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5 阿德勒談困苦——敢於迎接人生的挑戰(2 / 3)

幸運是有限的,不幸卻是無限的。一個過早透支了幸運的人剩下的無疑是更多的不幸。這其中自有道理:因為你幾乎經不起不幸的打擊,一旦被擊倒,你這個沒經過不幸的“魔鬼訓練營”調教的人就很難爬起來。如此一來,更多的不幸就會劈頭蓋臉地砸下來。有時候,甚至在別人看來不過是個小小的溝坎,也會成為你的生活中難以逾越的高山。

生命的真諦需要不滿足的精神

奮鬥總是要繼續下去,隻有懂得合作的人才會做出充滿希望以及貢獻更多的奮鬥。

——阿德勒

對於很多問題,我們總是隻能找到暫時的答案,因為我們不能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成就,對生活問題的探索,我們永遠隻能做到無限地接近而已。因為世界總是給我們展現出我們所不知的一麵來提醒我們,生活的博大。任何陷入追尋這些問題最終答案的人,都隻能以失敗告終。

阿德勒說:“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環境與事物,每個人隨時隨地可能都需要轉換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生存角色、生存意識。”的確,如果始終拘泥於一種思考方式、一個固定的位置和滿足於當下的生活狀態,那麼,他就會成為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廣闊的空間,得不到更長遠的發展。

在一次培訓課上,一位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做了這樣一個互動。

老師首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圖:一個人站在一個圓圈中間。接著,他在圓圈裏為這個人畫上了房子、輛汽車和一些朋友。

老師問:“站在圓圈中間會讓你們覺得很舒服。這個圓圈裏麵的東西對你們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裏有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還有你的工作。站在這個圓圈裏你會覺得自在、安全。現在,誰能告訴我,當你跨出這個圈子後,會發生什麼?”

教室裏頓時鴉雀無聲,一位學生打破沉默:“我會害怕。”

另一位說:“可能會出錯。”

這時,老師問:“當你害怕,或者是犯錯誤了,其結果是什麼呢?”

最初回答問題的那名學員大聲答道:“增加了我的膽量,從中會學到東西。”

老師說:“是的,你不再懼怕什麼了,你還會從錯誤中學到東西。當你離開‘舒服區’以後,你會學到以前不知道的東西,你增長了見識,所以,當你跨出來以後,你就進步了。”

老師再次轉向黑板,在原來那個圈子之外畫了個更大的圓圈,還加上些新的東西,如更好的車子、更大的房子等。不言而喻,當一個人跨出的圈子越大,他收益的就越多。

“如果滿足於現有‘溫床’,你就永遠無法擴大你的視野,永遠無法學到新的東西。隻有當你跨出‘溫床’這個舒服區以後,你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圓圈變大,你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更優秀的人。”老師說道。

在這次培訓課上,老師意在告訴學生:人所生活工作的環境就是一個圓圈,在這個圓圈裏,因為熟悉和習慣,也因為擁有了一些東西,所以自己覺得這是個不錯的區域,樂在其中,很少有人願意離開這個區域,但如果不走出這個舒服區,人生的圓圈就隻能那麼大,你得到的隻會是那麼多,見識也就那麼少,隻有勇敢地跨出自己的舒服區,才能拓展自己的視野,也才能得到更多的東西。

人生總要繼續,我們就要不斷地修正我們對人生的追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句話出自《莊子·養生主》,可謂完美地回答了我們要懷有不滿足的心態。我們要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究那無限的知識。這樣才能指導人類一代一代,更好地發展下去。全體人類為了這個目標而共同努力,也許我們彼此之間並不認識,但是因為我們擁有同樣的目標,就能從我們的社會進步中體會到那種合作的快樂。正如阿德勒所說的那樣:“人生的種種,需要我們又一顆不滿足的心。”

一個成功的人總善於和自己較勁,以期達到新的人生狀態。這種永不滿足的性格能能夠激勵一個人不斷去拚搏,能讓一個人從弱者變成強者,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失敗走向成功。

約翰是美國某鐵路公司總經理,很少有人知道,他剛到鐵路公司時,隻是一個三等列車上的工人,周薪隻有十美元。因為工作努力,很快他被提拔為管理製機的工人,一周能拿十二美元。

一天,有個老工人告誡他說:“不要以為做了管理製機的工人就覺得了不起。告訴你,你想當車長,你還得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到那時,你才可以趾高氣揚,享受一周一百美元的待遇。”

沒想到約翰滿不在乎地說:“難道做了車長就是我的目標嗎?我還準備做公司的總經理呢!”

