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亦父亦友,忙爸爸和孩子溝通零距離(1 / 3)

(關鍵詞:交朋友)

每個孩子其實最希望跟爸爸做朋友,因為在這種關係中,爸爸會傾聽自己、和自己平等對話、理解自己的感受,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和自己愉快地玩樂。這其實就給爸爸提出了很多教育孩子時的要求,那就是充分尊重孩子、認真了解孩子,不把孩子當自己的“小跟班”、不懂事的“小毛孩”,更不把他當自己閑暇時的玩物。認真對待孩子,爸爸們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非常寶貴、有趣、複雜的個體。

第一節

放低姿態,和孩子平等相處

每個孩子都渴望與爸爸平等相處,這是他們對尊嚴的要求,也是他們獨立意識的體現。在孩子心中,爸爸如果肯放低姿態,和自己平等相處,那麼就是對自己極大的肯定,不僅代表爸爸非常重視自己、愛自己,而且象征著爸爸尊重自己的存在。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在存在感上獲得滿足,對於他們的身心都非常有益。

然而,實際生活中的情況往往並非如此。很多時候,爸爸以自己是大人、生活經驗豐富為理由,總是習慣對孩子下命令,或者忽略孩子的想法和言論,把家變成一個“一言堂”。爸爸或許認為這沒什麼,認為孩子還小,不會在意這種“不公平”,或者幹脆意識不到存在什麼“不平等”。但實際上,敏感的孩子早就對此有所感觸,並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認為自己在家裏不重要、注定是“被支配”的地位,因而逐漸變得不自信、不敢言。

可見,在家庭教育中,爸爸一定要注意“平等”原則,這可以說是教育孩子的一個大前提;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也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經說過:“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但拉近了與孩子的物理距離,更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它體現了父母對孩子民主、平等的態度和對孩子的尊重,從而使孩子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誨,接受父母的忠告。”

美國的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把父母當作自己的朋友,大多數孩子都能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溝通,甚至無話不談。這就得益於美國父母總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他們認為,與孩子處於同一水平線,並用親切的目光注視孩子,能快速縮短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讓整個溝通過程都毫無障礙、親密無間。

很多爸爸覺得沒必要蹲下去跟孩子說話,對此不以為意。但爸爸可以試想一想,當自己和一個比自己高很多的人對話時,時刻要抬頭仰視是不是有些吃力,還會有壓迫感?而你和孩子的身高差,加上你比孩子年長很多,足以讓孩子心中產生更多的壓迫感。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還能放鬆、真誠地與爸爸交流呢?所以,爸爸的時間即使再寶貴,也不要吝嗇這幾秒鍾,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讓他的眼睛和自己的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經常露出和藹的笑容,就會發現孩子的話多了,說話時也更自信了,你們之間的溝通當然也就更高效了。

★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孩子的問題

很多爸爸並不能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孩子,還表現在經常不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總是含糊帶過,孩子多問幾遍時還會沒耐心地製止。這當然會讓孩子覺得爸爸不夠重視自己,從而產生失望的感覺。次數多了,孩子還會變得不愛問問題,當然,他獲取知識的機會也會因此減少很多。

一個孩子問自己的爸爸:“爸爸,為什麼太陽和月亮都是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去呢?”

正在看報紙的爸爸頭也沒抬,回答道:“你管這麼多幹嗎?它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可是我想知道為什麼。”孩子追問。

爸爸不耐煩地說:“沒原因。它們一直就是那樣的。你知道原因又怎麼樣?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我就是很想弄明白……”

“煩死了!去去去,出去玩去吧!”爸爸揮揮手,大聲喊道。

這個孩子不再問,打開門默默走出去了。

對於爸爸這樣的回答,想必無論哪個孩子都是難以接受的。孩子問出口的,往往是自己非常好奇或者疑惑已久的問題,當然會對爸爸的回答印象深刻。如果爸爸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問題,他一定會記在心裏,幾次之後就不會再問,甚至還會因此和爸爸產生情感上的隔閡。

