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後,青年男子看到張明的口袋裏夾了一支鋼筆,眼前立刻掠過一絲驚喜:“先生,可以借給我用用嗎?”張明立刻手足無措,慌裏慌張地說:“哦……我的筆……壞了呢!”
這時,張明他們五人中有一個沉默寡言的“眼鏡”走了過來,遞過一支鋼筆給他,並禮貌地說:“對不起,剛才我的筆沒墨水了,我摻了點自來水,還勉強可以寫,不過字跡可能會淡一些。”
青年男子接過筆,十分感激地握著“眼鏡”的手,弄得“眼鏡”感到莫名其妙。張明他們四個則輪番用白眼瞟了瞟“眼鏡”,不同的眼神傳遞著相同的意思——埋怨、責怪,因為這樣又增加了一個競爭對手。奇怪的是,那個後來者在紙上寫了些什麼就轉身出去了。
一轉眼,規定的麵試時間已經過去20分鍾了,麵試室卻仍舊絲毫不見動靜。他們終於有些按捺不住了,就去找有關負責人詢問情況。誰料裏麵走出來的卻是那個似曾相識的麵孔:“結果已經見分曉,這位先生被聘用了。”他搭著“眼鏡”的肩膀微笑著說道。
接著,他又不無遺憾地補上幾句:“本來,你們能過五關斬六將來到這兒,已經很難能可貴了。作為一家追求上進的公司,我們不願意失去任何一個人才。但是很遺憾,是你們自己不給自己機會啊!”
張明他們這才如夢初醒,可是已經太遲了。自私的他們隻因為這麼一點小事,丟掉了馬上就可以得到的職位;“眼鏡”卻由於他的無私,成了這次應聘中唯一的幸運兒。
生活中,有很多隻為自己活著的人,他們不肯為別人的生活提供便利,更不肯為別人放棄自己的一點點利益,像這樣的人,別人也一定不會願意為他提供便利。我們的子女,生活在一個聯係越來越緊密的世界裏,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無法孤立地生活,自私的人,最後一定會因為自己的自私而受到傷害。所以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在工作和學習中都不要隻為自己著想,要懂得給別人提供便利,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愛戴,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幫助。一個自私的男孩遲早是要被別人拋棄的。
給父母的建議:引導男孩擺脫自私。
自私是大家都鄙視的德行,也一種病態心理。自私的男孩隻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人生也會越來越黑暗。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引導男孩走出自私的陷阱呢?
1.引導孩子經常進行自我反省
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讓孩子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即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要向一些正直無私的人學習,在英雄與楷模動人的事跡中淨化自己的心靈。
2.多做一些獻愛心的事情
一個想要克服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3.回避性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理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4.多為別人著想
自私的男孩總是有很強的占有欲,獨占,被自私者認為是最明智的選擇。然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原本就沒人和他搶,是他輸給了自己。當自己有蛋糕時,懂得與別人分享,當別人有困難時,懂得善待他人,都不是很複雜、很困難的事,有時候隻不過是舉手之勞,不僅能輕鬆地一起分享喜悅,給別人力量,還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何樂而不為呢?反之,不懂得與別人分享,不懂得幫助別人的自私者,必會被別人拋棄,當自己有困難時難免“百呼無應”。
海納百川,寬容的男孩能成大氣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錯誤在所難免,寬恕就是神聖。寬容和忍讓能夠換來最甜蜜的結果。一個人經曆過一次忍讓,他的心胸就會多更寬闊一些。多一分寬容,就會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如果沒有寬恕之心,生命就會被無休止的仇恨和報複所支配。忍讓和寬容不是懦弱和怕事,而是關懷和體諒,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我們就能與別人和睦相處,甚至能夠化敵為友。寬容了別人,他人得到了解脫,露出了微笑,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寬容的品質,當你的孩子懂得寬容人的時候,就會得到快樂。贏得更多的朋友,就會開啟一扇明亮的窗。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就會消失。”麵對別人的傷害,我們要以德報怨,時刻提醒自己,讓傷害到自己這裏為止。如果孩子能不計前嫌,學會寬容,就會贏得朋友,成就自己。
