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挖掘大腦的潛能——潛意識心理學(3 / 3)

語言學家發現了這樣的規律:在任何一種西方語言中,通常隻有3000~5000個常見交流用語,它們占了全部焦慮詞彙的85%。而你接觸到其餘幾千個詞彙的可能性,大約隻有15%。也就是說,當你精通了5000個詞彙時,你就可以讀懂任何文章的90%以上的內容了。而當你繼續學習,掌握到1萬個詞彙時,盡管你的詞彙量增長了一倍,但是你的理解力也隻能增長5%左右。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具有這種“收益遞減”的效應,這一點你應該時刻牢記。

教你輕輕鬆鬆背單詞

著名語言學家希巴特建議:在掌握了基本語法,明白了如何通過字典讀懂文章後,應該大量閱讀。他還說,最開始,閱讀的速度肯定很慢,但是你要盡力加快閱讀的速度,不要總是抓住一個詞、一個句子不放,個別詞句不懂,可以跳過去,通過上下文來猜測它們的意思。同時,你也要盡可能少地查字典,以便提高你猜測詞義的能力。你的直覺,你的潛意識,將會使你培養起出色的“語感”,並把最基本的詞彙選出來,送入你的“記憶庫”。

大多數人在學外語的時候,都認為單詞是最難背的,今天記住了,可能過了幾天又忘記了。於是他們就抱怨自己的記憶力不好。其實不然,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很難記住單詞,就像生活中小孩子得了“厭食症”一樣,強迫自己記住晦澀的單詞,結果隻能使潛意識產生“反感”,使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處於麻痹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記憶單詞,效果肯定不會好。

心理學家還發現,潛意識所“看到”的事物,對大腦有著長久的影響,即:無需特別注意,你的大腦也在下意識地接受各種有用信息。日本科學家渡邊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還發現,對潛意識加以訓練,有助於提高人們觀察移動的“點”的能力——當某個並不醒目的事物不斷出現時,會給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哈佛大學研究視覺功能的科學家們解釋說,我們不可能對周圍的一切全都全神貫注,不過,如果某種事物從眼前經過,大腦就不自覺地將它們的特征記錄下來,這樣的學習毫不費力,卻非常有效。經過各種實驗,科學家們以調動人的潛意識及“自發”的注意力為基礎,提出了快捷的、以潛意識學習外語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就是讓每個人都能迅速沉浸在外語氛圍中,忘卻學習外語的恐懼。他們提醒學習者不要特別關注外語詞彙,盡力讓精神放鬆,再放鬆,最終讓潛意識興奮起來。他們訓練讀者從整體上辨認外語詞彙的能力,逐步使單詞在印象中形成一個“整體符號”。這樣,在看到一個單詞時,無需拚、讀,就能一樣反映出它的詞義——如同閱讀母語一樣,不必仔細看它的筆畫、部首、結構,就可以一目十行,迅速了解全文的主要意思。

快速閱讀法

閱讀的意義毋庸多言,在前麵我們已經講過閱讀有助於記憶。那麼如何才能加快閱讀速度,而又不影響閱讀的質量呢?

對於世界上所有印刷出來的東西,不可能把它全部看完。即使你每天可以閱讀500頁,在一生當中,你也不可能閱讀3000本以上的書。但是,很多時候,你的工作或者學習,需要讀比3000本更多的書,這看起來簡直不可能,但是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信息時代,這就是時代對你提出的要求。所以,快速閱讀成了當今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快速閱讀能力,需要有清晰的頭腦、高度的注意力和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在曆史上,拿破侖的快速閱讀能力,曾使同時代的人驚奇不已——他一分鍾能瀏覽2000字。而巴爾紮克能在半小時內輕鬆閱讀一本小說。列寧在讀書時,看上去不是逐行地閱讀,而是一頁一頁地翻閱,並以驚人的準確性,記憶和掌握書中的精髓。一段時間之後,他還能憑借記憶,準確地引用其中一些句子和段落。

現在,就教你幾招快速閱讀的方法。

首先,你必須學會:

