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智慧,在社會上經過打拚最後得以成功的人,往往都是社交高手。善於社交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學曆,但在社交場合上卻能表現得遊刃有餘。豐富的社交經驗,讓他能洞悉人內心的真實想法,能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能在社會上左右逢源,能周旋於各種社交場合。
為什麼要進行人際交往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指出:人類有五大類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上述每一種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通過人際交往,人們實現了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人際交往伴隨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缺乏或被剝奪了正常的交往活動,個體就會出現消極情緒反應和心理紊亂,久之便導致身心疾病。因此,人際交往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麵:本能、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
1.本能
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需要是個體在發展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屬於個體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後代的本能之一。在遠古時代,個體的自我保護能力非常低,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隻有采取集體行動、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抵禦外敵的侵害,從而保持種族的繁衍。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過程,古猿逐漸形成了群居習性,並將這種習性遺傳給後代。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類個體早期的社會性交往是日後適應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人類個體最早形成的社會性交往是嬰兒和母親的交往:嬰兒一出生就需要周圍環境能為其提供溫暖、舒適、食物和安全,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通常母親能為其提供這些需要,於是嬰兒與母親進行了積極交往和情感聯係。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兒通過和母親的積極交往,學會和形成了團結、同情、關心、幫助他人、與人分享、合作、謙讓、尊敬長輩、文明禮貌等等大量的社會行為規範和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習得了最初的社會交往技能,如學會了如何參與交往、發動交往、維持交往和解決交往中的衝突和矛盾等,並積累了社會交往經驗。因此可以說,母嬰關係是諸多其他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後人際關係的形成和質量。
人類天生就有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的本能需要;隻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係、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人才會有安全感;人類的這種本能需要影響和製約著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2.自我肯定的需要
隨著自身生理方麵的成熟、對周圍環境認識的加深,嬰兒逐漸能夠區分開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也就產生了自我意識。但個體對自己真正的了解,還必須依賴於與他人的交往。
20世紀初的社會學家發現,個體的自我認識開始於認識別人的評價。個體可以從別人對待自己的評價、態度、行為方式之中了解自己、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被他的父母所鍾愛、被老師所重視、被朋友所喜歡和尊重,那麼他就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某些令人喜愛的品質的人;如果個體從出生起就沒有接觸人類社會、沒有與人正常交往的機會,那麼他的自我概念發展就會受到抑製,盡管其各方麵的生理機能可能發展正常。個體的自我概念會引導個體塑造實際的自我。所以,在有效的社會人際交往中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樹立相應可行的奮鬥目標。
一般地,我們不會滿足於隻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質或某些特征。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總喜歡選擇一些心理上願意接受的群體,將自己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等與這些群體對照,並接受這些群體對自己的影響。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人際交往。比如,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身高達到170厘米的時候,他一定還會產生同齡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自己在同齡群體中是高還是矮等問題,而這必須和別人去交流才會獲得答案。我們與他人比較,不僅限於自己生活周圍的同齡人,有時也會與一些理想中的人進行比較,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師、英雄人物、青春偶像等,比較之後往往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與他人比較並不是最理想的了解自己的方法,因為別人不一定完全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或者心存偏見,其評價也不一定正確、客觀、公平。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會形成不恰當的自我概念和不良的行為方式。正確的做法是,既要與別人相比,以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獨特之處,同時又要與自己相比,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如此這般,我們才會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3.合群需要
個體的合群需要也是產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個人都有合群需要,適當的人際交往是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將實驗對象分為高恐懼組和低恐懼組。在高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他們將參加一項電擊實驗,電擊會很痛,但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在低恐懼組條件下,實驗對象被告知,電擊隻是有些輕微的震動,不會有任何傷害性後果。然後,在被試者等待接受電擊的時間裏,研究者逐個詢問他們是願意獨自等待還是想與其他人一起等待。結果發現,高恐懼組個體傾向於尋求與他人在一起、傾向於尋求他人伴同;低恐懼組個體的這種傾向沒有那麼強烈。可見,與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何嚐不是如此。在漆黑的夜晚,當你一個人走在一條小路上時,你是不是很渴望有人來作伴呢?如果聽到說話聲,你是不是頓時覺得釋然了許多?
像個成功人物的二十條軍規
美國西蘭軍校有著名的二十二條軍規,在成功圈裏,也流行著這樣的軍規:
1.在發表意見的時候,將意見整合為若幹大項
說話清晰,可以讓人覺得“頭腦好”,這一道理相信大家都同意。但如何說才能口齒清晰呢?最好的方法,是一開始就將今天所要講的話有哪幾大項以及每一項的內容又如何等先說清楚!
