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傳力量)
爸爸是一種特殊的存在,還在於他身上有一種堅毅的力量。在每個家庭中,爸爸都代表著勇敢、堅強、樂觀、理智。而這些品質,對孩子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是爸爸必須賦予孩子的品質。因此,爸爸教育孩子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身上那些有利的因子傳遞給孩子,讓他也擁有寬闊的胸懷、勇敢的精神、非凡的氣魄。
第一節
“樂天派”王嶽倫,養育快樂小天使
在《爸爸去哪兒》中,王嶽倫和王詩齡這對父女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不光是因為他們在五對父子(父女)中是出奇地“慢”,總是慢悠悠地跟在大部隊後麵;更在於父女兩人都有一副樂嗬嗬的好脾氣。在整期節目中,幾乎沒看到王嶽倫對女兒凶過,更沒有非常嚴厲地批評女兒;而他對別人更是一副非常友善的態度。在王嶽倫寬容的教養下,女兒王詩齡也儼然一副快樂小天使的樣子。她在節目中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她那天真無邪的笑臉,對著誰都能嘿嘿一笑,有時是最親的爸爸,有時是在場的工作人員,有時是其他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爸爸;她可以笑著麵對爸爸在比賽中的失利,可以笑著接納自己最破的“草莓房子”,可以在和小朋友產生摩擦之後嗬嗬一笑“泯恩仇”,甚至在換爸爸的時候還能對著“新爸爸”露出甜美的笑容。
王詩齡之所以有如此樂觀的心態,與爸爸王嶽倫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他樂觀、豁達、寬厚的性情時刻感染著女兒,使她也成長為一個樂天派的小女孩;另外與王嶽倫對女兒的寵愛和寬容的教育方式也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王嶽倫很欣賞自己的女兒,很少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她,所以女兒才能在寬鬆的環境中輕鬆、愉快地成長。
想必看過《爸爸去哪兒》的老爸們,都會為這樣一個可愛、天真、活潑、樂觀的女兒所打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變得一樣樂觀。其實這並不難,隻要爸爸能夠找到讓孩子變得樂觀的方法,並照著去做就可以了。
★爸爸首先要做一個樂觀的人
要想收獲一個樂觀的孩子,自己首先要做一個樂觀的老爸。爸爸的行為直接影響孩子,如果爸爸能夠以身作則,即使麵對困境、挫折時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孩子也會受爸爸的影響,樂觀地去麵對生活中的一切;而假如爸爸整天抱怨,表現得很悲觀,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地學會這種消極的情緒,時間一久就會成為一個悲觀的人。
另外,給孩子創造一個愉快的家庭氛圍也很重要。孩子從小感受的氛圍是愉快的,性格自然不會太沉悶。有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並受這種氛圍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更傾向於養成與環境相符的性情。可見,一個充滿怨言、悲觀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而穩定、幸福、氣氛輕鬆的家庭,則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安全感,很容易讓孩子擁有快樂的情緒。
★引導孩子多從積極的角度思考問題
每件事情都有好的一麵和壞的一麵。人與人的遭遇往往不會差太多,而在於以怎樣的角度去看待。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其人生質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爸爸能事事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麵看,那麼即使孩子將來沒有大富大貴的際遇,他的人生也一定充滿快樂。
一個父親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十分樂觀,遇見什麼事情都樂嗬嗬的;而另一個很悲觀,每天都感覺天要塌了一樣。一次,這個父親決定探尋一下,樂觀的兒子到底有多樂觀,並想改善一下悲觀兒子的心態。於是,他買了許多顏色鮮豔的新玩具,全部給了悲觀的兒子;又把樂觀的兒子送進一間堆滿馬糞的房間裏。
這樣過了一晚之後,第二天一早,父親打開悲觀兒子的房門,看到兒子正在哭泣。父親很詫異,問道:“你為什麼不玩那些玩具呢?”悲觀兒子哭著說:“我現在看著它們很漂亮,但我玩一玩就會壞的。我害怕它們壞掉,所以很傷心。”
父親無奈地歎了口氣,又走進樂觀兒子的房間。誰知,樂觀兒子的手上沾滿了馬糞,還正揮舞著兩隻手,看到父親大聲喊道:“爸爸,我告訴你,附近一定有一隻小馬駒!”
