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變身老“玩”童,可愛老爸帶出聰明孩子(2 / 3)

有位爸爸為了讓3歲的女兒通過遊戲練習數數,專門花了半天的時間和女兒玩這樣一個自創的遊戲:拍球數數。爸爸和女兒比賽誰拍得多,並且在拍的時候有意識地讓女兒聽自己數數,從1數到250。如果中間皮球停下來,他還會接著數,一直到250才停。後來,即使爸爸沒有時間的時候,女兒也很喜歡自己玩這個遊戲,並且不需要別人提醒,每次都能數到200以上。

3. 規則性玩耍:從孩子六七歲開始出現,代表規則意識的萌芽。爸爸此時需要了解的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已經會選擇玩伴,變化玩的方式(包括選擇玩的時間、改變玩的空間和環境、協商玩的方法等),他們不再局限於那些固有的遊戲,而更喜歡創造新的遊戲,拓展遊戲的空間。

這時,爸爸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空間和自由,多由孩子來決定玩什麼、怎樣玩,爸爸給出最大限度的配合即可。如果希望孩子在遊戲中學到一些正確的生活規則、社會規則,也可以在玩的過程中給孩子提出一些建議,供孩子考慮。通常孩子會願意接受這些建議,因為對他們來說,爸爸用心給出的建議總是很新奇、很吸引他們的。

★爸爸陪孩子玩的學問

1. 和孩子玩時一定要專注。很多爸爸把陪孩子玩看成一件“可以糊弄”的事情,總是心猿意馬,一邊走神想著自己的事情一邊陪孩子玩。實際上,孩子一點都不好糊弄,如果爸爸不專注,孩子很快就能察覺。而爸爸不專注的表現,也會影響孩子對遊戲的投入,使原本可能達到的遊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陪孩子玩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下工作和其他雜事,全心全意陪孩子玩一會兒,不僅你會從中得到快樂,孩子得到的收獲也會令你大吃一驚。

2. 和孩子玩時要保持公平的態度。最好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指責孩子。如果爸爸不耐煩地說“你真笨”“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後再也不願和家長玩這個遊戲了。

墨墨從幼兒園回來之後,請爸爸教她玩“蘿卜蹲”的遊戲。她說幼兒園好多小朋友都會玩,都是爸爸教的。爸爸聽了,立刻答應下來,但教了沒一會兒,爸爸就失去了耐心,他嫌墨墨不是說錯就是蹲錯,不耐煩地說道:“這麼簡單的規則都記不住,隻能說明你太笨,學不會。”說完,爸爸就到臥室躺著玩手機去了。墨墨愣在原地,有些失望。

後來,墨墨再也沒有提過蘿卜蹲這個遊戲,在學校的時候,別的小朋友玩,她總是躲在角落裏,不敢上去,隻在心裏想:我上去一定出醜,一定會讓別人知道我很笨。

出色地完成遊戲,得到爸爸的表揚,孩子的信心會因此而大增;相反,在遊戲失敗的時候還要受到爸爸的奚落,孩子的信心會被大大打擊。因此,爸爸要記住,即使孩子一時學不會遊戲,也一定要安慰他、鼓勵他,千萬不要批評、嘲笑,否則孩子可能永遠無法學會這個遊戲。

3. 開展競賽。爭強好勝、不甘落後是孩子的特點,對於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比賽時爸爸要不露聲色地落後一點,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對於太好勝的孩子,爸爸要在遊戲過程中鍛煉孩子對失敗、挫折的承受力。在這些不同的對策之下,孩子的缺點都會得到一定的彌補。

總之,陪孩子玩遊戲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而總的原則就是要讓孩子感覺到開心和學到東西。爸爸們在和孩子玩的過程中不斷摸索,一定會越來越得其法。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爸爸陪孩子玩耍,看似在玩,實則在學。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技巧,就是爸爸要懂得孩子的年齡特點、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帶孩子玩,就能玩出一個聰明寶寶。

第五節

遊戲益智,棋類遊戲不可少

說起適合在家裏教孩子玩的遊戲,棋類應該是很常見也很重要的一個選擇。棋類遊戲在我國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棋類遊戲非常豐富,常見的有跳棋、象棋、圍棋、五子棋等。學習棋類遊戲對孩子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第一,棋類遊戲的益智效果非同一般。古人曾有“煉智宜彈棋”的說法。

下棋可以鍛煉孩子的判斷能力。在對局中判斷先走哪個再走哪個、哪一方占優、自己這一方有沒有危險等,都需要一定的判斷力。

另外,下棋對記憶力也是有一定好處的。比如,孩子在下棋的時候不光要記住規則,還會自發地去記憶一些技巧,當他下次看到同樣的招數時,就會知道將造成什麼樣的局麵,從而回想或者思考出對策。時間長了,記憶力必然會得到提升。

