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種植智慧,遠勝於給孩子留下財富(1 / 3)

(關鍵詞:授技能)

每個爸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優質的人生。而實現這一願望最靠譜的方法,是賦予孩子一個聰明的頭腦,一種學習、創造的高能力,讓孩子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正如哈佛博士、韓國著名的學習研究專家李昌烈曾說:“真正決定孩子未來幾十年的,是孩子的學習力。而這些學習力,又構成了孩子立足社會所不可缺少的競爭力。”學習力,不單是指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指孩子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爸爸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的能力,比給他留下任何財富都重要。

第一節

培養興趣,熱情完勝被動學習

爸爸們都知道,讓孩子邁向成功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有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上學階段,孩子必須要有學習的欲望,這樣當孩子不斷長大時,學習才能成為一種習慣。而有了學習的習慣,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比較容易站穩腳跟、取得成就。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多爸爸一提起孩子的學習就頭疼,一方麵為孩子不愛學的狀況而發愁;另一方麵又覺得自己非常忙碌,沒時間總督促孩子學習,這也是自己失職的一麵。於是,爸爸在回家之後,逮住孩子就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好好學習。效果呢?往往一點都不理想,孩子甚至比以前更厭學了。

其實,孩子不愛學習的最大原因,往往就是對學習沒興趣,同時又在外界的長期逼迫之下產生了抗拒的心理。而爸爸要改變孩子不愛學習的現狀,最好的辦法不是隻在口頭上催促,而是讓孩子對學習真正產生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

童話大王鄭淵潔也說過:“不要在孩子不感興趣、還沒有能力理解的時候,讓他做任何不感興趣的事情。”

畢加索的父親很早就發現兒子的興趣是繪畫,於是,他鼓勵兒子走這條路,並一直不斷給兒子打氣,使得他堅信自己的繪畫才能。最終,他成了著名的畫家。

種種事實都已經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不需要別人的催促,孩子就能主動地去學,並且有耐心地去鑽研、去琢磨。而當孩子沒興趣時,就是十頭牛拉著,孩子也不一定能學得進去。

那麼,如何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消除孩子的厭學情緒呢?以下是幾種不錯的方法。

★轉變學習形式,讓孩子感興趣

孩子不喜歡學習,多半是因為覺得學習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他們從中感覺不到任何樂趣。這時,爸爸可以為孩子創設一些有趣的學習情境,設計一些遊戲,以此激發孩子的興趣。

小美討厭學英語,英語成績很差,為此爸爸想了很多辦法改善,但效果都不理想。一次,爸爸帶著小美去超市買畫筆,正巧超市在播放一首英文歌。小美立刻來了興致,跟著曲調哼了起來。爸爸突然靈機一動:為什麼不用這種方式讓小美喜歡上英語呢?於是,爸爸在挑選完畫筆之後,又在小美的建議下買了兩張歐美流行專輯。回家之後,小美迫不及待地聽了起來。過了一會兒,爸爸去叫小美吃飯,發現她竟然在翻英文詞典。爸爸故意問小美在查什麼,小美回答:“我想知道這些歌詞是什麼意思。”

一個學期之後,小美的英語成績提高了一個檔次。爸爸笑問小美原因,小美回答:“我以前討厭英文,覺得特別枯燥、難懂。後來我通過聽歌了解了一些英文的意思,發現它們也是很奇妙、很值得了解的。於是我上課的時候就認真聽講了唄……”

讓孩子對討厭的學科產生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將這一學科與遊戲聯係起來,寓教於樂。除了案例中所說的方法之外,爸爸還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簡單的英語故事書,每天晚上講給孩子聽,順便將一些好玩的單詞、有趣的西方文化一並講給孩子聽,相信幾次下來孩子也會產生興趣;如果孩子對語文沒興趣,那麼爸爸可以經常設計一些小遊戲,比如成語接龍、講故事、造句比賽,提高孩子對語文的興趣;另外,如果孩子討厭學數學,爸爸不妨多和孩子進行一些算數競賽,想一些有趣的題目來達到做算術題的目的。

★環境刺激,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

如果孩子厭煩了枯燥的書本和課堂,爸爸可以多帶孩子到博物館、展廳去參觀,或者帶孩子參加一些相應的社會活動、外出旅遊,讓孩子在課外活動中放鬆心情,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

堂堂上初中,學習科目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其他的科目學得還算不錯,唯獨地理很差勁。爸爸跟堂堂談了幾次話,效果也不太理想——他每次都是說:“地理都是些沒勁的死知識,無聊極了。”爸爸知道,如果強製堂堂去背地理知識不一定能起到好效果,他決定用別的方法來提起堂堂對地理的興趣。

