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其他病證(5)(3 / 3)

(組成)潤玄參、玉桔梗、金銀花各12g,杭麥冬10g,胖大海3枚,生甘草6g組成。

(用法)每日1劑,水煎或沸水浸泡,代茶頻飲,不拘時段。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養陰生津、宣肺利咽、止痛鎮咳。大凡症見咽幹發澀、燒灼感者,或有咽部紅腫、充血、疼痛;或伴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有膠黏狀“痰臠”,咯咽兩難;或為嗆咳陣作(即喉源性咳嗽),甚至聲音嘶啞;或為咳嗽變異性哮喘;或為鼻咽癌、肺癌、食管癌放射性治療後,引起的咽喉部燒灼、幹澀、疼痛。患者多見舌淡紅或紅,苔薄微黃或黃,脈數或細數。都可在辨證識型的基礎上,運用上方加減化裁。

(方解)《傷寒論·少陰病辨證論治》曰:“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此條經文論述少陰客熱咽痛,言簡意賅。病之初而見咽痛,乃邪熱客於咽喉而發,邪熱不甚,病變亦輕,故僅見輕微紅腫疼痛,全身症狀不著,治用生甘草一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是謂藥證合拍,力有專攻。若服之不瘥,緣由肺竅不利、氣道失暢所致,故加桔梗資宣肺之憑,開提華蓋之氣,啟門驅敵,利咽止痛。清咽湯之立方淵藪即屬此。方中玄參味苦、鹹寒,滋陰降火、解毒軟堅,善治陰虛火旺、火熱上炎而發咽喉腫痛;麥冬既可養陰清心生津,又有潤肺利咽之功;生甘草清熱、解毒、止痛,與桔梗相伍,專事咽喉疼痛而兼備祛痰之效;胖大海微甘淡、性涼,歸肺、大腸經,《本草綱目拾遺》載其“治六經之火”,開肺氣、清肺熱,善療咽喉幹燥疼痛,於肺熱聲啞更具顯功;金銀花清熱解毒之力頗著,尤對咽喉疼痛,局部紅腫較甚者,更有加速治愈的作用。全方藥僅六味,各司其職,而又通力協作,共奏清熱解毒、養陰生津、宣肺利咽、止痛鎮咳諸功。

(加減)1.急慢性咽炎或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現的急慢性咽炎或扁桃體炎,在出現上述症狀的同時,伴有扁桃體紅腫、充血,宜配合銀翹散加減(加金銀花10g,連翹心10g,牛蒡子10g);若伴有咳嗽、咳痰,痰黃量少加白前10g,炙紫菀10g,蒸百部10g,痰量多黃稠加魚腥草(後下)30g;痰白清稀加製半夏10g,廣陳皮10g,白芥子10g,紫蘇子10g,療效甚著。如咽峽部出現白膜樣附著物或膿性分泌物,可加板藍根30g,蟬蛻6g。

2.喉源性咳嗽其症狀有咽喉發癢,嗆咳陣發性發作,痰少,黏於咽喉部,難以咳出或咳出不爽,常致聲音嘶啞,全身症狀多不明顯。病變在咽喉部,有別於支氣管肺炎與肺部感染之咳嗽。具體症狀可因人而異,並受以下因素影響,如體位改變(仰臥或靠臥)、異常氣味(油煙、油漆、吸煙等)、飲酒,或風寒外襲,或用嗓過度(唱歌等),皆可誘發。臨床檢查,一般見咽部紅腫、充血,或有少許淋巴濾泡增生,或咽部有白膜樣附贅生物,血白細胞正常或稍偏高,X線等影像學檢查,肺部未見明顯病灶。張師曾於1988—1995年,運用清咽湯治療因咽炎(尤其以慢性咽炎為多)引起的咳嗽100例,按診斷標準納入的100例病例中,運用清咽湯代茶飲2~3周,顯效(咽喉清暢,咳嗽停止)98例,無效(咽喉不適仍存,咳嗽無減輕)2例,

3.咳嗽變異性哮喘又稱為“咳嗽型哮喘”、“隱匿性哮喘”。雖然冠名哮喘,但臨床以咳嗽為主要症狀,且多呈幹咳、少痰,全身症狀不明顯。咽喉發癢等外界刺激均可誘發陣陣咳嗽,僅有極少數病例見哮喘。中醫尚無本病確切記載,《諸病源候論》列有“風咳”一證,立於諸咳篇首,其論述與咳嗽變異性哮喘似有相謀之處。晁恩祥教授對此病研究較深,提出可暫以“風咳”代名。在治療上西醫一般性止咳、祛痰、抗炎藥物,療效不顯著。其與喉源性咳嗽的鑒別主要借助於支氣管舒張或激發試驗陽性檢出,支氣管反應性測定呈高反應性。張師主張,此類患者按照中醫理論可以在同一範疇進行辨證論治。一般在清咽湯基礎上,加上顧護腠理、疏風宣清,兼有抗過敏作用之品(綿黃芪15g,炒白術10g,關防風6g,荊芥葉10g,淨蟬蛻3g),療效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