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富”養並非嬌生慣養(2 / 3)

莉莉安妮的最大愛好是做慈善事業。愛心就像燃燒著的火焰,照亮別人的同時也能夠溫暖自己,所以1987年,貝當古夫婦成立了“貝當古—舒萊爾基金會”,在旺多姆廣場這所普通的屋子裏,莉莉安妮任基金會主席,主要包括救助貧民、醫學研究、曆史遺產保護等方麵。

也許,你覺得莉莉安妮實在是太幸運了,生在這樣一個“有前途”的家庭裏。但富有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帶給人的就一定是好處。有時候大量的金錢和財產、權力,也是一個巨大的任務,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駕馭,極有可能被這些外物所累。對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來說,教育女兒如何適應這種顯赫、引人注目的生活,也是父母的責任。如果父親沒有及時手把手地引導莉莉安妮為自己的公司工作,沒有交給她為敵低調、踏實、忠於婚姻的品格,她也極有可能和很多富翁一樣,淪為金錢的犧牲品。

女孩需要富養,但是富養更需要學問。

給父母的建議:和女孩說說錢是什麼。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更不想孩子的一輩子都由老爸來埋單。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是大勢所趨,會理財的人,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生活得很好,而不會理財的人,不管掙了多少錢都不能提高生活質量。

女孩雖然要富養,少沾染一些“銅臭氣”,但是父母也不妨和女孩說說錢是什麼。

女孩一定有生活體驗。拿著錢可以換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錢是社會的通行證之一,人們拿它來衡量不同的創造。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創造,才能有財富。沒有創造,就額米有財富的產生。無論是藝術家、科學家、演員還是建築工人、農民,勤勞是所有人創造財富的不二法門。

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好的家庭,一方麵讓女兒看到自己能夠在她需要的時候拿錢解決問題,另一方麵也要讓女孩知道,這些錢是來自自己的辛苦工作。很多女孩子被保護得很好,她們不知道金錢到底是怎麼來的,好像隻要自己開口,就一定能得到父母的支持。這其實是不利於女孩了解金錢、萌生理財意識的。

父母甚至可以和女兒談談“合作”,比如說如果她手工製作了一個花籃,媽媽可以按照市場價格來把它買下;如果女兒喜歡創作,媽媽可以鼓勵女兒去投稿,讓她自己管理稿費等等。

“富”養並非是為女孩做好一切

被喂養慣了的動物接受放養時,通常自己不會捕食。生存法則告訴我們:動物如果學不會自己捕食的話,就有可能餓死。孩子也是同樣。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沒有在社會獨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顧及到他們,他們就隻能被社會淘汰。

可現實情況卻讓我們頗為沮喪。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中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有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隻有13.4%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由於現在獨生子女居多,幾代人的關心與愛護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我們家長會為孩子們鋪路——替他穿衣,替他係鞋帶,替他安排工作,替他迎接挑戰,一次,兩次,一百次……所以孩子們在家裏凡事不肯自己動手。這些孩子長大後不能自己依賴心裏嚴重,凡事不想自己動腦筋,遇到事情第一個就想到找人幫忙,這樣的人很難被別人認可。

其實在麵對工作機遇的時候,女孩和男孩一樣需要主動爭取,有時候女孩麵臨的考驗更多,入門的門檻更高,這就更需要她自己去表現。這時候父母是幫不了什麼忙的。

張麗是北京廣播學院的一名畢業生,她從播音係畢業後,就找到中央電視台實習,而且希望到這兒工作,可到中央電視台實習的不隻她一個人。

北京廣播學院到中央電視台20多公裏,每天早晨,她5點多起床,6點多第一撥離開學校。在趕著往城裏上班的人群中,她是其中一個。頂著星星最晚回去的,也是張麗。

很快,台裏便安排張麗播體育新聞了。

那是4月份的一天,風挺大。錄了像,晚上6點多就可以走了,回到學院已經晚上8點多了。忽然,張麗想起一個字:鎬。那個時候韓國下棋的小夥子李昌鎬還不是很有名。“鎬”有兩個讀音,一是“gao”,一是“hao”。張麗想,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就問老同誌,這個字怎麼讀?老同誌很果斷地說:“李昌鎬gao,李昌鎬gao!”實習生就跟著來吧,張麗就念:“李昌鎬gao……”

回到學院,張麗還在琢磨這事兒。買飯的時候,跟同學磋商,同學說,應該念‘hao’!張麗說:“我也覺得應該念‘hao’!”回到宿舍查字典,地名的時候應該念‘hao’,但沒有注明人名的時候應該念什麼。她還是拿不準,又給一個老師打電話,老師說:“念‘hao’,沒錯!”

