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這樣的方法,很多學生很快就背下了《聖經》的部分內容。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學生竟然能一字不落地背完《聖經》。
先理解再記憶的好處,就在於孩子能對所背誦的知識完全了解、吃透,這樣在背誦時能夠更加準確,不會輕易記錯內容。所以,爸爸要引導孩子,在剛開始接觸背誦內容時,就要形成先理解、再記憶的習慣。
★利用“遺忘曲線”強化記憶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衡的。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的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就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同一篇課文,甲組在學習不久後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複習。一天後,甲組對課文的記憶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最快,後來就逐漸減慢,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根據遺忘規律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孩子學的知識不在一天後抓緊複習,記住的就會所剩無幾。
在了解遺忘曲線之後,爸爸可以這樣指導孩子記憶知識:比如,孩子第一天背了20個成語,那麼不管孩子記得多麼深刻,爸爸一定要讓他第二天再背一遍,否則就會遺忘其中的一部分。而當孩子有過兩次記憶過程之後,就無須每天再背,但要在隔兩天之後再去溫習一次,否則還是會忘掉一部分。而下一次溫習,則可以再把時間放長,比如一周後再背一次……當孩子這樣反複背了數次之後,那麼即使長久不回顧這些成語,遺忘率也會很低。這時,說明它們已經基本固定在孩子的腦海中,成為了他記憶的一部分。
當然,如果孩子有足夠的理解能力,爸爸可以將這個方法傳授給孩子,而不是每天去指導孩子怎樣背誦。這樣既能讓孩子多學一項技能,又不至於耽誤爸爸太多的時間。
★把握兩個記憶黃金點
人的大腦有兩個黃金的記憶時間,分別是晚上睡覺前和早上醒來後。如果能夠督促孩子在這兩個時間段多記東西、複習功課,那麼也能達到很好的記憶效果。一般來說,睡前的時間可主要用來複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對於24小時內接觸過的信息,由於還有部分記憶,所以這時稍加複習便可鞏固記憶;另外,由於這個時段比較獨立,所記憶的東西不會受到第二天所學知識的影響,所以記憶材料易儲存,會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期記憶。這對孩子積攢知識量非常有幫助。
另外,早晨起床後,由於不會受前攝抑製(指之前學習過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以後學習的材料的幹擾作用)的影響,記憶新內容或複習一遍昨晚複習過的內容,則整個上午都會對那些內容記憶猶新。所以,睡前和醒後這兩個時間段千萬不要浪費,若能充分利用,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記憶力對求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爸爸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教給孩子記憶的方法,這對孩子大有裨益,能使孩子的學習效率提升數倍。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記憶力有時也像大腦其他部位一樣,越用越好用。當爸爸將記憶的技巧傳授給孩子時,孩子會因為記憶的輕鬆而愛上學習,當然學習效率也會快速提升。而學習的進步也會使孩子更有信心,同時更樂於去記憶、去學習。這樣,孩子的學習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第七節
珍惜時間,教孩子高效用時
平時總在忙碌的爸爸能深切體會到這樣一個道理: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與其說時間是金子,倒不如說時間是金子也買不來的世間珍品。時間是生命的核心,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對高效吸收知識的孩子來說,更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如果孩子能夠高效利用時間,那麼他相當於比別人多了很多時間,他學到的東西會更多,他的競爭力也會在無形中增加;如果孩子不懂得珍惜時間,總是蹉跎光陰,那麼也許孩子上了很多年學,仍然學不到什麼。
那麼,爸爸如何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並且學會高效利用時間呢?
