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流行這樣一句諺語:“語言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但要想讓你的話語粘住一切,說話就要有的放矢,注意針對性。這就要求我們在交際中,能夠對對方的性格、文化程度、文化背景、心理狀態等因素多加了解。與陌生人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問路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較為自如。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談判專家,他的鄰居是一位醫生,這名醫生的房屋由於遭到了台風的襲擊而受到了一些破壞。房子是在保險公司投過保的,醫生準備向保險公司索賠,請這名專家來幫忙。醫生給保險公司打電話,保險公司的理賠調查員很快來到了他的家裏。他主動先向談判專家打招呼:“你好,先生,很榮幸在這裏見到你。”談判專家聽了這樣的問候,立刻明白了對方心裏的感受,他也熱情回應對方:“你好,見到你很高興。”
接著,理賠員單刀直入了,“先生我知道像你這樣的交涉專家都是權威,但在今天的賠償上,恐怕我們不能夠賠的太多,請問您,如果我隻想賠給你100美元,您覺得怎麼樣?是不是嫌太少了?”憑借多年的經驗,再加上從對方口裏聽出來的語氣,談判專家判斷這個數額決不是對方的心理底價,這一次出價之後一定還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而且理賠員一開口就說他隻能賠多少,顯然是他自己也覺得這個數目太少,不好意思開口說,於是他選擇了沉默。
理賠員果然沉不住氣了,他主動說道:“抱歉,請不要介意我剛才的提議,我再加一點。200美元如何?”談判專家說道:“不行,我還是不可能接受你這樣的條件,數目少得簡直難以置信。”於是對方又說道:“那好吧,我賠給你300美元怎麼樣?”談判專家又一次回答:“絕對不行。”“好吧,那就400美元,這個數額已經很高了。”“我還是接受不了,你再來看一下房子的受損情況吧。”就這樣理賠員一次次將賠償金增加,最後竟然以驚人的950美元的賠償費結束了這次談判。
在交際過程中,能否抓住對方的軟肋,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知道了對方的底線,再以正確的方法進行處理,那麼勝算肯定是在你這邊的。
於華在一家公司工作3年了,在公司他以出色的應變能力得到了上司的賞識。一次,公司派他作為談判代表與一家外企談判一筆電子產品的合作合同,談判進行得非常艱苦,在技術授權和資金方麵雙方存在很大的分歧,在預定的談判期限的最後一天,於華認為自己所做的已經達到了雙贏的目的,但是,外企的談判人員得寸進尺,一再地用自己的技術優勢給於華一方施加壓力。
這時候的於華清楚對方並不是不滿意自己先前開出的條件,而是在爭取更多的利益,自己絕不能再給對方機會了。所以,於華淡定地對對方的談判代表說:“我們的誠意已經給貴公司看到了,如果貴公司覺得這筆生意不合適的話,可以尋找另外的合作夥伴。至於新的合作夥伴能不能做出我們這樣的承諾,我想大家都應該很清楚了。”對方的談判代表仍然想給於華一個下馬威:“那好,於先生,既然這樣,我們也不必多談了,我們先離開了。”
於華始終麵帶微笑,沒有露出半點異色,外資談判代表將要拉門離開的時候,發現於華沒有挽留的意思,卻又轉身回來,緩和了語氣:“於先生,我想我們還是應該再談談,畢竟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合作了。”結果可想而知,於華已經看到了對方的底線,所以以不變應萬變,為公司爭得了一筆大生意。
關鍵時刻,一定要冷靜地分析對方的思想,而淡定往往會成為你勝出的關鍵。所以麵對強大的對手,自己一定要穩住,不能讓對方識破自己的底線,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
精明的談判者都會不擇手段地揣摩對方的真實意圖,摸清了底牌,就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這時再以什麼方式取勝,便是技術問題了。暫時離開談判桌,也就是說,以退要挾達到進的目的,就是常用的一種。
