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亦父亦友,忙爸爸和孩子溝通零距離(2 / 3)

聖誕節這天晚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5歲的女兒參加聖誕晚會。熱鬧的場麵,豐盛的美食,還有聖誕老人的禮物……媽媽興高采烈地和朋友們打著招呼,不停地領女兒到晚會的各個地方,用餐、跳舞、談笑。她以為女兒也會很開心,但出乎意料,女兒的情緒始終不好,宴會到一半時,她幾乎要哭了。為了不破壞這一夜的好心情,母親開始時還很有耐心地哄著,但女兒不但不領情,還賭氣似的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母親氣憤地一把把女兒從地上拖起來,狠狠地訓斥幾句之後,蹲下來給孩子穿鞋子。在她蹲下來的那一刹那,她驚呆了:她的眼前晃動著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剛才所看到的笑臉、美食和鮮花。她明白了女兒為什麼會不高興,於是立刻帶著女兒離開了宴會,回到了家裏。

有句話叫“各花入各眼”,成人眼中的世界尚且各不相同,更何況年幼天真、閱曆尚淺的孩子?如果爸爸能夠充分了解孩子所看、所感的事物,相信孩子大部分“怪異”“不懂事”的行為都能被理解和接納。

★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

柳亞子曾寫過一篇回憶魯迅的文章,裏麵提到這樣一件事:一次,魯迅在家裏宴請幾位作家。席間,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將一顆丸子夾起來咬了一口,又立刻吐了出去。媽媽許廣平看到這個情景,不禁覺得有點尷尬,立刻責怪周海嬰。客人們雖然嘴上都說沒事,但臉色也稍微有點改變。魯迅卻並沒有因為周海嬰讓自己“丟了臉”而立刻批評他,而是夾起他丟掉的丸子嚐了嚐,才知道是丸子變味兒了。他感慨地說:“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

一般的爸爸如果遇到同樣的情況會怎麼做呢?可能很多爸爸都會覺得麵子上掛不住,立刻擺出家長的姿態責怪孩子不懂禮貌。但這樣的話,孩子心中一定會覺得十分委屈,並且下次即使遇到同樣的情況,也會忍氣吞聲地吃下去,以免爸爸又生氣。這樣一來,孩子不僅分辨不清是非,還會變得唯唯諾諾。

可見,麵對孩子的“異常”行為,爸爸不要先考慮是否丟了麵子,或者損傷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要牢記那句“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問問孩子,看他是否有自己合理的理由,再教育孩子也不遲。

★或許不聽話的背後藏著孩子的小心思

《爸爸去哪兒》北京靈水村那一集,幾個老爸接到了一個給孩子做飯的任務,並且做好後要接受5個孩子的投票,選出做飯最好吃的老爸。其中張亮原來有做廚師的經曆,而其他幾位老爸則是提起做飯就頭疼的主兒。所以,張亮的兒子天天滿懷著老爸會得冠軍的希望。誰知,或許是小孩子的口味不太尋常,張亮最後得到的票數(孩子們用狗尾巴草來投票)竟然是最少的。這可急壞了天天,他的臉色立刻由興奮轉向了鬱悶,最後竟然離席,憤憤地朝門口走去。這時,張亮在他身後喊道:“天天,如果你走了,爸爸就真的輸了。你走的話,我輸了就怪你。”誰知,天天卻轉過身來,對張亮說:“爸爸,我隻是想自己拿一個狗尾巴草給你。”原來,貼心的兒子不忍心看自己的老爸輸掉比賽,親自去給他摘狗尾巴草了。

想必很多爸爸也有過類似的經曆,自己原本以為孩子在淘氣、做壞事,但在批評他之後才發現,他是想替自己做一點事情。爸爸們與其次次為自己的“莽撞”和對孩子的誤會而後悔,不如在事前先沉住氣,別急著下結論,先聽聽孩子的想法。

