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立榜樣)
兒童教育專家孫敬修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孩子的頭腦是計算機。”這句話形象地告訴我們,孩子會不斷地觀察和模仿自己身邊人的樣子。而很多事實也證明,孩子會更多地好奇和學習爸爸的行為。也就是說,每個爸爸都該通過自身的行為修正,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爸爸對孩子的教育,永遠是身教勝過言傳的。
第一節
孩子愛模仿,林誌穎變身“超級偶像”
湖南衛視大型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林誌穎和Kimi這對父子,很好地向我們證明了“爸爸是孩子的超級偶像”這個事實。
從第一期開始,我們就不斷地從Kimi口中聽到這樣一句話:“我爸爸是超人。”在他的眼中,爸爸就是奧特曼、變形金剛一樣的神存在。而爸爸這個超級偶像,正是小Kimi學習和模仿的對象。這不僅表現在衣著和喜好上,甚至連對待事物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神態,都顯現出小Kimi對爸爸的崇拜和模仿。
而林誌穎,也一直在努力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由於旅行的地方不是偏遠山村、水鄉村落,就是冰天雪地、沙漠草原,條件相對大城市來說都比較艱苦;再者,節目組給各位爸爸安排的任務也一點都不簡單,有下海撈魚,還有下泥地挖泥鰍、零下三十幾度在室外堆雪人。因此,這對幾位平時過慣舒適生活的爸爸們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但林誌穎為了給Kimi樹立一個不怕髒、不怕苦、不怕難的好榜樣,在完成任務的時候總是非常認真和努力。比如,在北京靈水村,為了把孩子們找到的超大個的鍋拉回來,林誌穎主動向村民借了一輛拖拉機,並且親自上陣開車,不但沒明星架子,甚至比普通人對待事情還要積極、主動。難怪Kimi總是很自豪地大喊“我爸爸是超人!”
林誌穎用自己的行動告訴看起來還有些嬌弱、膽小的兒子,隻要認真、努力,沒有什麼是攻克不了的。他的教育中沒有說教,也沒有強迫,甚至沒有比較——從來不因為Kimi不敢出任務而責怪他。但他一直在用行動影響著Kimi。最終,Kimi終於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防線,鼓起勇氣單獨完成了一次任務。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自然也不在話下了。Kimi從一個怕生、離不開爸爸的小孩子,漸漸變成了一個敢說、敢幹的大男孩!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林誌穎和Kimi在《爸爸去哪兒》中經曆的種種事件已經向我們展露無遺。這不僅在明星爸爸和孩子身上發生作用,在普通家庭之中同樣也是如此。爸爸們以身作則,遠遠好過其他方式的教育。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意義。”
★爸爸在外要守法、講道德
一個人是否守法,決定著他這一生的重大方向和人生狀態;一個人是否遵守道德規範,影響著他的人際關係、名聲,甚至成功與否。所以,在這兩個大方向上,爸爸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守法這一點不用多說,爸爸基本上都能做一個遵守法紀的人。需要提醒的是,由於孩子在年幼時沒有法律觀念,因此很多小孩會“不辨是非”,覺得一些小偷小摸或者打人行為不觸犯法律。如果這種觀念長期得不到糾正,就會在孩子心中滋長,最後演變成難以改正的錯誤思想。這將對孩子產生非常重大的負麵影響。因此,從孩子能夠理解的年紀開始,爸爸就應該常向孩子傳遞法律意識,告訴他怎樣做是在法律所允許的範圍內的,怎樣做是觸犯法律、必須受到懲罰的。
★爸爸在家要言行謹慎
