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脘腹脹悶,加梔子9g,厚樸12g;背痛加沙參30g;脅痛加天花粉12g,延胡索20g;燒心加蒲公英30g;咽下哽噎加大貝母12g,蘆根15g,威靈仙20g;噯氣加石菖蒲30g;乏力加石斛15g,西洋參10g。
(驗案)賈某,男,50歲,1年前曾因賁門癌行胃次全切術,1個月前胃痛發作日漸加重,進食及入夜痛劇,伴背痛、納呆、便秘、不寐,於2003年11月7日初診。胃鏡檢查示:食管、胃吻合口處(距門齒36~37cm)前壁黏膜充血、水腫、結節狀突起,表麵糜爛,質脆易出血,吻合口擴張度差,胃底部、胃竇黏膜紅白相間、血管顯露。病理診斷:賁門癌術後,食管、胃吻合口癌複發。給予降濁化瘀湯加減治療。藥用:瓜蔞30g,半夏15g,黃連9g,茵陳15g,雞內金12g,蒲黃12g,五靈脂15g,三棱12g,敗醬草30g,仙鶴草30g,焦三仙各30g,女貞子20g,墨旱蓮20g,炒酸棗仁15g,合歡花15g,首烏藤20g,沙參30g,三七粉4g(衝服)。10天後胃痛明顯減輕,背痛亦減,能進軟食,每日150g左右;30天後胃痛消失,納增,每日200~250g,大便秘結基本消失,夜寐安。繼續治療8個月後恢複日常工作,於2004年7月複查胃鏡:食管、胃吻合口通暢,四壁軟,彈性良,擴張可,表麵充血水腫,觸之軟。病理診斷為:慢性炎性變化。證實其癌變消失,隨訪健在。
(方源)郭喜軍.李建新治療胃癌經驗.中醫雜誌,2006,47(6):440
晚期胃癌——豆芪湯(徐迪華方)
(組成)刀豆子30g,黃芪30~50g,人參、麥冬各10g,豬苓15g,白術10g,肉桂3g,巴戟天肉、鎖陽各15g,掌葉半夏、製南星各10g,莪術15g。
(用法)每日1劑,煎2汁。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用於晚期胃癌。
(方解)胃癌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乃脾腎不足,標實為癌毒侵襲。脾腎不足表現為先天腎元虧虛,禦癌能力低下;後天脾胃氣虛,食積痰滯,易遭癌毒所侵。故本病的治療一方麵必須扶正,用肉桂、巴戟天肉、鎖陽溫煦腎元,用黃芪、人參、白術、豬苓健脾和中益氣,用刀豆子溫中降逆、補腎。癌毒之性彪悍燥烈,易傷津耗氣,故氣陰兩虧為晚期胃癌惡液質的顯著特征。治當補氣生津,用人參、麥冬相伍。癌毒侵入胃脘,阻滯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輸布,必致濕煉成痰、血凝成瘀,終致毒、瘀、痰三邪集結胃府。故治療的另一方麵又當攻逐邪實,用掌葉半夏、製南星以毒攻毒,化痰散結;用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
(加減)上腹疼痛加延胡索30g,香附10g;嘔吐加旋覆花10g,赭石30g;腹脹加枳殼10g,炒萊菔子30g:黑糞加棕櫚炭15g;舌苔厚膩加砂仁5g,川樸花10g;舌有瘀斑加丹參30g,參三七5g。
(驗案)張某,男,68歲,農民。就診日期,1989年6月10日。患者出現上腹部飽脹隱痛不適間斷性發作伴時有嘔吐食物,被當地醫院診為“胃病”,經用中西藥物治療,症情時輕時重,並逐漸出現形體消瘦、咽下困難等症。胃鏡檢查為:胃底賁門癌。病理報告:腺癌,癌組織侵犯肌層。B超提示胃癌廣泛轉移。遂要求服中藥維持。診時症見:食欲不進,咽下困難,時惡心,脘部脹滿疼痛,神疲乏力,口渴不欲飲,麵色萎黃,形體消瘦。舌暗紅苔微膩,脈弦細。徐老認為病人長期勞累,年老體衰,脾腎功能不足,且癌毒侵襲胃體,日久耗傷氣陰。治用化痰通膈、益氣補腎之法。方用豆芪湯加減;刀豆子、黃芪各30g,紅參須10g,豬苓15g,生白術10g,巴戟天肉、鎖陽各15g,掌葉半夏、製南星各10g,莪術15g,枳殼、川厚樸花各10g。囑煎濃汁,少少與之,1日5次。10天後患者症情見輕,惡心、咽下困難有減,腹脹亦輕。徐老囑加參三七粉3g調服。又10日,症狀又見鬆動。又囑原方去巴戟天肉,加炒延胡索10g,南北沙參各30g續服。約半年後病人能自行來院就診,然形體消瘦。囑其堅持服藥,後因病人經濟困難未能持續用藥,存活至1991年3月21日。
(方源)申春悌.徐迪華運用豆芪湯治療晚期胃癌的經驗.江蘇中醫,1994,15(7):6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