這就告訴爸爸們,別小看孩子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更別覺得小孩子隨便應付一下就可以。有時孩子的記憶比大人還要好,觸角比大人還要敏感。所以,爸爸要提醒自己,像和別的成年人溝通一樣,正視孩子的問題,耐心、認真地做出解答。即使爸爸一時不知道答案,也不用不好意思,直接告訴孩子自己也不懂,兩人今後一起去找答案就可以了。這樣,至少孩子心中不會留下“爸爸很煩我、不在乎我”的負麵印象。

★重視孩子在家裏的地位

重視孩子在家裏的地位,並不是說隻要給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而是要從精神上重視孩子,包括孩子說出的話、孩子的感受等。有些爸爸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家裏一來人,或者自己覺得很累的時候,就總習慣性“忽略”孩子,對他的話充耳不聞,對他的行動也視而不見,好像孩子瞬間變成了空氣;而此時孩子的需求和渴望,也一概被爸爸忽略。這種在情感上的“冷漠”,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是傷害至深的,遠遠超過讓孩子餓一次肚子、凍感冒一次的身體傷害。

因此,越是容易忽略孩子的時刻,爸爸就越是要用心。孩子說出的話,爸爸要盡量聽到心裏;孩子遇到的問題,爸爸也要像平時一樣去解決;孩子的感受,爸爸當然更要關心。假如爸爸實在無暇顧及,也應該用和藹的態度告訴孩子,自己現在很忙,等忙完之後一定聽他說話、為他解決難題。當然,爸爸許下的諾言也一定要做到。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爸爸的重視,體會到爸爸確實認真對待了自己的問題。

“家長製”的時代已經過去,它也已經被證實不是家庭教育的好方式。爸爸要想達到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首先還是要平等地和孩子相處,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被理解、被引導的正確道路上不斷成長。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和孩子平等相處並不難,隻要爸爸有一顆認真去做的心就可以。爸爸切忌“看心情和孩子相處”,不要心情好時就很民主,心情不好時又很專製,這會讓孩子的思路迷糊,弄不清到底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與爸爸相處,從而影響父子(父女)之間的感情和溝通效果。

第二節

充分尊重,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

想必每個成年人都能深深地體會到,得到別人的尊重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一個人能否在生存環境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對他每一步的行為和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孩子來說,這一點也同樣重要,孩子對尊嚴的渴望,甚至比成年人還要迫切。而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忙碌的爸爸們可能無暇充分顧及孩子的尊嚴,或者常常因為其他因素而無意折損孩子的自尊。他們或許事後很快會對此忘懷,殊不知這在孩子心中可能留下永遠的記憶,甚至成為孩子成長的陰影。如果爸爸們對這樣的說法付之一哂,覺得言過其實,那麼不妨回想一下,類似於“自己偶爾凶了孩子一次,他就好幾天不敢跟自己親近”的情景,是否也曾經在自己家中發生過?孩子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表現,就顯露出了他們更為敏感細膩的心思,充分說明了他們更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

★把孩子當成人一樣對待

或許是忙爸爸和孩子交流的時間相對較少,且需要在短時間內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有些爸爸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往往習慣采取命令式的口吻,不給孩子留有商量的餘地,直接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這其實是很不合理的。要知道,從孩子掙脫父母的雙手、蹣跚學步的那一刻開始,他們的獨立意識就已經開始萌芽了,自尊心也在不斷增強。因此,他們越來越渴望能夠平等地和大人交流,而不是像個下級一樣,總是乖乖執行上級的命令。忙爸爸腦子裏可能在想工作,不經意地說了一句命令式話語,孩子聽起來卻會心生反感,不情願地去做,或者幹脆拒絕。

如果爸爸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能夠把他當作成年人,用商量的口吻和他交流、征求他的意見,想必孩子更願意和爸爸溝通,也更樂於執行兩人商量出來的決定。可見,爸爸們再忙,在和孩子說話時也要多花幾秒鍾考慮一下,這幾秒鍾,或許就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感受大不相同。