在大人的眼中,孩子常常是幼稚的、無知的、淘氣的。然而,這隻是爸爸們在對孩子不了解之前憑主觀臆斷下的結論。如果爸爸能將自己和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溝通平台上,試著去認真地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就會發現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乖巧、善良。

正如美國教育專家塞勒·賽維若曾說:“每個人觀察、認識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視角和立足點。身份、地位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父母與子女間的年齡懸殊、身份各異是影響互相溝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一切將迎刃而解。”總結為一句話就是,爸爸能否讀懂孩子的內心、教育好孩子,其實隻隔著一座用心溝通的橋梁。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就像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一樣,孩子們做事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指導思想”,而並不全是幼稚、毫無根據的無厘頭行為。相反,他們的很多舉動有時是令爸爸非常驚訝和暖心的。關鍵就在於爸爸是用心去體會孩子的立場,還是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

第五節

用心溝通,談話不在數量在質量

每個爸爸都想教育好孩子,也希望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但很多爸爸的方式似乎有些“老套”,比如總是苦口婆心,把一個道理反複講給孩子聽。講得次數多了,爸爸成了一個“婆婆媽媽”的人,教育的效果自然不好。爸爸如果為此感到不解,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對某件事或某個道理並沒有相同的感觸,但有一個人總在自己耳邊不斷嘮叨,自己會產生厭煩和抵抗的情緒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所以,建議爸爸也不要用同樣的“灌輸”方式來教育孩子,這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有可能讓孩子對自己“敬而遠之”。

那麼,爸爸該怎樣將道理和經驗傳授給孩子呢?其實,溝通的數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質量。隻要孩子肯聽,爸爸隻需說一兩遍,孩子就能牢牢印在心中。那麼,如何讓孩子想聽呢?這就需要爸爸學會下麵幾個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做孩子的“自己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己人效應”,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一類。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麵對“自己人”時是最願意說出心裏話的時刻,因為在人們的心中,“自己人”與自己有著一樣的視角、一樣的思想,最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讓孩子把你當作“自己人”的秘訣,就是必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和孩子平等對話。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正如兩個相連的裝水容器,隻有兩邊一樣高低,才能達到“對流”、相互容納的效果,如果一方高、一方低,那麼水就隻能朝著一個方向流——親子之間的溝通也會變成“一言堂”。

爸爸想要做孩子的“自己人”其實不難。每個孩子都有親近爸爸的渴望,爸爸隻要在孩子試著接近自己的時候,多和孩子親密互動,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談,不要總用家長的口吻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很快就能和爸爸建立起平等、親密的感情。

★試著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日本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黑柳徹子,曾以一本《窗邊的小豆豆》享譽全球。這本書流行於很多國家,作者被認為“再也沒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許多孩子看了這本書後,很羨慕豆豆能有那麼好的機會去巴學園,能碰到像小林校長那麼好的老師。

在很多大人的眼中,這本書的主人公小豆豆純粹是一個問題兒童——實際上在巴學園中,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眼中的問題兒童。那麼孩子為什麼還會羨慕她呢?原來,小豆豆因為淘氣被原學校勸退,來到一所新學校——巴學園。小豆豆到巴學園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媽媽當著校長的麵“揭瘡疤”,也不是校長、老師的思想教育,更不是聽“要是再那樣的話,你就沒學上了”之類的恐嚇、聳聽之危言;而是校長把媽媽打發走之後,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麵前,麵對小豆豆坐下來,說:“好了,你跟老師說說話吧,說什麼都行,把想說的話,全部說給老師聽。”然後,小豆豆就把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情都搬了出來,甚至把“擤鼻涕、鑽籬笆”的事都說了出來,當小豆豆因絞盡腦汁仍找不到有什麼可說的而傷心時,校長摸著她的頭說:“好了,從現在起,你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

校長的一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就這樣“浪費”了,但在這麼長的時間裏,校長先生不但“一次嗬欠沒打,也沒有露出一次不耐煩的樣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樣,把身子向前探出來,專注地聽著小豆豆的話”。小豆豆感覺到“隻有校長一個大人這麼認真地聽小豆豆說話”“和這所學校的校長在一起的時候,她感覺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心情好極了”“能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就好了”。

