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忙裏偷“閑”,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2 / 3)

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爸爸對女兒用心保護的溫馨畫麵,但田亮自己說,自己這樣做更多的原因是不想讓Cindy失望,希望她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就不僅是爸爸對女兒的照顧,而且蘊含了爸爸很深的教育智慧。

田亮給爸爸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想必每個爸爸都曾被孩子這樣苦苦哀求過,希望爸爸允許或者陪自己做某件稍微有難度的事情。但爸爸不是嫌麻煩,就是怕危險,通通都拒絕了。這帶給孩子的其實不隻是一時的失望,還可能是毀掉了一次讓他們成長的機會。

當爸爸再次遇到孩子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時,不妨放開寬大的胸懷,允許孩子自主行動和思想,或者盡量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渴望。這對孩子來說絕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心願被滿足,更是一個快速成長的好機會。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每個孩子都是一隻剛出生的小鳥,爸爸必須給孩子一片天空讓他自由行動和發揮,他才能磨煉出強健的雙翼,隨心所欲地翱翔在生命的藍天上。

第四節

小事轉交孩子做,激發潛力就靠它

生活中,很多爸爸當然也知道要讓孩子多動手、多做事,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但有時並非爸爸不給孩子空間,而是孩子自己不願“主動出擊”,令爸爸們苦惱不已。

造成孩子不獨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父母過度保護和過分限製孩子之外,孩子天生性格內向、自信心曾經受挫,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不敢主動做事。這類孩子表現出來的特征是:很少有自己的主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強;一遇到困難,本能的反應就是向大人求助。這樣的孩子,其實已經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那就是在情緒上高度依賴別人。他們沒有獨立的意識,也無法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處理事情的方式都是在參照別人。換句話說,他們的潛力幾乎處於一個不被開發的“封閉”狀態,這對孩子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那麼,怎樣激發孩子的潛力呢?方法其實有很多種,最方便有效的一種,就是多創造機會,把家裏的小事交給孩子做。

★鼓勵孩子大膽嚐試

每個孩子到了1歲左右,都會萌發出獨立意識。這主要表現在:他們總是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拒絕別人的幫助和擺布,在吃飯、穿衣服這些日常小事上非常明顯。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也一定會有獨立意識顯現出來。不同的是,他們的表現可能不是特別明顯,容易被大人忽略。

爸爸應該留心孩子這個階段的到來,從這時開始就把更多的主動權讓給孩子,讓他去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情。即使孩子做不好,把飯弄得到處都是,把衣服穿得不成樣子,爸爸依然要鼓勵他去做。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不是1歲的小孩,那麼可能爸爸鼓勵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時爸爸就要有一定的耐心,多鼓勵孩子幾次。注意不要強製孩子去做,這樣孩子會因為害怕而更容易退縮。

爸爸在鼓勵孩子時,可以嚐試這樣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去試著做,這沒有你想象得那麼難。”總之一定要溫和,不要用催促和不屑的語言讓孩子去做,否則很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

★教授孩子有關事情的知識和技能

很多我們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小事,孩子卻不敢去做,多半是因為他們對事情缺乏了解,這種未知增加了事情的難度,使得他們不敢去嚐試。這時,爸爸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彤彤已經2歲多了。別的孩子在她這個年紀,吃飯的時候幾乎都會搶著要去獨立“操控”筷子和勺子。但彤彤因為曾經被熱湯燙到一次,不敢再碰勺子和筷子,每次都等著媽媽來喂。彤彤的爸爸生怕她到了學用筷子的年紀依然沒有積極性,甚至影響以後學習和嚐試其他事情,所以決定親自教她用勺子和筷子。

爸爸決定,彤彤從哪裏跌倒的,就讓她從哪裏站起來。於是,這天吃午飯的時候,爸爸鼓勵彤彤自己拿勺子喝湯。彤彤依舊不敢。爸爸就直接揭開彤彤的“傷口”:“寶貝,你是不是怕燙?”彤彤認真地點點小腦袋。爸爸用輕鬆的語氣說:“來,你學著爸爸的樣子。用勺子舀半勺湯,不要舀滿,然後低下頭,把嘴湊到碗旁邊,這樣就不會燙到了。你試試,很簡單,一點都不危險。”說著,還非常慢地為彤彤演示了一遍整個過程。彤彤見狀,自己也學著爸爸的樣子,舀了一點點湯,接著碗,把嘴湊過去喝掉了。她小心翼翼地做完,發現果真像爸爸說的一樣一點也不難,於是開心地看著爸爸嗬嗬笑了起來。爸爸連忙表揚彤彤,彤彤的自信一下子增強了,接連不斷地自己舀湯喝起來。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爸爸就要注意教他相應的技能,比如怎樣洗手、洗臉,怎樣脫、穿衣服,怎樣掃地、擦桌子,怎樣擇菜、洗菜。爸爸千萬別覺得孩子還小,沒必要急著教,他們長大自然就會做了。其實,如果爸爸一直這樣想,一直不去給孩子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孩子的潛力就遲遲得不到激發,孩子當然也很難真正在能力上“長大”。

