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亦父亦友,忙爸爸和孩子溝通零距離(3 / 3)

如果爸爸能像朋友般對孩子進入青春期表示關心和祝賀,孩子麵對青春期身體巨大的不適、煩躁、害羞、緊張等情緒就會減輕很多。當然,這種小秘密的分享、小困惑的解答,也會讓父子(父女)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再小的歡樂都值得分享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在獲得成功、經曆喜悅的時候,都希望有人來與自己分享。分享快樂,會讓這種愉快的氛圍擴大。經常與別人分享快樂的人,他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同樣,孩子也是一樣,他們甚至對分享的渴望更加強烈。在孩子眼中,這個世界是非常神奇、新鮮的,他們充滿探索欲,當然也希望自己在有“新發現”的時候能與別人分享;再者,由於孩子經驗少,所以當他們做出新嚐試、新舉動時,心中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尤其是來自爸爸的肯定。這種肯定會讓孩子信心大增,不斷地去嚐試更多、更難的事物。

可見,爸爸不要覺得孩子的世界太“幼稚”,懶得替孩子的“芝麻小事”高興。相反,孩子隻要是想來分享給你的,無論事情大小,爸爸都要笑而對之,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

一個陽光很好的下午,5歲的女孩晶晶在草地上玩跳繩,爸爸在一邊坐著看書,不時抬頭看看女兒。

不一會兒,晶晶興衝衝地跑到爸爸麵前,說道:“爸爸,我告訴你一件好事。你猜,是什麼?”

爸爸想,有什麼好事值得這樣高興?就隨口猜道:“媽媽是不是答應回來帶你吃大餐?”晶晶搖搖頭。“那是你上學的時候被老師表揚了?”晶晶還是笑著搖搖頭。“那一定是你奶奶答應給你買新玩具了!”“不對不對。爸爸,我告訴你,我能一次連續跳5下了!厲害吧?”說完,她衝著爸爸揮了揮手裏的跳繩,調皮又開心地笑了。

爸爸雖然覺得這算不得什麼“好事”,但他還是笑著誇獎晶晶:“真的?你太棒了!恭喜你!”晶晶得到了肯定,更加開心了,轉身又跑到草地上愉快地跳繩去了。

孩子的世界總是非常簡單,他的每一分喜悅其實都說明了他在感知、在嚐試;經常表現得很開心的孩子,他對快樂和幸福的感知能力也非常強大。爸爸在麵對孩子欣喜的分享時,千萬別不當回事,回複給孩子一個微笑、一句讚揚,孩子就會得到鼓舞,幹勁兒當然也會更充足。

總之,要做孩子的好爸爸兼好朋友,就要重視孩子的每一分感受,幫孩子分憂,與孩子同享樂趣,你就是孩子心中最棒的爸爸。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爸爸經常與孩子分擔、分享,孩子也會學著爸爸的樣子與自己的朋友同甘共苦。這其實也在無形中幫助孩子形成了好的品質和習慣,在他以後的人生路中,也會成為他廣交朋友的法寶。

第八節

“友情”貴對等,老爸錯了也要真誠道歉

爸爸是否真正和孩子站在一個高度上、做孩子的好朋友,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是否能在自己犯錯的時候,勇於在孩子麵前承認錯誤,並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很多時候,爸爸覺得自己是個大人,是家裏的“男子漢”,向一個小孩子道歉未免有失“身份”和“尊嚴”。因此,有時即使發現自己錯了,也隻會在心裏默默後悔和愧疚,而絕不會說出來。

其實,爸爸在做錯的時候向孩子道歉並不會讓自己的威嚴打折。在孩子麵前做一個是非明確、勇於承擔的爸爸,反而會讓爸爸的形象更加高大。同時,爸爸的這種行為也會影響孩子,讓孩子學會認識錯誤、主動承認錯誤,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堂非常有意義的課程。