為什麼要先做上述的報告呢?由於人類是一種喜歡推理的動物,因此一旦事先表明了大概的內容,聽眾就可以一邊聽講,一邊進行下一步驟要說什麼的推測,並且由於有了某些心理上的準備,他們對講演內容的吸收也會特別快。
換句話說,事先簡單地說明將要講演的內容,由於聽眾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心理準備,因此就算講演的人偶爾口齒不清,也不會影響到聽眾的感受,因此可以讓他們產生“此人頭腦不錯”的印象。
2.每次都能將意見歸納成3項,別人就會對你的歸納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們對於“3”總是有一種特殊的感覺。“3”往往可以帶給人們一種安全感。具有說服力的人,往往善於利用“3”的戰術。有位商社的副社長士光敏夫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對於任何問題的答複都是“這個問題有3個答案”,並且在回答問題時也都將問題歸納成3項。這樣不但問題被整理得容易理解,對於整個問題的探討也頗有助益。
反過來說,若將問題的答案僅僅限定為一項,則容易使人有一種武斷的感覺,如限定為兩項則又易使人有左右搖擺不定的印象。
3.任何話都盡量在3分鍾以內說完,也是表現“自己頭腦好”的訣竅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類似“3分鍾講演術”以及“3分鍾自我介紹”的書。事實上“3分鍾”對我們而言,的確具有特殊的作用。通常一般人講3分鍾的內容,是不用看稿可以侃侃而談的極限。
據有人在廣播電台主持每天2分50秒的迷你節目的經驗,發現這一時間正好可以不多不少地講完一個主題。以一般談話的內容而言,1分鍾太短,5分鍾又太長!
為什麼?事實上3分鍾是人類表達自己意見的最適當時間。任何談話隻要有3分鍾,就可以表達得清清楚楚。超過此時間所說的話,很可能就是廢話了!
說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聽眾有良好的感受。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會比內容貧瘠的話更令人覺得無聊的了。因此與其多說廢話,倒不如將說話的內容精簡在3分鍾以內說完,這樣反而容易讓聽眾接受,並且聽眾還會對講演者產生“此人頭腦不錯”的印象。
4.凡事考慮周到,想到最壞的結果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定有一位汽車推銷員,他每月銷售業績是30輛汽車,但本月他隻銷售了10輛汽車。如果事先他已向上司報告說:“這個月由於其他車廠推出新型車,因此預測自己本月隻能賣出四五部汽車。”如今賣出了10輛汽車的這一事實,看起來就不再是一項缺憾而是一項突破了。但若他事先向上司表示“雖然這個月份其他車廠推出了新型車,但我至少可以賣出十四五輛汽車”,則售出10輛汽車的這項事實,就會被認為是一項“失敗”!
5.平常說話時偶爾加入一兩個專業名詞,可以使人感覺你有深度
當我們坐在車上或咖啡廳裏,聽到旁邊有人說外國話或專業名詞時,我們的目光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去注視他們。
這種現象就是記憶心理學上所謂的“凝離效果”。例如若將一個特殊符號放在一大堆數字當中,則這個特別符號一定會特別醒目,這就是所謂的“凝離效果”。
所以當你追求女朋友的時候,如果常在談話中加入一些外語,對方往往會覺得你很有學問。一旦感覺某人有學問,我們對於這個人談話的內容就會格外注意。
反過來說,若總用這種方法,則不但“凝離效果”會越來越淡,並且反倒會使對方感覺談話的人膚淺甚至賣弄!如此不但達不到表現自己有學問的目的,反而會給對方留下壞印象。因此,賣弄深度也得適可而止。
6.若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可以嚐試以名言或諺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有時我們想拒絕一件事,往往由於某些因素,我們無法很幹脆地拒絕,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又樹立了另一個敵人!
