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於這個“以兒童為本位的環境”其意義並不僅隻是環境,而是兒童不久將要麵臨未來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與手段,因此他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充分發揮兒童的節奏與步調
兒童與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麵差異懸殊,成人在一小時內的認知和感覺與兒童所經驗到的截然不同。兒童以其特有的步調感知世界,獲得很多成人無法想象的事情。兒童特有的節奏已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複雜、多變的文化環境中生存時,必須愈加保護兒童特有的“節奏或步調”所需的環境。
2.給兒童安全感
人類的孩子比其他動物的成熟要來的遲,因此他們更需要庇護,當孩子的身體感到危險時,用溫柔、鼓勵的眼神關愛孩子,才能使他們自由、奔放地行動。
3.可自由活動的場所與用具
兒童必須依靠運動來表現其人格,尤其是他們的內心一定要與運動相結合,才能夠充分獲得發展。因此,需要能讓兒童持續接觸東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動、轉動、變換位置等可自由活動的用具與場所。
4.美對兒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兒童最初的活動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兒童周圍的物品,不論顏色、光澤、形狀都必須具有美的感覺。
5.必要的限製
兒童的周圍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動的東西。太多的東西反而使兒童的精神散亂迷惑,不知該選擇何種教材或從事何種活動。以至不能將精神集中在對象物上。為避免兒童做不必要的活動,而導致精神疲憊、散漫、教材及活動必須有某種程度的限製。
6.秩序
兒童的秩序感以兩歲為高峰,其後的數年間,兒童的秩序是極特殊的,這個時期秩序感與兒童的關係就象魚和水、房子與地基。事實上,兒童會以秩序感為中心,運用智慧,進行區分、類比的操作,將周圍的事物加以內化。要是沒有秩序的話,一切事物將產生混亂,兒童會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須存在於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
7.與整個文化有連貫性
所謂“秩序存在於有準備的環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著秩序應包含於拓展兒童智慧的教材中。這種秩序可使兒童能真正認真地去進行“真實的生活”。能夠獨立專注於自己世界內活動的兒童,才能真正在下一個階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動。
第三講 井深大教育法
井深大是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創始人之一,他於1971年退休後,致力於兒童早期潛能教育的研究,成為世界上聲譽卓著的早期潛能教育權威。井深大指出,早期教育是人類的重要問題,研究它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他說:“當我想到這種‘應該做的事’被世上很多為人父母者忽略的時候,我就坐立不安。”他的零歲教育理念在教育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井深大也成為了早期素質教育和潛能教育方麵的權威。
井深大零歲教育的主要觀點包括:
第一,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開發越早,開發的程度就越高;初生的幼兒如一張白紙,具有無限的可塑性;
第二,孩子的某些能力的發展是有實踐性的,抓住特定時期進行教育可以使孩子受益終生;
第三,人的性格和習慣在三歲之前就成型了,井深大說:“三歲以前幼兒大腦吸收能力比大人強得多……幼兒的大腦如同海綿,吸水飽和之後就會自動停止吸收。我們現在最應該擔心的不是灌輸的太多,而是灌輸的太少。”
第四,母親的作用超過父親,母親要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但父親的作用也同樣不能忽視;
第五,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能把父母的思想一直強加給孩子;
第六,教育的本質是“青出於藍”,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超越自己的人。
井深大強調,父母應該善加利用孩子的黃金時期做好潛能開發,這樣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的父母。
古語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她們在孩子還沒有出生時,就想方設法給孩子進行各類早期教育,期望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大多數家長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神童、天才,一些教育機構也打出類似“培養天才”的口號,對家長們最有吸引力,很多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盲目給孩子定一個超常的標準,那結果隻能等於拔苗助長。
很多家長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或者特長教育,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麵素質的教育。其實,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不能顧此失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同樣重要。