當然,爸爸還應該明白的是,用道歉來解決犯錯的方式並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要從源頭上控製住犯錯,才能讓道歉真正起到它的意義,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知錯就改”的榜樣。因此,爸爸一定要在沒犯錯的時候盡量避免犯錯,犯錯之後立刻承認錯誤,並且保證下一次不會用同樣的錯誤對待孩子。

★控製情緒,盡量不犯沒必要的錯誤

爸爸在教育孩子時犯的錯誤,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不是失去耐心對孩子吼了,就是性子急還沒了解情況就責怪孩子了。要避免犯這樣的錯誤,爸爸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第一,習慣用禮貌用語和孩子交流。命令、怒罵、責怪式的語言,如果經常出現在爸爸口中,就會讓孩子誤認為爸爸對自己不重視,才很輕易就會用惡劣的態度對待自己。因此,爸爸要養成用禮貌用語和孩子溝通的習慣,即使是隻有自己和孩子在,也要常說“請”“謝謝”“不客氣”等,並盡量用溫柔的語氣和孩子對話。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到爸爸的尊重和關愛。

第二,想發怒的時候先深呼吸30秒。很多爸爸脾氣都比較急,總是在看到孩子令人不悅的行為之後就立刻發火,而沒有先去了解孩子是否有正當的理由;因此,常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因誤會而犯錯。這就要求爸爸要管住自己的脾氣,不要總是讓情緒牽著自己走。在想發火的時候,深呼吸30秒,然後再用平和的語言詢問孩子,也許你會因為自己沒有莽撞發火而慶幸。

★不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

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是老爸們經常犯的錯誤,並且這種錯誤不容易被發覺,因此更不容易被改正。下麵就是兩種爸爸經常在教育中犯的不自覺的錯誤。

第一,不要捉弄孩子。

有些爸爸喜歡用捉弄孩子的方式和他玩,或者對他進行“教育”。這其實很不恰當,會讓孩子對事情的概念模糊,或者對爸爸產生不信任感。

蘇蘇今年3歲,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女孩,但是最近她被爸爸弄得有些“迷糊”。

這天晚上,蘇蘇的媽媽因為有些工作需要處理,就讓蘇蘇在客廳和爸爸玩,自己則關上門在書房專心工作。不一會兒,爸爸就嫌蘇蘇太頑皮,於是對蘇蘇說:“蘇蘇,你知道媽媽在幹什麼嗎?”“媽媽在工作!”蘇蘇響亮地回答。爸爸笑著說:“媽媽在騙你,她沒在工作,是在裏麵偷偷吃好吃的,不信你去看看。”蘇蘇聽了,小眼神有點失落,又有點好奇,很想進屋去看看,但最後她想到媽媽不喜歡自己去敲書房的門,最終還是忍住了。蘇蘇一直不停地在往書房的方向看,一副惴惴不安的樣子。這一晚上,爸爸倒是覺得安靜了,可蘇蘇的心裏卻疑惑極了:媽媽說過不許騙人,可媽媽為什麼騙我?媽媽是在吃好吃的嗎?到底在吃什麼?為什麼不給我吃?

還有一天晚上,蘇蘇正在聚精會神地看動畫片,爸爸突然指著蘇蘇的鼻子哈哈大笑起來:“你的鼻子上是什麼?好髒呀!你簡直就像一隻髒髒的小豬!”蘇蘇平時最愛幹淨,最討厭別人說自己像小豬,她立刻急得哭了起來,還跑到洗手間踮著腳照鏡子。可她看來看去,鼻子上什麼都沒有。她不禁非常納悶:爸爸為什麼要說根本沒有的事情?

