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無奈,隻好答應買給他,但有個條件,那就是買了就必須穿,而且除了學校上體育課時,其他時間都隻能穿這一雙,直到穿壞它。李嘉圖顧不得考慮那麼多後果,一口就答應了。
誰知道,穿上這雙鞋的李嘉圖並不覺得實現這個夢想有多麼美——他發現這是一雙木鞋,走起路來嗒嗒直響。不管他走到哪兒,周圍的人都會投來異樣的眼光。他後悔極了,但他和爸爸有約在先,又不能不穿這雙鞋,所以隻好每次走路都非常小心,以免發出那種讓自己尷尬的聲音。
從那之後,李嘉圖再也不任性和貪圖虛榮了。這個痛苦的回憶,反而對他日後的成長起了重要的正麵影響。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他有權利一一去體驗,不僅是所有的好事、有意義的事情,還包括繞遠的事和一些沒意義的事。而對於那些不太好的事情,爸爸與其警告、嚇唬孩子,倒不如放手讓他去試一試。眼前看來,孩子可能繞了遠、吃了虧,但這可能是他人生的重要一課,會對他產生非比尋常的重要影響。
★孩子搞砸的事情讓他自己彌補
爸爸高大的身軀、強有力的臂膀,使得他在孩子眼中就像一個超級英雄,不僅能為孩子擋風遮雨,還能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挺身而出。不過,需要提醒爸爸的是,如果孩子搞砸的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那麼爸爸一定要控製住自己“萬能”的大手,不要立即去幫孩子。這並不是殘酷,而是給孩子一個彌補錯誤的機會和空間,讓孩子懂得責任的真正內涵——不是將一件事做完就可以,而是必須要盡己所能將它做好。
琪琪是個很愛幫忙做家務的小女孩。這個周末,爸爸親自下廚給琪琪做飯,琪琪也湊熱鬧要來幫忙擇菜、洗菜。父女倆一邊聊著天一邊愉快地幹著活,氣氛非常融洽。誰知,琪琪突然“哼”的一聲,把手裏的菜扔到了地上,還氣鼓鼓地說了一句:“什麼破菜!怎麼擇都擇不幹淨!我不要擇了!爸爸你來幫我吧!”爸爸回過頭,看了一眼,回答道:“不行,這個事情你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擇菜又不難,隻是需要你耐心點。我不會幫你的,你要自己來。”琪琪一聽更不開心了,她噘著嘴坐在小板凳上,抱著胳膊開始生悶氣。
這時,爸爸采取了“冷戰”戰術,就是不去幫她。過了一會兒,爸爸說道:“我這裏快弄好了,如果你的青菜再洗不好,我就不炒了呦!”琪琪一聽,自己最愛吃的青菜要泡湯,立刻重新振作,開始新一輪的擇菜工作。10分鍾後,琪琪終於擇好了,並把青菜洗幹淨,放在了爸爸麵前。爸爸立刻誇讚了她兩句。琪琪眉飛色舞,帶著一種征服困難的滿足感,笑了起來。
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他一時失敗,但他一定可以再次做好。如果這時爸爸去幫助他們解決,就等於給了他們一個退路,讓他們認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把手頭的事情推給別人。這無疑會使孩子的責任感降低。所以,在這些“關鍵時刻”,爸爸還是“收斂”一些,把負責任的機會留給孩子。
給孩子一個負責任的空間,正應了那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讓孩子自己去嚐試、去碰撞、去體會、去改正,在不斷地調整與磨合中學習與成長。這遠比爸爸站出來充當英雄,討得孩子一時的歡心重要得多。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對於需要幫忙的、犯錯的孩子,爸爸可以推己及人:如果自己犯了錯,是希望自己改正,還是甘心讓別人來幫自己收拾殘局?如果自己想偷懶,而讓別人幫自己做了原本自己能做的事,會不會感到慚愧和遺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不要將同樣的感覺加到孩子的身上。給他一片天空,讓他盡情去感受、去掌控。
第七節
充分信任,給孩子足夠的施展空間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霍布森效應”。1631年,英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但是他隻允許顧客在馬圈的出口處挑選。然而,這個馬圈隻有一個小門,體型大的馬根本出不去,能出來的隻是瘦馬、小馬和病弱的老馬。顧客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最滿意的選擇,結果卻隻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顯然,這是一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後人將這種現象總結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霍布森效應給我們一個啟示:如果一個人的選擇空間十分有限,那麼思維就會被限製在一定範圍之內,其想象力和創新力也會因此而受限。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要有足夠的選擇空間,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完全自主、富有創造性的人。