★要學會欣賞孩子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與欣賞。”孩子尤其如此。經常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讚賞的孩子,自尊心會得到滿足,看待事物也會變得自信,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解決問題,因而逐漸就會變得樂觀。而總是被爸爸否定的孩子,對自我能力嚴重不信任,對外界也沒有安全感,總是認為外界會用質疑的眼光看自己。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夠樂觀起來呢?他將來的人生之路,難免會充滿懷疑、悲觀和自卑的情緒。
如何表現出對孩子的欣賞也是需要技巧的。首先,對孩子的欣賞不能隻放在心裏,而必須要經常告訴孩子,如“我覺得你很棒”“爸爸最喜歡這樣的你”等;另外,欣賞孩子要真誠,要發自內心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而不要用開玩笑或者無所謂的語氣,這樣孩子感覺到的被支持和被欣賞才是真實的。
爸爸還需知道的是,3~6歲是孩子性格定型的時期,所以必須要抓住這一階段,努力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樂觀的人。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一個樂觀的人,其實也是幸福感強烈的人,不管他富有還是貧窮,位高權重還是人微言輕,他都能夠活得瀟灑自如,不缺乏快樂。相反,一個悲觀的人,即使擁有堆積如山的財富,也照樣不會有長久的快樂。
第二節
自信勇敢,老爸就是孩子膜拜的英雄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奠基石。一個自信的人,在人生很多方麵都更容易成功,比如,更容易處理好人際關係,更懂得享受生活等。對每一個人來說,自信非常重要,它給人帶來的成功是全方位的,它給人的影響更是長久的,甚至是終身的。
而勇敢,則常常與自信相伴而生,一個自信的人,更容易有勇氣去嚐試新事物、承擔和解決困難。他們在麵對困難時,沒有畏首畏尾的膽怯,沒有瞻前顧後的猶豫,而會有考慮成熟後一躍而起的果敢。沒有自信的人,很難成為一個有勇氣的人。
居裏夫人曾說:“我們應該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培爾辛也指出:“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掉自信心。”這就告訴爸爸們,在塑造孩子的品格方麵,自信是首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品質。當孩子有了自信,自然也會有過人的勇氣。
★先做個自信、勇敢的老爸
爸爸就像是孩子的行為模板,爸爸有什麼樣的品質、做什麼樣的事情,孩子將來多半也會有同樣的表現。所以,要想讓孩子變得自信、勇敢,首先自己就要做一個自信又勇敢的老爸。
比如,平時在家的時候,不要總是表現出自己猶豫不決的一麵,更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膽小怕事。爸爸遇事不要抱怨,不要找借口,而應該去找解決的辦法,給孩子一種正麵的能量,讓孩子知道有底氣的人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在原地徘徊、猶豫害怕的人。
★不拿孩子與別人比較
網絡上流行一句有趣的話,叫“我們當年都輸給了‘那誰誰家的孩子’”。這話雖然充滿了俏皮,乍一聽好像是長大的孩子在回味童年,但這句玩笑的背後隱藏了每個人童年時期的不快和淚水。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條》中,提出了這樣一條:“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戴維認為,用挖苦、貶低的口氣,拿別人的長處來數落自己的孩子是完全不對的。孩子如果盡心了,那麼就不可一味地苛求他們做到盡善盡美,畢竟完美的事情並不常常發生,很多大人還達不到完美的境界,更不用提孩子;如果孩子還沒有足夠努力,那麼爸爸要懂得對孩子進行引導,切不可隨便比較。
爸爸不但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比,還要在發現孩子沒什麼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時候,給他打打氣。比如,當爸爸聽到孩子說自己在某一方麵不如別人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其實你不比任何人差,你在爸爸心中是最棒的!”
據說,當年比爾·蓋茨在創辦微軟公司之後,給他的父母寫了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謝謝你們!你們從不說我比別的孩子差,盡管我在某些方麵確實不如別的孩子,可你們總是會對我說:你不比任何一個孩子差,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正是你們陽光般的鼓勵,使我擁有了強盛的自信心做動力,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輝煌!”
