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變身老“玩”童,可愛老爸帶出聰明孩子(1 / 3)

《動物世界》reference_book_ids\":[725745540421963269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關鍵詞:當玩伴)

很多爸爸都認為,自己應該在孩子麵前收起愛玩的一麵,用自身的努力、認真來影響孩子,讓他也能嚴肅地對待學業,多下苦功夫把學業搞好。但實際上,正確地玩耍能讓孩子長見識,也能讓孩子提高相應的能力。玩也是孩子的一門課。爸爸如果能在不工作的時候偶爾變身老“玩”童,和孩子一起玩,那麼對孩子來說會是更好的學習途徑。

第一節

玩物不“喪誌”,遊戲好處多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玩物喪誌”。在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中,學習是很嚴肅的事,必須手捧書本、專心致誌,才算是在吸收知識。而玩耍在中國父母眼中則完全屬於“調整休息”的範疇,是學習暫時停滯的階段。因此,大多數中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多學少玩”,並且不能對遊戲或玩具等過於迷戀,否則就會因為過於貪玩而荒廢學業。

其實,這種對遊戲的看法是有所偏頗的。遊戲雖然看上去是一種休閑娛樂活動,但它也有不可小覷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說,遊戲和學習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遊戲也是學習的一種形式,而且還能幫助孩子學到不少知識和技能。

★遊戲可以教會孩子認知

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之後,除了吃之外,恐怕學會的第二件事就是玩。嬰兒時期躺在搖籃裏自己玩,肢體有力氣之後爬著玩、到處摸東西玩,再大點會擺弄東西玩……可以說,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最初就是從玩開始的。遊戲正是孩子認識與理解世界的開端,在不斷地玩樂當中,孩子逐漸認清所有的事物。所以,遊戲的第一大好處,就是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從一無所知到十分熟悉。尤其是對較小的孩子來說,玩就是學習,玩甚至比學習還能長見識、掌握本領。

既然如此,爸爸就一定要讓孩子多玩、多動手,哪怕隻是機械地擺弄東西。因為孩子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學習,都是智慧的源泉,各種感覺成了孩子與外界溝通的學習通道,看、聽、嚐、聞、觸摸、做,這些感知覺的發展共同促進了孩子的大腦發育。

★遊戲提高孩子的處事能力

當孩子稍微長大一些,不隻是通過觸摸、眼觀來認識事物,玩的遊戲也會變得複雜起來。比如,某些遊戲開始有一些需要遵守的規則,或者需要與別人合作才能完成。這樣,孩子至少有兩方麵的處事能力將會得到提高:第一,必須遵守遊戲規則,這會讓他們體會到什麼叫約束,或者如何才能讓事情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這有助於加強他們在生活中遵守社會規則的意識;第二,孩子學著與他人合作,不僅團隊意識會提高,並且還能逐漸學會如何更好地融入大環境、更好地和他人相處。

當然,孩子在最初參與合作遊戲時,或許還不太了解合作的意義,還有著較強的個人意識。這就需要爸爸多關注這個時期的孩子,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讓他快速懂得團隊的內涵。

球王貝利從小就愛踢足球。10歲那年,他和幾個同樣喜歡足球的小夥伴組成了一支“九七”球隊。然而,這是一幫窮孩子,連一個足球都買不起。後來,貝利的母親給他出主意,讓他帶領隊員,沿路收集一些廢銅爛鐵、空瓶空罐,賣給廢品站。貝利和幾個小夥伴努力了許久,終於攢夠了買球的錢。他們買到球後,開始積極地組織訓練,並不斷參加各種比賽。在一次比賽中,貝利的“九七”足球隊獲得了市少年足球組冠軍。因為貝利是隊長,進球又最多,他很幸運地得到了一些獎金。貝利把錢拿回家,興衝衝地交給母親。母親問了錢的來曆之後,嚴肅地說:“沒有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你能獨立贏得比賽嗎?你怎麼能獨占這些錢呢?”貝利愣住了:是啊,在球場上,如果隊友們不齊心協力,就算自己是天才,也未必能將球踢進對方的球門呀!想到這裏,貝利的臉發燙了,他拿著錢轉身就跑出去,把錢分給了小夥伴們。後來,貝利被推薦給巴西國家隊,並因為球技精準被稱為“神射手”。但無論眾人怎樣讚譽他,他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在賽場上也更加注重和隊友的默契配合。得到了榮譽,他也從不吃獨食。他創造了足球史上的神話,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才球員”。接受媒體采訪時,貝利擁著他的隊友們說:“我不是天才。天才一個人創造不出美麗的神話。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團隊合作的力量——這是我母親從小就教給我的道理。”