200年前,德國有一個出色的教育者——卡爾·威特,他將出生時被認定為“癡呆”的兒子——小卡爾·威特,教育成了語言能力極強、16歲就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人才。作為一個支撐家庭開支的丈夫和父親,他的工作當然也是異常忙碌的。他的孩子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絕不是他花費大量時間兢兢業業教出來的。他教育成功的秘訣之一,隻是要充分尊重孩子,把他當成年人一樣看待。

卡爾在自己的相關著作中提到:“父母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樹立起做人的尊嚴,但是家長的錯誤教育,很可能讓孩子失去信心和尊嚴……我一直都把(小)卡爾當成成年人來對待,我們在用餐的時候談論他可以理解的話題,我們一起討論各種有趣的事情,這使我們的用餐時間非常愉快,同時也增進了我們的感情。”

卡爾並不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卻能在教育兒子方麵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他懂得充分尊重兒子這點是絕對分不開的。他的尊重給了兒子自信,給了兒子行動和表現的勇氣,最終使其克服智力上的殘疾,在學術方麵有所造詣。

★尊重孩子的個人主張

男人一定要有權威的一麵,學術方麵的權威給男人貼上“專業”的標簽,職場權威代表著男人較高的地位。但在教育孩子方麵,“權威”這二字卻應該被“藏”起來。這或許就是在職場忙碌的爸爸們容易忘卻的一點。經常在孩子麵前露出威嚴,強迫孩子放棄他的主張,不但會打擊孩子的自信,還會使他逐漸失去主見,變成一個“唯命是從”的人。

一個好不容易能放鬆的周末,爸爸在書房看書,牛牛在客廳的沙發上一動不動地躺著。爸爸本想趁著休息和牛牛好好交流一下,但他覺得很累,還是靜靜坐著看書輕鬆。過了一會兒,爸爸起身上廁所,看牛牛無所事事,就問道:“牛牛,你怎麼還不去寫作業?”牛牛眨著眼,回答道:“嗯,一會兒就去,我在觀察天花板的蜘蛛。”“蜘蛛有什麼好看的,等你媽回來我倆一塊把它掃幹淨。”

幾分鍾後,爸爸從廁所走出來,看到牛牛還躺在沙發上,生氣地喊道:“你怎麼還在看?讓你去寫作業沒聽見嗎?”牛牛嚇了一跳,立刻從沙發上跳了下來。一次能增長見識的有趣的觀察就這樣被打斷了。

“權威”不一定正確,在孩子的世界中使用權威,更多時候是一種錯誤。孩子和大人看世界的視角不一樣,他們的需要和感受也不一樣;當孩子做出個人主張的時候,往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體會自己希望體會的感覺。如果爸爸不加以了解,隻是一味用自己的“權威”來打斷,就可能是打斷了孩子的迅速成長,否定了孩子的個人主見。

★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也有自己的隱私,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爸爸對孩子尊重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隱私。孩子有自己的專屬空間,有隱私不被別人侵犯的權利,他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如果爸爸打著了解孩子、關心孩子的旗號,偷偷了解孩子不希望被別人知道的事,或者認為對於平日忙碌的自己來說,這是一種快速了解孩子的方式,那麼建立在孩子和爸爸之間的信任就會因此而大打折扣,孩子的幼小心靈也會經曆“不公平待遇”的糟糕體驗。

很多調查已經表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很在意自己的隱私是否得到尊重,即使是最親近的父母,也不能侵犯自己的隱私。甚至孩子平日很少看到、自己非常渴望親近的爸爸,如果犯了類似的錯誤,也很難得到他們的原諒。更有一些數據表明,很多孩子在日記或者信件等隱私物品被父母偷看過後,除了異常憤怒之外,還會有以下心理活動:

覺得父母有失長輩風度,偷看的行為很令人反感;