明末清初,蘇州經曆了一場罕見的大瘟疫,死人不計其數。當時的蘇州府為了製止瘟疫流行,組織了醫局,請當地名醫輪流坐診,為前來求醫的人治病。
有一天,一個差役來到醫局。他全身浮腫,皮膚已呈黃白色。名醫薛雪為他切脈檢查後,認為他已病到晚期,沒治了,叫他回去“料理後事”。差役哭喪著臉出了醫局大門,正巧碰上來接班的名醫葉天士,葉天士重新為差役診視一遍,發現差役的病是由於長期使用一種有毒的驅蚊香而引起的。於是,他給差役開了一副解毒藥。差役服後,不久便痊愈了。
很快,這件事傳到了薛雪的耳朵裏。薛雪覺得葉天士是有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兩人同住在一條街,名聲本不相上下,經常有好事者拿他倆比高低,故此早有嫌隙。薛雪越想越怒,一氣之下,將自己的住宅起名為“掃葉莊”。葉天士聞訊後,也不示弱,把自己的書房更名為“踏雪齋”。從此兩人不相往來。
幾年後,葉天士80多歲的母親病了。按病情應服“白虎湯”,但葉天士因擔心藥力太猛,母親年老體弱經受不起,所以不敢使用,隻是開了幾劑藥力較緩的藥給母親服用,結果病情總不見好轉。
薛雪聽說此事後,從側麵了解到葉母的病情,便對別人說:“此病非用‘白虎湯’不可。隻要對症下藥,藥力猛一點怕什麼?”有人把這話傳給了葉天士。葉天士虛心采納了這個意見,給母親服用了“白虎湯”,病果然好了。為此葉天士登門致謝,薛雪說:“醫者,貴在救人也,豈可以計私怨乎?”於是二人從此結為好友。
寬容不僅是容忍他人的小錯誤,還包括為人豁達,不計前嫌,以禮待人等。父母要從小讓孩子懂得“不計前嫌,以禮待人”是一種難得可貴的精神,也是一個人品德高尚的表現。
給父母的建議:培養男孩的寬容風範。
現在的很多男孩子,大都具有“自我保護”意識,缺少寬容精神。有專家指出,孩子們之所以不會寬容,是因為別人沒有給他們寬容的機會,在生活中,也很少有人向他們提出這種要求,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要培養孩子的寬容品性,父母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父母要起表率作用,在家庭成員間要做到友愛、寬容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寬容,你首先應該具有寬容的品質和開闊的心胸。如果父母本人總是無視他人意見,心胸狹窄,對別人總是要求苛刻,為一點小事爭執不休,為一點小利斤斤計較,習慣於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而不給別人改正的機會,孩子又怎麼能學會寬容呢?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有一顆寬容之心,寬容的品質才會再現在孩子身上。
2.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人人都有缺點和不足,在和同伴相處的過程中,沒有必要求全責備,隻要不是特別過分,就應該對他人予以理解和寬容。家長應該多讓孩子和小夥伴們交往,其實,寬容之心隻有在交往活動中才能培養起來。
3.讓孩子親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最生動的教科書。很多學者都曾經說過,大自然的博大與雄渾可以使人心胸開闊,性格開朗,心情愉悅,進而使人產生寬容之心。因此,家長應該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讓奔騰的河流、浩瀚的大海、秀麗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靈,開闊孩子的視野和胸襟。
4.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讓孩子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且承認對方有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利。那麼,你不僅可以了解別人,贏得友誼,而且,會與別人很好地溝通。
5.鼓勵孩子接納新事物
其實,作為一種處世原則,寬容不僅體現在對“人”的態度上,也體現在對“事”對“物”的態度上。我們這個社會發展變化很快,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多見識一些新生事物,讓孩子喜歡並且樂意接受新生事物,學會知變和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