★遊戲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遊戲能夠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這恐怕是遊戲最明顯的一個優勢。當孩子還躺在搖籃裏觸摸眼前的玩具時,當孩子擺積木、亂塗鴉、玩沙土時,孩子的手和大腦的靈活度都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這其實也在告訴爸爸們,當孩子開始展現出他的“玩”心的時候,既不要阻止,也不要去過多地幫助他。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會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而這個克服困難的過程,正是他手腦並用、快速進步的過程。所以,多讓孩子接觸一些動手遊戲,並把完成遊戲的機會讓給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有莫大的好處。

★遊戲開發孩子的思維

玩遊戲也是一個開發思維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一個小遊戲或許就是一次挑戰。孩子要在自己尚不靈巧的思維之下將它完成,就要想辦法攻克遊戲過程中的難關。比如,當孩子想將水從廁所運到陽台去澆一盆花時,發現用手捧不行,他就會開始思考怎樣才能順利運水。如果孩子成功地找到一個容器把水運到了陽台,孩子就已經從這當中學會了轉換思維、開發新路子。很多人常常說“愛玩遊戲的孩子聰明”,這其實很有道理。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無盡的興趣所在。而在這個快樂的過程之中,孩子的各方麵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爸爸還有什麼理由限製或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呢?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孩子玩的過程,就是在認識世界、鍛煉能力,孩子玩得越開心、越會“玩”,說明孩子的能力越不一般。將孩子玩的時間盡量縮短而強製他多學習,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未必聰明。相反,隻要告訴孩子玩和學的區分,讓孩子能盡情地玩,也能踏實地學,這樣的孩子才最有可能獲得人生的成功。

第二節

每天半小時,爸爸是孩子最渴望的玩伴

相信很多爸爸都曾聽到孩子這樣問:“爸爸,陪我玩會兒好嗎?”看著孩子那仰起的頭和期待的眼睛,你是怎麼回答的呢?大部分的爸爸可能都會說這句“萬金油”一般的話:“聽話,你先自己玩,爸爸有空了再跟你玩。”給出這個回答的爸爸一般出於兩方麵的原因:一是非常忙,不想因為玩而耽誤工作;二是覺得沒必要非得親自陪孩子玩,孩子自己玩一樣可以,如果有時間,還不如多教教孩子道理、多督促他學習。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麼恐怕你已經錯過了很多讓孩子收獲快樂和快速成長的機會。

對孩子來說,能和爸爸一起玩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平時非常忙碌的爸爸能陪他們玩,他們會充分感覺到爸爸對自己的重視和愛,親子關係自然會在歡快的遊戲中快速升溫。另外,對孩子來說,玩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學習,而對較小的孩子來說,玩恐怕要比學習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所以,爸爸千萬不要覺得玩隻是孩子消磨時間的工具。

另外,爸爸陪孩子玩,與孩子自己玩的效果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遊戲或玩耍有了爸爸的陪伴,就多了一分互動,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孩子在和爸爸玩遊戲的過程中能獲取更多知識

孩子在和爸爸一起玩的時候能獲取更多的知識,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當孩子自己玩積木的時候,他隻會擺出各種形狀,卻不知道為什麼積木能一塊挨一塊地“乖乖躺著”,形成一個個物體。如果爸爸和孩子一起玩,孩子就能通過爸爸的解釋,明白是由於地心引力才能將積木壘到一塊。又如,假如孩子自己用拚圖拚一個曆史人物,他不會知道自己所拚的這個形象是誰、代表什麼。而如果此時爸爸在身旁,他就會知道關於所玩對象的背景資料。雖然玩一次或許隻能知道很少的知識,但積少成多,孩子就會逐漸變成一個見多識廣的“小博士”。因此,爸爸不忙的時候,還是要抽時間多和孩子玩一玩,這比直接灌輸給孩子知識要有效得多。

★爸爸和孩子玩遊戲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在和爸爸玩的過程中,無論是合作還是對戰,孩子都會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當作更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平時黏著爸爸媽媽、什麼事都要依賴別人的小寶寶。這正是一個增強孩子獨立性的好機會。

一個天氣晴好的周末,爸爸帶著皮皮到廣場上去放風箏,並在去的路上就分配好了兩人的任務——爸爸放出去,皮皮收回來。皮皮非常高興,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風箏在爸爸的奔跑和牽引之下,高高地飛上了天空。皮皮看著它越飛越高,隨風擺動著,好像在高處向自己打招呼一樣,他不由興奮地拍起手來。

誰知,皮皮的這種興奮沒持續多久就降溫了。他看到廣場上落著很多白色的鴿子,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去。皮皮蹲下身,一邊對著鴿子說話,一邊把自己帶來的麵包捏碎了喂給它們吃。爸爸看皮皮和鴿子玩得開心,就沒有去打擾他。