從此再也不寫日記、不寫信;

如果父母再和自己談心便會拒絕,或者不把心裏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

……

孩子可能不會將這些憤怒直接表述給侵犯自己隱私的父母,但心中一定會為此久久不平。這告訴爸爸們,對於孩子的隱私要保證百分百尊重,孩子和自己分享秘密,也要絕對保密。否則,自己在百忙之中辛苦建立的高大形象,以及在孩子心中的信任感,就要因此而凋零損毀了。

總之,充分尊重孩子,最大的原則就是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願加入到和孩子的交流之中,而要多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對於因工作忙碌而容易忽略孩子的爸爸們,可要牢記這一點。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孩子的內心是渴望被尊重的,在平等的前提下,孩子也會按照家長的要求來規範自己;尊重你的孩子,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尊重他人。”——卡爾·威特

第三節

學會傾聽,給孩子真實表達的機會

在很多爸爸看來,教育是一個單方麵的功課,更多時候是爸爸向孩子傳授知識、經驗和道理。但實際上,這隻是教育中的一部分,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爸爸必須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感受。隻有這樣,爸爸才能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否適宜,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爸爸們,必須給孩子真實表達的機會,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不要打斷孩子說話

每個爸爸都愛自己的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真正將孩子作為有人格、有自尊的人,認真傾聽他們說話的爸爸並不多見。當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向爸爸訴說時,經常被爸爸不耐煩地打斷。爸爸沒有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產生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孩子會覺得爸爸不在乎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本不想和自己對話,於是會逐漸把想說的話藏在心裏,這樣爸爸自然就很難知道孩子的心中所想,當然也無法給孩子恰當的教育。

其次,孩子說話時總得不到爸爸的認真傾聽,會覺得自己不被爸爸認可,時間長了,他就會對爸爸產生對抗情緒,最終造成雙方不理解、不信任,溝通困難。很多孩子到了十幾歲時不再喜歡黏著爸爸,不和爸爸談心,甚至一天到晚也不和爸爸說幾句話,其實往往是因為曾經爸爸對自己的“忽視”造成的。

第三,爸爸總是打斷孩子說話,一來會影響孩子表達能力的提高,二來還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緒,成為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不自信,將來的他自然難以獲得快樂、成功的人生。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說的話並非全無道理,他們和爸爸的溝通也是出於自身情感上或知識上的需要,因此,爸爸一定要耐心地聽完孩子說話,不要隨便打斷他,即使孩子說得不對,也要先聽完,再向孩子講解。

★允許孩子表達和自己不一樣的意見

很多爸爸都覺得自己是家裏的權威,尤其在孩子麵前更是權威。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爸爸經常擺出家長的架子,隻許孩子聽自己說、順從自己所說的,一旦孩子提出反對意見或者拒絕服從,爸爸的臉色就立刻“晴轉陰”,不是轉身不理孩子,就是訓斥孩子一番。爸爸這樣做或許得到了一時的心理安慰,讓自己打了“勝仗”,但實際上,這可能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包括對爸爸的恐懼、防備、不信任,或者混淆對事物的真實理解,又或者再也不願和爸爸溝通。可見,爸爸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應該顯示出自己最寬容的一麵,允許孩子質疑自己、反對自己。要知道,孩子的反對證明了他在思考,他在表現自己的個人意識,這是他成長的一個必要部分,爸爸千萬不要加以阻攔。

威廉是個很喜歡畫畫的小男孩,他的爸爸也經常誇獎他畫得好。威廉得到了爸爸的鼓勵,畫起畫來更有興趣了。一次,威廉請自己的朋友湯姆來家裏一起畫畫。湯姆畫了一幅山水畫,畫麵上有一片藍色的湖水。湯姆不僅畫得非常漂亮,還用兩種不同的藍色表現出了湖水的遠近變化。威廉的爸爸看了之後驚呆了,一直誇讚湯姆有畫畫的天賦,並且鼓勵他以後朝著繪畫的方向發展,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

但是,湯姆走後,威廉就表現出了他的不滿。他故意在收拾東西時發出很響的聲音,甚至還把畫板扔到了地上。爸爸走過去詢問原因,威廉氣衝衝地喊了句:“不用你管!你說話我再也不相信了!”

