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篇:權威教育法(3 / 3)

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他的教育思想淺顯實用,深受人們喜愛,影響了一代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曾經有一段時間,多湖輝教授每周都會做一次廣播節目《育兒問答》,在節目中,他與父母和孩子進行了廣泛的溝通,了解到了許多在日常生活和現實社會中,孤立孩子、扼殺其應有才能的父母們的種種表現。他了解到,盡管每一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都十分用心,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他們甘願不辭辛勞,費盡心血。但是往往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孩子的父母沒有以一個實踐者的心態來教育孩子,他們既缺乏教育的具體行動,又缺乏教育的藝術和技巧。

在一係列著作中,多湖輝強調,胎教是新事物,胎兒的靈性與母體息息相通。母親的生活習慣、飲食、健康、情緒對胎兒的健康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母親切不可掉以輕心。胎動是胎兒向母親發出的各種信號,母親不可不知。

遺傳對人的智力有很大影響,但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更大,即使先天不足,隻要教育及時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樣可以使智力得以不斷的提高。母親是嬰、幼兒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責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親對“育”能盡到責任,但對“教”的認識卻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從小”“3歲看大,7歲看老”,說明幼兒期的教育極其重要。幼兒的可塑性很大,問題在於怎樣去塑造。對3歲前的教育等閑視之,是父母的一大失誤。

與責備相比,因為誇獎是肯定孩子做的事,許多父母認為不需要許多技巧。實際上同樣具有一定藝術性。日本的家長在鼓勵孩子時往往隻是說:“加油啊!好好幹!”具體如何去做,卻隻字不提。

多湖輝並不認可這種做法,他認為這種鼓勵方法並不能起到什麼實際的作用。他們聽後定會茫然不知所措。

這時候,如果能提出具體問題,那麼孩子聽後就會清楚自己應如何去做,當天開始就可以努力工作。

如果孩子失敗了,那我們也應該采取鼓勵而不是批評的態度。

對於平時成績不錯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沒及格,失利了,他本人肯定相當難過,這時如果再對孩子提出批評,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這時較好的做法應當是要耐心地去鼓勵孩子,在鼓勵的過程中尋找問題,“這次為什麼沒有考好?咱們來分析一下。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搞清楚了,下次就一定能考好。你準沒問題。”讓他自己對所出現的錯誤進行反省。經過這樣的分析,找到並解決了以往不明白的以及出差錯的地方以後,那麼下次考試取得好成績就輕而易舉了。

多湖輝就時常會對這樣的孩子以朋友的口氣說:“誰都會有失敗。不要泄氣,下次努力就行,你肯定能考好的!”聽到這樣的鼓勵後,孩子也會暗下決心:“放心吧,下次我一定考好!”

此外,還要注意對孩子的意外鼓勵。古代有一個常勝將軍,打勝仗對他來說已成為家常便飯。當有人奉承他:“你將作為戰略家而載入史冊。”他不以為然,一點也不感到高興。可是有一次,有人誇獎他的胡須非常漂亮時,他卻高興得喜笑顏開。將軍自己肯定沒有注意到自己還有這種優點,因此當有人稱讚他的胡子時,他才會高興萬分。同樣,這種鼓勵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還可以幫助孩子發現他在其他方麵的優勢。

同時,不要隻在孩子考了100分時才說上一句:“考得不錯。”那麼,孩子認為這時受表揚是理所當然的,絲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來,即使以後總得100分,那麼孩子的上進心也會慢慢消失。不過我們可以換個方法去表揚孩子,要抓住要點或者“投其所好”地進行表揚。比如:“今天確實不錯,你學習了兩個半小時。”這樣的話,孩子聽了會從心底感到高興和激動,他們會覺得爸爸媽媽真是無微不至,連這些方麵都注意到了。

當孩子因成績不好而感到沮喪時,千萬不要再責怪他們,這是相信孩子的才能並且能使之增加的一個原則。總之,不要一味地亂鼓勵或者逼迫孩子,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坐下來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的所在,鼓勵他們不要灰心,告訴他們怎樣做才能取得好成績。同時,在誇獎孩子時要注意細致入微,不能不切實際。如果隻是口頭上隨便誇獎幾句,反而易於造成對孩子心理的負擔或傷害,讓孩子覺得家長隻是隨口說說,並不是真的在意自己的表現。為此,多湖輝建議家長應該懇切地對孩子進行具體的評價。比如誇獎孩子畫畫不錯,不能隻是說:“不錯,像畢加索一樣。”而是要說:“這個天空的顏色很有意思”或“這個臉畫得很像爸爸……”