很多平時在外忙碌的爸爸,覺得家裏就是自己放鬆身心的港灣。因此,回家後總是不太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是發發牢騷、抱怨社會,就是把自己懶散、貪圖享樂的一麵都展現出來。每個孩子都是非常期待爸爸回家的,而爸爸在家裏那少量的時間,正是他們親近爸爸、學習爸爸的時刻。如果爸爸總是將上述不好的言行展現在家裏,那麼孩子從爸爸那裏接收到的將全是負麵能量,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成一個自己懶卻愛抱怨社會的人。
同理,如果你是一個愛抽煙的人,你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可能是一個“大煙袋”;如果你酗酒成性,你的孩子將來也可能是個酒鬼;如果你經常撒謊、不講誠信,你的孩子也會長成一個品行不正的人……
這就警示爸爸們,有了寶寶之後,千萬別再把家當作一個言論和行為完全自由的地方。言行謹慎,有所選擇地展現自己好的方麵,孩子才能從你這裏學到好習慣、好行為。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爸爸就像孩子的一麵鏡子,而孩子則是爸爸的“複製品”。如果爸爸想收獲一個品行上佳、言行出色的孩子,那麼就要在孩子麵前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麵。這種以身作則的力量,遠遠勝過一堆空泛的大道理。
第二節
挖掘善良本質,奠定孩子的品行基礎
在所有爸爸應該賦予孩子的品質當中,善良應該是“名列前茅”的。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善良是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質,是其他很多美好品質的基礎。
首先,一個人隻有善良,不忍心欺負別人,他才能遠離法律和道德的禁區,不做自毀前途的事情;其次,一個善良的人,不欺騙別人,常常幫助別人,這會讓他贏得無限的好人緣;再次,一個善良的人,不咄咄逼人,這能使他遠離口角、恩怨紛爭。總之,善良的人不容易嫉妒、不輕易害人,更不得罪人,他會擁有一個溫婉、平和、從容、快樂的人生。因此,當忙爸爸們從百忙之中抽出身來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其實是一個比較容易的功課。中國有句古話,叫作:“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在最初產生自我意識,明白別人與自己是不同的個體時,就會表現出一定的善良本質。比如,他們看到別的孩子哭,自己也會傷心地哭起來;他們總是舍不得踩樹下的螞蟻,小心翼翼地保護它們;他們甚至對玩偶也充滿愛心,看到它們被弄髒、弄壞也會不開心……
這說明,每個孩子其實本性都是善良的,隻不過在一些不良環境的熏陶中,在某些負麵因素的影響下,某一些孩子也許會表現出“不善良”的一麵。而爸爸在“善良”這堂課的教育中,其實就是要挖掘孩子善良的本質,保護孩子不受負麵信息的影響,讓他的善良發展下去。
★尊重孩子善良的本質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做一些善舉,但爸爸們可能由於粗心而忽略這一點,甚至無意中破壞或者否定了孩子的善舉,這就可能導致孩子的善心歪曲,分辨不清楚自己是否應該做好事,因而逐漸在日後的成長中迷失自己,丟掉善良的品質。
一個7歲的小男孩,非常喜歡小貓小狗之類的動物。他常常為流浪在外麵那些忍饑挨凍的貓狗感到傷心。後來,他在自家的院子裏搭建了兩個簡易的小窩:一個用來收留流浪貓,一個用來接納流浪狗。他每天精心喂它們吃飯,幫它們收拾小窩,沒事的時候還會跟它們玩耍。
在外出差的爸爸回家之後,看到這幅景象,立刻訓斥他道:“那些髒兮兮的貓狗你弄回來幹什麼?它們有多少病菌你知道嗎?”說完還覺得不解氣,上前一腳踢翻了貓窩。小貓們嚇得四散逃走了。小男孩又生氣又傷心,他有點搞不懂:老師知道這件事後,還表揚他有愛心呢!為什麼爸爸這麼反對?他暗暗地想:既然這些小生命都讓爸爸很討厭,那爸爸幹嗎要養鳥?