這一年暑假的時候,爸爸帶著堂堂到三亞玩了一圈。平時在北方地區待慣了的堂堂一到這裏就驚呆了:到處都是椰子樹,氣候濕潤極了,溫度也比北京高很多。堂堂每到一處都非常驚訝和興奮,他總是問爸爸這裏為什麼跟北京不一樣。爸爸也總是笑著回答:“因為這裏的地理條件跟我們那裏完全不同。地理的用處就在於,不管你將來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你都會非常清楚為什麼那裏的環境呈現出那樣一個狀態。我建議你記好你現在的問題,等你回北京之後查課本,你一定會得到答案。”

堂堂回到北京之後,花了一周的時間,把三亞的地理環境透徹地了解了一遍。他很驕傲地對爸爸說:“我明白為什麼三亞會有那樣的美景、那樣濕潤的氣候了。這種‘無所不知’的感覺真是太好了。以後假如您帶我去別的地方玩,我還要查清楚那裏的地理知識。”爸爸笑著說:“你先試著去了解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當你發現自己對哪個地方特別感興趣的時候,爸爸再帶你去。”

興趣是支持一個人不斷學習的原動力,沒有興趣,一切學習都隻能是“填鴨式”,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所以,爸爸與其口頭上催促孩子去學,不如將重點放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上。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些科學界、技術領域的知名人士,其成功也少不了興趣的支持。沒有興趣的學習永遠是被動的學習,有興趣驅使的學習才是高效的、深入的,也才是有可能創造智慧火花的。

第二節

建立學習動機,主動學習效率更高

天下所有的爸爸都希望孩子學習好,至少也應該是“愛學習”。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孩子不好好學習。這除了孩子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孩子沒有一個好好學習的動機。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尚未親身體會到社會競爭有多麼激烈,他們很難真正地理解為什麼要學習、學習將來到底有什麼用。他們或許從爸爸那裏聽了很多“不學習將來要賣苦力、過苦日子”的話,但他們顯然無法“吃透”這句話,隻不過一時被爸爸“嚇得”好好學習而已。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學習動機,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學習熱情照樣會消散。而當孩子沒有樹立發自內心的學習目標時,他當然無法自主地投入一門知識。由此可見,爸爸主觀地去督促孩子學習,其實不如把力氣花在幫助孩子建立學習動機上。

★引導孩子樹立理想和目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孩子也不例外。我們經常看到以下類似的情景:孩子戴著一個紙片疊成的帽子,憧憬地說自己將來要當一個白衣天使;孩子拿著一支玩具槍,還模仿著敬禮的姿勢,興致高昂地說將來要當一名保護人民的警察;孩子擺弄著水杯和吸管,認真地說將來想當一名科學家……孩子這些天真又美麗的理想,其實正是學習的動機所在。然而很多爸爸覺得這隻是孩子一時無聊的小遊戲和胡思亂想,很快就拋之腦後了。實際上,如果爸爸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對孩子說:“如果你現在努力學習,將來成功考入相應專業,你就能做一名優秀的護士(警察、科學家等)。”那麼孩子或許就會從此發奮讀書——很多名人小時候正是受到了這樣的引導和鼓勵,才懂得不斷努力,在多年後實現了自己偉大的夢想。

當然,單單鼓勵孩子還是不夠的。少數非常有毅力的孩子或許會因此而發奮學習,但大部分孩子都會覺得理想太過遙遠,自己現在多做一道題、多讀一本書似乎沒有任何幫助,於是幹脆不去學習。這時,如果爸爸能及時出現,幫助孩子把理想分解成很多個小目標,讓孩子能夠看到通向成功的一個個台階,那麼孩子學習的動力就會有效地被調動起來。

一個人的目標,並且是近期的、容易實現的目標,是他努力的直接動力。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指出:“人的積極性不僅來源於他所要實現的目標的價值,更取決於實現目標的概率。”也就是說,越是認為一件事情完成的概率大,人們就越容易實現目標。

基於這點考慮,爸爸可以幫孩子建立一些較容易實現的目標,以此幫助孩子改善學習態度。比如,爸爸應該首先明確地告訴孩子,無論以後想要從事什麼職業,都應該有紮實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做基礎。因此,好好學習是必須進行的一個環節。如果現在孩子的成績不出色甚至很差,爸爸不要急著給孩子定“前三名”的目標,而是要給他一個非常低的“門檻兒”,哪怕隻是提高5分、10分,接著再讓孩子朝著及格、中等、優秀的台階一步步邁進。對許多孩子來說,前三名的目標或許遙不可及,但5分的目標幾乎可以被每個孩子接受。爸爸站在較高的角度為孩子一步步分解目標,給孩子一個實際可行的小目標,孩子就能在目標的指導下步步前進,自主、努力地去學習。

另外,在製定目標的時候,爸爸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根據自身的能力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目標,讓孩子有更多的決定權,這樣他的積極性也會更大一些。如果孩子的目標沒有達到,爸爸也不要失望,更不要責怪孩子,要時刻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他才有奮發向上、逃脫低穀的可能。

