有人建議他西裝革履。崔永元平時對穿著就挺不挑剔,愛人給什麼就穿什麼。在上節目時,他一身休閑裝,決不打條領帶,以免觀眾與他說話感到拘束。有時候走在街上,觀眾碰到他,說:“你就穿這個?”“我還穿什麼呀?”他反問道:“穿上西服、打上領帶,多難受呀,我從來不打領帶。”
崔永元率真的本性與節目的風格自然地水乳交融,這不能不說是《實話實說》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崔永元獨特的魅力之所在。
幽默的“壞笑”,嚴肅的目的
大家都知道崔永元平民意識和平民形象中透出的幽默,恰似家常菜中加入了“超級佐料”,否則平常之中隻見平常,清湯寡水,食之無味,味同嚼蠟。看過《實話實說》的人都會為崔永元恰到好處的“幽上一默”叫絕,平淡之中侃出了神奇,也成為大家愛看《實話實說》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這很像相聲中匠心獨運的抖包袱,這是一種需要修煉多年且又悟性過人才能達到的功力或者境界,看似脫口而出,其實頗為不易。崔永元多年的記者生涯和很強的撰稿能力,加上對生活的一份悟性,給了《實話實說》平中不淡、平中見奇的色彩。他的幽默往往起到了對觀眾和嘉賓談話的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很有啟發和總結性,又很搞笑,活躍了現場氣氛,這樣的幽默玩笑在他的主持話語中俯拾皆是。比如在《鳥與我們》這期中的一段對話,讓我們欣賞一下:
崔永元:那您說說,養鳥有什麼樂趣?
皮來順:作為老年人來說,可以鍛煉身體。它催人起來,天明則叫。
崔永元:您說的情況,我聽著像養雞。(笑聲)
其實,崔永元的幽默隻是他嚴肅目的的一個載體,比如做《昔日童星》這一期節目,最後總結時,崔永元接著演三毛的毛隆基的話茬說:“對兒童電影的支持,希望大家落實到行動中。最好兒童電影票每張三毛!”巧妙地同三毛聯係上,引發了熱烈笑聲。這個玩笑的含義其實是非常嚴肅的,兒童電影由於受市場經濟因素的影響,已不被人多加重視了,加上電影票價過高,很多兒童都看不起電影,無形之中對孩子們長知識、受教育、添歡樂都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怎樣把兒童片拍得既好看,又要少年兒童看得起,無疑是擺在相關人士麵前的一個極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