此時我們就必須找借口來拒絕了。但若所找的借口又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時,雖然對方因此接受了我們的拒絕,但他同時也會感覺到直接被人拒絕的憤怒。
那麼如何才能既不傷感情又達到拒絕的目的呢?通常,若要真正地做到兩全其美,是相當困難的。這裏有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法,你不妨試一試。那就是翻一翻曆史,找一找曆史名人們說過的話,是否有適合自己目前處境的名言。若有,則我們可借該名人的話,向對方表達自己想表示的意思。例如,我們可以用“孔子曾說……”的方式來表達(暗示)自己目前的心境。這樣一來,對方的感受往往也不會再那麼強烈,而我們想拒絕的目的就達到了。
此外,引用名言或諺語,往往也可以加強自己的說服力。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威光暗示”效果。
7.敘述數字時若能將個位數也表示清楚,可以提高別人對自己的信賴感
試想,如果我們聽到對方把小數點以下的數字,都清清楚楚地說出來,我們有什麼感覺?是否會認為對方的記憶力驚人?通常有些人被尊為“超人”,就是因為他們肯下功夫,將小數點後的數字都記起來的緣故。
其實牢記數字,往往還能讓聽講的人產生信賴感。例如有一位雜貨店的老板到銀行申請貸款時,他要求銀行借他91萬元。銀行的經理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何不幹脆借100萬元。這位老板很堅決地表示,他貸款的金額經過他仔細計算,確實隻需借91萬元,因此他隻要借91萬元即可。銀行經理聽到後覺得他非常可靠,於是立刻批準了他的貸款。
8.某些暢銷書就算沒讀過,別人提到時也要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一旦喪失了時代感,就不可能會有任何進步。事實上,在各種變化都很激烈的時代,“時代感”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
為了達到具有時代感的目的,我們必須對流行語、廣告詞、電視的熱門節目、各種周刊、雜誌以及暢銷書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雖然許多流行現象並沒有太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由於它們是一種社會時尚,因此我們也不能輕易地否定他們。
雖然有人認為,隻讀暢銷書的人沒什麼水平,但事實上卻不盡然。姑且不論它的內容如何,隻要由它能在短短的時間裏就擁有一二百萬的讀者這一事實來看,就可以知道這實在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時尚。
因此,雖然我們不見得一定要讀完所有的暢銷書,但在報紙雜誌上看到介紹暢銷書的文章不妨看一看,對於我們隻有好處而沒有壞處!原因是我們很可能在許多聊天的場合,聽到其他的人以目前暢銷書內容來作為話題。若自己連書名、作者都不清楚,試想別人對你的印象將會如何?
暢銷書明顯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發展趨勢,對暢銷書有幾分了解,至少表明我們不是“out”一族。
9.與他人一起就餐時,對於菜品的選擇不要優柔寡斷
有些人在與人一起到餐廳用餐時,常常無法決定自己要吃的東西。另外,有些人還會在好不容易決定自己要吃的東西後,又要求取消而另外再更換其他的東西。此時,如果是女孩子,旁人還可以容忍,但若是男人,則會給人留下優柔寡斷的壞印象,並且還會被人瞧不起。
雖然有人或許會說,隻不過是無法決定自己想吃什麼,怎麼會被人認為優柔寡斷?根本就是小事一樁!但若換個角度來看,就因為是小事,才必須更加注意!
倘若我們要做一個與自己或公司未來命運有關的重大決定時,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決定。就算看似立刻決定,那也是由於他平時就已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早就胸有成竹。
不過對於決定自己要吃什麼,相信任何人都應該能在短時間內決定。若連吃什麼這種決定都要想來想去,則別人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若讓他決定一件比吃什麼更難、更重大的問題時,他的表現又將如何。
10.與人約定下次見麵時間時不妨先翻看一下記事本,再確定時間,可提升自己的社交價值
與人約定時間時,對方通常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表示什麼時間都可以,而另一種則表示要翻一翻記事本,看看哪個時間可以。
排除一些特殊的情況,如果你表示什麼時間都可以,可能會給人留下無所事事的感覺,如果你將自己的日程表拿出來,則會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從而提升自己的社交價值。
11.為了看起來像個“大人物”,不妨將各種動作放慢
從前有位朋友曾與一位號稱最偉大的記者有過一麵之緣,雖然他的言談舉止相當有深度,但給人的感覺不像是大人物。事後想想,這是由於那位記者的各種動作不夠穩重的緣故。雖然動作與人的本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卻往往會因他所表現的動作而有所改變。
人一向就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通常所說的大人物,他的各種動作一定是緩慢而穩重的。因此若想讓別人把你當作大人物般看待,就應該刻意地將自己的各種動作放慢。緩慢且穩重的動作,不論在視覺或心理上,都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個大人物!