★通過改變環境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湖南衛視有一檔節目叫《變形計》,主要內容是讓一些反差巨大的人物互換角色,比如生在城市、家庭條件優越、蠻橫嬌慣、不學無術的公子哥,與偏僻山村中渴望求學但條件極差的孩子來交換環境生活7天,互相體會對方的生活。而在這7天之後,常常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後果:原本愛花錢、自私、蠻橫的城市小公子,在反差巨大的環境中會體會到生活的真實,以及自家富裕生活的可貴。在回到自己家後,他們的態度往往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開始懂得把握學習的機會,懂得珍惜不易的生活。

雖然爸爸們很難效仿這檔節目,但還是有一些類似的辦法可以改變孩子不愛學習的態度。比如,孩子放假的時候,帶他到偏僻的農村去走走,感受一下鄉村的不易生活;或者讓孩子看看那些簡陋的校舍中努力求學的貧困兒童;甚至可以給孩子講一些自己兒時的“苦難史”。總之,爸爸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今衣食無憂,並不代表自己不需要努力。將來的美好人生,一定是今天的辛苦付出換來的。

總之,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就等於啟動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在這股力量的支配下,孩子會自發地努力向前,而不需要爸爸的反複催促甚至強迫。而當孩子有這種學習的願望時,他征服學習難題的欲望和能力也會強大許多,孩子學好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學習說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不是發自內心、心甘情願地努力,學習的效果自然不會好。爸爸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動機,就相當於啟動了他體內的“學習發條”,孩子不需要別人催促,也照樣能把學習做好。

第三節

嗬護好奇心,好奇的背後是求知

心理學上有一個“潘多拉效應”。希臘神話裏,宙斯給了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並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潘多拉的好奇心越來越強烈,她越來越想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不久之後,她終於沒有忍住好奇,打開了盒子。誰知,盒子裏竟然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由於她開啟了盒子,這些罪惡跑到了人間,心理學上就把這種越被禁止越要做的現象叫作“潘多拉效應”。

這雖然是一個神話,卻揭示了人的求知過程,那就是先對事物產生好奇,才會去探求事物的真相。而從孩子學習的角度來說,好奇心其實也是學習的一個動機,隻有產生好奇的孩子,才會自發地想要去追尋答案和結果。

幸運的是,孩子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們生來就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疑問,想要親手摸一摸、親眼看一看,凡事都探個究竟。從培養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他們很好的學習興趣的源泉。

然而,很多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被孩子無數的“為什麼”和什麼都要了解的行為弄得失去耐心,所以經常去阻止孩子的好奇。這其實是在消磨孩子對事物的熱情,相應地,孩子學習的欲望也會因此大大降低。

所以,在生活中,無論爸爸有多忙碌和著急,都不要輕易阻斷孩子的好奇,反而要對孩子的好奇心倍加嗬護。

★寬容地接受孩子的好奇

很多爸爸不喜歡孩子“話多”“問題多”,如果孩子經常問問題,爸爸就會嘲諷孩子:“你是十萬個為什麼嗎?怎麼這麼多問題?”其實這就是在打擊孩子求知的欲望。如果爸爸經常這樣打擊孩子,孩子就會習慣性地不對外界好奇,當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裏沒有求知欲,哪裏就沒有學校。”

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樂趣,這種樂趣又會激勵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促使其智力的發展。

可見,假如爸爸經常遏製孩子的好奇心,就等於掠奪了孩子獲取知識、開發智力的機會。所以,當爸爸在麵對孩子的好奇時,一定要給予最大的耐心,不要隨便打擊孩子,而是表現出支持、欣賞孩子的好奇,並盡量給孩子正確的解答,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萊特兄弟小時候就對天空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有一次,他們兄弟倆在大樹底下玩耍,突然萌發了要爬上樹去摘月亮的想法。最後月亮當然沒摘成,兩個人的衣服還被劃破了。

晚上回到家,爸爸看到他們的破衣爛衫,便問他們是怎麼回事。得知實情後,爸爸不但沒有責怪他們,還給他們買了一個酷似直升機的玩具,並告訴他們:“你們對天空感到好奇,這很好,希望你們能繼續好奇下去。”兄弟倆得到了爸爸的支持,便開始研究升空裝置,並不斷地探索與學習升空技術方麵的知識。後來,他們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

現實生活中,有幾個爸爸能夠如此支持孩子“將好奇進行到底”呢?麵對類似的情況,或許會有很多爸爸責怪孩子把衣服弄破了;還會有一部分爸爸嘲笑孩子“癡心妄想”;而鮮少會有爸爸對孩子表示支持,更別說專門為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們“繼續下去”了。事實證明,那些能夠創造條件去支持孩子的爸爸,往往是真正智慧的爸爸,最後也能收獲一個有想法、很出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