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的熱播,人們開始將“爸爸該當起教育孩子的任務”這一話題提到了桌麵上。這是長期主管教育工作的媽媽們在抗議嗎?不是。而是人們越來越多地看到爸爸在教育孩子中顯示出來的必要性和優勢。

《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中有這樣一句:“我的家裏,有個人很酷。”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這裏說的爸爸“很酷”、很“特別”,其實就概括了爸爸在教育中所呈現的特點和優勢。

傳統家庭中,大多是媽媽擔任教育孩子的工作。而由於女人天性細膩,又長期負責千頭萬緒的家務,所以,女人在教育過程中顯現出來的更多是事無巨細的操心、關懷備至的嗬護;另一方麵,她們對孩子的要求,可能更多在於讓孩子遵守家庭秩序,如講衛生、聽大人話等。母愛之於孩子像一條綿長的河流,不斷地灌溉孩子這棵小樹苗,給其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

而在柔軟的母愛之外,孩子缺少的果敢、堅強、樂觀、豁達等品質,則等待著父愛來填補。爸爸是家庭中力量的代表,他總是那麼堅強,常能讓孩子感受到一股強有力的力量;他也是“粗心”的代名詞,在關懷孩子上做得不足,但也很少會挑剔孩子;他像一個威武的雄獅,自信、勇敢、豪爽,總能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激起孩子的興奮;他有時還像一個大男孩,愛玩、會玩,和孩子玩起來也總是不相讓……而正是爸爸的這些特點,讓孩子在與他相處的過程中,感染到他的力量、自信,被他的豪爽和幽默打動,會因為他的“不相讓”而更懂人生的規則,在不被包容的特殊環境下快速成長。爸爸賦予孩子的這些品質,是其他家庭角色賦予不了的,也是孩子必不可少的。

然而,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絕大多數的爸爸長期處於工作崗位上,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時間寥寥可數。我國的一項調查顯示:50%的爸爸一天之中與孩子互動的時間不到1小時;30%以上的爸爸忙於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20%以上的爸爸認為陪伴孩子不重要。這種爸爸很少陪伴孩子的現狀,直接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家庭的孩子正在遭遇“父愛缺失”。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次父親節時說:“父愛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無力填補。”這也給所有的父親敲響了一記警鍾: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抽時間來陪伴和教育孩子。

不過,或許就像《爸爸去哪兒》之中幾位非常忙碌的明星爸爸一樣,長期不和孩子相處的爸爸們,在突然間長時間接觸孩子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對孩子其實並不了解,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和關心孩子。於是,為了讓爸爸對孩子有更好的了解,我們編撰了這本《再忙也要做個好爸爸》,針對那些平時無暇與孩子相處的老爸們,介紹了孩子各年齡段的身心特點,闡述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從爸爸那裏吸收的品質、素質,以及爸爸怎樣以最好的方式將愛和教育傳遞給孩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結合當下熱點,加入了很多時下熱門話題中的事例和元素,吸收了很多節目中很好的教育方式。天下父愛都是一樣的,爸爸在讀明星的親子故事、感受他們的父愛時,也會學到很多更具技巧、更符合孩子特點的教育方法。另外,我們還在本書中加入了大量真實、科學的數據以及精彩、經典的案例,還有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總結出來的諸多理論。

彙總種種,都是為了讓天下的爸爸們更好地愛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是爸爸生命中最好的禮物,而爸爸對孩子優質的教育,則是爸爸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祝願天下所有的爸爸和寶貝,都能在濃濃的愛中,活出各自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