爸爸要想和孩子溝通到位,就必須站到離他“最近”的地方——爸爸也可以將自己暫時當作一個小孩,站到他們的隊伍中去。這樣,爸爸接收到的訊息才是來自孩子最心底的真實聲音。所以,爸爸不妨經常當個小孩子,和孩子談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談談他們心中的想法。當爸爸真的把自己當個孩子,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時,就會發現突然和孩子多了很多共同語言,也突然能夠理解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行為了。

★挖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高效率的溝通,其實就是爸爸能夠用最快速的時間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或動機。如果爸爸們在看到孩子的某種不當行為之後,能夠引導孩子講清楚自己的想法,那麼,要比爸爸反複禁止或者批評孩子的這種行為要好得多。

一個孩子上學總是遲到,老師把他爸爸找來,告訴了他這件事。爸爸回家後,並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叫來孩子問:“你能告訴爸爸,為什麼你出門那麼早,卻總是遲到嗎?”孩子聽後,竟然有些興奮地回答:“爸爸,你不知道我出門那個時刻的朝陽有多美!我天天看著它,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了。”

第二天一早,爸爸和孩子一起出門,當他看到孩子所說的朝陽確實十分美麗時,立刻讚揚道:“兒子,你說得沒錯,朝陽簡直太美了!你真棒,能夠發現這麼美的景物。”這一天,由於爸爸的陪伴,兒子沒有遲到。晚上,當他回到家時,發現自己的書桌上放著一塊手表,旁邊還有一張紙條,上麵寫著:“兒子,你帶爸爸看的朝陽美極了。但每天的朝陽其實也在提醒我們珍惜時間,你說對嗎?愛你的爸爸。”這個孩子看懂了爸爸的意思,他戴上手表。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爸爸要想和孩子溝通得有質量、有效率,就不要停留在對孩子表麵行為的評價和批判上,而要追尋其背後的原因,進而幫助孩子分析事情利弊,引導孩子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如果爸爸每件事情都能按照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那麼想必爸爸不用花太多力氣和口舌和孩子溝通,照樣能達到教育好孩子的效果。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在一個家庭中,通常媽媽經常扮演“嘮叨”的角色。這個角色當然還是不能缺少的,這是孩子得到非常細致的愛的來源。當媽媽已經靠“數量”來和孩子溝通時,爸爸的溝通就一定要有“求質”的目標。這樣,一個擲地有聲,一個事無巨細,孩子得到的愛和教育才能更加完整、完善。

第六節

張亮天天融洽相處,父子變“鐵哥們”

一個大名叫張悅軒、小名叫天天、外號有“暖男”和“捧場王”的小朋友,在《爸爸去哪兒》播出後被大家所熟知,並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和讚揚,因為他既聽話又可愛,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而最令人感到新奇和溫馨的是,天天和張亮的相處,就像一對朋友一樣,無話不談、誌趣相投。他們能玩到一起、說到一塊,甚至有時天天還會直呼張亮的名字,將自己和爸爸之間“鐵哥們兒”般的好關係展露無遺。另一方麵,天天對張亮該有的尊重、崇拜、聽從一點都不少。玩的時候,他們就像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而在某些是非時刻,天天又非常信服和順從張亮。

在中國,這樣的父子關係是比較少見的。也許很多爸爸覺得這樣會讓自己失去“威嚴”,讓自己“掉價兒”;而大部分爸爸則沒有那份和孩子玩到一起的童真與情致。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就是爸爸,是長輩,是被尊重和服從的對象;而孩子則處於“被統治”地位,要聽爸爸的、尊敬爸爸,不能“沒大沒小”。但實際上,這種傳統的父子(父女)模式,不僅難以讓彼此產生“深似海”的感情,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也是益處不大。