孩子即使再缺乏自信,隻要他得到來自最親的人的鼓勵和支持,他的信心也可以重新燃起。而爸爸對孩子表示支持的最佳方式,莫過於告訴他,他在自己心裏是最棒的。
★永遠不嘲笑和貶低孩子
曾經有一位記者到美國某監獄采訪一個偷竊、搶劫成性的罪犯。當記者詢問是什麼樣的心理讓他一再犯錯時,他說出了一段多年來不願啟齒的話:“我的父親是個酒鬼,他很少回家。有一次我看到他,很高興地告訴他,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但他哈哈大笑,說‘假如你能當科學家,我就是英國國王’。接著還打了我一巴掌,讓我不要做夢、胡說八道。從那之後,我就再也沒有提過‘科學家’三個字。我覺得學習也沒什麼用處,就輟學了。我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在街上流浪,慢慢發展到偷錢、搶錢……”
這個事例說明什麼呢?來自爸爸的嘲笑和貶低,很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很多爸爸也許覺得有些誇張,但事實確實如此。試想,孩子的生活圈子很窄,生活經驗也不足,他們所有的安全感和自信全部來自父母對自己的肯定。如果爸爸能夠經常誇獎、表揚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並會不斷向著被表揚的方向努力。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表現得越來越自信。相反,如果爸爸總是以譏笑、嘲諷的口氣評價孩子,那麼孩子的內心也會認同這種消極的看法,從而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所以,永遠不要貶低孩子,更不要看不起孩子的想法,即使它們在大人看來是幼稚的。建議爸爸多對孩子豎起大拇指,以表揚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孩子一定會變得更加自信。
孩子是否自信,與家長對他們的評價有著直接的關係,尤其是來自孩子心中偶像——爸爸的評價。因此,每個爸爸都應該從現在開始,試著發現孩子的優點,以鼓勵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自信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行動的內在驅動力。爸爸對孩子的支持、激勵、讚賞,會讓孩子的自信之火更加旺盛;而批評、貶低則會讓孩子自信的小火苗熄滅。
第三節
不怨天尤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日本心理學家曾對1000人做過一個測試:詢問每人3件不愉快的事情及原因。結果,有991人把原因歸到了他人身上。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遇到麻煩時會首先埋怨別人,或者認為老天對自己不公,不給自己機會或好運氣。然而,這樣的抱怨不但沒能解決問題,還會使得自己的工作越來越難做,自己的情緒也越來越糟糕。在成敗歸因心理研究中,人們把自己的失敗常歸咎於他人或環境的現象,成為“尤人效應”。
“尤人”最大的悲哀在於,他們把寶貴的光陰都用來推卸責任,最終導致自己一事無成。但對每一個人來說,責任感都是安身立命的基礎。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學會的東西很多,其中,學會承擔責任是塑造良好個人品格必不可少的一項。正如英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所說:“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隻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隻有以‘負責’來答複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確實以“認真、負責”來要求自己,卻沒有要求孩子也這樣做,甚至還會將孩子的責任“轉移”到自己身上,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比如,家裏的活舍不得分給孩子一點,自己多累都要把家務全部包攬,孩子則在旁邊清閑地玩耍;孩子吃飯時把桌子上的碗碰翻了,爸爸連怪自己沒放好;孩子絆倒了,爸爸趕快哄,動不動就說“地板壞、怪地板”。而在爸爸這樣的“袒護”教育之下,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很多不負責任的孩子:有些孩子很難將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有的孩子對別人,甚至同學、家人漠不關心;也有很多孩子在家裏什麼都不做,儼然一個“甩手小掌櫃”……一位西方兒童心理學家針對這一現象,曾經大發感慨:“我不能理解父母們為什麼要教育他們的孩子推卸責任。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是不會有任何出息的!”
可見,爸爸愛孩子的方式,並不是把孩子保護起來,什麼都不讓他承擔;反而是要把孩子推出去,讓孩子離開自己的保護,學著去擔當、去負責。
★讓孩子學著對自己的生活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