誰知,要回家的時候,皮皮還是蹲在鴿子麵前不肯走,不願意去完成收線的任務。爸爸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你的任務,你必須完成。如果你不收線的話,那我就會放手,讓風箏飛走。”皮皮一聽自己最心愛的風箏要被爸爸放走,立刻站起身來,去完成自己原本答應的任務。不過,對於年紀還小的他來說,收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爸爸走上前幫助他一起把風箏收了回來。皮皮有些不解,問道:“爸爸,既然你願意幫我,那剛才為什麼不直接自己收回來呢?”爸爸見皮皮這樣問,趁機教育他道:“因為我們兩個已經分工了,你也已經答應了。所以,收線就屬於你自己的任務,必須要由你來完成。爸爸現在幫助你,和獨自幫你收回來,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你參與進來,說明你對任務負責了,也說明你獨立了,長大了。”皮皮點了點頭,答應以後會完成好屬於自己的任務。

爸爸和孩子玩的方式,其實完全可以參考皮皮爸爸的做法。首先要讓孩子明確任務的歸屬,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任務就一定要自己完成。當任務對孩子來說太難的時候,爸爸可以伸出援手。讓孩子把任務的歸屬和別人幫助區分開來,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大有好處。

★孩子的心理越玩越健康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爸爸多和孩子在遊戲中對戰,就能夠幫助孩子形成一種健康的心理。當然,這是在爸爸比較公平和“狠心”的前提下。

比如,爸爸和孩子下棋,如果爸爸不刻意“放水”,按照原有的水平下棋,孩子就會明白:在這樣的場景下,我和爸爸是對手,是平等的,爸爸不會故意讓著我,因此我要努力。而當孩子輸了,嚐到失敗的滋味而生氣時,爸爸就要適時告訴孩子:“不管是遊戲還是比賽,隻要盡自己的努力就好,輸了就是輸了,要有輸得起的氣度。勝敗乃兵家常事,輸了再來,說不定下次就會贏。”

如果爸爸能經常和孩子形成這種公平的競爭,孩子就會在其中學到豁達,學到不懼失敗、從頭再來的勇氣。這對孩子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非常有益。

總之,爸爸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好處很多,表麵上或許是嬉戲、娛樂,但實際上爸爸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傳遞給孩子更多東西,包括知識、獨立的性情、勇敢的力量。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對孩子來說,玩不僅是一件開心的事,更是一個接受教育的最佳機會。通過玩,孩子可以學到知識,學到和他人相處的方式,學到公平的概念。孩子在玩中增長多少能力,這恐怕是數據難以說明的。

第三節

欣賞遊戲,會玩也是孩子的能力

一個周末的晚上,一位媽媽精心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準備叫兒子吃飯。這時外麵突然下起了大雨,這個孩子立即跑到外麵瘋玩起來,在雨地裏打滾、嬉鬧,剛穿上的新衣轉眼間就沾滿了泥巴。他邊跳邊開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這位媽媽並沒有生氣,反而很配合地說了一句:“好啊,隻是你別忘了從月球上跳回來,回家吃晚飯!”這個孩子就是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當阿姆斯特朗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記者采訪他:“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阿姆斯特朗回答說:“我想對媽媽說,我從月球上回來了,我想回家吃晚飯!”

阿姆斯特朗兒時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與他有這樣一位智慧的母親是分不開的。她懂得尊重孩子,嗬護孩子那純真、富於幻想的心。

每個爸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所成就,有一個成功的人生。但爸爸要明確的是,任何成就都離不開智慧和創造力。而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更富有創造力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玩耍。很多爸爸不喜歡看到孩子玩,總是阻止孩子玩,這就在無形中破壞了孩子的創造力,也阻礙了孩子的智慧更上一個台階。

★會玩的孩子多智慧

教育界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心理學家也說:動作是智力的磚瓦。科學界發現,手的活動對大腦細胞成長、神經係統的發育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助於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所以,爸爸一定要記住,孩子可以沒有華貴的衣食,也可以沒有昂貴的玩具和節日的禮物,但一定不能少了玩耍。

科學實踐證明,在2~6歲的兒童中,愛玩的孩子的大腦要比不玩的孩子至少大30%。這是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至少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思維活動有關聯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活動、處理問題等。通過玩耍,孩子能增強識別物體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還能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等。

可見,玩耍對於提升孩子的智慧是功不可沒的。可以不誇張地說,在孩提時代,孩子隻要注意安全和適度,那就無論怎麼玩都不過分,都是一種難得的成長。爸爸不要總將孩子關在屋子裏,或者總督促他學習、看書,放手讓孩子出去玩一玩,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玩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它教給了孩子很多從別的地方學不來的東西,父母給不了、老師給不了的,孩子都能在玩中找到並學會。

