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 阿德勒談勇敢——讓自卑的心充滿勇氣(1 / 3)

《阿德勒的智慧》reference_book_ids\":[6955675062963866661,725486360740443244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很顯然,隻有 將內心的“自卑感” 趕走,才能有一個“創造性自我”。

人因為自卑,所以發展

我們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總是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應該改善的。

——阿德勒

在阿德勒看來,人的上進,是出於對所處現狀的不滿意,所產生的使我們向更高一層努力的動力。當然這種對現狀的不滿,會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產生自卑感。不過隻要保持勇氣,我們就能通過改善處境這一直接、現實但卻最有效的途徑來擺脫自卑感。所以他說:“正因為沒有人能夠忍受一直活在自卑感之中,就會迫使自己進入一種要求某種進步的緊張狀態之中,才能使我們自身不斷趨於完美的同時無形中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他又說,“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是密切相關,是表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追求優越,正是因為我們感到自卑,所以才力圖通過富有成就的追求來克服這種自卑感。”

的確,倘若一個人在看清自己處境的不如意時喪失了勇氣,後果必將是慘烈的。他將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改善處境,將自己陷入承受不了自卑感之中。雖然他仍會努力地設法擺脫它,可是采取的方法似乎總是於他無所裨益,獲得的效果也是細微的,細微到他認為他的生活是停滯不前的。這時候自卑感成了一種危險的情緒,讓他陷入一種消極、被動的局麵,變得安於現狀,滿足於曾經的成績,止步不前。但是周圍同伴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隻能讓他的自卑感愈積愈多,因為情境仍然一成不變,曾經的問題也依舊存在。這時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將他推向一個危險的邊緣。這是一個任何人都不願麵對的境地。

所以麵對每個人都有的自卑感,鼓起勇氣去消除它才是最好也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阿德勒說:“自卑感本身並不異常,它是人類處境得以改善的原因所在。人類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於自卑感。”他甚至說,“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問題,相反它是人類進步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擁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情,正是這種自卑感才促使人們追求更為優越的地位和更為完善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有對完美的追求,雖然我們都清楚沒有人能夠達到完美,但這也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追求,因為不盡的努力可以使我們無限的接近完美。

正是因為渴望完美,我們才會對自己有些苛求。盡管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卻不願止步不前,有時甚至會將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然後對自己抱怨說:“我何苦這樣苛求自己。”但是離開了這種境地之後,我們又會自覺地開始新一輪的征服。其實這就是我們人類何以能夠用軟弱的肉體,去成為生物界的主宰的原因。正因為我們不斷地不滿,而後不斷地前進,才能一次又一次地超越我們自己的極限。這種不斷的自我超越,不斷的對更美好的人生的追求,使我們走過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走過備受壓迫的舊時代,將來也必將走進人類個體達到完全自由的新時代!

自卑感使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意識到自己需要為將來有所準備,才有可能取得科學進步。而科學進步是人類改善自己的命運、更加了解宇宙,以及更好地與之相處的結果。因為麵對動物的爪牙時產生的自卑,讓我們學會了製作石器,並了解了聚族而居的重要;因為麵對大自然風雷雨電的自卑,促使我們建築房屋保護自己;因為麵對鳥兒翱翔天空時的自卑,讓我們得以發明了飛機。數不清的自卑感的存在,造就了我們數不清的成功。在麵對自卑感時,我們需要的是,鼓起勇氣勇敢地麵對。因為人類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於自卑感。

身體缺陷不是自暴自棄的理由

身體的缺陷並不能強迫人們采取錯誤的生活模式。

——阿德勒

我們不能選擇以怎樣的外在來到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以怎樣的方式回應這個世界。無數個身有缺陷,但取得巨大成功的偉人,用他們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卻意義深刻的道理:麵對生活的考驗,即使你是身有缺陷的人,也沒有借口讓你隻能選擇用錯誤的模式生活。

史蒂芬·霍金,著名理論物理科學家,被譽為當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青年時就展現出了對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然而事實上,在霍金學士畢業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開始研究宇宙學後不久,他就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麵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並最終取得了成功,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相關著作。

多數人在遭遇霍金的境況時都會茫然無措、意誌消沉,而後消極終老,但他卻憑著對自己熱愛的科學的執著與堅毅不屈的意誌,創造了一個奇跡,同時也給我們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並不一定會導致人們選擇錯誤的生活模式。