★必須讓孩子懂得時間的珍貴
爸爸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時間是讓一切能力、才華和夢想變成美好現實的寶物。世界上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例外都非常重視時間。他們不僅聰明、有才華,還有很強的時間觀念。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別人“消磨”時間的時候,不間斷地學習、努力、嚐試,才能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成就。
魯迅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文學成就,就與他十分重視時間分不開。當魯迅12歲還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就身患重病,兩個弟弟年紀還小。因此,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他的肩上。每一天,他都不得不穿梭在當鋪和藥店之間。除此之外,他還得幫母親做家務。這麼多的工作,他依然沒有耽誤學習;他對時間做了非常精確的安排,確保每件事情都有固定的時間去完成。
也可以說,魯迅幾乎每天都要擠時間。他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就在這樣緊張的狀況下,令人驚奇的是,魯迅依然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他的興趣十分廣泛,不但喜歡寫作,還對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非常感興趣。也正是因為他的廣泛涉獵和多方麵學習,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所以他比很多人都更會擠時間。
可見,時間雖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利用時間的方法,卻會產生反差極大的效果。爸爸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名人事例,讓孩子明白,高效利用時間與虛度光陰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從而激發孩子珍惜時間的意識。
★要學會利用零散時間
如果孩子已經懂得珍惜時間,卻經常埋怨時間不夠用,那麼爸爸不妨教他們學會利用零散時間。著名的海軍上校納爾遜曾發表過一項令全世界懶漢瞠目結舌的聲明:“我的成就歸功於一點:我一生中從未浪費過一分鍾。”軍事家蘇沃格夫也曾說:“一分鍾決定戰局。我不是用小時來行動,而是用分鍾來行動的。”這向我們以前的時間觀念發起了挑戰:我們看重小時、天這樣的時間,可分鍾就不是時間了嗎?要知道,時間就是一分鍾一分鍾悄悄溜走的。因此,爸爸要讓孩子明白,零散的時間加起來也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往往就在於對這些零散時間的運用。
爸爸可以指導孩子利用起這幾個零散的時間:比如,早上起來後,快速洗漱完畢,晨讀10分鍾;課間時,如果不需要上廁所,不妨再複習一下剛才老師講過的內容,加深記憶;中午午休前,抽出5分鍾回憶一下上午的功課,並對下午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安排;晚上做完作業後,還可以抽出15分鍾,預習一下第二天要講的內容……雖然這一天下來也許做不了多少事情,但長期堅持利用零散時間,孩子一定會驚訝於自己在學習上的變化。
★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一件事情
愛迪生是世界著名的發明家,他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強烈的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大貢獻。
愛迪生是怎樣在有限的生命裏創造如此多的發明呢?珍惜時間就是他的一大秘訣。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說完,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一會兒,他問:“容量多少?”沒聽見回答,他便轉頭去看,當他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時,他說:“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他走過去,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麵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裏麵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當然,爸爸教孩子在一件事情上節省時間,這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經驗和智力水平,而不可操之過急。但當爸爸讓孩子形成這種習慣時,孩子在每遇到一件事的時候,都會先思考最快的解決方法。這種意識將給孩子的人生節省很多的時間。
讓孩子學會高效利用時間,這需要一定的自控力和思維能力。因此爸爸不能操之過急。爸爸要做的,就是盡早讓孩子明白時間珍貴的道理,並且不時告訴孩子一些節約時間的方法,然後耐心等待孩子將這些方法融會貫通,真正做到高效利用。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一個人學習知識的黃金時間是6~25歲,誰高效利用了這些時間,誰就掌握了成功的秘訣。而爸爸越快幫助孩子學會珍惜時間,孩子的學習效率就將越早得到提升,孩子的人生也將越快走向優秀。
第八節
啟發思考,好問題和好答案同樣重要
先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牛頓在學校成績不太好,隻喜歡動腦筋做各種模型。有一天,他模仿水車碾粉機做了一個小模型,拿到學校去炫耀,做實驗給班上的同學看。實驗很成功,可是,當班上的一個高才生讓他說明,他所做的水車為什麼能夠這樣把麥碾成粉時,他卻無言以對。
