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給空間)
忙爸爸帶孩子,其實有一個可以“偷懶”的便利條件。爸爸非常忙或者非常累的時候偷偷懶,其實對孩子反而是有益的。前提是,你懂得什麼時候是偷懶的好時機,並且知道該怎樣偷懶。
第一節
“懶”郭濤,養出勤勞獨立小石頭
《爸爸去哪兒》當中,要說哪個孩子最有膽量、最獨立、最能幹,想必大家第一個說出來的就是郭濤的兒子——石頭。比如,他能在第一次任務中就立刻進入“狀態”,遵守規則,敢獨自一人去“找大鍋”,還大方禮貌地向村民問路;在後來的任務中,他也總是非常主動地幫助弟弟妹妹。這些都表現出了石頭的獨立和堅強。
那麼,這個小小的石頭,是怎樣獲得大人一般的獨立和勇氣呢?這與郭濤的“懶”是絕對分不開的。從石頭總是超快速地去獨立行動中,我們就能看出,這個爸爸很少對石頭要求這個、要求那個,也從來不過度保護,而是給了他充分的自由,不去過多管他。因此石頭才能如此自由地揮灑自己“過剩的精力”。甚至在交換爸爸環節的時候,其他小朋友都滿臉不樂意、非常鬱悶時,郭濤也“懶”得去問石頭的感受。或許在他看來,石頭應該像一個男子漢一樣灑脫,如果自己過度關心他的感情,他也許會因此變得“柔弱”、敏感起來。而他不去問,石頭心中就會收到這樣的暗示:這件事情微不足道,不值得我們大動感情。因此,他總是坦然地接受節目組安排的各種任務,甚至是與爸爸長時間的分離。這也是孩子獨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
另外,還有一些小細節,我們也可以看出郭濤實行的是“懶人”教育。在北京靈水村,天氣異常炎熱,孩子們在這第一期中還非常不適應,情緒也不太高。因此在去集合的路上,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要爸爸抱著。跟別的爸爸不同的是,當石頭撒著嬌,哀求著“爸爸抱”,張開小手臂時,郭濤竟然“頑皮”地撒腿跑起來,躲避著石頭的小胳膊。石頭見狀更是著急,也跑起來去追爸爸。郭濤則非常壞地隻和石頭保持一點距離,讓石頭感覺馬上要追上,卻總是追不上。這一來二去之間,石頭立刻變得精神了,甚至就此和爸爸玩起來。兩人有笑有跑,一會兒就到了集合地點。
郭濤父子之間有趣的狀態,說明了一個可能被我們忽略的道理,那就是“懶”爸爸不一定是不負責任的爸爸,相反,恰巧可能是一個非常懂教育的爸爸。同時也說明,爸爸不用覺得自己忙,肯定肩負不好教育孩子的責任。有時你的忙,你的無暇顧及,恰恰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催化劑。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的大兒子李顯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小時候,他就顯現出了高人一等的天賦。年僅14歲時,李顯龍就學會了說中文、英語和俄語。後來,李顯龍被選為國會議員。這時,很多人都認為他能接父親的班。但是,李光耀這個勤政的總理,此時卻變成了一個“懶父親”,他說:“總理不是私有財產,我沒有權利傳給兒子。我也不會為我的兒子去爭取和鋪路。他的路要自己走。”
然而,李顯龍非常爭氣,他硬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不斷在政界攀升,最終不靠父親,也成為了新加坡的第三任總理。不過,也有人會說這一定有他父親的背景成分在起作用。但是,2009年他連任總理,這則是他個人努力與實力的充分說明。
爸爸管孩子管得多,孩子產生的依賴就越多,自力更生的能力就越差。這就是很多富豪都“苛待”孩子、不讓孩子靠自己的原因。因為經過多年打拚的他們深深懂得,一個人必須要自己想有所作為、想靠自己變得強大,他才能真的變得強大。
所以,爸爸懶一些,對孩子來說未必是壞事。比如,爸爸“懶”得去給孩子倒水,孩子渴了就會自己倒,這樣他會懂得自己動手;爸爸“懶”得手把手教孩子吃飯、穿衣服,他會自己摸索著去吃、去穿,這樣孩子會成為一個“學習型”的人;爸爸“懶”得幫孩子安排他的人生,孩子長大了就會自發去思考、去探索自己的人生路,這樣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能夠掌控自我人生的人……總之,在爸爸不斷懶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產生自力更生的意識。這種意識一旦產生,並不斷實踐在行動中,自強、自立就會固定成孩子的人生觀和信念。這種信念會指導孩子,讓其一生都懂得努力為自己而拚搏。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懶爸爸是聰明爸爸,他不為孩子包辦,孩子就不會成為凡事依賴別人、聽別人安排的木偶。爸爸懶一些,孩子就會成長得快一些、獨立一些。
第二節
適時“使壞”,不幫孩子解決困難
前文我們已經多次提到,爸爸來教育孩子,相對於媽媽而言更多的好處在於:爸爸相對來說是一種心腸比較“硬”的生物,他們看到孩子費盡力氣也解決不了某件事情時,常常能當沒看見,而不會立刻伸手去幫他;他們和孩子玩時,即使孩子輸了不開心,他們也會遵守規則,很少在遊戲中“放水”等。爸爸的這些特點,會讓孩子得到一種公平的暗示,也就是必須靠自己來解決問題,必須靠自己的努力來贏過別人,不存在“特權”這個“獎券”。所以,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更加能學會獨立、自主和堅強。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會“浪費”自己帶孩子這點天生的優勢,反而要不辭辛苦地幫孩子解決很多問題。這大概是因為,爸爸們平時在外忙碌,不能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於是回家之後想要彌補心中的這點“罪惡感”,看到孩子有不濟的地方就立刻伸手相助,或者孩子一聲甜甜的“爸爸幫我”就讓他們沒了抵抗力。雖然爸爸的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並不值得支持和提倡。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平時媽媽的照顧已經非常周到,他體會到了足夠的溫暖和愛護,他需要從爸爸這裏體會一些“冷酷”和規則,如果爸爸也總是柔情似水、無微不至地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變成溫室的花朵,隻能享受照顧和嗬護,而經受不起一點的風雨和挫折。