★及時表揚很重要

很多爸爸隻關注孩子做事的結果,認為孩子做到了自己要求他做的,這件事情就算結束了。其實,爸爸應該明白,每次孩子成功的嚐試都應該以爸爸的表揚為終結。在孩子心中,得到爸爸的肯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值得高興的;另外,由於孩子對事物的認知還非常淺,所以,得到爸爸的評價也有助於他們徹底弄明白事情的對錯,知道自己以後應該照著怎樣的標準來做事。所以,爸爸千萬別忘了事後表揚這個重要環節,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懶得表揚,要知道,這對孩子來說,往往比獨立完成了一件事情還要重要。

當爸爸看到孩子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哪怕隻完成了其中一部分時,要及時地用讚賞的語氣對孩子說:“你真棒!爸爸很為你感到驕傲!”“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做到!”“我們家寶貝越來越能幹了!真不錯!”相信在這之後,爸爸會發現,孩子以後對待同樣的事情更加積極了,並且在做這件事時變得更加自信,甚至在其他時候也變得愈加敢說敢做了。這就是及時表揚的神奇力量。

每個孩子的身體裏都有無限的潛力。之所以在成年之後表現出來的能力各不相同,大多是因為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教育不一樣。如果爸爸能在孩子每個年齡段都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並且不斷教授他方法,及時鼓勵他,他當然會顯現出更非凡、更出色的能力。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多把小事交給孩子去做,就是在不斷地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包含了動手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其實也等於賦予了孩子很多締造成功的能力。

第五節

給孩子製定規則,但要鬆緊適度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是一株尚且不知會長成什麼樣的小樹苗。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常有必要由大人來為其製定一些規則,好讓孩子成長得更快、更好、更優秀,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爸爸其實也在不斷地為孩子製定一些規則,包括約束孩子不去做錯事的規則、讓孩子鍛煉能力的規則,以及讓孩子不斷嚐試新事物的規則。爸爸們當然希望孩子都能按照自己製定的規則去行事,在規則的幫助下成長得更加優秀。不過,很多時候,爸爸或許會太心急,不是製定了過於嚴格、高標準的規則,就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對結果太苛刻。爸爸想讓孩子快速成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過高的要求難免會讓孩子覺得難以達到,或者讓孩子失去他原有的天真,而過於去追求一個“成熟”的狀態。這反而會導致與爸爸的美好願景相反的結果。因此,爸爸在給孩子製定規則時,還是要鬆緊適度,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

★充分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與眾不同的特長和愛好,即使是同年齡的小孩,也會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和個性不同,而顯現出不可同日而語的能力。因此,爸爸不要急著用同齡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急於求成反而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麵效應。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一代偶像林誌穎首次帶著小Kimi以父子的方式亮相在大家麵前。但相對於各方麵都很優秀的林爸爸來說,Kimi卻沒有在各項能力上像爸爸一樣脫穎而出。跟另外幾個小朋友比起來,Kimi的獨立性也相對弱一些,他甚至在前幾期都不敢獨自出去做任務,必須要爸爸跟著才可以。這一點上,他不但輸給了3個比自己大的孩子,甚至也輸給了比自己還小的小姑娘王詩齡。

不過,林爸爸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尷尬和難堪,更沒有為了自己的麵子強製Kimi去做任務。相反,每次麵對Kimi哭鬧的神情,他總是非常溫柔地安慰和鼓勵。節目播出6期,整個旅行進行了一半,Kimi始終沒能邁出那獨立的一步,林誌穎卻一次都沒有凶過,從頭到尾都給予了他極大的耐心。終於,在第7期一行人到達山東雞鳴島的時候,Kimi算是沒有哭鬧地獨立完成了幾次任務。他終於邁出了脫離爸爸、勇敢執行任務的第一步。

為什麼林誌穎有這麼大的耐心呢?在訪問時,他坦言自己小時候也非常內向、害羞,也是在比較大的時候才變得勇敢、外向一些,所以他非常理解Kimi的感受,願意給他充足的時間去成長。其次,他談到,Kimi年紀小,對於執行任務的事情可能理解得不清楚,誤以為是要跟爸爸分開,所以不願意去。如果自己逼他去,他會更加逆反,更抗拒這個任務。正是出於這兩點考慮,林誌穎麵對Kimi的不配合總是給予包容和接受,終於通過鼓勵和表揚的方式,讓Kimi自願、開心地邁出了那一步。