當下,社會競爭日趨劇烈,隻有不斷提升自己,你才能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社會的變化。如果你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那麼,你不僅不能維持現狀,而且可能會使你在不遠的將來無法生存。所以,聰明的人往往不敢滿足現在,他們始終在勤奮努力,保持進取心。

生活中沒有注定的失敗者

在麵對生活的問題時,沒有哪個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阿德勒

生活中沒有人是注定要失敗的。就像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寫的:“一個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麵對人生的種種挑戰,人就應該具有一種堅強意誌,遇到困難永不言敗,敢於直麵困難並且勇於鬥爭!除非到了生命終止那天,否則我們就要頑強地和它鬥爭到底。因為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永遠充滿希望,也許那個機會就在下一個轉角。他說:“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新的驚喜與挑戰,每當你跌到穀底覺得人生再也沒有任何機會時,總會有那麼一絲陽光透過重重阻隔,來到你的麵前。”

許多曆經挫敗而最終成功的人,感受“熬不下去”的時候比任何人都要多。但是,他們總能樹立“成功就在下一次”的信念,並堅持到底。愛迪生說得好:“失敗者往往是那些不曉得自己已接觸到成功,就放棄嚐試的人。”

人生總會遇到關口,這時候,會感覺到加倍的軟弱和無力,認為自己不行了,便放棄,於是功虧一簣。

莎拉娜是一家出版社的著名編輯,對工作十分負責。有一次,她組織編輯了一本暢銷書,為了達到最好的發行效果,莎拉娜決心找人設計出最好的封麵。

莎拉娜采取招標的方式,找了很多人設計封麵。封麵一個個拿上來了,又一個個被她否定了。按一般出版社的慣例,一本書的封麵設計,有3到5個樣稿就可以做選擇了。但是莎拉娜這次格外精益求精,竟然選了10多個樣本。

她的這種做法,連最挑剔的同行都覺得過分了:不就一個封麵嗎?幹嗎這樣較真呢?她一共看了20個樣本,都覺得不滿意,無法作出最後的選擇。這時書籍出版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不能夠再等了。莎拉娜就對自己說:“看來隻能放棄了,就從這20個中選一個吧。”

但是,這時心中有個聲音告訴她:即使有這麼多的封麵,可是真正需要的還是沒有找到。不能放棄!於是,莎拉娜決定再堅持一次!

當第21個封麵出現在她麵前的時候,她喜出望外——不錯,就是它!果然,這本書有了這個封麵,宛如錦上添花,很快暢銷全國。

事後,莎拉娜感慨地說:“不管幹任何事情,最關鍵的是不要輕易放棄——越想放棄的時候越不能夠放棄。當你覺得再也無法突破的時候,你一定要逼迫自己更向前走一步,成功就在下一次!”

一些人之所以沒能成功,並非沒有努力,而是在遭遇到困難之後,在快成功的前夕,他們放棄努力了。而最後成功的人,總是抱著“成功就在下一次”的信念,繼續努力,最終柳暗花明。

人和竹子一樣,往往也是“一節一節成長”:每過一道“坎”時,都充滿顫抖般的戰栗和緊張感,你會深深地感到那種自我失去保護的痛苦,那種類似母親分娩的痛苦,你必須將力量集中到一點上來,闖得過去就意味著你上了一個台階,闖不過去,就意味著成長的失敗。

因此,“關鍵”時刻,往往是生命的緊張和痛苦彙集到一起來的時候,你必然會比平時加倍感到難受,但這是好事。如果缺少生命顫抖般的戰栗和掙紮感,那就意味著你還沒有觸及成長的關鍵點,最終難以有所成就。所以,你要勇於承擔那種“建設性的痛苦”。

1948年,牛津大學舉辦了一個“成功秘訣”講座,邀請丘吉爾前來演講。當時,他剛剛帶領英國人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他是在英國人最絕望的時期上任的,贏得了這樣的勝利,他此時的聲譽已經登峰造極。

新聞媒體早在3個月前就開始炒作,大家對他翹首以盼。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會場上人山人海,人們都準備洗耳恭聽這位偉人的成功秘訣。