壞了,念“gao”了,這怎麼辦?播音嘛,白字、別字、錯字,一定要杜絕!上學的時候,都把一些播音員念白字、錯字的經曆當笑話講呀。張麗想,念錯字讓人當笑話講也就罷了,正實習呢,出這麼大一個錯,這還了得!

飯也不吃了,往回趕。風嗚嗚地刮著。趕到電視台,已經是晚上9點50分了。張麗顧不上休息就來到三樓的播音室,把錄像帶取出來,找到播音員,把“gao”改成了“hao”,還不放心,一直看著播完,才放心地走了。在電梯間,張麗碰到了楊台長。

電梯間裏就兩個人。張麗知道這是楊台長,就主動打了招呼:“楊台長,您好!”

“啊,小姑娘,怎麼這麼晚才走?”

張麗有點不好意思了,她低聲回答:“有一個字念錯了,我回來改一下。”

楊台長說:“你住哪兒啊?”

“住廣院。”

“啊,很辛苦啊!”

“沒辦法,念錯了字,就要回來改。”

“好好好,小姑娘工作很認真。”

到了大門口,楊台長上了專車,張麗擠上了公共汽車。

最後,在中央電視台實習的五個學生中,隻留下了張麗一個。

改錯是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件小事情,但是這樣小的事情,隻有很少的人會願意去做。張麗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孩子,她身上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沒有從小經過嚴厲的教育是難以培養出來的。而這樣的認真、迅速行動的精神,又為她的人生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的日本傑出教育家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父母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而讓孩子幫助多做家務,對於孩子來說,會起到比課堂更有效的學習效果。因為這不但可以提高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而且孩子在實際動手中必須學會安排計劃,這就促使孩子將家務活與學習時間調劑好,在做不同家務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耐性和身體素質。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孩子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這是一句符合成長規律的至理名言。其實,要讓孩子脫離對別人的依賴,獨立地發展和鍛煉自己,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很多女孩的父母都會有這樣一種觀點:的確不應該對兒子進行過度的保護,但女兒嬌嫩纖細、弱不禁風,一定要盡全力保護她。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女孩向來是處在被保護的位置上的,男孩保護女孩,是那樣的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然而,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經濟社會,男孩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一塌糊塗,像“白雪公主”一般的天天仰頭等著別人嗬護照顧,遇到事情,坐在那裏無助地痛哭流涕的女孩不再受歡迎。

富養女孩,不是把女孩培養成一個十足的小女人,習慣對外界依賴,對任何人都說“好”,缺乏分析、判斷能力。這種教育就等於看低了女孩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也看輕了女孩的生存能力。

給父母的建議:讓女孩增強自立能力。

對女孩而言,什麼事情都幫她做好,不僅不能真正培養出有生存能力的女兒,也不能讓父母的愛發揮到很好的作用。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

1.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動手的習慣

家長不可能照顧孩子們一輩子,因此從小就應該讓他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收拾文具,幫父母拖地、洗碗等。隻有從小事做起,才能逐漸培養起獨立自主的精神。

2.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

要避免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我們首先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放手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我們對孩子過度保護,因為怕孩子犯錯,就一味地為他鋪墊一切,事事領著孩子的手那麼他永遠都不可能長大。

魯迅先生曾說:“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魯迅先生的話正表達了這樣一種現代兒童觀——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於我,他從母體出來後,已與母體分開,成了人類中的一個獨立的人。因為還是我的孩子,作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義務,而這種教育主要是教給他自立的能力,因為他不等同於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們完全成為獨立的人。

“富”養出的女孩也要能吃苦

也許,當你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會很好奇,怎麼一邊說著要給女孩最多的愛,一邊又要讓女孩吃苦呢?其實,吃苦也是女孩子成為“公主”的一條必經之路。隻有一顆經曆過苦難的心靈,才能更珍惜幸福的滋味。

街道小護士、自學大專文憑、勤雜工、IBM華南公司總經理、微軟(中國)公司總經理、TCL集團副總裁、中國企業家優秀代表,很難想象,反差巨大的這些字眼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然而,事實上,這所有的字眼堆砌起來,也隻能勾畫出這個女人無數特征的一角,在她的身上,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一個女性頑強不屈的拚搏精神和改變現實的巨大勇氣。

這個人,就是被中國經理人尊稱為“打工皇後”的吳士宏。

吳士宏進入IBM還有一段冒險的經曆。當時還是個小護士的吳士宏,抱著半導體收音機學了一年半許國璋英語,就壯起膽子到IBM應聘。當她看著長城飯店那扇透明的玻璃門,吳士宏幾次產生退回去的念頭。後來,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推開了那扇門,而筆試和口試吳士宏竟然都順利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