所以,為了孩子好,爸爸還是不必“多此一舉”,讓原本粗枝大葉的自己變得心細如發,不妨還做原來那個粗心的甚至有點“壞”的爸爸,不幫孩子解決難題,讓他們自己來麵對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人生。
★孩子能做的事爸爸絕不代勞
在德國,父母從不代替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即使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不能代勞,必須讓他們自己在摸索中做到完美。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在加拿大,父母為了教給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戰勝挫折的能力。幾乎所有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後,都要去挑戰一份簡單的工作。大部分孩子每天早上要去各家各戶送報紙,他們總是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上學,也很少有孩子為此而愁眉苦臉、抱怨父母。相反,他們總是快快樂樂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相比來說,中國的孩子似乎很多事都要父母來代勞,甚至自己明明能做的事情,也經常被剝奪權利。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一遇到事情就求助父母的習慣。改正或者預防孩子這個不好的習慣,其實爸爸稍微“使壞”就可以了。
比如,爸爸在帶孩子的時候不要替他做事;從很小的時候,他撿不到玩具、吃不到想吃的東西,到大點之後不會洗襪子、夠不到晾衣架,爸爸最好都假裝看不見。即使孩子哭鬧、發脾氣,也不要因此而妥協,否則孩子不但依賴父母,還會經常拿哭鬧當自己的武器。
隻要這樣反複幾次,孩子其實就會明白求助和哭鬧都是沒用的,必須要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孩子的能力自然就會快速提升。
★孩子的人生路,能不給援助就不給
有的爸爸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使壞”,其實是一種“假壞”。也就是說,在看到孩子被非常小的難題難住的時候,他們還能管住自己的手腳,不去幫助孩子,因為他們知道孩子隻要轉個彎,很快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當看到孩子遇到稍微大點的事情時,爸爸們出於心疼,就“hold”不住了,不管孩子是否求救,爸爸都會立刻上前充當孩子的救世英雄。其實,這並沒有給提高孩子的能力帶來多大的幫助,在爸爸這樣的有限“空間”下,孩子學會的可能隻是那麼一丁點的能力,可能隻夠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而一旦他的人生中出現了大的波瀾和挫折,生計受到威脅時,他就會立刻不知所措,被困難嚇倒。而這時,爸爸恐怕已經因為年齡關係無法再“罩著”自己的孩子了。所以,爸爸的“壞”還是要稍微深一些、大一些,不斷忽視孩子麵臨的更大困難,甚至孩子人生中的重大難題,這樣,孩子的能力才會越來越強。
有一個富商有兩個兒子。由於他比較寵愛大兒子,所以決定將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他。但是他的妻子非常憐愛小兒子,她請求富翁先不要宣布這件事情,而自己則想盡一切辦法改變他的決定。
但是,辦法並不好想。她非常苦悶,常坐在窗戶下麵哭。
一天,一個路人看到了她,就走上前來問她原因。她哭著講了一遍。路人笑道:“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你隻要讓你的丈夫盡快宣布大兒子將得到所有財產就可以了。”她聽了其中的奧妙之後,立刻照這個路人的說法去做了。當小兒子得知自己什麼都得不到時,立刻到美國打拚謀生去了。他在那裏學會了很多手藝,增長了很多見識。慢慢地,他開始涉足商業,10年後便成為了父親那樣成功的商人。而大兒子呢,聽說自己坐擁金山,再也沒有進取心。父親去世後,他迫不及待過起了奢華揮霍的生活。不到5年,錢財就糟踐一空,而他卻什麼本事都沒有,於是成了一個連普通人都不如的落魄之人。
對於小兒子來說,這個爸爸是殘酷的、很“壞”的,但小兒子卻因此收獲了一個成功的人生。可見,爸爸真正想為孩子好,其實就是要適時對孩子“壞”一些。讓孩子去獨自麵對一些困難,他才可能錘煉出解決困難的能力。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有句話叫“父愛深似海”,爸爸的愛也許從表麵上看不出來,卻是對孩子人生負責的一種“大愛”,是支撐起孩子日後所有成就的“大愛”。
第三節
學會放權,讓孩子隨自己的心行動