第一,從上向下移動你的眼睛,而不是從左到右。

第二,看一組詞而非一兩個詞,這才是合理的閱讀方式。

第三,盡可能避免為重讀某個詞語或句子而中途停下。這會使你的注意力更集中,直到抓住內容的核心和要點。

其次,不要讀書的時候讀出聲音,這種習慣會妨礙你的快速閱讀。這種習慣的特點是,看到文字先發出聲音,再根據聲音在人腦中喚起意義。由於多了一個發音環節,等於多走了一段彎路。正確的閱讀,應該是看到文字,便直接在大腦中喚起意義。這種閱讀方式的速度,會大大快於那種讀出聲音的方式。有人閱讀時習慣於逐個辨認每一個字,再循環合成詞語和句子,從而理解其意義。這也會影響閱讀速度。正確的習慣應該是閱讀時,采取“整體認知”的方式,即一次辨認一個詞組,甚至是一個句子,從整體上理解它的意思。要加快閱讀的速度,就要改掉逐字辨認的習慣,通過練習,逐步養成整體辨認和理解意義的好習慣。

潛意識思維:延緩衰老的進程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不自覺地期待“老之將至”。傳統的觀念認為,人一到70歲左右就開始變得衰老,並且無所作為。但是,在更為開化與文明的未來,我們可以把70歲視為“中年”。最近的一項科學研究發現,有的人屬於“青年型”,而有的人屬於“老年型”。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到了40歲以上時,仍然覺得自己尚且年輕;而後者在此年齡段時,便自覺已登“中年”,青春不在。

你的潛意識思維永遠不會老,它全身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活力。同樣,人的精神層麵的品質力量,人的一切嘉言懿行,人的善良、謙遜、寧靜、摯愛、和諧、忍耐等諸多品質,總能使你朝氣蓬勃。它們能使你永葆青春活力,一往無前。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們曾撰文說,人的體質與容顏的衰老,並非隻是年齡不斷增長的原因。對於年齡的恐懼,更容易使身心出現提早衰老的跡象。倘若你閱讀過各類名人傳記便會發現,他們即便在高齡時期,也往往堅持各項運動,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同樣,許多默默無聞的凡夫俗子,也絲毫不因日臻年長而焦慮和痛苦。他們始終熱愛運動,葆有一顆童心,以及擁有樂觀、開朗的品質。他們的精神總是那樣年輕,而他們身心的創造力也似乎不減分毫。

永遠不要停止工作,如果你對自己說“我已經退休了,我老得不中用了。”那麼,你就是主動放棄,這無異於人生的第二次死亡。有的人在30歲時已屆入老年,而有的人在80歲時依然年輕。對於身心健康與個人形象而言,你的大腦、你的思維,是起著核心作用的“設計大師”。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在90歲時,創造性思維依然非常活躍,並自信有著“當代人中最清醒的頭腦”。他的劇本睿智迭現,他在生活中也是幽默瀟灑,風趣獨到,從而成為世界文壇名副其實的“常青樹”。

相反,相當多的人卻過於懼怕長大、變老。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相信大腦與身體的活力會漸漸流失殆盡。這種心態,隻能使之快速地落入早衰的境地。一個人的確易於老化,假如他失去生活的興趣,不再幻想,不再追求新的事物、征服新的生活目標的話。如果你的思維樂於麵對新思想、新理念;如果你能夠拉開窗簾,讓生活賦予的清新而迷人的靈性之光照徹全身的話,你就會變得年輕、有活力,充滿激情。

不同的心理預期,使潛意識思維產生相應的創造性機製。在一定年齡時,人們開始下意識地疏於鍛煉,從而使身體各處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大大喪失。缺少體力鍛煉,會使人體的毛細血管收縮,並最終失去作用。在人體內,毛細血管是廢棄的“人體垃圾”的出路。倘若缺乏一般性活動乃至較為激烈的運動鍛煉,最終將使毛細血管變得幹涸,滯塞。

不僅僅體力活動是生命力的重要特征,腦力活動同樣如此。這正是科學家、發明家、畫家、作家、哲學家不但壽命要長於普通人,而且能更長久地保持創造力的原因。例如:

