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名家教子書:母親的榜樣(外國篇)5》(15)(2 / 3)

學會尊重孩子

現代社會在飛速發展,以至於有人說,現在每隔四年出生的人就有一個代溝,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了,就更不用說父母和孩子之間了。有多少父母察覺到了這個思想鴻溝呢?多數人一心隻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續,隻想讓他實現自己的未酬壯誌,卻從來沒體會過孩子的真實想法。

甘地夫人對這樣的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並將之運用到自己培養孩子的實踐中來,她認為:

青年人出於對父母的愛和尊重,有時不得不抑製自己的願望和愛好,放棄自己所選擇的、也許有著特殊興趣和才能的領域,而去屈從父母或保護人的願望。這種痛苦的選擇往往足以壓抑他們的熱情和對人生的樂趣。

這對社會來說,就好像是在已經死氣沉沉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個消極因素,而不是增加一分生機勃勃的力量,這支力量能讓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發揮作用,造福社會。

隻要可能,哪有做母親的不願意愉快地為兒女分擔痛苦的?但令人感歎的是,到頭來,我們既不是父親也不是母親,既不是丈夫也不是妻子或兒女,我們都隻不過是個自我的、孤獨的個體,我們應按自己的法則、自己的個性生活。

甘地夫人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做一個稱職的母親,她常常反問自己:難道做父母的到頭來隻能作為一個旁觀者,任憑子女自行其是,不予勸阻,不加指導嗎?不,生活並不那麼簡單。我們做父母的擔負著悉心指導子女這一極其複雜而又細微的重任,不應該力圖用我們的個性去影響孩子,或者把我們的願望強加於他們。甘地夫人始終認為,應該賦予子女以勇氣和自信,還要幫助他們加以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在無情地加速著。為了生存、謀生,為了所有這一切而進行的鬥爭,越來越使人心力交瘁。為了跟上形勢的發展,人們必須經常使自己適應周圍的變化。年事漸高的人對這些變化自然就更難於適應。結果是,出現了兩代人之間日益擴大的思想鴻溝。

而承認孩子們的個性及其特殊權利也往往被父母忽略掉了。甘地夫人認為,如果父母不承認這種鴻溝,不輔以必要的行動,就會產生重大的社會問題。

著名詩人、哲學家卡利爾·吉布蘭在寫詩抒發對子女之情時說:

孩子們自有孩子們的頭腦,能百般愛護他們喲,卻無法讓他們跟著父母跑。孩子們的心啊,正飛往未來世界,鎖得往他們的身呀,鎖不往他們的心。未來世界呀,無法尋找,就連夢中也無法尋找。

這個問題,在孩子選擇朋友上就能看出,父母總是想要把孩子的生活的每一步都控製在自己的手中,生怕他們走錯一步。在關於孩子怎樣交友的問題上,有很多父母總會說:“我希望你跟誰好,不希望你跟誰好,某某成績那麼差,你不能跟他一起玩。”

其實,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支持者。父母要關心孩子的交往,但是不要去幹涉。孩子選擇朋友,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在他交往的過程中要給他輔導,比如說,孩子交了一個成績挺、紀律也不怎麼好的孩子。單純地製止並不能解決問題,應該幫助孩子學會怎麼樣跟這樣的孩子交朋友。

因為,孩子長大成人以後,身邊的人並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人,要遇到一個不成功的,或者某一件事、某一方麵做得不好的人,都要告訴孩子敬而遠之嗎?所以,父母不能給孩子強化這個觀點,不一定隻跟好孩子交朋友,不能也不可能讓自己總是呆在“無菌”環境裏。

應該告訴孩子,對於成績相對差的同學應該首先看到他有比自己優秀的地方,然後針對他的學習成績差,要鼓勵孩子跟他一塊商量,為他提供幫助,看看他為什麼成績差,這樣學習和生活上結合起來,好朋友可以做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這才是交朋友要講的互利精神。

孩子是一個獨立而健全的個體,有著和成人一樣豐富的情感世界,應受到成人的尊重。幼兒雖然年幼,思想很不成熟、思維很具體形象,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成人不能因為孩子的弱小、因為對成人的依賴而無視他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存在。

不僅是在孩子交友這個方麵,在生活的各個方麵,父母都要尊重孩子和他的選擇。父母要指導孩子的行為,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之上。其實,如果父母真的是為孩子好,如果父母是公正而誠懇的,孩子一定會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議。

教子點睛:

自尊是一種精神的需要,也是一種人格的內核。尊重孩子,並不是對他百依百順,而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把自己放在一個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借以尋求心理上的溝通與默契。孩子的自尊是他成長的動力,如果失去了這種動力,有可能會毀壞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