第二,下棋能夠激發孩子的鬥誌。下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思考方法來解決眼前困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要讓自己不被對手打敗,也要讓自己不被危險包圍。這有利於激發孩子的鬥誌,也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當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去嚐試著解決。

第三,下棋讓孩子變得更沉穩。下棋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棋盤上千變萬化,常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要戰勝對手,必須全神貫注。所以,孩子會在下棋的過程中鍛煉出足夠的耐心、細心。這對孩子練就沉穩大氣的性格是很有益的。

第四,下棋能提高少兒的心理素質。下棋的過程中,孩子會經曆很多心理上的變化,比如思索對策時的緊張感、占優勢時的興奮感、獲勝時的成就感,當然還有失敗時的沮喪。棋局不斷變化所帶來的焦慮感等時時衝擊他們,要求他們有勝不驕、敗不餒,沉著冷靜、積極進取的心態。因此,經常下棋的孩子,多半都有較為堅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品質。

下棋的好處如此之多,爸爸當然要將它作為家庭遊戲的“主力軍”。不過,棋類遊戲也不是隨便玩的,爸爸必須針對孩子的年齡和其他因素,有選擇、有技巧地教孩子下棋。

★不宜過早教孩子下棋

棋類遊戲雖然好處多多,但也並非越早教孩子下棋就越好。孩子太小的話,一是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二是棋子對太小的孩子有危險,不小心會被吞下去。所以一般孩子6歲左右再開始接觸棋類為好。6歲前後正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這時他的理解力顯著提高,教他下棋,還可以更多地進行爸爸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遵循從易到難的規則

教孩子學習下棋一定不能心急,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比如玩跳棋,可以先讓孩子掌握隔棋子跳的規律,孩子熟悉後,爸爸再教他怎樣利用自己或對方的棋子跳著走,盡可能快地到達目的地。

從選擇棋的種類上來說,也應該先學會下簡單的棋,再教稍複雜的。比如先教孩子學會跳棋之後再教他下象棋。教象棋的話,首先要教會孩子認識“將、象、士、車、馬、炮、兵”這幾個字,然後玩“吃棋子”的遊戲,即雙方各出一個棋子,看誰吃得多,誰就贏。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讓孩子了解到各個棋子的作用,就是每個棋子所代表的意思,讓孩子玩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下棋。

★要讓孩子對下棋有興趣

爸爸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孩子學會下棋、學好下棋,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對棋類感興趣。讓孩子感興趣的秘訣,就是要讓孩子既體會到勝利的快樂,又感覺到下棋過程中的挑戰。

讓孩子體會到勝利的感覺,在孩子初學下棋的時候非常重要,否則孩子很容易覺得下棋太困難而放棄。然而,顯然這時孩子贏爸爸是不太可能的,這時就需要爸爸耍點“小手段”,假裝在某一步疏忽也可以,假裝讓孩子贏了全局也行,並且及時表揚孩子,他立刻就會感覺到自己有能力駕馭棋類遊戲,自然會又高興又有信心。

晗晗是個8歲的小姑娘,她非常喜歡跟爸爸下棋。其中奧妙,就是這位爸爸很懂得“勾”起晗晗的興趣。原來,爸爸考慮到晗晗的年齡和下棋能力,總是將自己的下棋水平降低一些,讓晗晗時不時能贏一盤。每當晗晗贏了的時候,或者她走出一步非常好的棋時,爸爸就做出非常誇張的表情,忙不迭地表揚和讚賞晗晗。晗晗總是被爸爸的表揚逗得哈哈大笑,也因此而對下棋更加感興趣。

要讓孩子感覺到下棋對自己有挑戰性,其實就是爸爸既要讓孩子偶爾贏,又要讓孩子感覺到總是有一點難度等著自己去克服、去挑戰。如果孩子總是贏,就會覺得下棋太“小兒科”,沒什麼意思,漸漸也會失去興趣。所以,在這方麵,爸爸把握好一個度還是很重要的。

★不急於求成,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學習

爸爸教孩子學習下棋,耐心是很重要的,不要以大人的標準來苛刻地對待孩子。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大人不能說孩子笨,要有耐心地一一解釋,經常說孩子笨會讓孩子懼怕學習下棋。另外,爸爸還需要注意的是,剛學會下棋的孩子玩一次的時間不要太久,一次半個小時就可以,玩太長的時間孩子會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讓孩子對下棋產生厭煩的情緒。

棋類遊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爸爸能在教孩子下棋的過程中灌輸給孩子很多知識,還能給孩子的情商加分。不過,爸爸也需要掌握很多技巧,才能做到既讓孩子喜歡下棋,又能在下棋中不斷進步。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棋類遊戲能給孩子一顆聰明的頭腦、一個頑強的心靈、一副沉穩的性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老爸都有必要和孩子進行一場“對弈”,讓孩子學到技術、賺到知識、提高能力、收獲好的性情。