有一年,在比利時某畫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美國畫商看中了印度人帶來的三幅畫,標價為250美元,畫商不願出此價格,於是便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誰也不肯退縮,談判進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惱火了,怒氣衝衝地當著美國人的麵把其中一幅畫燒了。美國人看到這麼好的畫燒了,當然感到十分可惜。他問印度人剩下的兩幅畫願賣多少錢,回答還是250美元。美國畫商見毫不鬆口,又拒絕了這個價格,這位印度人把心一橫,又燒掉了其中一幅畫。美國畫商隻好乞求他千萬別再燒最後這一幅畫了。當他再次詢問這位印度人願賣多少錢時,賣者說道:“最後一幅畫能與三幅畫是一樣的價錢嗎?”最後,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後一幅畫竟然以600美元的價格成功拍板成交。
當時,其他畫的價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間,而印度人這幅畫價卻能賣到如此之高,其中的原因何在?首先,他燒掉兩幅畫以吸引那位美國人,便是采用了“以退為進”的戰略,因為他“有恃無恐”,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畫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燒掉了兩幅,剩下了最後一幅畫,正照應了“物以稀為貴”。同時,印度人還了解到這個美國人喜歡收藏古董名畫,隻要他愛上這幅畫,就絕對不會輕易放棄,寧肯出高價也一定要買走珍藏。聰明的印度人施展這招果然很靈,一筆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在商談中,賣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買方則會提出種種借口,以圖達到最高利益,這個時候,以退為進的戰略便會大奏奇效。
當然,要想利用好這種策略,就必須要擁有一定的後盾,把握好分寸。“不打無準備之仗”,心中沒有十分的把握而輕易使用此計,難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國人喜愛古董的習慣,不能肯定他一定會買下那最後一幅畫而去燒掉前兩幅,如果最後美國人沒有買那幅畫,印度人可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後悔莫及。
社交場合中,不要以為談判就非得談不可。其實,有時候離開談判桌,並不是你不想做成這筆交易,而是成交的有效手段,交易籌碼通常隻多不少。所以,談判時,別忘了隨時準備離開談判桌,而且要說到做到。當你再度回到談判桌上時,行情往往看漲。
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具體對待。而且一個人的應變能力是以人生經驗為基礎的,經過多次實踐,必然會變得老練聰明。與此同時,應變能力也反映著一個人的機智和修養。這方麵功底深厚的人才有可能在情況發生變化時化險為夷,化拙為巧,使自己擺脫不利的境地,並在交際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人家裏來了客人,其父親叫他去附近小店買一瓶茅台酒。待酒買回之後,發現是假貨。父親將假酒揣在懷中,去了小店,讓店主拿過一瓶茅台酒來。父親持酒仔細審視並自語道:“唉,這年頭假茅台太多了,不知你這兒……”店主搶過話頭:“你放心,我這裏絕對全是真貨!”
父親仍歎道:“前幾天,我在市中心一家店鋪買了一瓶,店主還不是打包票說絕對不假。誰知一打開來——是一元錢半公斤的高粱酒!”店主道:“你去找他呀!”父親哭喪著臉說:“已經過了好幾天才開瓶發覺的,他還會認賬嗎?”店主惋惜道:“你當時發覺就好了,他敢不認賬!”父親認真請教:“要是當時發覺了,他還是不認賬咋辦?”店主指教說:“找工商局去呀!人贓俱獲,他能不怕嗎?”
父親見時機已到,讓躲在一旁的兒子一招手,而後從懷中摸出那假酒來:“那好!請你看該咋辦吧?”店主一下傻了眼:“實在……對……對不起,對不起!我退款,我退款!”