不料,丘吉爾的演講隻有短短的幾句話:“我成功的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講演結束了。”

說完就走下了講台。會場上鴉雀無聲。一分鍾後,會場上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不要抱怨播下去的種子不發芽,隻要你精心嗬護,總會有收獲的一天。在你最想放棄的時候,恰恰是你最不能放棄的時候!請記住這樣一句名言:博弈最大的障礙,就在於放棄。人生就像爬階梯一樣,必須一步一階,絲毫取巧不得;隻要一步一階,終必到達山頂。

執著是打破人生堡壘的力量

即使是對於最富於合作精神的人,生活也會不斷提出問題,沒有人會認為自己已經處於實現了出類拔萃、完全主宰環境的最終境界。

——阿德勒

阿德勒在《生命對於你意味著什麼》指出:“人天生就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惰性,所以在幹什麼事時常常會淺嚐輒止、半途而廢。當他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障礙和挫折時,便會灰心喪氣和畏縮不前。”阿德勒指出這是人性中的一個弱點。的確,大多數人都願意走平坦的下坡路,而不喜歡艱難的上坡路。這也是人常常見了困難就繞著走的原因。

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收獲,主要原因就是在最需要下大力氣、花大工夫、毫不懈怠地堅持下去時,他卻停止了努力,千裏之行,棄於腳下,成功從此與他無緣了。

亨利·畢克斯·特恩出生在威斯特麥蘭郡的克拜倫德爾地區,父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外科醫生。亨利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特別打算,隻是準備繼承父業。在愛丁堡求學期間,他對醫學研究專心致誌,從不動搖,周圍的人都很佩服他的堅韌刻苦。後來他回到家鄉順理成章地從事醫生這一職業。

隨著時間的變化,他對這門職業漸漸地失去了興趣,對眼前小鎮的閉塞與落後也日益不滿。這時,他對生理學發生了興趣,並有了自己的思考,十分渴望進一步提高自己。

父親完全讚成亨利本人的願望,於是把他送到了劍橋大學,讓他在這個世界聞名的大學進一步深造。不幸的是,過分地用功嚴重地損害了他的身體。為了恢複健康,作為一個醫生,他接受了一項職務——去活德奧克斯福德當一位旅行醫生。在此期間,他掌握了意大利語,並對意大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醫學的興趣反而越來越淡。很快,他就堅決地放棄了醫學,決心攻讀其他學科的學位。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成為當年劍橋大學數學學位考試一等及格者。

畢業之後,他未能如願進入軍界,隻得進入律師界。但作為一位剛剛畢業的學生,他進了內殿法學協會,拿出以往學習的勁頭,刻苦地鑽研法律。他在給他父親的信中寫道:“每一個人都對我說:‘你一定會成功——以你這非凡的毅力。’盡管我不明白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但有一點我敢相信:隻要我用心去幹一件事,我是決不會失敗的。”

28歲那年,他被招聘進入律師界,但生活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開辟。當時他經濟十分拮據,主要靠朋友們的捐贈過日子。他潛心研究和等待了多年,但還是沒有生意。日子一天比一天難熬,他不得不在各方麵省吃儉用,不要說娛樂,就是連最必需的衣服、食物他都已緊縮到不能再緊縮的地步。他寫信給家裏,承認他自己也不知道還能再堅持多久,他自己都懷疑能否等到開業的機會。

3年時間一晃而過,他苦苦地等待仍然沒有結果。“律師這碗飯不是那麼好吃的”,他寫信告訴自己的朋友們,他再也不能成為別人的負擔了。他想放棄這裏的一切回到劍橋,在那裏他相信自己能找到謀生的辦法。家人和朋友給他寄來了一小筆彙款,鼓勵他不要灰心。亨利又挺了一段日子,生意終於慢慢來了。他在辦一些小案子時表現很好,很守信用,於是他的工作漸漸有了起色。人們開始把一些大宗案子交給他辦。

亨利是一個從不放過任何機會的人,當然,他也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提高自己的機會。他數年的孜孜追求終於迎來了豐收的一天。幾年之後,他不僅不需要家裏的幫助,而且可以還一些舊債。烏雲終於散去,好運光臨頭頂。亨利·畢克斯特恩的大名意味著榮譽、財富和才華。他終於成了一位聲名顯赫的主事官,以藍格德爾貴族的身份坐在上議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