第二天一大早,小男孩的爸爸醒來時,發現鳥籠子不知被誰打開了,自己名貴的鸚鵡早就飛走了。
爸爸們有時粗心大意,來不及分析孩子的行為出於什麼心理、是否值得保護,就急著去控製或者否定他們,這很可能影響的是他們品質的形成。因此,當爸爸們看到孩子對某個東西非常仔細地嗬護時,要明確那絕不僅僅是一個表麵的行為,或許是他們愛心、善心的表現。所以,即使他們的方法不正確,爸爸也要先肯定他的心,再教他調整方式,這樣才不會使孩子是非不辨、由“善”生恨。比如,假如事例中的爸爸先表揚孩子有愛心,再告訴他貓狗可能攜帶病菌,讓他在家之外的一個固定地點定時喂它們即可,想必孩子心中產生的怨恨和不滿就不會那麼深,當然也不會放走爸爸的鸚鵡。
★用自己的善行影響孩子
一個爸爸帶著孩子外出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之後兩人又抱著大桶飲料和爆米花在電影院看了一場兒童電影。最後,父子倆挺著個大肚子往家走。就在快到家的時候,兩人看到路邊站著一個賣紅薯的老大爺,寒風中他瑟瑟發抖,不停地跺著腳,顯然已經凍壞了。這時,這位爸爸走過去,掏錢買下了兩個紅薯。
離開攤位後,兒子問爸爸:“爸爸,我們都吃得這麼飽了,你為什麼還買紅薯呢?”爸爸回答:“因為我不忍心看那個老爺爺在這麼冷的夜晚還擺攤啊,我現在不餓,但可以買了明天再吃。這樣老爺爺就能早點回家了。”兒子認真地聽著,這番話似乎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裏。
爸爸行善的舉動,通常會鮮明地印在孩子的心裏,因為這時的爸爸不同於平時在家見到的爸爸,他做的事情也給孩子帶來了新鮮感,為孩子灌輸了道德觀。如果爸爸能讓孩子多看到自己行善的一麵,孩子在這種影響下也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讓孩子明白行善要適度
孩子善良、喜歡幫助別人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爸爸也要注意適度原則,要讓孩子懂得有選擇性地行善。
行善適度,一方麵是要在一個範圍內行善,而不是不顧實際地、傾家蕩產似的行善。就像熱衷於慈善事業的大明星李連傑所說:“做善事是要在保證自己生活水平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不是幫助了別人之後,自己卻成了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行善才是平衡的、正確的。”爸爸教育孩子行善也是一樣,並非幫助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就一定要把他接回家,給他富裕的生活;也不是關心流浪動物,就要統統把它們救到家裏。幫助別人、做善事都要適度,這樣的行善也才能長久。
適度行善的另一方麵,是指要讓孩子明白有些“弱勢群體”並不是真的值得幫助。比如,在街上遇到乞丐,如果是年邁的、無工作能力的人,或許可以伸出援手;但如果是年紀輕輕、身體健康的人,則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是好吃懶做、不想付出隻想收獲的人,不值得同情。又如,幫助別人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在街上幫助老年人提東西是可以的,但隨便送陌生人回家不一定可取。也就是說,幫助別人最好在人多、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遇事要多考慮自己的安危。
總之,教育孩子多播種善良是沒錯的,善良一定會賦予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但一定要注意適度原則,不要讓孩子在奉獻愛心的同時卻傷害到自己。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善良是孩子將來的“立身之本”,善良一定會讓孩子將來的人生熠熠生輝。忙爸爸不可忽略善良的教育,這對孩子來說,比多記住一點知識要重要得多。
第三節
家事身體力行,不做甩手掌櫃
一位媽媽邊做家務,邊發著牢騷:“我嫁人的時候沒看清楚,嫁給了一個這麼懶的男人,我認了!誰知道生出來一個兒子,也是這個德行!我每天好像養了一個老爺、一個少爺!”客廳的沙發上,一對父子懶洋洋地半躺著看電視,連姿勢都驚人相似。
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時,或許會覺得媽媽的牢騷有些誇張,但如果仔細觀察現實中的家庭,就會發現孩子的性情、行為,的確和他的父母驚人地相像。而在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中,尤以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兒子身上顯現出來的性情特點,則活脫脫就跟爸爸一樣;即使是女兒,身上留有的爸爸“印跡”也非常明顯。
