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直麵挫折
生活總是有快樂也有優傷。甘地夫人認為,從廣泛的意義上說,教育是陶冶身心,培養健全的個性,以便能夠從容不迫地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這是從學校和課本知識中所得不到的。
甘地夫人說,教育孩子的主要負擔落在母親的肩上,母親必須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克製的能力,加強對他們的品行的培養。真正的愛並不是遷就孩子,讓他們隨心所欲,而是要隨時約束和教育他們。
大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病要做一次手術。麵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安慰孩子: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可是,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反而不好。所以,她阻止了醫生。
隨後,甘地夫人來到兒子床邊,平靜地告訴拉吉夫:“首先,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其次,母親如果能代替孩子受苦,母親一定會這樣做,可是,誰也不能代替他受苦,因此,他必須要有精神上的準備;第三,哭泣或叫苦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
拉吉夫聽了母親的話,聽話的點點頭。他明白了母親的意思,他要做一個堅強的人,因為沒有別的可以選擇。手術後,拉吉夫並沒有哭,也沒有叫苦,而是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醫生說,就是在成年人中也沒見過這樣好的病人。
不可否認,當今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長輩的寵愛下,多數孩子存在著依賴心理,他們敏感、不願承受困難、也不能接受批評。其實,這樣對孩子良好的個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父母隻有讓孩子從小就經受一定的挫折鍛煉,才能使孩子學會以積極的態度來麵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全國少工委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聯合向16350名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回答“遇到困難時怎麼辦”時,97%的孩子選擇“找父母和老師”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沒有勇氣麵對困難和挫折,這正是我們做父母的過分嗬護孩子的結果。
兒童心理學專家指出,讓孩子適當受點挫折教育,對他們的一生都會有益。由此可見,對對現代家庭來說,讓孩子品嚐一點生活的磨難,讓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並學會從挫折中接受教育,這對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應對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美國,一些三四歲孩子玩耍時摔了跟頭,美國父母並不去扶起孩子;還有美國父母去市場購物時,一手拉著孩子,或大人在前麵大步走,孩子在一側緊追不舍,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背他也不抱他。
日本有關部門曾組織過17戶市民到中國上海一些居民的家中做客,日本母親的教子方法讓中國父母大開眼界。
有個日本幼兒,抓起一隻生餛飩就往嘴裏塞。中國房東想去製止,而那個孩子的母親卻說:“不用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餛飩是不能吃的。”孩子咬了一口,果然皺著眉頭吐了出來。
有個日本小孩摔了一跤,先是哭著求助,後來看到沒有人去幫助他,他隻好自己爬了起來。中國房東表示“看不懂”,而日本母親卻說:“讓孩子嚐試挫折,才能獲得成功。”
其實,美國父母的做法並不代表他們不疼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他們懶惰,更不是他們工作繁忙,顧不上照看孩子。恰恰相反,這正是美國父母真正會疼愛孩子的表現,因為他們是在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自強和麵對挫折時的自我生存能力,以適應將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可見,在教育孩子方麵,美國父母的眼光是非常長遠的。
然而,我國的一些父母卻對孩子卻是另外一種情形,相信很多人都對這樣的場景比較熟悉,甚至是習以為常了:打掃衛生,父母親自代做;穿衣、洗澡之類也由父母包幹;甚至是孩子做作業,父母也親自代勞。父母對孩子的相當的深切,對孩子的關懷特別的細致。可結果呢?培養出的孩子眼高手低,懶散任性,輕視勞動,怕苦怕累,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受到一點挫折、一點困難,就茫然不知所措。
日本母親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一位日本學者這樣解釋說:“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對孩子進行努力,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他們在失敗中學會本領,將來才能自食其力。”日本的父母憑著這種緊迫感教育自己的子女,使日本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不怕挫折、勇於競爭、敢於拚搏的頑強性格。
對於孩子來說,挫折是無可避免的,父母應從積極的方麵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使他認識到困難和挫折是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並教育他如何應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
教子點睛:
對孩子來說,麵對挫折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避免的。當他麵對挫折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對待挫折的態度,因為這也是挫折教育的關鍵。孩子在經曆挫折時,常會產生消極心理和抵觸情緒,因此在孩子經曆挫折時,父母應及時的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肯定性的評價,以增強孩子直麵挫折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