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覺的挖掘、呈現、表達,直到成為成果也很重要,這也是大藝術家與小藝術家、大科學家與小科學家的重要區別。大藝術家、大科學家能夠把內覺從開始一直保持到結束,小藝術家、小科學家一開始感覺良好,挖掘的時候,表達的時候,刷的一下,內覺就會消失得無蹤無影。
比如,那天在玉龍雪山,在那片小鬆林,我感動得流淚,可是我實在無法把那種感覺表達出來。回到賓館,我把這些講給朋友聽,講的時候拚命地尋找合適的語言,但是什麼語言都不合適,不足以表達當時的感覺,隻好用大提琴呀、天鵝湖呀、幽幽的呀這些替代,說完之後覺得很困,就上床睡覺。第二天早晨朋友說昨晚我的講述讓她非常激動,就連夜寫了一篇散文,給我念,我說寫得是不錯,但這是你的感覺不是我的感覺。本來,在我講述的時候由於表達不到位,把我的感覺漏掉了好多,在她寫的時候又接著漏,結果什麼也剩不下了。就一般來看,她的用詞很漂亮,文筆非常優美,但是那種感覺沒有了,隻剩下一個言辭的框架。
血是有營養的
在藝術上,我們發現俄國十九世紀的畫家沒有內覺,比如,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盡管氣勢很大,也很感人,但隻是一個故事、一個情節、一個痛苦的場麵。那些拉纖的纖夫如何如何地使勁,如何如何地遭受磨難,身子向前傾著,低著頭,拚命掙紮的樣子。這是什麼?不過是一幅紀錄性的照片,一個電影鏡頭。這是用思想畫出的畫,不是用內覺畫出的畫。我們可以把這幅畫與馬蒂斯的畫作一番比較,馬蒂斯的畫是內覺的,列賓的不是。所以,我們在藝術上要給孩子培養什麼呢?是讓他的藝術建立在內覺之上而不是思想之上。思想盡管很重要,但就藝術來說,內覺永遠是第一位的。什麼是藝術呢?它更多的是突然之間從腦海裏“冒”出來的,而不是思考出來的。
所以說,內覺源於心靈,就是心靈的感覺、感受。它特別珍貴。沒有內覺的人是枯燥乏味的,做出的事往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我的兒子從小愛讀書,讀很多書,他的內覺就比較好,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細微之處。有個親戚的孩子就不是這樣,盡管他文化課學得很好,但沒內覺,有一次他來我家吃飯,突然鼻子流血了,滴到米飯上麵,我感到特別惡心,說:快別吃了,再盛一碗!他說沒事沒事,血是有營養的。他不是用心靈處理這事,是用思想,思考到營養,而忘了感受。
我前麵說過,有些人講述,能立刻把你帶到情景裏麵,換一個人講,字一個不少,甚至連停頓的標點都一樣,但聽的人就是沒有感覺。人這種動物特別奇怪,內心有感覺了,你的語言刷地就淌出來了,而且特別帶有感覺。如果你畫畫,內心的感覺就像火山噴發一樣噴射到畫麵之上。不然,你的技術再好,也隻能是個三流畫家。
春天的一個早晨
繪畫、音樂、舞蹈這些藝術門類都是培養孩子內覺的最好方式。據我的經驗,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進行內覺的培養,比如,語文、數學甚至體育都行,每一門有每一門培養的方法,關鍵要看老師是不是有這個意識,知不知道操作的技巧,如果不是,就是用藝術的形式照樣徒勞無功。現在家長逼著孩子背唐詩,以為背了唐詩就能提高素質,卻不知那種鸚鵡學舌似的背誦不但毫無意義,還會造成孩子對古詩的反感,破壞他們心中的美感與內覺,而這些都是每個人不能缺少的,缺了這些人生的天空中便會失去雲影彩虹。家長或者老師要是從內覺、心靈感受、情感的角度進行培養,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比如,有一次我給班裏上了這樣一課,我想試試孩子們對於唐詩的接受能力,是不是能夠在他們心中營造美好的情感與豐富的內覺。
我說春天的一個早晨,空氣濕漉漉的,有個人正在床上睡覺,他的屋子建在花園裏麵,屋前屋後開滿了粉紅色的桃花。他本想睡個大懶覺的,卻被嘰嘰喳喳的小鳥吵醒了。他聽著鳥的叫聲,覺得就像音樂一樣美妙。突然,他記起昨天夜裏曾被一陣風雨驚醒,他想天哪!不知我那些桃樹上的花兒怎麼樣了?是不是好多都被風雨打掉了呢?他趕緊爬起來,掀開窗戶一看,外麵地上簡直粉紅一片……再看孩子,他們每個人眼睛裏閃著亮光,嘴裏噝噝地吸著涼氣,一副向往的神色。我說:你們能不能把這種情景變成一首詩?孩子說:老師,我們不會寫詩!
這是個六歲左右的班,要他們寫詩實在聞所未聞。他們連字都不會寫,怎麼寫詩呢?我說詩嘛,太簡單啦,就是一行一句話,像你們念的兒歌一樣。
結果隻能以圈代字。寫完之後,我開始念,一邊念一邊與他們哈哈大笑。再之後,我說:老師這裏也有一首詩,是一位名叫孟浩然的人在一千多年前寫的,寫的就是我們剛才寫過的情景,老師現在讀給你們聽……孩子們佩服得……他們一下子就被詩中的情感、美感打動了。每一張小臉上都掛著由衷讚歎的神情。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我也忘了。你猜後來怎麼著?到下個周末,在美術課上,有個孩子突然念起了那首詩,引得全班孩子跟著一起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上周上那節關於詩的課的時候我沒有讓他們背誦,可他們全記住了,並且在這周集體背誦,念得搖頭晃腦如醉如癡,一遍又一遍。我當時感動得不得了,眼淚差一點掉出了眼眶……伸手抓來的虛空在繪畫中,捕捉心靈感受能力的培養從哪裏入手呢?從人的五感,就是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五感好比五條通道,從五感開始訓練,就能使心靈與外界相通。
由於傳統硬灌式的傳輸方式,孩子的五感退化了,直接後果就是堵塞了心靈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通道。你可以問你的孩子:當手觸摸到棉花時,心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靈魂深處能不能敏感地關照手上傳來的感覺?能不能用某種“語言”將這種感覺表達出來?
進行捕捉心靈感受能力的培養有什麼好處呢?心靈更豐富,生活更豐富,生命更豐富,生命的質量大為提高,人與人,人與環境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