在生活中,即使爸爸覺得再好玩,也不要捉弄孩子。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麵的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第二,不要貶低孩子。

貶低孩子也是爸爸經常犯的教育錯誤。比如“你長得真醜”“你真笨”等。雖然爸爸這樣說並非出於真心,可能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孩子開玩笑,但孩子是分不清玩笑的,他會當真,並且會因此而逐漸產生自卑心理。如果爸爸經常這樣說,孩子就會變成一個極度不自信的人。所以,爸爸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要用這樣的方式;爸爸隻能多誇獎孩子,永遠不能有意貶低孩子。

★老爸錯了也要認真道歉

當爸爸發現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沒有照顧到孩子的感受或者誤會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向孩子道歉。爸爸大大方方地說一句“對不起”,並不會讓爸爸的形象降低,反而能增加孩子對自己的信任與尊重,還會加深親子關係。

總之,爸爸和孩子相處時,盡量不要讓自己犯錯,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錯誤,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當爸爸犯了錯時,給孩子一個明確的道歉,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會犯錯,犯錯一定要承擔、要改正,這比爸爸閃閃躲躲地推卸錯誤要好得多。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爸爸犯錯時,不妨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誠懇地說一句“對不起”。這樣,不僅對孩子的傷害會降到最低,並且還會使孩子從中受益,學會認真做人,同時也學會寬恕別人。

第九節

寓理於事,好爸爸談“情”不說教

爸爸和孩子做朋友,教育方式也要有所改變;不能以家長的身份來命令孩子,習慣性進行“說教”,否則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在被強迫服從爸爸,就是讓孩子覺得爸爸很“嘮叨”、很“麻煩”。好的爸爸應該像朋友一樣和孩子溝通,將情理說給孩子聽,讓孩子從感情上和道理上認同。這種不說教、以情說服的教育方式是最高效的。

★換位思考,是教育孩子非常有效的方式

馳馳是個10歲的小男孩,個性活潑張揚、敢說敢做。一天下午,馳馳的爸爸去接他放學,班主任告訴爸爸一件事:這天上午學校有一個小測試,就在其他同學都安靜答題的時候,馳馳突然大笑了起來,指著旁邊一個同學,大聲喊“他尿褲子了!”引得其他同學都笑起來。那個被嘲笑的同學羞得滿臉通紅,急忙解釋自己是不小心打翻了水杯……爸爸聽著,臉也紅了起來,連忙跟老師道歉。

這天晚上,爸爸請馳馳幫自己洗襪子。馳馳很愉快地答應了,還哼著歌兒,把襪子洗得很幹淨。但由於他年齡小,動作不嫻熟,洗完襪子時褲子也濕了一大片。爸爸大聲笑起來,還大喊“馳馳尿褲子了”,讓媽媽也來看。馳馳又氣又急,連忙辯解。這時,爸爸停下笑聲,對馳馳說:“被誤會、被嘲笑的感覺很糟糕,對嗎?”馳馳點點頭,似乎明白了爸爸想說什麼。“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沒有弄明白事情是怎麼回事之前就嘲笑別人,對嗎?”馳馳說:“其實我今天也不是故意的。”爸爸立刻點頭道:“爸爸理解,你也是一個善良的小孩,一定不是故意讓同學出醜的。現在你理解了同學的感受,以後當然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並且,爸爸覺得,即使別人真的有了不好的事情,我們也不應該大聲說出來,讓別人害羞、難堪,對嗎?”馳馳回答:“我現在明白了。我明天會去跟同學道歉的。”

試想,如果這位爸爸因為自己在老師麵前丟了麵子,就立刻生氣地訓斥孩子,禁止孩子以後這樣做,那麼孩子不一定明白爸爸為什麼生氣、為什麼下禁令,下次有同樣的事情發生時,他也不一定會遵守爸爸的命令,甚至會因為逃避責罰而撒謊。而這位爸爸很理智、巧妙地設計了一件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理解被嘲笑的感覺。同時,孩子並沒有對爸爸的教育產生抵觸和反感,而是非常用心地聽了爸爸的建議。這樣的教育方式一定會令孩子印象深刻。可見,在教育孩子時,最好用感染孩子的方式讓他去理解事情本身,而不是強製和命令。

