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風景名勝(一)(1 / 3)

“天下第一關”的由來

“天下第一關”是指我國現在的山海關,它的得名據說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明朝宰相嚴嵩,一心想當皇帝,一天,嚴嵩與他的幾個狐群狗黨飲酒作樂,幾杯酒下肚,這幫人拍起嚴嵩的馬屁來了,說嚴嵩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嚴嵩被拍得昏昏然,他命人取來筆墨,乘著酒興,在府內牆上寫下了“天下第一”四個大字,然後命手下人將“天下第一”四個字製成匾額,懸掛在大廳裏。

不料,這件事傳到了嘉靖皇帝的耳裏,把嘉靖皇帝氣得發顫,你嚴嵩天下第一,那我皇帝算老幾?一怒之下,要傳嚴嵩進殿問罪。嚴嵩聞訊,嚇得六神無主。大管家獻計說:“當今聖上正降旨征求山海關城門上的匾額,隻要您在‘天下第一’的後麵再添個‘關’字,就是為山海關做的匾,不就化禍為福了嗎?”嚴嵩聽後大喜,趕忙操起大筆在“天下第一”的圓額上補了個“關”字,令人當即刻好,靜候聖旨進殿。

當捧旨大臣帶著錦衣衛來到宰相府宣讀聖旨後,嚴嵩急忙抱起“天下第一關”的匾額進殿跪見皇上,皇帝一見“天下第一關”的匾額,正合自己的心意,立刻轉怒為喜,身離禦座,親手扶起了嚴嵩。

從此,山海關就掛上了“天下第一關”的匾額,山海關也由此得名為“天下第一關”。

“長白山”的由來

最早記錄我國東北長白山的史籍是戰國和西漢初成書的地理書《山海經·大荒北經》。書中稱:“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肅慎是東北的古老民族,活動在今延邊和綏芬河一帶。《後漢書·東夷傳》和《晉書·四夷傳》皆有“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鹹山北”的記載。

晉代以前長白山一直名稱不鹹山。後魏又稱“徒太山”、“太皇山”。《魏書·勿吉傳》載:“勿吉國南有從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到了唐代,又改稱為“太白山”,《新唐書》載: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

長白山之名始於金代,而且一直沿用至今。《金史·世紀》載:“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金代統治者認為“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議封爵,建廟宇”。因此,在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十二月,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即其山北地建廟宇”。大定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冊儀物,每逢春秋二季,擇日致祭。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十月,複冊為開天弘聖帝。

到了清代,滿族統治天下,長白山在滿語裏叫“果勒敏(長)珊延(白)阿林(山)”。清朝以長白山為發祥地,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特命大臣覺羅武木納前往長白山拜謁,回京奏疏,議封長白山神,每年遣使致祭。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東巡到吉林時,在鬆花江畔舉行了隆重的望祭長白山活動。清朝幾百年間,將長白山列為封禁之地。

“新疆天池”的由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縣境內,景色秀麗的高山湖天池,不知多少國內外遊客為之傾倒。您知道它是什麼時候以及怎麼樣被發現的嗎?

據史籍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天池地區就有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友好交往。到公元648年,唐朝曾在博格達山下設置瑤池督府,以後宋代到清代,天池曾有冰池、龍湫、龍潭、神池等名稱。但很少有其真實麵貌的記述,因古代人們是很難到達天池一睹其豐貌的。

真正親臨天池的是二百多年前任烏魯木齊的都統大臣明亮。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明亮親率騎從登博格達山,找到了傳說中西王母在西天瑤池擺蟠桃宴會宴請群仙的“仙境”,領略了這個高山湖泊的綽約風光。在他寫的《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中說:“見神池浩淼,如天境浮空”,遂摘句中“天”、“池”兩字,第一次正式命名“天池”。

當然,還是後來地質工作者對天池的勘測,是準確而科學的。天池,是第四紀以來全球氣候多次冷暖變化,待第三次冰期來臨後,冰川下行,日積月累形成了U字形湖泊,就是當今聞名遐爾的天池。

“盧溝橋”的由來

據《金史》記載,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6月,因盧溝河水流湍急,不便行旅,金章宗完顏境替命造石橋,至明昌三年(1192年)3月建成,命名“廣利橋”。橋由十一孔石拱組成,橋旁石欄上精刻485頭石獅,形態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