“心理機製能彌補人類身體的缺陷而迅速提供急救之路。這個不曾間斷的無力感的刺激,發展著人類的預見能力和警戒能力,並且使他的靈魂發展成今天這個負責思考、感覺和指導行動的狀態。”阿德勒在《阿德勒的智慧》中這樣說。

心理機製是人潛意識裏的自我保護係統,類似人生理上的免疫係統。當個人感到自我受到攻擊時,內心感覺到焦慮,而後自然而然產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動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個體抗擊受到攻擊時的焦慮感。

如果從大自然的角度看,人屬於次一等的有機體,至少在肉體上來說。人的肉體的這種脆弱性及其帶給我們的潛在的危險,使人類的意識中經常會出現自卑及不安全感。這是一種恒常刺激,所以需要心理機製來彌補人類肉體上的天然缺陷。

通常情況下心理機製對人的保護是在人無意識下進行的。但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的鍛煉和使用它,它將能更好地幫助我們靈魂的發展,促使人類去發現更能適應大自然並在其中更好的生存的方式與技巧,從而盡可能地消除或盡量減少生活中不利情況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在人對於心理機製的鍛煉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因為一個人的社會經驗限製他自身的精神視野,而且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生活風格也影響著心理機製的建設。

常言道,健康的靈魂寓於健康的身體之中。但是這並不是一個雙向唯一的答案,隻要身有缺陷的人的心靈能夠被訓練得足夠強大,就能克服身體缺陷給他帶來的問題,從而使健康的靈魂寄於其中。從另一方麵講,健康的身體自然也可能擁有不健康的靈魂,而且發生這種情況的幾率還很高。比如,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遭遇了一係列令他受挫的事件,卻沒有得到積極的心理輔導,那麼他將會由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錯誤的理解,而在之後的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個挫敗,都會加重他這種對於自己無能的認知。而這種認知一定是不健康的。

所以阿德勒說:“健康的靈魂完全可以寓於有缺陷的身體之中,隻要這個兒童能夠克服身體上的缺陷,勇敢地麵對生活。”

自卑感將喚醒追求更高目標的願望

被輕視和被蔑視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是會喚醒人登攀高一級目標的願望。

——阿德勒

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發現我們都是希望能對我們的現狀加以改進的。自卑感本身並不是病態的。恰恰相反它是人類不斷發展的原因。比如,正是由於麵對無限大的大自然能力時所產生的自卑感,促使人們開始對自然科學進行探索,人們希望不再完全被控製。而且這種超越仍在不斷地發展,我們不再滿足於僅僅隻能“舉頭望明月”,而是希望更近距離地觀察它,於是我們有了探月衛星、人造飛船。這都是我們渴望改變現狀的自卑感為我們帶來的。所以,我們可以不誇張地說,我們人類的發展是建立在自卑感的基礎上的。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研究以及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的自卑感,我們不要感到恐慌,或者害羞。而是應該勇敢地正視我們自卑感的原因,因為那將是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裏努力改變境況的動力。我們對於學習成績不如他人的自卑,促使我們更加努力地學習;我們對於生活境況的自卑,讓我們充滿了去追求更好生活的動力。因此,隻有正視自卑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我的追求,推動我們向更好的目標前進。

這是一條從自卑到自信,從失敗到成功,從渺小到偉大的光輝燦爛之路。這條路人人都可以走,隻要你相信自己並願意改變自己,那麼,你就能走上一條成功大道。世界上許多成功人物之所以做成大事,走的就是這條超越自卑的路。事實上,自卑的超越需要動力的升華,對由挫折、自卑到成功卓越的人士來說,是互相關聯、互相依存的。

有人說科比在球技上是第二個喬丹。他在06~07賽季在單場連續得分上成了張伯倫第二。有人問他在對手如此嚴密的防守下為何還能輕而易舉地得分時,他講了他學習自信的故事:

剛到NBA,我被叫到籃球架前時心裏總是惴惴不安的,在心裏也會抱怨個沒完。“這必須得學。”我的教練聲音很平靜卻相當有力。我們知道,他從來不認可一切解釋和借口,他對待我們有時就像西點軍校的教官。他總是說:“我要的是那個問題,我不想聽到你沒能回答那個問題的任何理由。”