曾經風靡一時的《家有兒女》的主題曲中有這樣幾句歌詞:“嘮叨的話可不可以不講?給我一片自由自在的同齡人廣場。讓我們自己創造也許會更好,不知不覺就會超出你們的想象……”這幾句恰巧唱出了所有孩子的一個心聲,那就是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限製有些過多。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好像脆弱得像一塊玻璃、無知得永遠都如一個繈褓嬰兒,必須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嗬護,以及需要父母不斷地去指導他們的行為和活動範圍,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絕對安全。
其實,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比父母想象得要高很多,他們的潛力也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有時反而是父母的過度保護,限製了孩子這種能力和潛力的發揮。而在父母之中,媽媽往往又是非常容易不自覺地限製孩子權利的那一方。這時,就需要性格較粗獷、相對更理智的爸爸來扭轉這種局麵,不僅要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學會放權,還要影響媽媽,讓孩子真正生活在一個不被過分限製的環境裏。在沒有原則性錯誤和危險性的前提下,讓孩子隨著自己的心去行動,你將會收獲一個非常活潑、有思想、獨立自主的孩子。
★不要過分限製孩子的行為
身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在孩子麵前也經常扮演“權威”的角色,總是不自覺地會說“不要做這個”“不許幹那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要由爸爸來決定。當爸爸在使用自己的決定權時,心裏或許認為這是對孩子好,但實際上,不限製孩子的行為,才是對他的尊重,也才是給他一個鍛煉自我的機會。
有個年僅1歲的小男孩,跟著爸爸來到一個空曠的廣場上。他看到前方有很多層台階,立刻興奮地掙脫爸爸的手,搖搖晃晃地跑到台階前,開始手腳並用地往上爬。但由於他的四肢非常不協調,他努力了半天也沒能爬上第一個台階。這時,他扭過掛滿汗珠的臉,看了自己的爸爸一眼,似乎在等著爸爸給自己下決定。但他看到的隻是爸爸鼓勵的眼神和微笑。他似乎堅定了信念,又回過頭去繼續爬。當他終於爬上這些台階的時候,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但他非常興奮,不停地朝爸爸揮舞著雙手,慶祝自己的勝利。
很多爸爸在麵對這樣的情況時,可能會隨便說一個理由,比如髒、危險等,就不許孩子去爬。但假如這樣的話,孩子“征服”台階的時間就會推遲很多;更嚴重的是,孩子想去嚐試的渴望也會被降低很多。久而久之,孩子的成長可能就會比原本要落後很多。所以,當爸爸看到孩子想做什麼的時候,盡量不要限製他,讓他試著去征服環境、征服自己。
★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
孩子自己使用自己的權利做決定,也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如果爸爸經常阻止孩子的行為,就等於阻斷了孩子的思路。當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地發生時,直接帶來的一個不良後果就是孩子不再願意主動思考,而總是等著別人來給自己安排。而不主動思考,這對一個人來說是致命的弱點。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建樹,才能整合好自己的人生。正如拿破侖·希爾所說:“思考能拯救一個人的命運。”相反,如果爸爸總拿走孩子獨立思考的權利,那麼其實就相當於無形中毀掉了孩子的命運。
英國劍橋大學的迪·博諾教授曾說:“一個人很聰明或者智商高,隻說明他有創造的潛力,不能說明他很會思考。智力和思考的關係,好比一輛汽車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係,你可能擁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相反,盡管你開的是一輛舊車,但駕駛技術很好的話,照樣可以把車開好。很顯然,智商高和會思考之間畫不上等號。”
可見,爸爸給孩子一個行動的空間,其實同時也給了他一片獨立思考的天空。這對孩子的整個人生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所以,在孩子想去做出某種行動的時候,爸爸要記住他在試著認識這個世界,思考關於外界的一切。這時,爸爸應該全力支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而千萬不要去給孩子設立障礙。
★創造條件也要讓孩子盡情體驗他想做的事情
在《爸爸去哪兒》寧夏沙坡頭的一期中,孩子們在完成任務之後被獎勵“滑板滑沙”的遊戲。孩子先是在爸爸的保護下,坐著滑板從高高的沙坡頭上滑下來。這樣幾次之後,孩子開始獨立坐著滑板,從半山坡的安全地帶往下滑。這時,田亮的女兒Cindy想獨自坐著滑板從沙坡頭頂部滑下去。這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是很危險的,但Cindy一直求著田亮,眼神中透露出非常渴望的神情。田亮這個爸爸做出了非常感人的一個舉動——他答應了Cindy,然後在她後麵偷偷拉著滑板,滑板滑得多快,他就跑多快,保證滑板不傾斜。到了較低的地方,感覺不會再出危險的時候,田亮才鬆了手,讓女兒體會獨自滑翔的快感。Cindy滑下來之後,臉上露出非常滿意和幸福的神情——她體驗到了自己渴望體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