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訓練,就是讓孩子把味道畫出來。醋的味道,醬油的味道,巧克力的味道,一條臭鹹魚的味道……不是用具體的形象,而是用能表達內心語言的符號。這就像伸手去抓虛空,抓來的虛空……其實這個課,按照傳統的看法應該拿到大學去上的。我們很多成人總是不相信孩子,實際上,要是放手,他所表現出來的潛力總能讓你大吃一驚。
比如,剛開始進行這種課時,我做了一個試驗,先在黑板上用土黃、粉紅、大紅、紫羅蘭旋轉著畫出一組符號,再用赭石、黑色、深咖啡畫出另一組符號,我說老師畫了兩組符號,第一組表現臭味,第二組表現香味。孩子大喊:錯了老師!我們認為第一組是香的,第二組才是臭味。
我說: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味道是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的。老師在這裏畫出了味道,你們能不能?他們說能。我說現在,打開你們帶來的小瓶,嗅一嗅裏麵的味道,再把味道畫到紙上。
事先我讓孩子帶來各種各樣能嗅出味道的東西,有香水、有醬油,還有醋……這時候你看全班,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地嗅那些裝著“味道”的小瓶,一邊嗅一邊畫。有的孩子嗅的時候,離瓶子太近,小鼻子染得黑乎乎的,活像電影裏麵的小日本鬼子。
畫完了,我讓家長與孩子一道評畫,那些畫掛在牆上,有位家長問:這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的?我說味道。家長滿臉狐疑,說味道怎麼能畫出來呢?就上來,將鼻子貼在畫上嗅了起來。
評畫前,我讓孩子把味道的名字寫在畫的背後,不讓別人看見。我指著其中一幅問一個孩子:你猜畫的什麼?他說鹹味。翻到畫的背麵,果真寫著“鹹”字。又問一個孩子另一幅,他說酸,一看,果然是“酸”。有個孩子不會寫字,我問畫的什麼味,她也說不清,我把瓶子拿過來,嗅了一下,原來是醬油。我把一幅表現醋味的畫與這幅掛到一起,有位家長吃驚地說:呀,真是醬油和醋的感覺!
還有個孩子也說不出帶的什麼東西,我問全班誰能猜出畫的什麼,有的孩子說臭,有的孩子說辣,還有別的。拿來瓶子一聞,那股味道差點把我嗆到一邊去了。原來,他的媽媽給瓶子裏放了花椒的花……家長在後麵也笑得不行。那的確是椒花的味道啊,那種味道,你無法用臭呀辣呀界定,但的確把那種味道給人的感覺畫出來了。
長著尖角的酸味
我用這種方法培訓老師,一開始,用口述的方式讓他們畫,結果畫得根本看不出哪兒是哪兒的味道,隻是一堆花花綠綠的顏色。這些老師,都是大學生,他們的心靈通道早被封閉了,隻能用思考、用知識判斷。
後來,我買來各種糖果,這些糖果都在甜味中含有一點兒酸。我讓他們先吃了一種,是甜和酸;再讓吃了一種,又是甜和酸;再吃,還是甜和酸。連著吃了三次,他們說味道全都一樣。我說,既然味道全都一樣,廠家為什麼要製造三種呢?
我讓他們重新品嚐,細細品,來品三種糖果到底有什麼不同,這才品出味道了。他們說:第一種裏麵的酸,味道比較刺激,像是長著尖角,很短暫,馬上就消失了;裏麵的甜味比較柔和,綿延流長,能持續很長時間。第二種酸是隱隱約約的,旋轉著的;其中的甜像小點綴,閃閃爍爍,就跟夜空上麵的星星一樣。第三種是一種像橘子、純正美好的酸味,既溫和又舒適;裏麵的甜味太衝了,讓人有些討厭。
你看,先是沒有差別,稍加訓練就能分辨出這樣多的不同。假如這些糖果能夠發出電波的話,他們的舌頭與心靈就能接收到種種不同的波段。
我們說我們生命質量不高,為什麼不高?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到生活的細微之處?如果我們不能對生命本身體察入微,又有誰能夠說:我的生命是高質量的,我的生活是豐富的,我的感覺是幸福的呢?
咀嚼彩雲
嗅覺之後,就是味覺、聽覺直到觸覺……我的觸覺課,是將事先準備好的各種各樣的物品裝在袋子裏讓孩子觸摸。先是尖銳的物品,比如,小木條、小樹枝、鬆果等;然後是柔軟的物品,比如綢子、絲巾、棉花等。摸完之後,再畫出來。
孩子們會把絲巾畫成粉紅色,從淡粉紅到深粉紅再過渡到紫羅蘭,一條一條,造成非常柔軟的視覺效果;把鬆果畫成小點子,還有一根一根的刺,顯出紮人的樣子。
這種課上到最後階段,大家都來裝盲人,用手、用心靈去感知形狀。比如,把眼睛蒙上,觸摸某個同學的臉。讓心靈沉靜地體會各個不同的局部,每一個高高低低的起伏,然後,在大腦中把這些局部、起伏組織成完整的麵孔。其實,這裏麵糅和著大量的想象與歸納。當他們摸完了,開始畫時,又把剛才摸時的那種感覺與想象綜合在一起,畫出一張用手觸摸的臉,而不是眼睛看到的臉。
有一種說法說人在退化,那是因為某些器官的功能被機器所替代,不常用了,也就退化了。
人的器官常常可以相互代替,比如手,就能代替眼睛的一部分功能。觸摸的時候,手上能產生出原始的、人之初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直達心靈的。這樣的培養不僅豐富了手的功能,還能使心靈變得靈敏起來。
再比如聽覺課,要畫出牙醫鑽牙時嘎嘎作響的聲音,咀嚼芹菜的聲音,錘子敲打木頭的聲音。這種課孩子們最感興趣了。這樣的課程的確能使孩子們變得非常靈敏,從而使他們關注生活中的種種不同。
有個家長反映,她的孩子在吃麵包時說:媽媽,你能猜到今天的麵包吃起來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嗎?媽媽說什麼感覺?她說:就像吃雲彩一樣,一種帶彩的彩雲。你看,像在咀嚼彩雲。
有個孩子在作文中描寫西紅柿,從形狀到顏色、光澤、給人的感覺,然後想象這個西紅柿與其他的西紅柿有什麼不同,這個西紅柿是種什麼樣的味道。放在嘴裏品嚐,果然就是那種味道,比想象的味道還要美好。你看,孩子用“美好”這樣的詞形容自己的感覺,這說明在他的心裏已經具有了美好的因素。你再看成人的吃相,隻要是好吃的,稀裏嘩啦吞到肚子裏,根本想不到要去感受一番。成人的心靈就是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中越來越粗糙,越變越麻木。說到教育,我們應該把它理解成全方位的,而不僅僅是識字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