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幾兩重
現在,人們整天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奔忙,心靈越來越得不到滋潤,情感越來越麻木,已經被過度的物質欲望、被畸形的文明異化了。我們說“人類文明在前進”,到底是物質在前進還是精神在前進?我有個看法(不一定對),我覺得,人類在物質文明上是在前進,但在精神文明上,是倒退著的。
現在,人們越來越依靠思想而不是心靈衡量事物了。我有個朋友說過這樣的話,她說世上有三種人活著,第一種靠胃,第二種靠思想,第三種靠心靈。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我是靠什麼活著呢?
皮亞傑做過一個試驗:將成人與孩子組成兩組,近處立了根9公分高的杆子,遠處立了根10公分高的杆子。問遠處高還是近處高?成人說遠處的高,孩子說近處的高。成人對了,孩子錯了。就是說,像透視中近大遠小這些規律成人都懂,所以就用理性用知識判斷,孩子不是這樣,用的是感覺,用的是心靈。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這樣判斷呢?比如,人與人,友誼、親情,好人壞人,能不能依靠純粹的理性進行判斷?那種息息相通的感覺,細微的情感交流,理性是很難判斷的。那是心與心的相守相望,理性是無能為力的。
世上有三種人活著,第一種靠胃,第二種靠思想,第三種靠心靈。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我是靠什麼活著呢?
成人把“正確”看得很重要,但是怎樣才能正確?世界上是不是存在絕對的正確?是不是隻需要正確?有好多時候,正確不正確並不重要。有些事是不能用“正確”與“不正確”來判斷的,尤其是涉及藝術、感覺、潛意識這些無形的東西的時候,你的理性如何判斷呢?心有幾兩重?能不能度量?中國古人講“無形重於有形”,是說“無形”要比“有形”更接近本質。關於這點,不要說藝術,就是很講理性的科學也是一樣。許許多多的科學發明都是在非理性、混沌的狀態下從科學家腦海裏冒出來的。就是科學原理,也不是全都能夠度量的,數學中還有“模糊數學”,物理學還有個“測不準原理”,是說到了微觀世界,怎麼測都測不準,每一次測量的結果都不一樣。
有個家長聽了我的講座,意識到合作精神的重要,就說李老師,請你好好給孩子培養吧。正好趕上我們的“捕捉心靈感受能力”的培養,他不理解了,說李老師,我要的不是這個,我是要合作精神。
這個家長,他不明白合作精神是靠情感靠心靈來實現的,沒有心靈的滋潤,是無法培養起合作精神的。
心靈感受其實就是內覺,它是超越理性、超越意識的。意識是思想的,內覺是心靈的。內覺是潛藏起來的感覺,與潛意識很像,但潛意識是隱藏起來的意識,內覺是隱藏起來的感覺。
說到潛意識,弗洛伊德有一個案例,有個女人結婚以後,她的丈夫經常回家時帶給她各種各樣的禮物,但是每一次送給她時都被扔出窗外,突然意識到不對,又撿回來。她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找弗洛伊德分析。弗洛伊德告訴她:你小的時候肯定有人做了讓你反感的事情,為了安撫你,送給你某種東西。
她想這不可能,因為她出身於貴族家庭,從小生活優越,怎麼會有這種事呢?後來她的姐姐對她說了一件事:小時候她們的叔叔和保姆有曖昧關係,有一次用啤酒把姐姐灌醉,給妹妹一個棒棒糖,然後當著她們的麵親熱。這件事就一直隱藏在她的心中,成了潛意識,她扔丈夫的禮物就是潛意識反抗,但她不知道。
內覺呢,就是遇到一件事情,還沒想清楚,你的心猛地動了一下,朦朦朧朧的那種感覺,你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感覺,主意就拿定了。內覺是非科學性的,隱性的,無指稱的,無法用科學方法驗證的。當你試圖把它表達出來的時候,它已經不是內覺了,被你的知覺審查了,重新感受了,用意識加工了。任何一種藝術都是一種專門的語言形式,都是為了表達藝術家內覺的。內覺的表達,就是一件藝術品的生成。
鑼鼓敲起來
人們一般意識不到內覺的存在,它停留在內心深處,在你放鬆的時候,甚至在睡眠狀態下,它會突然升起。感覺是一旦發現了內覺,它就開始審視,把內覺拿出來咂巴一番就成了感覺。內覺一旦明確了,也就是感覺到了。內覺是心中一動,比如,看見一棵開滿鮮花的杏樹,我心中忽然一下,渾身像過了電,這就是內覺,當我再去品味的時候,就上升到感覺了。內覺的階段我莫名其妙,感覺的階段我清楚了。
就像我站在玉龍雪山下麵那個小鬆林裏,突然間,眼淚不知不覺流了下來,我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我就開始品味,噢,我知道了,這片樹林感動了我,讓我感覺到幸福。再比如,我走在街上,有一隊遊行隊伍從我旁邊經過,當鑼鼓敲起來的時候,眼淚刷地下來了,一時間熱淚盈眶。其實我不喜歡這樣的場麵,但是為什麼要流淚呢?我開始審視,明白原來是來自童年的體驗,我是被童年的慣性感動著,激動得不能自製,當我想明白之後,就成了一種感覺。
我們中心有個老師給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她說她喜歡一個男孩,但隻是一種很朦朧的喜歡,並不十分清楚,所以對方給她打電話、約她玩時,她大都拒絕了。直到有一天,她爬在窗口看學校的操場,突然感到很難受,馬上覺得胃疼。這是為什麼呢?她分析原因,她想起剛才從窗口看見那個男孩和另一個女孩很親熱地在操場上散步,原因大概就是這個。她來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說你愛這個男孩。
我一句話將她點醒了,她才知道自己是愛這個男孩的,她的內覺也就上升成表麵的感覺了。那一次內覺在作怪,她不知道,隻是覺得不舒服,現在一切全明白了。她反思的過程,就是內覺的挖掘、確定與明晰的過程。
在玉龍雪山
你的意識可以調動,潛意識卻不可以調動。內覺與感覺也是這種關係,你隻可利用內覺,讓它升華。人的所有感覺,都是以內覺為基礎的,比如,想象、創造、溝通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等,都取決於內覺是否靈敏發達。內覺對於人,無論是人文還是科學,都非常重要。許多家長因為內覺的非科學性,以為自己的孩子如果將來選擇理科、要當科學家,就不需要內覺,不需要心靈感受能力的培養,這是錯誤的。要是科學家沒有內覺與想象,他就不會有想法、有發現,就會無所建樹。傑出的科學家都具有很強的內覺、很強的心靈感受能力、很強的非科學性感覺與思維。比如愛因斯坦,他熱愛藝術,藝術滋養了他的內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