首先,孩子如果總是“仰視”爸爸,那麼心中對爸爸的感情會停止在“敬”的階段,對爸爸的“愛”也更多是“敬愛”的成分,而沒有那種打不散拆不開的“哥們兒之情”。這樣,孩子在長大後、心事增多時,很快就會疏遠爸爸,也很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爸爸產生矛盾。所以,這種傳統的關係對彼此的感情很難起到“潤滑劑”和“黏合劑”的作用。

其次,爸爸忙著樹立自己的“權威”,以期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這隻在孩子較小的時候比較奏效——孩子會因為害怕爸爸而聽從爸爸。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他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對爸爸害怕的情緒減少,而爸爸又難以從道理和感情上說服孩子,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反抗”爸爸的管束。所以,“怕父親”的家庭模式對教育沒多大益處。

那麼,爸爸如何才能像張亮一樣和孩子做朋友、做哥們兒,並且還能讓孩子聽自己的呢?我們就要學習一下張亮是如何與天天相處的。

★放下爸爸的架子,守一份童真

張亮在和天天相處的過程中一點父親的架子也沒有,他從來不會用父親的身份去命令天天、教訓天天,反而經常像個孩子一樣跟天天一起玩。在節目播出沒多久的時候,想必細心的觀眾就會發現,張亮其實是一個很有童真的人,就像一個大男孩一樣,他喜歡開玩笑,經常和孩子一起打鬧、玩耍。在對他的采訪中,他也坦言道:“我跟天天平時的關係其實就是這樣的,大家看到的狀態就是我們平時在家的狀態。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典型的80後父親。我希望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長,我覺得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孩子,現在就是完全一步步地,不可預知未來地,跟孩子一起互動、成長,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想必很少有爸爸願意說自己還是個“孩子”,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長,而張亮卻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樣承認。這說明他沒有擺出父親的架子,而是鐵了心要跟孩子做“哥們兒”,所以才能毫無顧忌地這樣講。這給爸爸們上了非常好的一課,那就是:其實不用刻意守著“為父”的權威,有時展現自己童真的一麵,才能更快和孩子做真正的朋友。

★善於表達情感才能真正成為朋友

既然是朋友,就一定要有感情,並且是平等的感情。張亮就是這樣名副其實地在做天天的朋友。

張亮從來不因為自己是爸爸而掩飾自己的感情,無論是對孩子的愛,還是對孩子的抱歉。在節目中,張亮不止一次向天天說出了“對不起”。其中一次是在北京靈水村,他不小心將水倒在了天天的運動鞋上,天天非常生氣,甚至喊著要他“賠一雙”。然而,他一點都沒覺得被孩子斥責之後“很丟臉”,也沒有訓斥孩子,他知道天天是個非常愛幹淨的孩子,鞋子濕了就一定會沾上泥,所以他很理解天天激烈的反應,立刻對天天說了聲“對不起”。非常自然,且毫無怒氣,能看出來他平時經常這樣對孩子表達抱歉。接著,他安慰天天,並幫著他想解決辦法。

張亮也不掩飾自己對天天的信任。第一次出門參加節目時,天天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反複問張亮:“你相信我會聽話嗎?”張亮毫不猶豫:“我當然相信你了,我不相信你誰相信你。”

對天天的愛、和天天相處的幸福,張亮更是經常掛在嘴上。在後來拍攝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中,天天主動要求給張亮洗腳,張亮非常感動,對低頭認真洗腳的天天說:“你覺得我幸福嗎?”天天反問:“你覺得你幸福嗎?”張亮毫不猶豫:“我覺得我挺幸福。我兒子給我洗腳,我當然幸福。”

信任、愛、偶爾的歉意,這不正是朋友之間的情感嗎?正是張亮非常平等地看待自己和天天,真正做好了他的“朋友”,天天對爸爸的感情才會那麼深。在節目中,他也總是非常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做錯事會主動向張亮說“對不起”,“情到深處”時還不斷地說“爸爸我愛你”。

生活中很多爸爸也希望跟孩子做朋友,但唯獨不願意顯露自己的感情。但實際上,表達感情才是真正拉近“朋友”距離的做法。大方地向孩子表達你的愛、你的信任、你偶爾的抱歉,孩子會因為體會到了你對他的真實情感而非常自信,也會越來越願意向你靠近。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和孩子做父子(父女),他長大、獨立後,遲早會和你產生距離、代溝;而和孩子做朋友,你一輩子都會和孩子保持一份深厚的感情。再者,朋友式的相處,其實比“家長製”要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既然如此,爸爸們何樂而不為呢?