多湖輝希望父母在對孩子講話時,思考一下“辦事靠會說話”這一問題。要想一想除了一再勸說“你要用功呀”之外是否還有別的辦法;除了“不要光看電視”之外,是否還有更好的說法。父母應找到比這幾句未加認真思考的話更尊重孩子心理的表達方式。

第五講 約翰·洛克教育法

約翰·洛克,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以前人的思想資料為基石,建立了紳士教育理論體係。

第一,堅持“白板說”。

作為一個經驗唯物論者,洛克反對天賦觀,堅持“白板說”。認為對於絕大多數兒童來說,其“天性應當象沒有痕跡的白板或柔軟的蠟塊,教育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塗寫和塑造”。他強調,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

第二,強調以人為本。

洛克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第三,從德育、智育、身心健康、禮儀等方麵闡述自己的教育觀。

洛克希望教育培養的人具有良好的體魄,吃苦耐勞的精神,久經磨煉的意誌品質,富於理智,善於應酬,舉止得體,彬彬有禮,風度翩翩,精明強幹,是“能去處理他的世務的”。這就是一個“紳士”應具備的全部品質,即健康的身體加“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孩子一生的。

第四,教育中的後天因素重於先天性的因素。

他指出“因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第五,為兒童選擇導師。

洛克指出道德教育是紳士教育的靈魂,擁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個人獲得幸福,也有助於他的事業成功。在一個人、一個紳士的各項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最不可或缺的。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要使自己對自己也感到滿意,或至少過得去,德行是至關重要的。

洛克提醒家長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切記要保持他心靈的單純,不可使他具有任何關於神靈鬼怪的印象或觀念,不可使他對於黑暗存有任何畏懼心理。

兒童如果不受外界影響,他們處在黑暗中決不會比在光天化日之下更害怕。他們歡迎黑暗的到來可以睡眠,就像歡迎白天到來可以遊戲一樣。要避免孩子從別人那裏聽到某些說法,例如說黑夜裏比白天有更多危險或可怕的東西。萬一他們周圍有人愚蠢地用這種說法傷害了他,讓他們在黑暗中睡眠時感到不安,你就應該立刻想辦法為他們消除這種心理,並且越快越好。

第二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使他說話絕對真實,同時還要盡一切辦法使他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你要讓他知道,有許多過失如果觸犯了都比較容易得到原諒,唯獨歪曲事實、用謊言來遮掩過失不可饒恕。你還要盡早教他愛別人,善待他人,使他待人誠實無欺。因為世界上一切不公平通常都是因為我們太愛自己,太不知道愛別人的緣故。

勤懇是孩子必須從小養成的一種好習慣。因為勤懇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幸福的源泉,而懶惰則是萬惡之源。一個孩子的精力不用到有益的方向,就會成為一種破壞力量,那是很不幸的。

孩子一個重要的品德就是自製能力。一個不能駕馭自己的欲望,不知道聽從理智的指導而果斷地擺脫眼下的歡樂或痛苦糾纏的人,他就缺乏一種規範自己所有努力的原則,有可能會一事無成。自製的品質與人無拘無束的天性是相反的,所以必須及早培養。

洛克認為勇敢和堅忍是紳士必備的美德,是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的品性,為此需要從小鍛煉孩子的膽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夠做到剛毅、果斷、勇敢。有的母親看到孩子受了一點兒傷就過分地安慰他,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痛苦,這是一種錯誤的作法。正確的作法是不過早地談這件事情,把孩子的注意力迅速移到其他方麵去,以便使他忘記痛苦。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應該將孩子自製力的培養置於首要地位。凡是對自己的教育方式負責任的父母都應該盡力設法教孩子運用理智去駕馭和支配自己,克製自己的欲望,順從理性的指導。

在家庭中,說話不要粗魯。為了教育孩子,這點應特別注意。要想讓孩子說話有禮貌,父母對孩子也要使用“請”“謝謝”這些字眼。孩子總是學父母的樣子,所以孩子的父母,即使對家畜等,也不要使用粗野的語言。

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人之所以變成醉漢、賭徒、乞丐和盜賊,都是由於失去了自尊心的結果。父母經常嘮叨孩子的過失,就有損孩子的自尊心,這是不正確的。在他人麵前揭露孩子短處的父母,不配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