還有的家長認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間成名成才。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兒學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
為了讓人們最本質地重新把握“早期教育”,井深大認真分析了傳統早期教育的誤區,他圍繞早期教育和天才教育的問題,把人品和人性的培養與能力和智能的培養放在同一水平上考慮。同時,考慮體育的問題。井深大指出:“如果將這些因素割裂開來,我們就會犯錯誤。同時,還會讓人產生‘零歲教育’有偏重的印象。”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井深大舉了一係列錯誤的“天才教育”的例子。我他首先以貝多芬為例說明世上的確存在能夠取得非凡成就的天才教育,那就是早期教育。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他是宮廷樂團的男高音。再貝多芬小時候,人們在傳頌著神童莫紮特的故事。他父親為了把兒子培養成莫紮特那樣的神童,開始從小對他進行音樂教育。然而,貝多芬的音樂才華並不想莫紮特那樣從小就非同凡響,因此他接受了一個個近似殘酷的嚴格教育。
最後,貝多芬給世界留下了美妙的音樂。如果當初他沒有得到父親非同尋常的教育,恐怕也不可能創作出如此眾多音樂精品。井深大通過這個事例表明:早期教育在才能的發揮當中,起到了相當巨大的作用。盡管井深大對早期教育的作用深信不疑,但他同時也提醒到:從小就“接受特別教育的孩子,會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驚人成績,而產生其他‘並發症’。”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井深大專門引用了寫才能教育論的黑田實朗著作中,對許多天才的成長過程和晚年都的詳細的記述。“藝術和學問的天才,根據父母的願望,接受極端的英才教育而成為偉大的人。但是,這卻成了他們的禍害,不少人的身心健康受損,在不幸中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些天才因為父母特異的教育方法,成了傑出人物,但是他們的一生卻很不幸。
例如,英國的文豪約翰·拉斯金,他是由母親精心培養長大的。他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清教徒。她把所有的玩樂都看成是罪惡,所以從來沒給幼小的拉斯買過玩具。
母親每天早上花幾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讀聖經,父親給兒子念詩並讓兒子自己朗讀。當時,小學還不是義務教育,所以拉斯金隻上了幾個月的學。而大部分教育則是在家中進行的。
他十八歲考入牛津大學。母親硬是在大學附近租了一間房,密切注視兒子的生活。
據說,這位母親三年多來一直把丈夫留在倫敦,自己住在牛津街。他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妻子離他而去。在晚年,他說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說來是錯誤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據說,他在長大以後曾經多次發瘋。尤其在臨死前得一年,他因精神極度錯亂而痛苦不已。
哲學家尼采也有一個特異的童年。父親在他四歲時就去世,他哥哥也在他父親去世的七個月後死去。母親體弱多病,和父親的兩個姐姐住在一起,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另外,祖母也和他們同住。尼采作為女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的成長傾注了女性太多的愛。母親希望尼采絕對愛他,要求尼采按照他的意誌行事。
結果,尼采變成了一個認真,深沉,懂禮貌的孩子。另外他不同於別的孩子,做事刻板,絕對遵守學校的規章製度。因此,周圍的壞小孩都取笑他,母親也擔心他。
他不太愛玩,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思考。他從青年時代開始懷疑宗教,後來否定神,寫下了關於虛無主義的哲學書籍。他45歲時發瘋,由母親和妹妹照看他,第二年死去。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長期以來,人們對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的是是非非,一直爭論不休。有很多人認為,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會妨礙孩子的身心發育。
井深大對此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盡管早期教育在社會上被爭論的沸沸揚揚,卻一直沒有關於早期教育應該做什麼,怎麼做以及從什麼時候開始做的具體研究。正因為早期教育效果明顯,能使孩子在智能或某方麵的技術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所以才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的爭論。一種意見主張追求效果;而另一種意見表示反對,認為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會帶來負麵影響。
他說,我們要更多地相信人所具有的潛能,並在此基礎去做各種各樣的嚐試。為此,我們必須認真考慮,把“什麼時候,做什麼以及怎樣做”的問題和人類的真正幸福結合起來。
如果要考慮新的教育,我們就必須考慮這樣的問題,否則,我們將永遠不能從現有的教育當中擺脫出來。這種對現有教育的重新思考必將會引起教育上的革新。
第四講 多湖輝教育法
作為一名日本傑出的教育家,多湖輝教授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與許多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不一樣,多湖輝的教育思想更具實踐性,直指兒童教育的具體實際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