★會玩的孩子善創造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檢查、監督、審查他們。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如何喚醒孩子的創造力,玩耍其實是最好的答案。

美國曾經做過有關創造力的研究,結果表明:3~5歲是人的一生中創造性能力的高速發展時期,4歲時人的創造性思維測試得分最高,而5歲之後人的創造性能力則會逐漸下降。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證實,在嬰幼兒期,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家庭中的主要活動就是玩耍,而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玩耍活動很少約束,孩子有非常自由的空間,可以隨意想象、隨意發揮。並且,這時孩子的思想幾乎很少受到父母和老師的幹預,這樣,孩子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就很少遭到別人的否定和指責,所以創造性思維發展良好。而當孩子慢慢長大的時候,他們不僅要開始麵對學業,父母和老師也開始對他們的想法、行為加以幹涉和約束,以便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主流的、更被別人接受的觀念。另外,父母和老師此時對孩子的要求更多的是學習知識,所以會開始限製孩子玩耍的時間。這樣一來,孩子沒了大量自由思考的空間,隻能按照父母、老師的要求和渴望去思考、表現。孩子的創造力自然就低了。

所以,爸爸要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要盡可能多地放手,讓孩子多一些空間。另外,爸爸還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才算是給了他“有效”的玩耍空間。如果爸爸總是限製孩子玩的內容,比如不想讓孩子總玩沙子,覺得沒意義,而一定要控製孩子去玩組裝汽車,這其實也不算給了孩子真正自由玩耍的空間。一般情況下,孩子想玩什麼,就說明對什麼有極大的興趣,這時如果爸爸限製孩子不許他玩,而必須讓他玩自己指定的玩具,孩子其實也很難玩出效率、玩出能力。

再者,在孩子玩的過程中,爸爸不要“過度保護”,不要給孩子製定太多的規矩。比如,不許孩子把手弄髒、把衣服弄髒,不許孩子跑得快、跳得快,不許孩子破壞玩具。爸爸給孩子製定的規矩越多,孩子自由玩的可能性就越小。爸爸應該明白,有時孩子弄髒自己、弄壞玩具,甚至摔傷自己,可能換來的是無價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不可估量的智慧。

因此,爸爸不妨從心底認可孩子的玩耍,並欣賞孩子的玩耍能力。放手給孩子一片自由的玩耍天空,你收獲的可能是一個非同凡響的創造型小孩。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玩是孩子寶貴的體驗課程、學習課程,玩耍一個小時孩子的收獲,恐怕要比學習兩三個小時還多。玩耍的孩子既快樂又能進步,爸爸何苦不給孩子一片自由的玩耍天空呢?

第四節

怎樣和孩子玩,你知道嗎?

玩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形式。玩耍讓孩子更聰明、更靈巧、更有想象力。因此,支持孩子玩耍、給孩子創造條件多玩耍、陪孩子玩耍,都是爸爸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不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玩耍的內容和方式當然不能一概而論。爸爸們如何結合孩子的能力、興趣和特點,給孩子搭配最好的玩耍方式呢?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玩法

首先,爸爸要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最常玩或者最適合的遊戲。瑞士著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孩子的玩耍要經曆三個階段:

1. 練習性玩耍:在孩子出生後的2年內出現。這一階段,孩子玩耍的主要特點是對各種動作的重複再現。比如,一次次地把剛壘高的積木推倒重來,一遍遍地拉著小車來回走,並樂此不疲。爸爸要了解的是:對2歲之前的孩子來說,任何一種活動、玩具或材料,隻要他還在不厭其煩地重複進行和反複擺弄,就意味著對他來說還有挑戰性。

因此,爸爸不要急於讓孩子去操作一些更複雜的遊戲,以求盡快提高他們的能力;孩子在年紀尚小的時候,這種重複性的練習遊戲就好比是在打基礎,做好了它們,孩子的靈活性得到提升,再操作一些複雜的遊戲自然不成問題。

2. 象征性玩耍:即模仿遊戲,出現在幼兒園時期或者說學前階段。這一階段,孩子獲得的最主要的認知發展能力就是學會使用不同的象征。兒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小醫院”“商店購物”等,裝扮成想象中的角色。爸爸要了解的是:象征性階段正是想象力發展、社會性發展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將教育要求內化為孩子“玩耍”需要的最好契機。根據這一時期孩子喜歡模仿的特點,爸爸可以自己“創作”一些遊戲,將需要孩子掌握的知識融入其中。當然,遊戲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引起孩子模仿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