第六節

開發智力,小小撲克就可以

撲克是生活中很常見的遊戲工具,不僅大人們喜歡玩,有時孩子看到也很想上去摸一摸、玩一玩。不過,很多爸爸可能會覺得讓孩子接觸撲克並不是一件好事,擔心會讓孩子染上賭博的惡習。但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撲克並不代表賭博,關鍵在於爸爸如何建立孩子對撲克的正確看法。

撲克隨處可見,爸爸想讓孩子完全不接觸撲克是不現實的。而且,如果一味阻攔,反而可能讓孩子對撲克產生更大的興趣。而當孩子偷偷接觸撲克又無人指導時,則更容易受到負麵影響。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孩子正常地接觸撲克,並且指導孩子利用撲克來進行適當的娛樂,同時做好教育孩子遠離賭博行為的功課。

從另一麵看,撲克對孩子的成長也大有益處。比如,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撲克可以當作認識顏色、記憶數字的工具;當孩子稍微大一些時,爸爸可以教孩子用撲克來比較大小、計算簡單的數學題等;孩子更大一些時,可以用撲克來鍛煉孩子的推理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等。再加上玩撲克對孩子來說是趣味性較高的遊戲,因此孩子往往會在快樂的遊戲中學到知識。

可見,如果爸爸合理利用,並注意教導孩子規避撲克不利的一麵,那麼撲克對孩子來說就是智力開發的工具,而不是賭博的工具。

那麼,可以用哪些撲克玩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呢?

★記顏色、記數字

孩子較小的時候,爸爸可以用撲克幫助孩子來辨認顏色和數字。比如,可以先教孩子認識紅、黑兩色的撲克,並不時拿出撲克來考查孩子。記數字的方法也一樣。

在幫助孩子記顏色時,還可以在孩子比較熟悉之後,將撲克分成兩份,把其中一份給孩子,然後和孩子比賽,看誰能最快地將撲克分成紅色和黑色兩部分。當然,爸爸可以適當減慢速度,讓孩子先贏兩次,以增加孩子的興趣。

★比大小

把牌分成兩份,和孩子一人一半,每人出一張牌,看誰出的牌大,那這兩張牌就歸誰,如果一樣大就先放在旁邊,然後出下一張牌;贏的那位收了這次的“戰果”之後,還能將平局時放在一邊的牌也收走,最後數數誰手上的牌多。當然,也可以反過來比誰小,以訓練孩子的逆向思維。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教會孩子認識數字,還能讓孩子明白數字之間的大小概念。

在這個玩法中,爸爸還是應多讓孩子來判斷大小,這樣可以反複訓練孩子比大小的能力,直至非常熟練。

★換牌和速記牌

換牌和速記牌都能鍛煉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的精神高度集中,另外,速記牌還能鍛煉孩子的記憶力。

換牌的玩法:爸爸取3張牌,把1張比較有特點的牌——比如大王放在其中,讓孩子記住大王的位置,然後開始不斷變化牌的位置,最後讓孩子猜出大王的位置。速度由慢而快,變化的次數由少到多,牌數也可以增加,這樣可以鍛煉孩子注意力和快速反應的能力。當孩子猜對的時候,爸爸一定要給出表揚。如果孩子每次都能猜對,或許說明爸爸的速度有些慢,這種判斷對孩子來說過於簡單,這時爸爸要加快速度,或者增加難度——比如換一張大王之外的比較不容易記的牌。假如孩子總是猜錯,或者猜得很費力,則可能說明爸爸的速度有些快,這時爸爸就要減慢速度。注意,千萬不要笑孩子笨,否則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速記牌的玩法:隨意取幾張牌,給孩子看後,倒扣過來,讓他說出剛才看到的牌是什麼。如果孩子第一次玩這個遊戲,爸爸可以先從一張牌開始,然後根據他的能力,讓牌由少到多,給他看的時間也慢慢減少。這個遊戲的趣味性較小,同時也有一定的難度,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堅持不了多久,爸爸可以陪著做這個遊戲,當孩子厭倦時則可以換別的遊戲來玩。通過不斷地重複,增加孩子玩這種遊戲的興趣。速記牌是鍛煉孩子記憶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訓練方法。如果你的孩子能夠一次性記住5~7張牌,那說明他的記憶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計算簡單的加減法

傳統的撲克牌玩法有一個“算24點”,就是任意取出4張牌,把上麵的點數用加減乘除等方法計算,使得這些點數計算出來的最後結果剛好為24,誰算得又快又好為勝利者。這是一種標準的智力遊戲。

