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女孩心靈上的富足感
西方有種說法,當人死亡之後,他的體重減輕了21克——那是靈魂的重量,他們還說,由於狗死後體重沒有變化,因此狗沒有靈魂。靈魂,被科學家們在完全密封的環境中稱出來的這個數字,用更直觀的說明是,不足兩袋速溶咖啡的重量,但對人卻有著至為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個人活著沒有原則,沒有信仰,沒有追求,我們就說他是沒有靈魂的人,是行屍走肉。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這樣的形象,比如華盛頓鄂文的《魔鬼和湯姆沃克》中的湯姆,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魔鬼對他說:“你要勒索債券,取消抵押的贖回權,把商人逼到破產……”湯姆利用魔鬼交給他的方法,變成了一個有錢有勢的人。他為了炫耀自己,給自己造了一棟大房子,然而由於他的吝嗇,房子的大部分沒有蓋完,裏麵也沒有家具。他給自己配了馬車,但是卻要把馬餓死了;鄂文在文章中這樣描繪:“當那些沒有上油的車輪在車軸上尖叫悲鳴時,你會覺得你聽到了他壓榨的那些借債人靈魂的呼喊。”
像湯姆那樣的為了金錢而出賣靈魂的人,任何國家的曆史中都有很多。他們不僅存在於作家筆下,更存在於生活中。一個人一旦沒有了靈魂,他們的一生都將和罪惡、恥辱、貪婪相連。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往往越是富有的人越容易迷失靈魂。原本在貧窮的生活中能夠勤勤懇懇的人,突然一下子暴富之後,往往會丟掉以前吃苦耐勞的習慣,貪婪懶惰到一發不可收拾。有時候,物質就像是靈魂的宿敵。隱居深山清貧度日的人往往誌向高潔,身居鬧市盡享榮華的人往往流於惡俗。
所以,我們在講富養女孩的時候,似乎是在宣傳一個矛盾的思想:既然要讓女孩在物質上得到盡可能好的照顧,那又為何在意靈魂上的富足呢?
因為靈魂的貧富,才是生命的貧富標準。一個富有的人可能是一個精神上的乞丐,一個貧窮的人可以是思想上的富翁。
金錢固然很重要,理財也是人生必需的課程,但金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隻看重富養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女孩的精神成長,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一長一短,是不能勻速穩當走路的。越是在強調金錢至上的社會裏,父母越是要保護好女孩的心靈,讓她在精神上成長得健健康康。
王夫之又叫王船山,是曆史上的大學問家,曾經組織過反清複明的運動,晚年在湖南西部的石船山上寫書。他們家世代為官,家境很好,也很有名望。
他嫁女兒的時候,人人都想看一看王家的家底到底怎樣,以為他會準備什麼稀奇嫁妝。結果,新娘子上轎之前,王夫之拿出一個小箱子,交給女兒說“這是我為你準備了幾十年的嫁妝。”媒婆打開一看,裏麵全是書和紙稿!
見到眾人失望和驚愕的表情,王夫之對女兒說,別小看箱子裏的東西,那是他一生研究的學問,說的是怎樣做一個有骨氣、有出息的人的,什麼金銀財寶也比不上有用的知識。
女兒明白了父親的用意,頓時覺得非常驕傲,風風光光地上了花轎,熱熱鬧鬧出嫁了。
別人嫁女兒要求風風光光,但是王夫之嫁女兒隻送書本。因為他堅信學問對女兒生活的幫助,比任何嫁妝都值錢。一個女孩到了婆家不明事理、不知道孝順長輩體恤親友,不能好好地扶持丈夫的事業,不能給孩子們樹立正麵的生活榜樣,不能把做人的道理和讀書的方法等等傳授給孩子們,這樣的女兒嫁出去也難得幸福。
把書籍當成女兒的嫁妝,在曆史上並不多見,因為我們往往看重了物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沒有看到人的幸福與否,更大程度上取決於精神上的滿足與否。理性的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培養女孩在精神上感受到被關愛、被嗬護。
給父母的建議:給女孩寫一封誠懇的信。
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女孩的期待,其實,寫信就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書信是一種非常隱私的行為,但是它也是最能傳遞感情的一種方式。女孩子天性浪漫,如果她們收到父母的來信,會非常驚喜,也很容易被感動和影響。
這裏就有一個做得很好的母親:
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在學習上很努力,成績優異、人際關係也很好,是班上的模範生。但女兒越是優秀,媽媽越是擔心,尤其是當她發現女兒花錢買一些小可愛的飾品、提包的時候,就更加敏感了。女兒這麼耀眼,會不會在學習上分心呢?