這就是“引蛇出洞”之法。有時掌握了足以製服對手的有力證據,但卻因時機不成熟或環境不適宜而不便拋出。為了能夠拋出證據,必須采取一些措施,引誘對手進入自己所需的時機或環境之中,然後一舉擊潰。對於一個談判者來說,引蛇出洞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美國有一家計算機廠授權台灣某家計算機公司代加工,台灣公司為慎重起見到波士頓與美國這家廠商麵談。當時,台灣公司規模小,很需要這筆業務,所以在與美國公司談判時,花了不少時間建立自己的形象,強調自己的長處。但美國廠商似乎不太關心這個議題,隻是不斷重複一句話:減價!
結果台灣公司就有點不爽快,心裏想:我大老遠跑來,你心裏卻隻想著減價,如果你隻想比價,就犯不著來找我,你自己下遊的製造商已經夠多的了。台灣公司去的那位經理非常厲害,他運用了“引蛇出洞”的談判策略:我不談了!結果把美國廠商嚇了一跳。
台商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對方說出合作的原因,他們大老遠地把台灣的這家公司找去,一定是因為他們有著什麼超乎常人的地方。然而,在談判的過程中,美商卻遲遲不肯透露,於是那位經理就停止談判,這次美國廠商緊張了,終於說出了看中他們的原因。
見美商已“上鉤”,台灣公司就由被動變為了主動,最終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談判中,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就要懂得引“蛇”出洞這一招,把對方誘到所設的圈套內,隻要掌握了對方,你就會獲得主動權,從而贏得這場談判。
美國西屋公司曾遇到這樣一件事:有位用戶在使用該公司馬達後要求退貨,理由是馬達散熱度過高,工人無法接觸。公司銷售員阿裏遜前去談判。阿裏遜並沒有直接反駁對方,隻是說:“如果真有這種情形發生,我們絕不敢要求貴廠購買。你們應該選擇散熱量小的馬達,對不對?”這個開場白,避免了針鋒相對。
接著他以詢問的話語啟發用戶:“按規定,在室內馬達的溫度是不是可以比室溫高72華氏度?”對方回答:“是。”在柔和含蓄的詢問後,阿裏遜又推進一步:“工廠的室溫是多少?”回答是75度。看到水到渠成,阿裏遜就直接亮出觀點:“工廠室溫75度,馬達的規定溫度72度,加起來147度。假如用手去摸的話,是不是會燙傷手呢?”
阿裏遜的一句關鍵性問話,就推倒馬達散熱度高的說法了。對方不僅不再要求退貨,而且還預定了西屋公司的產品。
在談話過程中,要想掌握主動權,就要讓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且讓他對你的話無法反駁。這就需要你聰明地設個“圈套”,請君入甕,讓他不打自招:
從鄉下的老房搬進台北的高樓,小李真是興奮級了。樓高十八層,小李住十七樓,站在陽台上,正好遠眺市中心的十裏紅塵。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李那十幾盆花。陽台朝北,不適合種。適合種的是東側,卻隻有窗,沒陽台。
“何不釘個花架呢?什麼都解決了!”有朋友建議,並介紹了專門製作花架的張老板給小李。
隻是自從釘了花架,雖然還沒有釘上去,小李卻一直做惡夢。夢見花架釘的不牢,花盆又重,突然跨了下去,直落十七層樓,正好落到路人的頭上,當場腦漿四濺……
小李滿身冷汗地驚醒,走到窗前,把頭伸出去往下看。深夜兩點了,居然還人來人往,熱鬧非常。想想!這時候花架掉下去,都得砸死人。要是大白天出了事,還不得死一堆?
想到這兒,小李打了個寒戰。可是花架已經釘上去了,花盆又沒處放,看樣子,是非釘不可了。
釘花架的那天,小李特別請假,在家監工。
張老板果然是老手,十七層的高樓,他一腳就伸出窗外,四平八穩地騎在窗口。再叫徒弟把花架伸出去,從嘴裏吐出鋼釘往牆上釘。
張老板活像變魔術似的,不知道嘴裏事先含了多少釘子,隻見他一伸手就是一支,也不曉得釘了多少。突然跳進窗內:
“成了,你可以放花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