第七節

同樂同憂,朋友的真諦是分享

爸爸要想和孩子做真正的朋友,就要有與孩子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意識。在真正的朋友之間,分擔痛苦和分享快樂是必有的一個環節,隻有這樣彼此之間才會真正有共同話題,有互相關心、理解、信任的感情。如果爸爸隻是在嘴上說“我們可以做朋友”,但麵對孩子心裏的苦惱卻懶得去傾聽、幫助、解答,孩子有高興的事情自己也沒耐心去了解和同樂,那麼又怎麼能稱得上是孩子的朋友呢?又怎麼能讓孩子和你無話不談、親密無間?

可見,爸爸和孩子做朋友,不能隻停留在語言上,還要表現在行動中,去主動分擔孩子的苦悶、分享孩子的快樂。

★幫助孩子解決人際關係難題

從孩子產生個人意識開始(一般是3歲左右),孩子就會開始傾向於和同齡人交朋友,同時人際關係方麵的問題也會隨之產生。每個小孩都會擔心小夥伴不喜歡自己、不願意和自己玩,當他們覺得自己“被孤立”時,尤其會感到害怕和難過。這時,作為孩子“大朋友”的爸爸,就有必要站出來分擔孩子的苦惱,教會他如何與同齡人愉快相處。

首先,爸爸要多鍛煉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鼓勵他多和同學、朋友一起玩。孩子和同齡人在一起待得多了,自然就會漸漸體會到與別人交往的技巧,會逐漸習慣一個與家大有不同的環境,知道自己不是在哪兒都能得到別人的寵愛和忍讓。這種意識的形成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有益的。

其次,爸爸要教會孩子分享,別讓孩子形成“吃獨食”的習慣。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就要盡量避免把家裏的好東西都給孩子獨享,否則會直接導致他的自私。平時,父母帶孩子出去的時候,在外麵遇到了同齡的孩子,就可以鼓勵孩子把自己的食物、玩具和對方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當孩子成為一個懂得分享的人時,他自然會受到同齡人的歡迎和喜愛。

另外,爸爸還要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即使再慷慨大方,也很難有真心的朋友。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要求是對別人有禮貌、不嘲笑別人的缺點、不出言不遜。孩子稍微大一些時,爸爸還要告訴他,尊重別人也包括認真傾聽別人、關注別人、隨和、謙讓。當孩子擁有這些品質的時候,他的人際關係自然不會差。

★青春期的困惑,爸爸懂

真正的好朋友是能袒露自己心底“秘密”的人,也是盡自己所能幫助對方的人。因此,爸爸還要關心孩子心中不好意思說出來的小秘密、小困惑,並盡力幫助他解決。其中最值得爸爸關注的,就是孩子的“青春期煩惱”。青春期來臨,每個孩子的身體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由於變化大多在身體的隱私部位,因此大多數孩子都難以開口述說和谘詢大人。這時,如果爸爸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給孩子介紹青春期的相關知識,孩子就會從心理上放鬆很多。

如果有一個兒子,爸爸傳授青春期知識就相對方便一些。爸爸可以以輕鬆的口氣告訴他將要麵臨的變化,並恭喜他開始向成年轉變。如果有一個女兒,那麼爸爸也可以大方地將這些知識通過書本的方式傳遞給女兒,甚至可以和女兒輕鬆地簡單溝通,以表示對女兒的關心和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