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種植智慧,遠勝於給孩子留下財富(2 / 3)

可見,爸爸們不要總是用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好奇,別認為這是孩子幼稚、無聊的假想和發問;爸爸要給予一切能給予的條件,讓孩子繼續好奇下去,也許孩子就會因此而創造奇跡。

★自創動機引起孩子的好奇

好奇心是引導孩子學習的“導師”,但如果孩子的好奇心不足,或者對學習等一些重要事情“不好奇”,爸爸該如何引導孩子產生好奇心呢?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和蘇轍兄弟小時候非常頑皮,不肯讀書。父母為了引導他們愛上讀書,不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而且還使用了“魔法”:每當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時候,夫妻倆就躲在旮旯裏讀書。當孩子們從他們身邊經過時,他們就故意把書“藏起來”。父母“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舉動讓孩子們好奇不已。他們猜想父母一定是讀到了什麼好書。滿懷追根究底的欲念,他們趁父母不在家時,把父親藏起來的書“偷”出來讀。誰知這一讀不要緊,讀書竟成了蘇軾和蘇轍的樂趣。

後來,蘇軾、蘇轍成了非常熱愛讀書的人,他們在這種動力下發奮學習,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與父親蘇洵被譽稱為“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正像那個“潘多拉的盒子”一樣,那被隱藏起來的東西恰巧會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想和好奇。爸爸也可以將這一招用在孩子的學習上,演一出“潘多拉寶盒”的戲。說不定這場戲,就能成為孩子愛上學習的轉機。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的這種天性永遠被支持、被尊重,那麼孩子將在這種驅動力下學到非常多的知識。相反,如果孩子的好奇總是被忽視、被壓製,那麼孩子即使有很高的天賦,最終也可能“泯然眾人”。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培根說:“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好奇是孩子求知的第一步。爸爸不但要讓孩子沒有阻礙地邁出這一步,還要創造條件,促使孩子愉快、充滿期待地邁出這一步。

第四節

糾正心態,高能比高分更重要

很多爸爸在外忙碌,其實心中也很惦記孩子。而他們回家後,對孩子的關心經常以“你考得怎麼樣”來開頭。似乎孩子的成績,能夠說明孩子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是否聽話、學習是否努力、聽課是否認真;甚至還代表孩子是否聰明、是否有能力、將來是否能“出人頭地”……實際上,分數真的能說明這一切嗎?

看到下麵這些名人的履曆,或許你會對這個問題改變看法:

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茨在上學的時候都不是出類拔萃的學生,而是與“名列前茅”並不相關,他們在讀書時期成績並不好,可是後來卻成為出類拔萃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牛頓、愛迪生、拜倫、巴爾紮克、雨果、黑格爾、華羅庚,這些名人小時候甚至都曾因學習成績差而被老師評價為“差生”“笨蛋”“劣等生”,但最後他們都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成績不拔尖,甚至很差的人,長大後還能成為優秀的企業家、學者、科學家,這向我們說明了,高分絕不代表高能。

1989年,杭州市天長小學的周武老師受邀參加一次往屆畢業生的聚會。令他大吃一驚的是,那些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在小學時成績並非十分出色;相反,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孩子,現在卻成就一般。

這個現象引起了周武的好奇,他開始關注畢業班的孩子。經過10年時間對151位孩子的追蹤調查後,周武發現,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孩子隨著就讀年級的升高,會出現成績名次波動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5名的孩子,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比例為43%;小學時排在6到15名的孩子,進入中學後,名次前移的比例竟為81.2%。

很多資深教師,甚至普通人也都有這種奇怪的體驗:那些在中小學裏被老師看重的優等生,他們在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後,並沒能保持優勢,也沒能取得突出的成就。而往往在班裏10名左右或者更靠後的孩子,卻能爆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潛力——在大學時期脫穎而出,在工作崗位上也是建樹頗豐。

這說明,高分並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標準,高分也不應成為爸爸對孩子的要求。當然,這也不代表爸爸要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導孩子鍛煉各個方麵的能力,真正走上“高能”的通道。

★放寬眼界,不讓孩子隻盯著課本

那些過於追求在分數上取勝的孩子,他們的知識麵往往過於狹窄。雖然他們對書本研究得較透徹,考試成績很優秀,但平時很少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而沒有那麼大學習壓力的孩子則能留出一定的空閑時間,來翻閱課本以外的書籍,學到更完整、更豐富的知識。

因此,爸爸不要總逼迫孩子抱著課本讀,不如多給孩子一些選擇,同時也引導孩子去讀一些更豐富的讀物,讓他們吸收更加豐富的知識,這對孩子來說是培養高能的最好做法,而不至於讓孩子變成隻會盯著課本讀的“書呆子”。

★注重參與社會活動,不把孩子關在屋裏“練功”

