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認為,人生應該是一個生命的起點到生命終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意義或產生的意義,是個人能感知的,這種感知是主觀性的,既然個人的人生的意義與所處的社會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人生的意義也應由社會對其客觀的評價。他意在告訴人們,隻有認識到人生的真正意義,才能活出最大價值。
人生活於意義之中
人類生活於“意義”的領域之中。
——阿德勒
我們生活在意義之中,在意義的領域裏我們所體會的並不是單純的環境,而是感受環境對人的重要性。這是阿德勒所創建的心理學的核心。
阿德勒說:“生命的意義不可勝數,並且如我們所說,每種意義都可能有其不實之處。既然無人知曉生命的絕對意義,任何能為人所用的意義就不是完全錯誤的。所有意義都介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然而我們也知道:有些意義很有效,有些卻較糟糕;有些錯小些,有些卻錯得大。我們還能發現什麼為較好的闡釋所共同具備的,什麼為那些稍欠人意的闡釋所缺少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真理的一個公共尺度,一個公共的意義。該意義能幫助我們解釋與人有關的現實社會。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是針對人類而言的,針對人類的計劃和意圖而言。除此之外,別無真理。即使別有真理,也與我們無關。我們既無法知道這些真理,而這些真理也毫無意義。”
人類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中,我們所經曆的事物,並不是抽象的,而是從人的角度來體驗的。即使是最原始的經曆,也受限於我們人類的看法。“木頭”指的是“與人類相關的木頭”,而“石頭”指的是“作為人類生活中因素之一的石頭”。一個人如果試圖脫離意義考慮環境,那將十分不幸。他將因此與他們隔離開來,而他的行動於人於己也毫無益處。無人能脫離意義。我們是通過我們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的。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不現現實本身,而是經過闡釋的現實。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下結論:這一意義或多或少總是未竟的、不完整的,甚至不完全正確。所以,意義的領域就是充滿錯誤的領域。
然而,正如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被事物本身所惑,而是被我們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所惑一樣。對於生活的意義,我們都習慣以我們自己賦予它的意義去感受它,也正因如此,我們所感受的並不是真正的意義,而是經過我們自己解釋加工過的意義。所以在意義的領域裏是充滿錯誤的、不完全的。可是,倘若有人因此就想脫離意義的範疇而使自己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這也是不現實的,不幸的。因為,他將從此自絕於他人,別人對他沒有任何意義,他的舉動也對別人起不了絲毫的作用。隻是想象一下就覺得很可悲。
讓個性發展,讓社會精神在我們周圍傳播,是阿德勒在他的個體心理學中倡導的。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提高了對社會的興趣,從而改變自己在生活中曾經存在過的錯誤的價值觀念時,也就是我們開始認真體會人生意義的時候。其實正如阿德勒所說,“生命所遭遇的最大的困難,以及會對他人造成最大的傷害的,就是那些對人類整體沒有興趣的個體,就是這類個體,導致了我們人類所有的失敗”。
角色伴隨著責任而存在
生活的真正意義的標誌是能夠和他人分享,被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東西。
——阿德勒
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什麼又是我們生活的意義?每個人都隻把這個問題和對它的答案表現於自己的行為之中。而且,很少有人能真正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但是這卻是我們誰也無法逾越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必須要有意義。不然當我們年逾古稀、回首往事時,我們會因為自己碌碌無為而羞恥,會因為自己毫無意義的一生而悔恨。
對於到底什麼才是生命的意義這個困擾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又是怎樣回答的呢?阿德勒認為,生活的真正意義的標誌是能夠和他人分享,被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東西。因為即便是天才,也隻能是因為他的生活被他人認定為是自己所需的,才被稱之為天才的。當然這並不是要你為別人而活,隻是希望我們都能擁有一種社會精神。
佛特郡有一個古老的小鎮,迪克的家就住在這個小鎮上。聽老人們說,火車很早就經過小鎮,他的家鄉曾經十分繁榮昌盛,後來經濟蕭條帶走了小鎮的非凡熱鬧,連教堂高高的塔尖上的那4隻老鍾也停止了行走。人們決計要喚醒那些代表著小鎮悠久曆史的老鍾。在一次全鎮民的聯席會上,迪克——一個剛滿18歲的商場服務員,竟被選為每天為鍾開發條並校準時間的人。
一個星期後,滿頭銀絲的鍾表匠莫爾頓師傅剛修理完大鍾,迪克就來向他討鑰匙。不料他提出,要迪克“到鎮上走一遭,看看各種大鍾的情形,談一談體會”,才能將教堂老鍾的鑰匙交給他。真是個怪老頭,可迪克又拗不過他。
這天下班,迪克開始關注鎮上所有的鍾。嘿,還真有新發現,不管是鎮府大廳的,還是銀行、證券交易所的,這些鍾不是停著,就是走得並不準確。他還注意到許多人經過這些鍾時,會持起袖子對一下手表。迪克真想大聲告訴他們正確的時間,以防人們誤了上教堂做晨禱的時刻,錯過證券交易所開盤的時機,讓焦急等待約會的戀人滿腹失望。
迪克又信步沿著鐵路走去,高高的路基上有一座黃色的舊磚房,這是搬道工馬裏蘭夫婦家。馬裏蘭大叔值完通宵班正在休息,馬裏蘭大嬸卻迎風坐在屋前,原來她正在傾聽,傾聽呼嘯的北風是否會帶來遠處奔馳前進的隆隆火車聲。
“你們沒有表嗎?”迪克好奇地問。
“有啊。可我們老啦,眼花啦。”
