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附錄(2)(2 / 3)

李季的夫人李小為在寫《李季創作〈王貴與李香香〉前後》一文中提到過《寡婦斷根》,其中有:“×縣長,太年輕,這個官司你斷不清”,還有批評區、鄉幹部徇私的情況如“冒生秀,吃不夠,小炒羊肉和燒酒……”這些在我所搜集到的文本中還沒有。足見這首民歌在流傳中有遺失,有改編。李季和其他幾位同誌到基層調查這個案件,最後弄清是件錯案,縣上配合選舉公開向群眾承認錯誤。王有編寫的這首民歌真實地描述了案件的起因、過程和矛盾的本質所在,尖銳地批評了某些幹部的立場不穩。由這件事使他認識到新社會的民歌,不僅長於表現青年男女相愛的真摯感情,隨著時代的變遷、形勢的發展,還能表現偉大的革命感情和雄偉的生活場景,同時對批評與自我批評,還是個銳利的武器呢。

據說李季調查此事的一天,王有放風的時候,李季找到了他,詳細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李季勸王有:“你不要再唱《寡婦斷根》這首歌了,叫人一說你為根,隻要你改錯,你的事我再向政府說說。”後來,縣政府要求區、縣政府給群眾做工作,《寡婦斷根》在鹽池就沒人唱了。因此,接受了三十四天的改造後,王有第二次被放了出去,繼續到石山溝給人攬工放羊。《寡婦斷根》不唱了,王有卻在別人的搗鼓下,又編了一個《擔大糞》的歌。後來,政府準備第三次拘捕他,是石山溝的群眾保了他。李季又來給他做工作,對他進行了民歌創作上的輔導,勸他:“以後與政府不利的事不要編,不要創作影響共產黨和邊區政府形象的歌。”從此,王有與李季熟悉了,慢慢地成了朋友。李季有事到四墩子,就到王有家,兩人盤腿坐在熱炕上,一杆羊骨煙鍋,一袋水煙,相互輪換著抽,談農事,唱民歌,李季粗糙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王有編唱的民歌。王有到了縣城,就去看李季,兩人屈蹲在火爐邊,彼此謙讓著喝邊區米酒,吃山野菜,一同拉家常,說政策,編小曲。王有靈動的腦海中留下了李季教唱的曲調。初秋的日子,王有將李季帶到野外摘蒿瓜瓜、挖沙吊吊;寒冷的小屋中,李季為王有烤好了山藥蛋、甜紅薯。是民歌——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把兩人連在了一起,也是對人民一以貫之的淳厚感情,使兩人成為了好朋友。忘了年齡的差距、身份的差別、語言的差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演繹了一段相互濡染、相互唱和的綿綿深情。據說後來李季創作長篇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也是他師從群眾師法生活,更準確地說是師從王有的結果。

《寡婦斷根》的閃光之處在於它用鮮活的形式,記敘了發生在百姓身邊的事情,而且王有通過這首民歌,站在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以村氓野夫的姿態完成了對事件的記錄、對人物的臧否、世相的批判。當時的農民沒有多少文化,覺悟也不見得有多高,但是,他們內心有自己的價值認定和道德評判。我們提倡批評與自我批評,當我們的工作有了問題時,王有這樣的民間評判者以自己的表達方式批評政府,這是真正來自民間的聲音。當然,那個年代,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十分貧乏,老百姓茶餘飯後總得有點噱頭,於是《寡婦斷根》裏的人命案及其背後的桃色事件,成了老百姓的談資。事關風月,多少有點香豔,於是燃起了俗眾關注的興奮點。這也是《寡婦斷根》火暴的一大賣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那個年代信息閉塞,《寡婦斷根》真實再現了一個傳奇故事,它的傳播速度自然像一夜春風。另外,王有作為一個肚裏沒有多少文化的貧農,他的語言不避俚俗。他對故事中人物的評論就是罵娘。有的是作者罵,有的是借人物之口罵。這些話雖然粗俗,但在當時的環境下符合人物身份,而且妙趣橫生。而這恰恰就讓生活在黃土地上的粗獷的鹽池民眾感到親切。王有以老百姓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語言在表達,而且唱腔是“打寧夏調”,那調子相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