因此,假如忙碌的爸爸們總是把家當作一個完全放鬆的地方,回家就什麼都不做,常年在家中扮演“甩手掌櫃”的角色,那麼他的孩子也會“沿襲”爸爸的這種習慣,成為一個在家中“無所作為”的人。所以,爸爸們如果不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是別人口中的“懶女”或“懶漢”,甚至無法獨立自主地生活,那麼就要身體力行,多參與到家務中來;不要在家中做一個甩手掌櫃,給孩子一個“閑散人等”的印象。
★讓孩子知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相應的責任
爸爸在家中適當地做些家務,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相應的責任,必須承擔起自己分內的事情。這對於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承擔意識是非常有益的。
陽陽的父母工作非常忙碌,所以便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學校。誰知還不到一個月,陽陽的老師就幾次通知他的父母,說陽陽無法和室友共處,請他們暫時將陽陽接回家。父母到學校了解情況後,才知道原來陽陽在宿舍非常懶,不僅不打掃公共衛生,連自己的床鋪也不收拾,他的書桌也經常讓別的同學來打掃,他的髒衣服、髒襪子更是隨地亂扔,從來不洗。室友提過意見,老師也勸導過他,可他卻說:“我從來沒幹過這些!反正這不是我的責任!”陽陽的父親聽到這裏頓時臉紅了,原來,他在家裏就經常推托家務:“我這麼多年都沒幹過家務!幹家務不是我的責任!”
沒有責任感的孩子不要說幫助他人、贏得他人的好感,就連自己那份責任也很難承擔起來。而爸爸在家什麼都不做的形象,恰恰容易給孩子樹立這種“不負責任”的負麵典範。所以,做爸爸的,無論在外麵有多忙,回家之後還是應擔負起一部分責任,並且要將之作為自己義務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給妻子幫忙”。這樣,孩子才能在潛意識中形成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責任的概念,並將之貫穿到自己未來的人生當中。
★讓孩子將來的人生更加優秀
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現象: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時尚信息了解得很透徹,電子產品玩得很轉,新名詞運用熟練,但在具體的柴米油鹽上卻手足無措,甚至不辨菽麥、不懂常識。成立家庭後的他們,也隻能做生活上的矮子,不是在家務上推三阻四,就是幹脆在髒亂差、三餐叫外賣的“非主流環境”中生活。另外,在事業方麵,我們也很難想象如此懶惰的人能有什麼出色的成就。可見,讓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勤快的熏陶,使其也成長為一個勤於動手的人,是爸爸們非常有必要的責任。
猶太人非常重視對孩子勤奮的教育。他們認為,一個人聰明遠遠不夠,還必須勤奮,才能有所作為。因此,他們把培養孩子從小就愛勞動作為孩子全麵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
一位猶太父親,雖然擁有一個富裕的家庭,但還是想方設法培養他的7個孩子成為勤勞的人。他從第一個孩子出生開始,就有意在家中多承擔家務,因為他明白父親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最小的孩子長到5歲時,他就每年夏天都帶著孩子到山裏去住一段時間。他並不給孩子們下達任務,而是自顧自地幫助山裏的人幹活,包括喂牲口、挑水、砍柴、挖水渠。當他這樣做時,幾個孩子都會主動地跟著他一起幹。
若幹年後,這7個孩子都有所作為,這位爸爸不無自豪地說:“我認為我當年的行為給了他們較大的影響,他們至少從那時開始就學會了勤奮這個優秀品質,並且不怕吃苦了。”
在孩子所有的習慣中,勤奮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並且是會跟隨孩子一生的習慣。這個習慣,足以讓孩子成為一個衣食無憂的人;如果他有天賦,再有一點運氣,那麼勤奮還將催化這兩個因素,使他成為一名精英。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勤奮,那麼即使他再聰明,多半也隻能潦倒一生。所以,爸爸在家的時候給孩子樹立一個勤勞的榜樣,其實也等於在給孩子鋪墊一個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