那個高才生諷刺道:“如果你不能說明原理的話,你不就是一個手指靈活的呆子麼?”周圍的同學也開始嘲笑起他來。受了羞辱的牛頓撲過去,雙方大打出手,牛頓被打得喘不過氣來。但從此以後,不論麵對什麼事,他都會想“為什麼”,因此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這個故事向我們說明,沒有思考參與的成就,隻能算是一個空中樓閣,經不起任何實踐的考驗,當然也不能成為真正的成就;而當一個人懂得思考的力量時,他才能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且能夠不斷保持進步。
再來看這樣一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是有豐富的知識更重要,還是有超強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相信爸爸在經過理智的思考之後都會選擇後者。這是因為知識是無限的,是一個累加的過程,孩子年齡越大、見的東西越多,就會掌握越多的知識;而思維能力對孩子來說更加重要,它就像是一種魔法,能將有限的知識變幻出無限的技巧和作用,是孩子靈活掌握知識、應對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方法。因此,擁有超強的思維其實比擁有知識更為重要。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係,但絕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於思考,很有創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於獨立思考,沒有創造力,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縱觀各領域優秀的人才,可能讀書時不一定是所謂的“尖子生”,但他們的確表現出不同常人的思維能力,點子多、心思巧,遇到問題絕不放棄,總能找到比別人更多的方法。可見,對孩子來說,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一是要掌握知識,二更要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所以,在關注孩子的學習時,不能隻看到孩子擁有的知識,更應該注重孩子的思維能力。
★盡量用問題代替向孩子解答
每個孩子都很喜歡向爸爸提問題,尋求解答。麵對孩子的問題,爸爸大可不必直接告訴他答案,這種方法有時是一種“填鴨”的方式,無法起到讓孩子自主思考的作用。在可能的情況下,爸爸不妨用提問題的方式代替直接向孩子解答,讓孩子自己思考答案。
一天,小希問了爸爸一個問題:“爸爸,為什麼自行車軲轆和汽車軲轆都是圓的?”爸爸沒有回答,而是反問道:“那你認為它還可以換成什麼形狀呢?”小希想了想:“正方形不行嗎?”爸爸笑著說:“你不是有圓形和正方形的積木嗎?你來試試吧,看它們哪個能更好地滾動。”小希果真跑到自己的玩具箱前,拿出積木認真地試了試。試完後,他對爸爸說:“我明白了,正方形滾不動,滾起來也太費勁了。還是圓形滾得比較快。”爸爸接著說:“對,這是為了省勁兒。那你還能想到哪些東西是裝了圓形的軲轆來省勁兒的嗎?”小希想了想,回答道:“媽媽帶我去超市的時候,我看見超市的車子也有圓形的軲轆。嗯,還有小寶寶們用的小推車!”
用問題代替直接給孩子答案,這不僅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思考的樂趣,還能讓孩子在得出答案後信心大增,更加願意思考。
★多向孩子提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問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當然,這個“問”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不能總是問“你喜歡吃紅薯還是玉米?”等沒有太大意義的問題,爸爸問出口之前,要先思考一下,怎樣問才能讓孩子轉動自己的小腦筋。
比如,爸爸可以問孩子一些發散性問題。如:“你能告訴我,杯子都可以裝進去哪些液體嗎?”這樣的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孩子就會快速在腦中搜羅答案,比如可以喝的、可以放進杯子裏的水或飲料。如果孩子不懂什麼叫液體,爸爸還可以趁機給孩子普及一下知識。這樣一來,孩子的邏輯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為孩子創造容易發問的情境
爸爸還可以為孩子創造“想問”的情境。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問,這對思維的發展極其重要。或許有些爸爸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並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就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循。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比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遊戲,給一些暗示等;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要有禮貌地問。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有無數個“為什麼”,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麵目。而常常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和不以為然的態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欲。因此,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問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提出問題,是孩子在積極思考的過程,也是孩子開發智力、增加知識的過程。爸爸讓孩子勤思考,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答案,就相當於把獲取知識的鑰匙給了孩子,讓孩子能夠自主地、快速地增加知識和經驗。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好的問題和好的答案同樣重要。問題代表了孩子的好奇心,沒有好奇心的人是很難獲得智慧的;不愛問問題的人,其思維能力必然較低。所以,爸爸要讓孩子養成思考和提問的習慣,這遠比機械地教孩子知識有意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