過於追求分數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將自己關在教室裏學習,因而很少有時間去參加體育運動,這種不懂得勞逸結合的學習模式不僅對身體有害,也容易使他們變成身體和思維都不活躍的“書呆子”。另外,經常頂著第1名、第2名光環的孩子,在走入社會之後,在人才濟濟的單位中一旦無法取得“頭籌”,則有可能因為承受不了心理落差而導致信心和進取心受到打擊。而沒有名次壓力的孩子,一般在校期間就比較活躍,喜歡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和課外拓展,進入社會後也能承擔繁重、複雜的工作。另外,這些孩子經常在一些偏社會性的活動中“打磨”,所以其抗幹擾、抗挫折的能力以及承受能力都比較強。

從長遠來看,孩子多考一些分數、得到好一點的名次,當然不如更加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好一些。這就告訴爸爸,與其讓孩子終日悶在家裏“練功”,以求分數高、名次提前,不如讓孩子多去參加一些室外活動、社會活動,如多參加學校的社團、主動申請做班裏的小幹部,以讓孩子在與人交往中提高情商、提高抗挫能力。

★發展孩子的特長,不以分數衡量孩子

那些在學校一味追求第1名、第2名的人往往缺乏個性。他們為了追求好成績,花去了所有的時間,很多活動都不參加,本來具備的一些特長也不敢發揮。而那些不被名次限製和約束的孩子,往往喜歡也有時間參加文藝活動、體育活動,各方麵能力相對較強,使得他們在走入工作崗位後往往有更充沛的精力,以及更大的影響力。

爸爸與其讓孩子在分數這“一棵樹上吊死”,不如順應孩子的興趣,讓他隨心去發展一項喜好。這是對孩子的“因材施教”,也能讓孩子發揮出自己的特長。試想,如果你的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名鋼琴家,那你用分數做借口不許他接觸音樂,那對孩子來說將是多大的損失?

孩子得不得高分並不是最重要的,學校裏的第1名,不見得是社會上需要的人才。而性格奔放、情商高、能夠很快融入社會和群體的人,才是企業真正的“搶手貨”。所以,爸爸不用把注意力隻集中在孩子的分數上,而要給孩子一片相對自由的天空,讓他去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愛好,他得到的會比所謂的“第1名”要有價值得多。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爸爸要讓孩子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並不是比過別人、自己當第一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快樂生活的方式,與他人能夠愉快相處。這些要素同樣能給孩子帶來成功,並且比學校第一名的獎狀更有利於締造成功。

第五節

學習不是贏過他人,而是戰勝自己

曾經有這樣一個新聞:一個年僅9歲的小女孩非常要強,每次考試都要求自己必須考第一名,如果沒有考到,她就會非常生氣,不僅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不吃飯,還會開始“閉關”學習,哪都不去、誰也不見。

生活中也常見到類似的情景,隻不過少數時候是孩子自己要強,多數時候則是爸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無論要強的是孩子還是爸爸,他們都犯了一個認知上的錯誤,那就是真正的勝利不是贏了他人,而是戰勝自己。首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誰都不能保證自己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得第一;其次,第一並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當孩子得不到時,沮喪和焦慮會占據情緒的高處,容易使孩子喪失信心;第三,在某個環境下拿到“第一”的孩子,很可能因此產生自滿心理,不再追求進步。所以,贏過別人不應該是孩子的目標,同時也不應該是爸爸對孩子的要求。聰明的爸爸會教孩子戰勝自己,而不是打敗別人。

★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懷特先生的兒子哈裏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但懷特對哈裏的要求很高,他總是說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很有作為的人。

一次,懷特到一所孤兒院做實驗,他發現一個年僅6歲的孩子已經完成了小學的全部課程。當然,這與孤兒院進行的早期教育訓練是分不開的,但懷特並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他回家之後,對哈裏說道:“你知道嗎,我今天在孤兒院,看到一個6歲的孤兒已經學完小學的所有課程了。”

“哦,我在學校也聽說了這件事。”哈裏並沒有聽出爸爸的意思。

“聽說?你就沒去想想別人是怎麼做到的嗎?你都已經9歲了,又學到了什麼?”

“爸爸,我的成績在我們班已經是最好的了。我覺得我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哈裏有些膽怯地辯解。

“那你和學校外的人比又算什麼?你根本連一個6歲的孤兒也比不上。”

哈裏被爸爸挖苦之後,生氣極了。他說:“是的,你說得對,我連6歲的孤兒都不如。我是個白癡。你以後也不要再管我了!”