★誠懇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不擺出家長的架子說教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經常用提建議的方式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去想、去理解,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更正確、更讓人喜歡,從而引導孩子自己去矯正行為。這樣,即使爸爸不訓斥和命令孩子,孩子也能將很多事情都做得非常好,並且懂得去考慮和理解別人的感受。另外,即使孩子犯了錯,真的應該接受批評,也要盡量變換一種表達方式。同樣的一句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徑庭。比如孩子做錯了事,你可以委婉地告訴他:你再想一想,這樣做,對嗎?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呢?又如,孩子畫了一張看上去非常粗糙的畫,但他自己很得意,滿懷希望地以為能得到你的誇獎。這時,如果你對他的畫不屑一顧,說“你畫的是什麼呀,看上去亂七八糟的”之類的話,孩子的情緒肯定會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畫筆了。如果你把孩子的畫拿來仔細地看—看,猜猜看孩子畫的是什麼,讓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現出很感興趣或恍然大悟的樣子,並告訴孩子,“你畫得真不錯,真有想象力,如果把這個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孩子這時多半會很高興,並且會很願意按照你的建議進行修改。

★杜絕凶狠嗬斥和行為暴力

如果孩子的行為真的很令人氣憤,或者孩子非常無禮地頂撞了你,讓你很想大罵他一番,或者動手教訓他一下,這時,千萬不要動手,先試著做幾個深呼吸,把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因為在憤怒時做的決定,最後往往會令我們後悔。平靜之後,你會想到暴力給孩子帶來的身體和心理傷痕,繼而再考慮用一種平和的、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幫助他改正自己的行為。

總之,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爸爸隻要隨時提醒自己,“我是孩子的朋友”,並時常思考朋友之間是如何相處和互提意見的,才能讓孩子既心服口服,又不會對自己“敬而遠之”。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雖然他們也願意成為最懂事、最受人喜愛的孩子,但是絕對不希望在爸爸的訓斥和強製中得到建議。他們渴望爸爸能和自己平等地溝通,用溫柔的、朋友般的方式告訴自己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第十節

親身示範,在交往中告訴孩子怎樣交朋友

爸爸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處,還有一個好處在於,可以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該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和朋友相處等。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際交往在人的一生中顯得尤為重要。正如愛爾蘭政治家、哲學家埃德蒙·伯克所說:“喜歡社會中一小群誌同道合的朋友,這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基本原則。”每個人都離不開朋友,朋友是快樂的源泉,是人的精神支柱。卡內基夫人也曾經感慨道:“周圍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麵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可以不誇張地說,人沒有什麼,都不能沒有朋友。

那麼,爸爸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既受人歡迎,又會選擇有益朋友的人呢?

★不以貌取人,和誰都能交朋友

曾經有一對夫婦,在沒有預約的情況下直接去拜見哈佛校長。打扮講究的秘書看到這兩個陌生的鄉下人——一個穿著一套褪色的過時大衣,一個穿著一套磨得發白的舊西裝,立刻就認定,這兩個人不可能與哈佛校長有業務往來。於是她便隨便敷衍了幾句,就讓他們站在外麵等了幾個小時,也沒有通知校長一聲。後來,秘書看這兩人實在沒有離開的意思,隻好向校長彙報了一下。校長聽後,也不大願意見,但怕他們一直賴在學校門口不走,隻好決定出來看一眼。當他看到這兩人果然如秘書說的一樣寒酸時,眼裏露出了傲慢。

那位老婦人先開口說:“校長,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哈佛讀過一年,他非常喜歡這裏。但是去年他因為意外離開了我們,所以我們想在校園裏為他留一個紀念物。”校長不禁暗笑了一下,回答道:“夫人,我們不能為一位僅僅就讀過哈佛的人立雕像。否則哈佛會逐漸變成一座墓園的。”老婦人解釋道:“不,我們不是要立雕像,我們想捐一棟大樓給哈佛。”校長有些吃驚,他又上下打量了一次這對夫婦,有些輕蔑地說:“那你們知道建一棟大樓要多少錢嗎?我們學校的每一棟建築物都要超過750萬美元的。”

