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的由來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有名的街道之一。遼金時代,這裏是個荒涼的村落。元代建立大都城後,人煙逐漸稠密起來,並有了丁字街的正式名稱。明成祖時在這一地方建造了十個王府,據《明成祖永樂實錄》的記載,建造十個王府的工程從永樂15年(1417年)動工,到第18年底完成,因而這條街也就改稱十王府或十王府街了。
明亡後,這裏的王府逐漸傾廢,十王府的名稱不複存在,而習慣地稱為王府街了,這一帶隨之出現了更多的攤販和店鋪。清光緒、宣統年間,街的兩旁遍設油鹽店、米麵鋪、切麵鋪、粥攤、飯鋪、古玩鋪、藥鋪,還有一個“官廳”。民國以後,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考慮這條街比較長,於是將一條街分成三截:北段仍稱王府大街,中段改稱八麵槽,南段由於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側),就稱作王府井大街了。現在整條街稱作王府井大街。
“中關村”的由來
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高科技,然而幾十年前這裏卻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墳墓。明朝時,太監們就開始在中關村一帶購買“義地”,形成了太監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宮的孤苦太監就寄居在這裏,他們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監的捐贈,平時則給埋葬在這裏的太監掃墓上墳,燒香祈福。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裏被叫做“中官墳”。
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莊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樓樓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監祭祀的剛秉廟,還有一個叫“剛秉”的太監像。
隨著曆史的變遷,還出現了一些與“中官”諧音的叫法,如鍾關、中關中官兒及中官屯等。
中關村是怎麼從“中官”演化為“中關”的也有不少傳說。一說是1913年在《二萬五千分之一京西圖》上已經見到“中關”地名的使用。對於這一稱謂,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清朝末年有關人員編製地圖時,因為“中官”寓意太監不太好聽,故將其“雅”化為“中關”。又有人說是慈禧太後過生日時,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關,用於祝壽,因此得名。
中關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後。解放後選擇這裏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的提議下改名為“中關村”。
“華爾街”的由來
華爾街起源於17世紀,當時那裏隸屬於荷蘭新移民。那塊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位於曼哈頓島前端,夾在兩條航運方便的河流之間,是易於停靠船舶的天然深水良港。因而,航海業發達的荷蘭看中了這一地點。
十年後,新阿姆斯特丹北部前沿被三角形柵欄“牆”所取代,它延續了910米,為的是防範新的敵人——英國人。
1664年,英國人和荷蘭人展開了一場海上爭奪戰,英國人成功地占領了新阿姆斯特丹,“牆”沒有起到多大的防禦作用。1685年,英國人把這條街命名為“華爾街”。
華爾街臨近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對於紐約商業金融活動具有特殊意義。在英國人統治時期,紐約迅速發展成為港口城市,並逐漸展現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雛形。
把華爾街作為市中心,是英國任命的紐約總督托馬斯·唐幹做出的決定。他事先偷偷購買了臨近的大片土地,然後分成許多小塊待價而沽。1686年,華爾街開始大規模建設開發,他便順勢出售牟利。一些人也看出了門道,分別趕在華爾街區域地價飆升之前購入大量地產。在17世紀的最後十年裏,華爾街經過擴建改造,麵貌煥然一新,原來老的木柵欄被拆除,基石用於建造市政廳,第一所基督教三一教堂也建造起來,從而拉開了華爾街空前但不絕後的序幕。
“唐寧街”的由來
“唐寧街十號”雖然早已成為英國首相官邸的代稱,但其由來卻鮮為人知。“唐寧街”是以17世紀中葉喬治·唐寧男爵的名字命名的。唐寧在英王查理二世統治時期非常活躍,五次被選為下議院議員,當過牧師、將軍、外交官和掌管財政的官員。1660年他三十七歲時被封為男爵。
在英國曆史上,喬治·唐寧沒有留下美名。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他驕橫、卑鄙、貪財、善於諂媚和見風使舵,因而成為當時英國最富有的人。他購置了大片地產,建了很多房舍,甚至在倫敦的一條街上擁有一連串房產,因而這條街便被稱為“唐寧街”。
18世紀英王喬治二世在位時,把唐寧街十號和十一號兩幢三層樓房收歸王室所有。從18世紀30年代起,唐寧街十號便成為首相官邸,十一號是財政大臣官邸。
“唐人街”的由來
19世紀初四十餘年,中國人到美國去隻是零散的、個別人的活動,他們大多都是商人或技術工人,沒有固定的僑居地。這種狀況延續到19世紀40年代末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時,一股向美國西部移民的浪潮迅速興起,唐人街隨即在三藩市出現。
三藩市的唐人街在1850年開始初具規模。有雜貨店三家,客棧三家,木場三個,餅食店兩家。在商店門外高懸著,醒目的中國大字招牌,店內陳列著琳琅滿目的中國貨物。中國人開的餐館價廉物美,經常是座無虛席,不同膚色的顧客進進出出,好不熱鬧。
建築材料是當年三藩市的熱門貨。在唐人街木場上,木料和房屋“預製件”的生意非常興隆。
1852年,三藩市已有華僑三千人左右,但並不都住在唐人街內。1853年以後,中國移民開始集中。南從薩克拉門托街,北至傑克遜街;東自卡尼街,西至斯托克頓街逐步成為華人社區。從此,唐人街成為華僑居住和活動的中心。人們稱之為“小廣州”、“小中國”,因為這些流落到海外的同胞,認為中國曆史上唐朝是最強大鼎盛時期,因而把自己的聚居地命名為“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