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 3歲,孩子期望有個好玩伴(3 / 3)

另外,父母最好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成人的熱情和禮貌,對待孩子也要像對待一個獨立的人那樣,經常跟孩子問好,讓孩子幫忙就要說“請”和“謝謝”,做錯事情就要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這樣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就變成一個懂禮貌的小孩子了。

啟發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世界是由很多很多人組成的,除了孩子和爸爸媽媽以外還有許多的人,人們友好地相處才使這個世界變得像個大家庭。要讓孩子懂得,對於他人,你需要學著體會他們的情緒,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這樣逐漸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3歲孩子最喜歡聽故事,借助故事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是再好不過的方式了。尤其是人際交往方麵的教育,不能說教,隻能讓孩子產生情緒體驗才會達到好的效果。父母可以選擇一些交往方麵的小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緒,感受怎樣的交往才是好的。

故事範例:

小鴨子和小花貓

綠綠的草地上開著小花,一隻戴著漂亮帽子的小鴨子正在小路上走著。一陣大風把小鴨子的帽子吹到樹上了,小鴨子怎麼也爬不上去,拿不到帽子,很著急。這時他看到小花貓經過,便向她求助,“小花貓,我的帽子讓大風吹到樹上了,請你幫我拿下來,好嗎?”小花貓擺擺手說:“不行不行,我還要去玩兒呢,沒工夫。”說著就走了。

又一陣風吹過,把小花貓的帽子吹到水裏了,小花貓不會遊泳,拿不到帽子,急得直哭,這時,小鴨子跳到水裏幫小花貓把帽子撿了回來,當小鴨子把帽子交給小花貓時,小花貓臉紅了。

故事講完了,和孩子一起討論:小花貓為什麼臉紅了?如果你是它會怎樣做?故事裏誰該受到表揚?孩子要向誰學習?

小兔子找家

一隻小兔子在森林裏迷了路,森林裏又靜又黑,小兔子害怕極了,大聲哭了起來,哭聲傳出了好遠好遠。小鬆鼠聽到了哭聲,找到小兔子說:“別哭,別哭,我來幫助你!”小鬆鼠唱歌給她聽,小兔子不再害怕了。螢火蟲聽到了哭聲也說:“別哭,別哭,我來幫助你!我來給你照亮回家的路。”小兔子看到小夥伴都這樣幫助她,就停止了哭泣,笑著對她的朋友說:“謝謝你們,我不害怕了。”然後跟在螢火蟲後麵,跑呀跑呀,回到家裏,回到媽媽的懷抱。

這個故事,讓孩子感受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並且要禮貌交往。

教孩子學習人際協商技能

協商是人際交往智慧中的一個重要技巧,如果能很好地運用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方便。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學著協商,對今後的幼兒園生活是有很大好處的,他/她能比其他孩子更快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也能在幼兒園中體驗到更多積極的情緒。

爸爸媽媽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培養孩子協商的技能。比如,爸爸正在看電視,孩子的兒童節目開始了,這時應該怎麼辦?

媽媽要引導孩子跟爸爸商量解決,而不是所有的人都由著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孩子:我要看《天線寶寶》。

媽媽:可是現在爸爸正在看電視呢,怎麼辦?

孩子:我要看嘛!

媽媽:如果你這時候換台,爸爸就看不成了,他會難過的。

孩子:嗯。

媽媽:不過,你可以跟爸爸商量一下,如果他同意了,就不會難過了,你也可以看了。好不好?

孩子:好。

媽媽:你可以跟爸爸說,你每天都連續看《天線寶寶》的,現在要開演了,可不可以讓你先看一會兒?

媽媽可以教孩子一些跟別人商量時的態度、口氣和話語等。爸爸當然也要配合了,讓孩子知道協商是一種非常管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

現在的人際交往中,合作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內容,沒有合作意識和能力的人會被社會所淘汰。而我國的現實是,獨生子女不會合作,難以合作。所以,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就愈顯重要和迫切。對3歲的孩子,父母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我們可以從故事《拔蘿卜》中體驗合作的力量。

蘿卜熟了,老公公想把它拔出來了。可是自己拔了好久也沒有拔出來。於是他找來了老婆婆,兩個人又拔了很久,蘿卜還是紋絲不動。老婆婆隻好又叫來了小姑娘,三個人一起拔,但是蘿卜隻動了一點點,還是沒有出來。然後小姑娘找來小花狗,小花狗找來小花貓,小花貓又找來小老鼠,這樣小老鼠拉著小花貓,小花貓拉著小花狗,小花狗拉著小姑娘,小姑娘拉著老婆婆,老婆婆拉著老公公,老公公拉著蘿卜,大家喊著號子,“嗨呦嗨呦,拔蘿卜!嗨呦嗨呦,拔蘿卜!”終於把蘿卜拔出來了,他們高高興興地把蘿卜抬回了家。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一個人做不了,需要大家的力量才能完成,這就需要大家相互合作。

除了聽故事以外,可以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在遊戲中體驗合作的快樂。比如玩球,隻有合作才能玩好。

培養孩子解決人際衝突

在人際交往中衝突是難免的,尤其在這些獨生子女中間,頻率會更高。但是衝突帶來的未必隻有消極影響,它還能讓孩子知道,外麵的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的想法是不同的,而且與人交往是需要技巧的。在衝突中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交往技巧。

1.讓孩子自己解決衝突

父母一看到幾個孩子發生了衝突,就會立即衝上去,或斥責自己的孩子,或指責別人的孩子,這樣遊戲隻能不歡而散,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不僅沒有促進作用,甚至還會誤導孩子,讓他們以後也粗暴地對待衝突。

建議父母看到孩子們發生衝突時,先不要參與,靜靜地觀看孩子是怎樣以自己的方式解決的,如果解決得好,父母可以鼓勵表揚,如果解決得不好,父母再去幫忙也不遲。其實父母要相信這些孩子,他們有自己的處事方式。

2.鼓勵孩子敢於申辯

有時候孩子間衝突了,父母會責問自己的孩子,“你怎麼搞的?”有的孩子會默不作聲,這樣對孩子不好。第一,孩子無法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第二,無法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緒,對心理健康發展不利。所以父母要以民主、和藹的態度鼓勵孩子申辯,對孩子的行為要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並為孩子以後行事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