“我練了五個小時。”我有時也會狡辯。

“那對我沒有任何意義。我要的是你理解這一戰術。你可以不必去學,或者你可以練上10個小時,隨你的便。但我要的是你理解和運用這一戰術。”

這一點對於我來講太難了,但我從中也獲得了益處。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獲得了巨大的勇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再害怕教學比賽了。

一天,教練那冷漠平靜的聲音在大庭廣眾之下落在了我頭上:“不對!”——我們還正在進行著教學比賽,他就在場下大叫。

我猶豫了一下,這種猶豫往往使我在球場上不知所措,他又在我認為是最好機會出手得分的時候來了一聲斬釘截鐵的“不對!”他阻斷了我的進攻的進程。

“你下來!”

我坐了下來,覺得莫名其妙。

另一個隊友也被“不對”聲打斷了,但他繼續他的比賽,直到打完為止。奇怪的是,當他坐下時,得到的評語是“非常好”。

“為什麼?”我埋怨道,“我打得和他一樣,你卻說不對!”

“你為什麼不說對,並且堅持往下打呢?僅僅了解籃球的技戰還不夠,你必須深信你的行為能有效地得分。在NBA,除非你胸有成竹,否則你什麼都沒學到。如果全世界都說不,你要做的就是證明給人看。”

科比說,教練給我最好的教益就是訓練了自己依靠、信賴自己的能力,致使他後來在NBA的賽場上,無論遇到怎樣的嚴密防守,他都會堅信自己出手後一定能命中得分。如果他不學會自信,他至今也還會是一個弱者,一個籃球場上默默無聞的人,至少不會有現在這般優秀。因此,拿破侖·希爾說:“自信,令我們每一個意念都充滿力量。當你有強大的自信心推動你的致富巨輪時,你就可以平步青雲。”

自信是點亮人生的明燈。人不可能在各方麵都非常優秀,都或多或少在某方麵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那些偉人也毫不例外。拿破侖的矮小、林肯的醜陋、羅斯福的小兒麻痹、丘吉爾的臃腫,都是他們無法避免的缺陷,但這絲毫都沒有妨礙他們的成功,這就是自信的力量。拋棄過去自卑的我,尋找一個新的自我,並最終戰勝自卑,從一種沉迷的人生走向一種成功的人生。承認自卑的感覺,決不讓這種感覺成為控製自己的事實。與其為自卑而悲觀喪氣,庸碌一生,不如將自卑踩在腳底,將弱點轉化為奮鬥的力量,扼住命運的咽喉,拚搏一生,爭取成功。

懂得去自我認同才會被認同

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這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在未成年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阿德勒

“缺乏自我認同的人,往往會格外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並在為人處世上追隨群體的認同感,以免自己被排斥在群體之外。顯然,這會讓他以並不客觀、公正的眼光,並帶有情緒性地來看待自己。如果他認為自己達不到某個標準,就會產生被疏離的失落感和沮喪感。”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這樣說。

事實上,被群體的認同感所左右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它不但會使人失去對自我的客觀認知,甚至會導致人們喪失自信,最終一事無成。可以說,聽信權威和盲目從眾的心理就是人們被群體性認同左右的直接反映。

自信和理智的人,他們對自己有著客觀、充分的認識,並且有著成熟的價值觀念和是非評判標準,他們不會讓別人的意見操控自己,不會讓群體的認同感左右自己的選擇,當人們普遍把別人說的話、別人做的事作為自己說話做事的樣板,他們卻能脫離以人為中心的誤區,圍繞著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中心展開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專家說要這樣做,我就這樣做”。此時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說這句話的人往往是沒有多大作為的人。隻有那些自信的人,才能贏得證明自己才華的機會。

1874年12月,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寫作完成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這首曲子彈給當時俄國的鋼琴大師魯賓斯坦聽。讓他沒想到的是,魯賓斯坦當場將他嘔心瀝血得來的作品批得一無是處,還毫不客氣地指出,如果想公開演奏這首曲子必須要做徹底的修改。

要知道,魯賓斯坦可是當時俄國音樂界的泰鬥,如果他說一首曲子不行,那麼這首曲子幾乎就不可能獲得成功。然而,年輕的柴可夫斯基堅信自己的作品會獲得成功,他不服氣地說:“這首曲子我一個音符也不會改,我就要照現在的樣子原封不動地拿去出版。”結果,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在美國波士頓獲得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