可見,爸爸對待孩子的成長,千萬不要隻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更不要為自己攀比的心理和麵子而去逼迫孩子做什麼事情。爸爸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結合他自身的特點,給出最適合他的建議,多鼓勵、表揚他,一定會迎來孩子成長和變化的那一天。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

爸爸們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犯錯,孩子犯錯可能代表著他們粗心、不聽話、能力沒有進步等缺陷。因此,很多爸爸在看到孩子犯錯的時候,會非常生氣地指責孩子。但實際上,爸爸的這種做法未免過於苛刻了。在大人的世界裏,犯錯尚且是一件經常發生、無法避免的事情,更何況是小孩子?如果爸爸總是苛責孩子的錯誤,除了會打擊孩子的信心之外,還可能傷害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老王看上一款手機很久了,由於價錢比較貴,他觀望了很久,最後下了很大的決心才買下來。他興高采烈地捧著新手機回家,還沒焐熱,就被好奇的兒子鑫鑫拿到自己的房間玩去了。不一會兒,鑫鑫的房間傳出“啪”的一聲響,接著鑫鑫立刻跑出來,低著頭,害怕地對老王道歉:“爸爸,對不起,我不小心把手機摔到地上了。”老王驚得立刻跑過去看,雖然手機沒摔壞,但角上顯然被磕出了一道“傷痕”。老王生氣極了,對著鑫鑫喊道:“你怎麼這麼笨?你都多大了,連個手機都拿不穩啊?你能再笨點嗎?”鑫鑫更加害怕了,老爸震天響的喊聲,嚇得他身體都有點發抖了。

其實,鑫鑫把手機掉到地上是無心之過,並且自己已經知道犯了錯,在我們看來似乎並不值得爸爸訓斥這麼久,措辭也不至於那麼嚴重。更何況,不小心掉手機這種事情,大人又怎麼能保證不犯?老王這時的批評顯然過頭了,這明顯傷害了鑫鑫的自尊心,還會在鑫鑫心中留下“爸爸很凶”的印象,甚至會因此而懷疑“爸爸愛手機勝過愛自己”。

可見,爸爸因為孩子犯的一些小錯誤而嚴厲指責是很沒必要的,爸爸應該給孩子犯錯的空間,這也是他們學習、摸索和成長的過程和必要環節。孩子犯了錯,尤其是當他表現出慚愧、後悔、害怕時,就更不能再訓斥他,這說明他已經認識到錯誤,會在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時小心改進。這時,爸爸應該做的不是指責,而是告訴他沒關係,下次注意就可以。這樣,不僅不會打擊孩子自尊心,也不會傷害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總之,爸爸給孩子定規則,並不是要嚴格地把他框起來,不許他“越雷池一步”;而是要給他一個指導,輔助他長成一棵更直、更壯的大樹。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對孩子要求過高的爸爸是拉著孩子向前走,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一定優秀,而很可能有過度依賴、沒主見的毛病;而在孩子身後保護他、支持他、提醒他的爸爸,才是用規則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好的幫助,這樣的孩子會在爸爸的幫助下越跑越快。

第六節

給孩子一個負責任的空間

爸爸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不隻要給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自己決定如何做事的空間,還要給他們改正錯誤、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空間。

每個爸爸都非常心疼自己的孩子,有時看到孩子搞砸了事情,或者在某件事上失敗了,恨不得立刻飛奔過來,幫孩子收拾“爛攤子”,或者幹脆直接幫他重新做一遍。也許爸爸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但其實是在無形中剝奪孩子改錯的機會,或者說重來一次的機會。很多事情並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當然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很多道理也是需要在反複實踐之後才會真正懂得。所以,爸爸必須要給孩子這個改錯、重來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孩子搞砸的事情自己解決,失敗的事情靠自己重新來過。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即使是錯的,也不妨讓孩子嚐試一下

每個做了爸爸的人,身上都積累了很多為人處世的經驗;每個爸爸當然也都願意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少走彎路、少吃虧。但無數事實證明,無論爸爸講解多少,絕大部分的彎路孩子還是會親自走一遍,直到他們真的吃虧,才會徹底明白爸爸所給經驗的正確性,也才會對這條彎路“死心”。與其如此,爸爸不如收起一番苦口婆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嚐試一些“不太好”但又沒有太壞影響的事情,讓孩子親身體驗一把,並讓他去承擔那個不太好的後果。在這種完全真實的體驗中,讓孩子收獲道理、經驗。

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小的時候,在商店的櫥窗裏看上了一雙邊緣有皮毛的鞋。他對這雙鞋朝思暮想,一定要讓爸爸給他買下來。爸爸看了那雙鞋,覺得不太適合他,便不答應。李嘉圖哭鬧不已,大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