原先,馬裏蘭夫婦可以依據教堂的鍾聲對時間,而如今他們隻能輪流值班來護衛鐵路。離開小屋,迪克的心不安地翻騰著。
“我們這裏不是缺少鍾,而是缺少責任。”迪克表述了自己的體會。
莫爾頓老人笑了:“好,請記住一個開鍾人的責任。”隨即就將一把粗粗的黃銅鑰匙交給他。
月色中,迪克套上沾滿油汙的工裝,一路攀登上去。他獨自一人來到鍾塔下,鑽進漆黑的塔樓。
“我一定要讓這古老的大鍾走得像老人們記憶中的那麼準確,全鎮人的分分秒秒都應當滴答在同一個節拍上。”推開四扇沉重的鍾麵,他把頭伸向夜色迷茫的星空,上完發條,抹完潤滑油,一一校準了4個鍾麵上共8根胳膊般粗細的指針。他又用手絹使勁地擦拭鍾麵。他要讓4隻大鍾像運轉良好的機器那樣,永遠保持步調一致。
兩年過去了,教堂的大鍾已經重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說,在繁忙的郵局,一個什麼人大聲問道:“現在幾點了?”人們不約而同地持起袖子看一眼腕上的手表,或者掏出懷表,異口同聲說:“12點了。”並且照例會加上一句:“我剛對過教堂的大鍾。”
一個負責人的人,在完成一件事時,總會做好一切該做的事情,這樣,他就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所以,做事時要是得過且過,敷衍了事,就不會有人將重擔托付給我們。有許多人本來具有出色的能力,卻因為不具備勇於負責的精神,一生平淡,無所建樹,甚至經常出現疏漏,結果讓自己逐漸平庸下去。因無作為,便無地位可言。相反,另外有一些人,剛開始表現得並不出色,但為了改變自身的境況,他們勇挑重擔,全身心地、盡職盡責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結果,慢慢取得了成就,個人地位也不斷晉升。
要知道我們都會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種角色也都會伴隨著一份責任而存在,然而這份責任並不是負擔,而是一種需要。被他人需要,就是生命存在的價值。因為被需要,生命才變得更有意義,具有存在感。試想有那樣一天,你不再被任何人需要,也不需對任何人負責,你的存在除了對你自己,對任何人都沒有意義的時候,會是怎樣的情景。你會因此覺得沒有責任而感到輕鬆自在嗎?不!因為那帶給你的不是無責的輕鬆,而是無盡的空虛與孤獨。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人都有他的生活意義,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性格特征等都遵循這個生活的意義,每個人的作風、行動中都蘊藏著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斷言:“我就是這個樣子,宇宙就是那種形態。”這便是他賦予生命與自己的價值及意義。
——阿德勒
“人人生而平等。”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葉子,每個生命都是唯一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認真努力生活的個體都有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無數個唯一的生命構成這個大千世界,作為這無數個唯一中的一員,你有權利更有義務為這個生活的世界添上濃重的一筆。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以怎樣的外在來到這個世界,也無法選擇迎接我們的是怎樣的環境。但是一旦你的雙腳踏上了這片土地,你的人生就隻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了,除了你自己任何人也沒有權利決定你人生的走向。與此同時也不要依靠任何人。家人可以給你人生的指導,做你最堅強的後盾,但是他們不能替你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朋友可以給你扶持,陪你共進退,伴你走一過人生的許多重要的時刻,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去完成。
你不能當自己生活的旁觀者,當你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接受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你就獲得了屬於你自己的人生。生命隻有一次,但是都被賦予了綻放的機會,隻看你能否將它抓住。理想與現實之間最難的隻有第一步。所以,珍惜你所擁有的,用上帝創造的獨一無二的你,邁出勇敢的一步,為自己打造一個美好而有意義的人生。
如何才能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呢?很簡單:做自己!因為隻有敢於活出自我本色的人,才能真正成為生命的主角,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
有一個叫凱麗的女孩,她從小就特別靦腆而敏感,而且她一直很胖,而她的臉更是讓她看起來比實際還胖得多。凱麗的母親認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總是對她說:“寬衣好穿,窄衣容易弄破。”同時,母親總照這句話來打扮凱麗。凱麗也從來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她非常害羞,覺得自己和其他人都不一樣,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女孩子。
長大之後,嫁了人的凱麗仍然沒有改變。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凱麗盡最大的努力學著像他們一樣,可是她怎麼也做不到。而家人為了幫助凱麗變得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是令她更退縮到她的殼裏去。她開始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情況最糟糕的時候甚至到了連門鈴響都害怕的地步。凱麗知道自己有些自閉,可又怕她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每次他們出現在公共場所的時候,她都假裝很開心,甚至有時裝得有點過頭,事後,她也會為此難過好幾天。最後,痛苦的凱麗覺得再活下去已經沒有什麼意思了,她想到了自殺。