當然,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對這個遊戲做出適當調整。比如,把遊戲改為比較簡單的加減法。方法是每人出1張牌,讓孩子計算2張牌加起來的數字,一開始可以先讓他數紙牌當中的紅心、方塊數,算對了牌就歸他,算錯了就歸爸爸。當孩子比較熟練之後,就鍛煉他不看紅心報出2個數相加的答案。爸爸可以從10以內的加減法開始,接著升級到15以內的加減法,再到20以內的加減法。

當然,上述都是拿撲克當作標有顏色、數字的卡片來使用的遊戲,並沒有真正接觸到撲克一般的玩法。當孩子稍大一些後,爸爸也可以教孩子一些撲克真正的打法,如鬥地主、升級等。隻要爸爸能夠教孩子正確看待撲克,那麼即使教孩子學會玩撲克,他得到的也是玩撲克帶來的快樂和益處。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撲克那54張薄薄的、帶有顏色和數字的卡片,其實能變幻出無數種有趣的玩法,對開發孩子的智力大有好處。孩子成年後,撲克作為消遣和娛樂的功能也會讓孩子的生活增加一分樂趣。打著保護孩子的旗號把孩子與撲克隔絕起來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

第七節

遊戲協調手腦,別拒絕孩子手裏的積木

積木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玩具。在這一搭、一建的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很多爸爸都願意給孩子買積木作為玩具。實際上,積木不隻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

1. 增強孩子的協調能力。搭積木是一個手、眼、腦並用的過程,孩子通過積木的拚裝搭建,鍛煉手部的動作協調能力,其智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展。另外,積木的拚搭是項細致工作,一幢樓房需要幾十塊積木才能搭成,因而要求孩子認真、細心、堅定地去完成。這樣,孩子的協調能力就會更上一層樓。

2. 培養孩子的空間感和抽象思維。據科學研究表明,孩子最初的記憶往往都是他們對事物的第一印象,而且事物的聲音、味道、形狀、顏色等都是孩子對外界的感知。孩子對感官刺激的學習比較敏感,爸爸可以利用積木玩具來引導孩子學習。例如,想讓孩子認識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物,那麼可以搭建一個模型或圖片給孩子看,這樣在孩子心裏就會有事物的具體印象,下次再見到就會很容易認出來。

3. 發散想象力,提高創新能力。孩子往往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發散思維。如果能夠利用積木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可以極大地促進孩子的創造力及設計能力。如在搭建積木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空間轉換的問題,要想解決就需要動腦思考,這就在無形中提升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力。

很多爸爸也許會想:既然積木對孩子有很多好處,那麼自己多給孩子時間玩不就可以了?其實,爸爸要做的不僅是讓孩子玩積木,還要多抽時間陪孩子玩。對孩子來說,如果能有爸爸的陪同和指導,他將在這個過程中學到數倍於自己玩所獲得的知識,智力也將得到更大程度的開發。這是因為,爸爸對積木有更“成熟”的認識,積木在成人眼中並不隻是能搭在一起的木塊,它有顏色、形狀、大小之分。所以,爸爸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就能讓孩子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那麼,爸爸都可以通過積木給孩子灌輸哪些知識呢?這需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來決定。

★1~2歲孩子以認識顏色、形狀和比較大小為主

1~2歲的孩子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識非常有限,因此隻要讓孩子對積木有大概的認識就可以了,不必要求他必須完成怎樣的搭積木任務。

首先,可以教孩子認識積木的形狀、顏色。讓孩子通過視覺或觸覺了解物體的形態特征,如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三角形的邊和角,從而知道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等。

當孩子對積木的形狀和顏色較為熟悉後,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鍛煉孩子的應用能力:讓孩子在許多積木中辨別不同的形體;讓孩子按爸爸的指示取積木,如幫爸爸取來三角形的積木搭房頂等;給積木分類,把同樣形狀的積木放在一起,並用語言說出每個積木的形狀。

其次,還可以讓孩子辨別積木的大小。孩子會比較大小後,可以讓他給積木排隊:如按大小順序給方塊積木排隊,按粗細順序給圓柱積木排隊等。孩子經過這樣實際的練習,對積木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另外,爸爸還能用積木訓練孩子的某一感官,比如讓孩子摸積木來訓練觸摸識物的能力:將積木放在箱子裏,讓孩子將手伸進箱子,按指示摸積木,如摸一塊長方體的積木;通過觸覺辨別幾何形體的不同特征。

當孩子對以上遊戲都比較熟悉的時候,可以試著帶孩子朝下一個階段——搭積木邁進:爸爸可以先搭積木給孩子看,然後啟發和幫助孩子用積木來搭個高樓或火車。當然,這時孩子年齡較小,爸爸可以把搭積木當作“加分題”,讓孩子試著嚐試即可,不要強製他搭成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