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篇:權威教育法(1 / 3)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4937322403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4,\"start_container_index\":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7},\"quote_content\":\"《童年的秘密》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3583478845,69242061625816545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7,\"start_container_index\":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5},\"quote_content\":\"《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reference_book_ids\":[690113011387466036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講 卡爾·維特的教育法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與那些過早失去後勁的神童們不同,卡爾·威特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裏授學,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一直講到1883年逝世為止。

卡爾·威特能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超而是全賴他的父母教育有方。

卡爾出生後被認為是個有些癡呆的嬰兒,就是這樣一個癡呆兒,經過父母的精心教育,最後成了一名舉世矚目的神童,這不能不說是教育史上的奇跡。關於這一點,老威特始終強調:天才卡爾是我教育的結果。

老威特的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當孩子智力的光芒剛剛出現時,對他的教育就應該開始了。”在他看來,天才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內心潛藏著的能力發揮到十成。他堅信著名教育家愛爾維修的觀點: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把卡爾造就成身體和精神全麵發展的人才,讓他從小就享受真理的滋味,比任何一個兒童都幸福。是老威特的教育理想。為了實現他的教育理想,老威特製定了嚴密的教育方案,發明了很多具體的教育方法。

在卡爾學有所成後,人們開始議論起老威特培養孩子的動機。如有人認為他是在用造就學者的目標來教育卡爾的;還有的則更赤裸裸,以為他是想造就一個神童而一鳴驚人。這種觀點顯然是扭曲了老威特對卡爾的教育目的。老威特從來沒有想過要將卡爾的優秀才能在別人麵前炫耀,也從來不曾想把卡爾刻意培養成天才。他想要做的僅僅是讓孩子的一生都生活在充滿情趣的幸福之中,讓卡爾在兒童時代就是一個非常健康、精神飽滿的活潑少年。讓他有健康的身體,豐富的學識和修養,也有優良的道德品質。這是任何一個父母都希望的。隻是老威特做的更好而已。

老威特認為,愛好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抒情和非功利性。有人認為,老威特培養孩子繪畫、音樂、文學方麵的興趣是為了想在人前炫耀,這是人們對他的極大誤解。老威特從來不想把卡爾培養成某一方麵的天才,也從來沒有把他的才能向別人過分地流露。

老威特說:“我隻是想讓卡爾能夠成為一個接受完美的人,隻是想讓他的一生在充滿情趣和幸福之中度過,僅此而已”。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完美,相信也是所有父母的對孩子的期望。如果您也已為人父母,那麼快行動起來吧,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全麵發展的人才,讓他的一生都充滿快樂幸福。

為了讓卡爾全方麵的發展,老威特不僅教給他很多“有用”的東西,也教給他很多在別人看來無用的東西。

比如老威特教會卡爾認識了池塘水中的倒影、陽光下的陰影,他還會很有興趣地注視自己的手的影子,小手一翻一翻的,非常有樂趣。

這些可以幫助卡爾擴大視野,擴展聯想的範圍,形成更多的情感。因為藝術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抒發人的思想感情。

老威特對卡爾愛好的培養都經過了精心的安排,首先從住宅開始做起。老威特在住宅的房間中,決不放置任何沒有情趣和不相協調的東西。牆上貼著使人心情舒暢的牆紙,並且在上麵掛上經過精心挑選的有邊框的畫。還盡力在室內擺設很有情趣的器具,決不擺設任何不合身份的東西。

如果有人贈送的禮物和家具的陳設不相諧調,老威特決不會擺出來。在衣著上,全家人都極為講究,並不是一定樸素和雅致。不僅是老威特自己,他也要求家人衣帽整齊,打扮得幹淨利索。

老威特在住宅的周圍修上了雅致的花壇,栽上那些各色各樣從春到秋常開不敗的花卉。他從來不會種植那些沒有情趣和不協調的花卉。

另外,老威特還培養卡爾的文學愛好。老威特從小就給他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到他能夠自己閱讀之時,老威特把一些好的文學作品推薦給他。很小的時候,卡爾就成了一個了不起的文學通,他幾乎能背下所有的名詩,像荷馬、維吉爾這樣偉大詩人的作品,他都非常喜愛,並且很早就會寫詩。

第二講 蒙台梭利教育法

瑪利亞·蒙台梭利,出生於意大利的安科納地區,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等,被譯成37種語言文字,許多國家設立了蒙台梭利協會或蒙台梭利培訓機構,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她的傳記被列入12位“幫助世界的人們”傳記叢書之一。英國教育家讚譽她為“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科學家之一”。在日益重視素質教育的中國,以她的思想為基礎創立的蒙台梭利嬰幼兒早期教育班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

蒙台梭利的幼兒早期教育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麵:

第一,從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是人的智能開發和訓練的最佳時期。孩子年齡越小,智力發展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剝奪了孩子這一最佳時期受教育的權利,對孩子的發展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如果完全剝奪孩子這一早期教育的權利,孩子的智能將被無情地埋沒。

第二,對孩子各種感覺訓練和智力潛能的開發,重點關注0~6歲這個年齡段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第三,對嬰幼兒的早期培養要堅持持續性,要把嬰幼兒看作連續發展著的個性,要看到這個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第四,把兒童的學習活動寓以“工作”的含義。

第五,通過感覺教育(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把感官作為心靈的窗戶。

蒙台梭利教育的首要條件是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蒙台梭利在“兒童之家”精心創造了一個特殊的世界。她努力將兒童置於成人幹涉最少,而自我教育機會最多的環境之中。這種環境不僅是物質的,還包括精神的。物質方麵,在“兒童之家”每一樣東西的大小都與幼兒的身材相稱,並都輕巧,位置便於他們取用,用完後都小心依次放置,保持美麗、光澤與完美,對兒童富有吸引力。精神方麵,教師是創造良好精神環境的使者,所以,教師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比如:

第一,“需要學會沉默的能力以取代表達的技能,必須用觀察取代灌輸式教學;必須以謙恭取代那種自獄為一貫正確的驕傲感。”

第二,教師的儀表要有助於贏得幼兒信任和尊重,輕盈和文雅是對教師儀表的基本要求。

第三,“關鍵是要激發兒童的興趣,使他的整個人格都參與活動。”為此,教師必須像火焰一樣用它的溫暖去振奮、活躍和鼓舞所有的兒童,要想各種辦法吸引兒童做各種練習。

第四,不要給予兒童不必要的幫助。當兒童獲得專心於某件事的能力之後,教師才可在實際生活的練習中向兒童呈現教具。一旦兒童對某種教育發生了興趣,教師就一定不要打斷他。

在蒙台梭利看來,兒童的興趣不隻是集中於操作本身,而通常是以克服困難的願望為基礎的。如果教師試圖幫助他,他常會讓教師去做,自己卻跑開了。這種不必要的幫助實際上成為兒童天然能力發展的障礙。這些也就是傳統教師與蒙台梭利式的教師的主要區別。蒙台梭利要求教師必須意識到在兒童內心深處隱藏著神秘的力量,它是兒童發展的源泉。

其次是提供適宜環境的前提。教師要觀察兒童,要了解兒童的需要,要明確兒童其本身應有的能力,在對兒童及其發展的理解(兒童觀和兒童發展觀)的基礎上,才能創造一個能給予兒童這種能力以“保護”並“培育”的環境。所以,蒙台梭利要求教師要首先學會沉默,在沉默中觀察,在觀察中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為兒童創設最適宜的環境,給予最恰當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