但是有一天,婆婆的一句話點悟了她。那天,她聽到婆婆談自己怎麼教養幾個孩子。婆婆說:“不管事情怎麼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這幾個字像一道靈光閃過腦際,凱麗明白了原來所有的不幸都起源於她把自己套入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凱麗後來回憶道:“在一夜之間我整個改變了。我開始找出自我。我試著研究我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優點,盡我所能去學色彩和服飾知識,盡量以適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動地去交朋友。我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起先是一個很小的社團——他們讓我參加活動,把我嚇壞了。可是,我每一次發言,都能增加一點勇氣。今天我所擁有的快樂,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可能得到的。”
一句“保持本色”的提醒,讓凱麗解放了自己,恢複了健康的心態,從而也找回了自信與快樂。凱麗經曆苦難才學到的教訓告訴我們: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應該永遠保持自我,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全新的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優缺點,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因為某些世俗的觀念,就將自己改造成他人。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怎麼看我們那是他個人的問題,與我們沒有多大關係;我們怎麼樣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認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自己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把自己擺在第一位。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成自己想成為的人,這樣我們才會幹出屬於自己的獨特事業,開創出與眾不同的人生局麵。
自我完善比接受教育重要
完善自我意味著我們的內心必須具備這樣一種衝動:對改善自我的渴望。
——阿德勒
阿德勒說:“教育是人類依靠書籍和教師來逐步發展自己心智的過程。”然而在現在,即使一個人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他也不必灰心喪氣。因為,他仍然可以為自己找到一條接受教育的途徑,那就是通過“自我完善”。事實上,我們身邊存在著眾多“自我完善”的機會,也存在著大量有助於“自我完善”的資源。如今,我們可以找到各種各樣有益的資源。比如,質優價廉的圖書、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圖書館以及夜校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還以教育資源稀缺為借口來逃避“自我完善”的話,就無法令人信服了。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做一些無聊且浪費時間的事情,比如看閑書、打撲克、玩台球、講故事、毫無目的地閑逛等。我們白白浪費了這些大好的時光。所以如果你有改善自我的欲望,那麼你就要努力去戰勝自己,戰勝那個玩物喪誌的自己,唯有如此,你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對於那些力求自我完善的人來說,我們必須戰勝阻礙我們前進的“獅子”——自我放任。隻有戰勝了這個敵人,你我才能夠取得進步。
人們年輕時利用休閑時間的方式,往往為以後的人生定下了基調。它讓人們知道他是否已經心如死灰,或者他是否僅僅把人生當作了一次享樂的旅程。
許多年輕人會發現,他們一不留神就已經被自己的競爭對手甩在了身後。但是,通過自我反省,他們會發現這種落後是必然的。因為他們停止了努力,沒有進行廣泛的閱讀以充實自己的知識體係,浪費了許多可以好好利用的時間。這樣當別人在不斷進步的時候,他隻能在原地踏步了。而原地踏步就等於退步,不是嗎?
把休閑時間用來閱讀和學習不僅是一種正確的選擇,也是你目光高遠的體現。曆史上就有許多利用休閑時間進行學習的著名事例。這些成功人士並沒有把休閑時間用來享樂,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甚至犧牲了一部分睡眠時間和進餐時間來進行學習。
伊萊休·波利特當年的學習環境極其艱難,但是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美國著名的慈善家、語言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16歲時,伊萊休·波利特在一個鐵匠鋪做學徒。他必須整天待在那裏工作,有時甚至還需要加夜班。但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還是不斷地充實自己。他會在口袋裏隨身裝上一本書,一有空閑時間,他就會拿出來閱讀。晚上看,休息日也看,甚至連吃飯的時候也在看。總之,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學習,任何時間都不放過。每天早上,當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或者貪玩的孩子還在床上伸懶腰、打哈欠,剛剛睜開惺忪的睡眼,年輕的波利特就已經開始學習了。
出於對知識的追求,對完善自我的強烈欲望,他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一位富有的紳士曾提出資助波利特到哈佛大學去讀書,但是被他拒絕了。波利特認為雖然自己每天要在鐵匠鋪裏花上12~14個小時,但是自己依然有能力通過自學來獲取學識。波利特是一個有著堅定決心的人。在鐵匠鋪上班之餘,憑借著自己擠出來的零星時間,在一年的時間裏,他就掌握了7門外語。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實在是令人震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