爸爸愣住了,兒子還是第一次這樣跟他說話。但是,他並沒有訓斥兒子,而是耐心地哄他,等他情緒平靜之後,又問了他一遍,他才委屈地說:“我覺得我畫得比湯姆好!可是你隻表揚他,不表揚我!”爸爸這才明白,原來孩子是有點“嫉妒”了。他對威廉說:“你說得很對,你們兩個的畫都有優點,爸爸不應該隻看湯姆的,忘了你的。不過,即使你沒有得到表揚,你也不應該這麼生氣。如果你仔細觀察湯姆的畫哪裏好,下次添加到自己的畫裏,你不就變得更加優秀了嗎?”威廉聽了這番話,慢慢平靜了下來。

如果在威廉生氣之後,爸爸還是堅持說湯姆比他畫得好,那麼想必威廉會非常傷心,並且覺得自己的言論不受爸爸的重視。而這位爸爸肯定了威廉的說法,甚至願意放低自己,承認自己說得有失偏頗,這就讓威廉覺得自己的話被爸爸聽進去了,不僅此時心中的“鬱結”可以解開,下次遇到其他的事情,他還會主動思考,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給出孩子他想要的回應

爸爸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跟別人溝通時,如果對方肯聽並做出回應,自己便會願意訴說;但如果對方聽完卻一言不發,那會不會有點被輕視、被嫌棄的感覺,甚至感到對方是在以沉默反對自己的言論呢?如果真的碰到一個不回應自己的溝通對象,那麼即使他表麵看上去是在聽,自己說下去的興致和信心也不一定夠了。

孩子跟爸爸的溝通也是一樣,甚至孩子會比成年人更加敏感;你是否認真聽他說話、是否認同他的說法,他都會通過你的反應來判斷。所以,爸爸千萬不要覺得給孩子一隻“耳朵”就足夠,在聽孩子說的同時,你必須適當給他一些回應,這樣才能證明你將整顆心都給了他。

當然,這個回應不能隻是“嗯”“啊”之類可有可無的應付,而應該是經過認真思考給出的反應。可以表示讚同,也可以表示不同意,然後給出自己的解釋。

爸爸認真傾聽孩子說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基礎和前提,隻有有了良好溝通,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適合孩子的身心特點,當然也才能讓教育更高效。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對於孩子來說,認真聽自己講話的爸爸才真正被他們喜歡,也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而隻有孩子相信爸爸,才能真正接納爸爸,向他展示最真實的自己。

第四節

換位思考,孩子的世界其實並不“幼稚”

有些爸爸之所以和孩子之間存在溝通不順的問題,往往是爸爸“小看”孩子:有時孩子想發表意見,爸爸會主觀地想孩子不可能有什麼好主意;有時孩子反抗爸爸的“命令”,爸爸會覺得孩子一定是不聽話、不懂事;有時孩子做出令爸爸不解的行為,爸爸會武斷地認為是孩子的“幼稚”使然……正因為爸爸總是以這樣的心態看待孩子,所以才沒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孩子的內心。其實,如果爸爸肯認真地了解孩子,就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背後都有他的原因,很多言行不但不幼稚,反而蘊含著孩子令人驚歎或感動的心思。

★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孩子和大人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不僅是因為孩子的身高限製,還因為他們對世界的懵懂和經驗的缺乏。所以,外界在孩子眼中有時很美好、很神奇,有時卻很無聊、令人恐懼。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所看的不同,而表現出大人不能理解的反應。當爸爸覺得孩子的言行看似不可理喻時,先別急著怪罪孩子,了解一下他眼中看到了什麼,或許你會產生和他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