12.逆光走向對方會使人產生此人較“大”的感覺
歐美人士相當重視心理學在商業上的應用。尤其是身為公司的高級幹部,他們平時更重視自己的服裝、室內擺飾等等,都以盡可能給人留下好印象為目的。
在美國還有專為此論點寫的一本很厚的書。書中分別說明大人物的談吐(由如何選詞造句到每句話之間應停頓多少等)、應對表情、說話的語調姿態、抽煙的姿勢等等,巨細無遺。其中最讓人覺得有趣的,就是它還提到“逆光走向對方會使人產生此人較‘大’的錯覺”。
逆光當然不容易讓對方看清楚自己臉上的表情,因此會讓對方產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的威脅及壓迫感。有些人甚至按自己談話的對象或內容,調整自己房間內燈光的明亮度,從而製造最適當的氣氛。
我們或許還用不著做到這種地步,不過在與人說話時選擇逆光的位置的確比較好。因為逆光會使對方看不清楚我們臉上的表情,一旦我們露出猶豫不決的表情時,對方也不容易察覺,從而可使自己為別人留下好印象。
13.直條紋的衣服可使你看起來較高
錯覺是視覺心理的一種原理。其中常被人應用的是直條紋與橫條紋帶給人的視覺差異。這項錯覺原理常被應用在服裝上,我們若想使自己看起來個子高一點,不妨穿直條紋的衣服,反之,若想使自己看起來胖一點,則可改穿橫條紋的衣服。
對自己身高不滿意的人,可以常穿直條紋的衣服,使別人產生錯覺。根據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報告,身高與未來的升遷有絕對的關係。一般人站在個子比自己高的人身邊,多少總會感受到有一股壓迫感,這是一項不爭的事實。換言之,身材高大的人可以讓別人產生自己能力強的錯覺。因此我們應該多穿直條紋的衣服,讓自己看起來更高更大。這樣可以給別人一種大人物的印象。
14.一定要對交談對象的談話內容有所回應
以前有兩位雜誌社的編輯,有一次為了連載小說的刊登事宜,兩人一起到一位小說作家的家中拜訪。其中有一位是老資格的編輯,另一位則是初出茅廬的新編輯。
見麵時由老資格的編輯展開話題,但是為了日後交接工作,他仍刻意地安排讓同來的新編輯有說話的機會。可是那位新編輯卻根本不搭腔。第二天,那位作家就打電話來向老編輯表示“昨天與你同來的那位老弟頭腦是否有問題?”
顯然,幾乎每個人在說話時,都希望得到對方的回應,倘若對方沒有任何回應,說話者便會認為聽話者對自己的談話內容一點都不感興趣,至少是心不在焉的。因此我們在聽人說話時,一定要有所回應,哪怕隻是輕輕地點頭默許,或者針對某些講話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都會讓對方感到你正在關注著他。
15.重複“我認為……”“我的……”等話語,可以加深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我們在一些演講場合,經常可以聽到演講者在他們的話中,不時重複“我認為”“我的……”等語。對於這些從事政治活動的人而言,向大眾推銷自己是最迫切需要的事。而多用“我”這個字眼,正是加深別人印象的主要方法。
與歐美的語言比較,東方人原本就比較少用“我”這個字,並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東方人通常都會盡量避免用“我”這個字。那麼為何東方人會避免用“我”這個字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潛意識中想逃避責任,不想讓對方知道這是自己的意見、自己的感受。換而言之就是一種潛在的防衛意識,認為如此做同時還能避免與周圍的人發生衝突。
的確,一個人若不時地表達“我的看法是……”或“我認為……”,則往往會給人自大、固執的印象。相反,若想讓別人對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則不妨在言談中多使用“我認為……”或“我的……”等話語。但這種方法不宜使用太頻繁,否則反而會有反效果。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
16.將自己的“特點”歸納在3個以內,可以加深別人的印象
在日本的東北部,有一家知名度頗高的飯店。這家飯店雖然並不是什麼百年飯店,但附近的人們舉行喜慶宴會時,大多數都會選擇在這家飯店舉行。據了解,當地的人認為若能在這家飯店舉行婚禮,是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這家飯店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完全要歸功於這家飯店的總經理,他將該飯店的特點歸納為兩個:其一,飯店推出正統式餐飲;其二,飯店所裝飾的吊燈,都是價錢極為昂貴的高級貨。據說他們最小房間中所裝設的吊燈,價值就有4000萬日元,大房間中的吊燈,價格更高達1億日元!因此,當你到達那個城市之後,隻要向計程車司機表示要到這家飯店,司機就會立刻反問:“是那家推出正統餐飲的飯店嗎?”或“是那家裝設昂貴吊燈的飯店嗎?”