米開朗基羅年逾80歲時,完成了生平最傑出的幾部作品;歌德在80歲以後,寫出了不朽的巨著《浮士德》;愛迪生到了90歲仍有發明創造。

“我們之所以年老,不是因為年齡,而是因為我們對年齡增長的情感和態度。”心理學家哈契內克說。他評論說,孀居使某些婦女提前衰老,卻不會使那些不斷追求幸福組建新家庭,或忙於某項事業的婦女提早衰老。因此,盡管她們年齡不小,卻仍舊光彩照人。所以,信心、勇氣、興趣,給能人帶來新的特征,也是延緩衰老的原因。

在退休後,許多人的健康立刻每況愈下。這並不是退休本身所致,而是因為退休的人脫離了生活。一無所有和被社會淘汰的感覺,使之喪失了絕大部分的自尊、勇氣和自信。50年以前,心理學家以為人在25歲時,人的潛意識能量便達到頂峰,從此開始逐漸下降。但最近的發現卻是,人在35歲左右達到智能的頂峰,然後將這個水平一直維持到70歲以上。

不要自我設限

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

然後科學家在跳蚤的頭上罩了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以後,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高度。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後主動改變自己的高度。

最後,玻璃罩接近桌麵,這時跳蚤已經無法再跳了。科學家於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變成“爬蚤”了。

跳蚤變成“爬蚤”,並非它已經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折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

最可悲之處在於,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而跳蚤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玻璃罩已經在潛意識裏,罩在了跳蚤的心靈上了,跳蚤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科學家把個中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麵臨許多害怕做不到的時刻,因而劃地自限,使無限的潛能隻能化為有限的成就。你可能一直認為你現在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現實的一切不可超越。不管你持有此觀點的時間多長,你都是錯的。你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習慣來改進自己的生活。

許多人其實應該更為成功,但我們在生活中失去很多,因為我們會安於現狀,這比我們能取得的一切少得多。

人們常常在自己生活的周圍築起界限,要麼就生活在別人強加給他們的局限裏。這些局限有些是家人朋友強加的,有些是自己強加的。很多人給自己套上限製,認為在一生中不會超過父母,認為自己反應遲鈍,認為缺乏別人擁有的潛能和精力,那麼無疑就實現不了一些目標。

有個農夫展出一個形同水瓶的南瓜,參觀的人見了都嘖嘖稱奇,追問是用什麼方法種的。農夫解釋說:“當南瓜拇指般大小的時候,我便用水瓶罩著它,一旦它把瓶口的空間占滿,便停止生長了。”

人也是這樣,自我設限,就是把自己關在心中的樊籠,就像水瓶罩住的南瓜一樣,等於是放棄給自己成長的機會,成長當然有限。

有這樣一位男士,他與妻子相處存在許多問題,妻子經常抱怨他自私、不負責任,從來都沒有關心過她。有人問他:“為什麼你不好好跟妻子溝通?”他回答:“我的本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我就是大男人。”這位男士對他行為的解釋,是他的自我定義。這源自於過去他一直如此,其實他在說:“我在這方麵已經定型了,我要繼續成為長久以來的那個樣子。”人生若保持這種態度,根本就是在扼殺可能的機會,從而給自己留下永遠無可改變的問題。

標定自己是何種人——“我一向都是這樣,那就是我的本性”,這種態度會加強你的惰性,阻礙成長。因為我們容易把“自我描述”當作自己不求改變的辯護理由;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你固持一個荒謬的觀念:如果做不好,就不要做。

一旦你標定了自我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是否認自我。一個人必須去遵守標簽上的自我定義時,自我就不存在了。他們不去向這些借口以及其背後的自毀性想法挑戰,卻隻是接收它們,承認自己一直是如此,終將帶來自毀。

一個人,描述自己比改變自己容易多了。無論什麼時候你要逃避某些事情,或者掩飾人格上的缺陷,總可以用“我一直這樣”來為自己辯解。事實上,這些定義用了多次以後,經由心智進入潛意識,你也開始相信自己就是這樣,到那時候,你似乎定了型,以後的日子好像注定就是這個樣子了。無論何時,你一旦出現那些“逃避”的用語,馬上大聲糾正自己。

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

把“我沒辦法”改成“如果我努力,我就能改變”;

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以前那是我的本性”;

任何妨礙成長的“我怎樣怎樣”,均可改為“我選擇怎樣怎樣”。不要做一個困獸,要衝出自製的樊籠,做一個真正的自我,發揮自己的潛能,才會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