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爸爸有意無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這很容易傷孩子的自尊。對於孩子來說,最害怕的就是在爸爸心中自己不如別人。當他聽到這樣的話,不但會覺得沮喪,還可能在以後的日子變得自卑起來,不再對學習有信心。所以,爸爸一定要把好自己的“嘴關”,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

★比賽絕非必須贏

孩子在學校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比賽,有時是學習上的,有時是體育競賽,有時是手工之類的活動。當孩子參賽時,無論結果如何,爸爸都應該給孩子這樣的意識:對於比賽,隻要努力就好,而不是一定要贏。

林誌穎無論在演藝界、賽車界、商界,都做得非常優秀。他從來都不逼迫自己一定要戰勝別人,而隻要求盡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如今他教育自己的孩子Kimi時,也堅持這樣的原則。

在《爸爸去哪兒》錄製的時候,一次劇組組織5位爸爸和孩子“賽豬”。規則是爸爸和孩子一起,牽著由自己挑選的豬,穿越重重障礙跑向終點,最先到達的就是冠軍。林誌穎和Kimi出師不利,比了2次都隻得了第三名。Kimi非常著急,不僅耍起了小脾氣,還硬要牽著豬從沒設障礙的賽道跑過去。林誌穎一改往日對兒子的溫柔和寬容,教導他道:“這是個比賽,但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要贏,而應該是我們一定要努力!”事後,林誌穎在接受采訪時還說:“我們不能總灌輸給孩子一定要贏的觀念,而是努力做到最好就可以。”

沒錯,一個人最大的競爭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每次取得一點點進步,戰勝原來的自己,這就是最大的勝利。因此,爸爸也要讓孩子忘掉名次,教育孩子勇於挑戰自己。這樣,孩子的心態才會平穩,也才會把注意力放在挖掘自己的潛能之上。

★用暗示的方法讓孩子每次都有進步

愛因斯坦在小的時候,常常被人看不起。在愛因斯坦小學畢業時,他的校長對他父親說:“您的孩子,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都一樣沒出息。”

有一次,愛因斯坦的母親帶他到郊外玩。親友家的孩子一個個活蹦亂跳,有的爬山,有的遊泳,唯有愛因斯坦默默地坐在湖邊,凝視著湖麵。這時,親友們悄悄走到他母親身邊,不安地問道:“小愛因斯坦為什麼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麵發呆?是不是有點抑鬱啊?應該趁早帶他到醫院看看!”愛因斯坦的母親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說:“我的兒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他將來一定能成為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拿媽媽的話來審視和鞭策自己,並不斷地自我暗示:“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會做得更好!”這就是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愛因斯坦的原因。

這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沒出息”的孩子,隻要努力,每個孩子都能不斷進步,去創造更好的自己。爸爸與其總盼著孩子賽過別人,不如給孩子一種“你最棒”的心理暗示。這對孩子來說將是一劑最有效的良藥,能夠讓孩子信心大增。

爸爸教育孩子不與別人爭,而與自己賽,這不僅會讓孩子身上的壓力減輕、輕鬆上陣,而且會讓孩子的心態變得更健康、更平和;少了嫉妒和攀比,孩子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更融洽。可見,與別人比壞處多多,而讓孩子注重超越自己則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總是注重與別人比的人,看重勝利,逐漸會在獲勝手段上下功夫;而看重超越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將注意力放在追逐優秀之上的人,也才能真正獲得進步。聰明的爸爸會讓孩子把自己當目標,不斷攀越屬於個人的高峰,而不是踩著別人去摘桂冠。

第六節

提高記憶力,讓孩子學習不費力

記憶力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記憶力,人的一切活動可能都會失去意義。從嬰幼兒階段開始,每個人都是靠著記憶力在不斷地成長。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以記憶占有優勢地位,記憶處於意識的中心。如果沒有記憶能力,幼兒每一次都要去重新認識那些已經見過的事物,那麼他們不可能獲得任何生活知識經驗。有了記憶,先後的經驗才能聯係起來。通過記憶,人們豐富自己的知識,並形成各自的心理特征。所以說,幼兒記憶的發展對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有直接作用。

而對於求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記憶力又是尤為重要的。如果一個孩子的記憶力好,那麼他學習起來將備感輕鬆;如果一個孩子的記憶力較差,那麼他在記憶知識和方法上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導致學習事倍功半。

對於這一點,平時忙於工作的爸爸們也是深有體會的。記憶力好壞對一個人的影響的確非常大。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花費過多的精力在記憶之上呢?

★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公元前3世紀,在古希伯來剛剛興起的學校裏,很多年輕人開始從學習古代法律轉向了解民族衰敗和興旺的各種問題,以探索人生的真諦。這個學習過程並不輕鬆,因為學生們之前的經驗對此並沒有太多幫助,要學的知識對他們來說幾乎是全新的,他們需要重新一點一點地記憶。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們常常要求學生先熟讀內容,然後逐句、逐段地向他們講解,目的就在於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當學生背下所學的內容之後,教師們還會經常向學生提問,並要求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又會上升到更高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