聽到這句話,老婦人沉默了,哈佛校長以為可以把他們打發走了,於是暗自竊喜。誰知這位老婦人卻轉身問她的丈夫:“親愛的,隻要750萬美元就可以建一座大樓嗎?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呢?”就這樣,這對夫婦離開了哈佛,到了加州,創立了斯坦福大學。這對夫婦就是有名的斯坦福夫婦。

以貌取人的人,常常與真正有實力、值得交往的朋友擦肩而過。如果孩子總看人的外表來決定是否和他交朋友,那麼他所交朋友的質量是令人堪憂的。爸爸應該從小就告訴孩子看人不要看外表,要試著用心去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這樣,才不會錯過那些心地善良、品行優秀、聰明有才華的人。

★讓孩子在交友時懷抱一顆寬容的心

美國著名的文學家艾默生說過:“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就創造了生命的美麗。”在社會中與別人接觸,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摩擦。如果一個人每次遇到衝突都要爭個高低、針鋒相對,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是充滿矛盾和不快的。爸爸應告訴孩子,遇事不妨退一步,忍讓一下,能寬容別人的地方要盡量寬容,這樣既能給自己一個好心情,又能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關心朋友,交往時充滿熱情

有些人雖然能交到不少朋友,但往往不懂得維係友誼,時間不久就淡化了友情,使自己因此而失去朋友。要想讓一棵友誼之樹常青,一定少不了關心和熱情兩個元素。每個人都喜歡和熱情的人在一起,熱情讓一個人看起來充滿活力,和他在一起經常能感覺到生活的精彩和有趣;而關心則是表達情感的最基本方式,關心朋友的人,會讓友誼快速升溫、牢固。

要讓孩子變得熱情,一個不錯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經常和大自然接觸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終日悶在家裏的孩子見識更多、心胸更廣,同時也容易對很多事情產生興趣。而且,經常在室外玩耍的孩子,活動量要比悶在家裏的孩子大得多,而身體的活動能夠使身體更加健康、精力更加充沛,做起事來也有更好的精神。

要讓孩子懂得關心別人,則需要爸爸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平時在家的時候,爸爸多用關心的語言和孩子溝通,並且不時引導他學著去關心別人。比如,讓他自己定時打電話問候爺爺奶奶;或者教他關心晚下班的媽媽累不累、吃沒吃飯等。長期生活在關心中的孩子,自然也會成長為一個關心別人的人。

★讓孩子學會合理拒絕

美國幽默作家比林提出:“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可見,不懂得拒絕的人生將是非常累的。而學會合理拒絕,不但能夠幫助孩子減少過多的人際負擔,還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理智的、有主見的人。

學會適當拒絕朋友的不合理要求,首先要讓孩子明確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爸爸要幫助孩子確立一個分界線,或者說是一個原則,比如,把自己一小部分、不是特別貴重的東西借給朋友是可以的,但傾家蕩產地資助朋友是不太可取的;幫朋友搬家、收拾東西這些都沒問題,但如果是替朋友撒謊則是不正確的。

另外,爸爸還要教孩子委婉地拒絕朋友,不要表現得太直白、太決絕,否則可能影響彼此之間的關係。比如,可以教孩子記住“我再考慮考慮”“我可能沒能力幫助你”,這樣的話語可以給對方留麵子,也不至於破壞朋友之間的感情。

總之,交朋友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問,有很多注意事項和細節需要爸爸教會孩子。在平時和孩子的相處中,爸爸就可以以正確的朋友相處方式來處理彼此的關係,這樣不僅能和孩子做朋友,同時還能教會孩子如何在外結交朋友。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中國有句話叫“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爸爸教給孩子正確的交友方法,其實也是賦予了他一種快樂的本領,以及一個走到哪裏都有人幫助、不至於孤苦伶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