由此可見,在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時候,盡量將自己的特點歸納為少數幾項,反而更能加深對方的印象。
17.專精於某一件事,往往可讓人另眼相看
在日本NHK擔任巴洛克音樂解說的皆川達夫先生,他因在NHK從事巴洛克音樂的解說工作,而獲得意大利的音樂首獎。他也是巴洛克音樂的權威。他的本職是教大學西洋音樂史的教授,但他的興趣卻極為廣泛,有的興趣甚至和他的本職毫無關係。高中的時候他曾參加歌舞劇的演出,而且對於葡萄酒也非常內行,甚至還寫了一本有關葡萄酒的書。
雖然一般人或許無法像皆川先生一樣,對於任何事都非常深入,但專門研究某一件事並且深入探討,則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例如對葡萄酒有興趣的話,隻要稍微下一點工夫,很快就能精通,甚至成為專家。或者以世界各國的語言來練習“早安”和“你好”,甚至學習一些口技(如學公雞叫)等都可以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雕蟲小技雖然看似無聊,但往往可因此使別人對你另眼相看。
18.不按既定規則辦事,可給別人留下“能幹”的印象
一些公司每年都會舉辦許多活動,因此每個職員都會有承辦活動的機會。當我們被選派承辦活動時,正是我們表現自己的大好機會。此時若能避免因循守舊,就可以給同事留下“能力強”的印象。
不過也不必樣樣都與眾不同。例如,主辦年終聚餐活動時,隻要選一個別人都沒去過的好場所,讓大家吃驚一下,那也就夠了。
但必須注意的是,若平時工作不努力,隻在主辦一些宴會時大出風頭,則別人對他的印象也不會太好,或許別人會私下戲稱他是宴會部長。
因此這些與眾不同的變化,最好別太誇張,隻在一些細節上去求變化即可。另外自己平時的工作表現也必須力求完美,這樣才能給同事留下工作能力強又會玩的好印象。在社會上隻會工作不懂娛樂的人,並不見得會受到別人的尊敬,既會工作又會玩的人,才真正會受到大家的尊重。
19.腰部挺直的坐姿,可讓人留下“才俊”的印象
腰部挺直給人的印象往往會非常好。縮成一團坐在椅子上,不但表現出沒有自信,並且還可能讓對方留下你畏懼他的印象。
正確的姿勢會讓人產生私生活正常和思想正直(即不會胡思亂想,把別人的好意當成惡意)的印象。另外正確的坐姿還會給人誠實以及能力強、“才俊”的印象。
在參加會議或麵談等重要的場合時,尤其應該注意挺直自己的腰杆。事實上,在這類場合,腰杆是否挺直,往往是成敗的關鍵所在,因為駝背的人再怎麼看,都不可能會像是“才俊”。
再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駝背的人通常都比較內向,防衛意識也比較強,同時也可能是較不合群的人。
20.說話時直視對方的眼睛,可以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們經常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他們的年齡、嗜好、職業與社會地位都不盡相同。其中最能讓人留下好印象的,是那些與你說話時直視你眼睛的人!
談話時相互凝視對方,對雙方來說都會產生緊張感,因此我們會因為在潛意識中想逃避這種緊張,無意中將視線飄離對方的眼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搭乘電梯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注視電梯的天花板或地板,避免彼此目光的接觸。
因此,我們若能注視著對方的眼睛說話,相對地,就會給對方留下我們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好印象!相反,若我們逃避對方的視線說話,則往往會給對方留下自信心不足的印象,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分量。
許多人都有眼睛看著下方說話的習慣。這種表現往往會讓對方留下非常軟弱的印象,對當事者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直視對方的眼睛說話雖然會有少許的緊張感,但仍應養成注視對方眼睛說話的習慣。尤其要說服對方時,這一點絕對必要。因為注視對方的眼睛說話,正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壓力及信心,同時也是提高說服力的最有效方法!
如何為自己的可信賴度加分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依賴,獲得別人的認可。然而依賴與認可補一句話就能獲得,它有一定的方法和智慧。
1.不要刻意隱藏缺點,要知道,刻意隱藏缺點是“欲蓋彌彰”
百貨公司偶爾會舉行次品大拍賣。一旦這種大拍賣展開,每天都會吸引許多的人前往搶購,為什麼次品也會如此受歡迎呢?
人的心理通常是隱惡揚善的,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去掩飾缺點,宣揚優點。因此,一旦有人明確地指出自己產品的缺點,反而會讓人覺得這家公司很誠實而對它產生信賴感(當然價錢低也是吸引人搶購的原因之一)。
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將自己的缺點明白地表示出來,往往會得到別人的信賴。但這並不是說要將自己的缺點一五一十全都說出來,這樣做不但得不到上述效果,反而會收到破壞自己形象的反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