有的周末,女兒做完了作業,就穿得很漂亮出去和同學唱歌、逛公園,媽媽給她的零花錢,她也總是不多不少地花完。這讓媽媽覺得,女兒開始愛美、愛“好”了。
於是媽媽找了教育專家谘詢。
“女孩到了上初中的年紀,愛美是正常的現象。她開始在意鏡子裏麵的自己,有時候對著鏡子傻笑,這都是正常的。給女孩零花錢,她花完了也沒有再要,這說明她自己有一定的控製能力,但是不強。媽媽給多少就花多少,她的金錢意識還很淡薄。從整體來說,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女孩,您完全不用擔心。當然,您怕她分心是正常的。這個時候,您可以給她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想法。”
媽媽回去以後,鋪開信紙,給女兒寫了第一封家書:
親愛的女兒:
看著你一天天長大,是媽媽最大的幸福。而且你總是這麼優秀、自覺,從來沒有讓我們擔心,我們覺得自己實在太幸運了!你帶給了我們很多快樂,也讓我們擁有為人父母的成就感。為這一切,我要深深地感謝你。
媽媽希望你的人生道路一直是一帆風順的,但我也知道,年輕人總要經曆一些挫折,才能成長。現在,你可能會漸漸感到一些新的生活困擾,比如如何和異性相處、如何管理好錢財、如何交朋友等。當你疑惑的時候,請記得媽媽一直在身邊,隨時準備和你分享一切。
信寫好了,媽媽悄悄放在女兒的床頭。
第二天,女兒很久才出門,然後給了媽媽一個擁抱,說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禮物。母女二人開始一起談論生活、理財和感情。
上麵的這位家長的做法,其實和王夫之的方式在本質上是相通的。給孩子精神上的鼓勵,勝過任何物質上的獎賞。因為物質的東西總能彌補上,但是精神上的迷茫、孤獨是階段性的,等孩子過了青春期,他們就會自我蛻變,那時候孩子就不再需要父母的貼身幫助了。所以父母還需要抓緊時機來表達自己的關注。
寫信也好、發信息也好,都是在傳遞感情,而感情上的豐富和理性,正是人成長的重要標誌。一個在小時候得到足夠的關愛的女孩,她的心靈是健康的,完善的,這樣她就有能力去自己經營好人生。一個靈魂上飽滿的女孩,就像一個健康的種子,隻要你給她陽光雨露,她就能健康的成長起來。
公主是“富”養出來的
提到公主,很多人都會第一個聯想到那些童話中美麗、善良、單純的主人公。公主最大的美麗就是能夠贏得別人的喜歡,而這放到現實社會,就是能夠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關心和信任。
富養女孩,就是要將女孩養育成一個“公主”。富養二十載,女兒必定美麗、溫柔、賢惠,善察人意而又心地善良、純真、誠實、不吝嗇,多情而不軟弱。自重自愛,平易謙和,彬彬有禮,富有同情心,能體諒人,正直,樂於助人,尊敬師長、老人,不忘乎所以,有自知之明。活潑而不放蕩,穩重而不呆板,有內涵、坦白、灑脫、性情開朗,心胸開闊,不嘰嘰喳喳於大庭廣眾,不搬弄是非於朋友同事之間,具有現代青年人的文化教養。頭腦靈活,虛心好學,不矯揉造作,事業心較強,談吐不俗,熱情開朗,不縮手縮腳、忸忸怩怩、羞羞答答。
莉莉安妮·貝當古的確是歐洲少有的“公主”級人物。不管是作為“歐洲最富有女人”,還是法國部長安德烈·貝當古的妻子,她都不可避免地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但奇怪的是,這位世界上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法國歐萊雅集團創始人歐仁·舒萊爾的獨生女莉莉安妮·貝當古,在媒體眼中一直是一個神秘的人物。
據英國的《歐洲商業》雜誌報道,莉莉安妮擁有近1270億法郎的資產,並且這一數字還以每年100多億法郎的速度遞增,這使她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女首富。但莉莉安妮謹慎、內斂的形象和普通億萬富翁的形象相去甚遠。她將自己的私生活保護得很好,讓媒體為她著迷,卻又難以接近。如果不小心被記者逮到,她總是擺出很自然的姿態讓他們拍照,但不會停留太長時間。
1922年10月21日,當莉莉安妮·貝當古出生在巴黎第七區的時候,她的父親還隻是一位敬業的企業家。15歲起,莉莉安妮就在父親的公司裏從貼標簽開始學習,逐漸成為管理公司的董事。1957年,31歲的莉莉安妮正式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擁有歐萊雅公司27.4%的股份和瑞士雀巢公司3%的股份。
在這期間,莉莉安妮受到父親的極大影響,無論是在處理公司的業務上,還是在麵對人生的態度上。而且,父母給莉莉安妮一個很好的成長環境,可以說當很多同齡人還在為付不起新衣服的價格而擔心時,莉莉安妮已經是一個手握幾個部門的管理人員了。
25歲那一年,莉莉安妮患上結核病前往瑞士休養。在那個美麗寧靜的度假勝地,她邂逅了安德烈·貝當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出現,往往就容易一見鍾情,於是他們開始了甜蜜的愛情。
安德烈一直在法國政府裏擔任重要職務,1970年,他率團到中國訪問,成為第一位受到毛主席接見的法國部長級官員,莉莉安妮也陪同丈夫會見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人。
在巴黎社交圈裏,貝當古夫婦一直行事低調,不過作為時尚品牌的掌舵人,莉莉安妮也有前衛的一麵。
20世紀70年代初,當香奈爾的時尚概念席卷全球的時候,莉莉安妮成為她生活圈子裏第一個穿褲子的女人。每逢公眾場合,莉莉安妮便會選擇優雅的香奈爾禮服,與丈夫形影不離。這時,不知有多少人羨慕安德烈有這樣一位有能力卻不張揚、有錢卻從不炫富、安靜溫柔的妻子。
工作之餘,貝當古夫婦最大的愛好便是旅遊,所以每逢聖誕節來臨,他們就來到法國南部或者印度海岸,盡情地享受碧海藍天。
在古老的聖莫裏斯市,安德烈的祖父給這對幸福的夫婦留了一棟兩層小樓,莉莉安妮很喜歡那棟薔薇花盛開、飄蕩著醉人芬芳的老宅子。
在巴黎,每天早上莉莉安妮都會按時去巴加特勒公園轉一圈,看喂著鴿子的孩子們嬉戲玩耍、推著嬰兒車的母親們幸福漫步,這似乎已經成了莉莉安妮的生活規律。莉莉安妮還有一件讓世人津津樂道的事情,那就是在世界五大洲的五位女首富中,她是唯一一個沒有離過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