而對照生活中爸爸們對孩子的教育,可能與這個效應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很多爸爸看似給了孩子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放給他一部分權力,但這空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隻在一些小事上奏效而已;而稍微大一些的事情,爸爸都會插手進來,不再給孩子決定的主權。這樣的話,爸爸其實並沒有給予孩子百分百的信任,而孩子也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自由,他們能力和潛力的發揮也會非常受局限。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於相信和解放孩子。”這給了爸爸們一個很好的指導:要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給他充足的信任。哪怕孩子最初做得不盡如人意,也要堅持讓孩子自由選擇、自由思考和嚐試,孩子最終創造出的結果,比在大人限製下的要好得多。
★大事不妨也聽聽孩子的
英國有個名叫邁克的孩子,出生於一個物理世家,父母都是物理界的知名學者。
邁克的父母覺得做學術研究是一個比較穩定和有保障的工作,所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成為物理學界的泰鬥。於是,他們從小便向邁克灌輸各種物理知識。但不知什麼原因,小邁克無論如何都對物理提不起興趣,但對經商情有獨鍾。他在夜裏偷偷學習有關商業及商業管理方麵的知識,幾乎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
但由於父母對自己的高度希冀和要求,邁克無法違背父母的意願,成年後,他不得不到父親所在的學校教物理。但他知道,物理絕不是他的所長,也不是他的興趣所在。相反,他相信,他的經商才能與商業知識足以讓他在商界取得一番成就。在他不斷的努力之下,終於,父母放棄了對他的要求,卻不給他經商提供任何幫助。邁克終於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非常努力,並發揮出自己積攢多年的經商知識。若幹年後,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邁克終於在商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他成為了英國極負盛名的房地產大亨。
很多爸爸打著對孩子好的旗號,一定要決策孩子生命中的一些大事,比如選擇專業技能、興趣愛好,甚至還要決策他們以後的工作和婚姻。其實,這種決策完全可以說是“幹涉”,這並不一定能帶給孩子成功,反而會剝奪他的快樂。
印度有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叫《三傻大鬧寶萊塢》,其中男二號法罕是一個癡迷於動物攝影,並且很有這方麵天賦的人。但他在爸爸的壓力下就讀了工程學,準備將來在爸爸的期望下去從事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工程行業。然而,就在他大學畢業、打算找工作的當口,他的好朋友鼓勵他去和自己的爸爸真心地談一談,讓爸爸允許自己從事攝影一行。
法罕鼓起勇氣,回到家裏真誠地對爸爸說了這樣一番話:“爸爸,您知道我很愛您、很尊重您,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聽您的話。但這一次,我想聽從我的內心。我喜歡攝影,對工程不感興趣。如果我按照您的想法去做一個工程師,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快樂,我也許還有可能因此怨恨您。請您仔細想一想,我去做一名攝影師,又有什麼不好呢?我也許賺得少一些,住的房子小一些,開的車便宜一些,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是我會快樂,我會非常非常快樂……”最終,法罕說服了爸爸,如願以償做了一名攝影師。而他對攝影的熱情,也使得他全情投入在這一行業中,最終成了一個頗有名氣的攝影師。爸爸對法罕的支持和寬容,使得他收獲了一個既快樂又成功的人生。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選擇去喜歡什麼、去走什麼路,隻要不是違法的行為,又有多大影響呢?遵從孩子的想法,給他施展自己的空間,同時也給他一個快樂的人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要在執行過程中充分信任孩子
爸爸要對孩子充分信任,不光表現在讓孩子拿主意上,還有在執行過程中對孩子的信任。有些爸爸嘴上相信孩子,但始終對孩子不放心,孩子去做時,爸爸還要在一旁看著、指揮著。其實,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反感,同時也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信任,做事時放不開手腳,更發揮不出最佳水平。
所以,爸爸如果決心給孩子一個施展的空間,就應該盡量完全放手,不要在細節上再去監督和為難孩子。如果爸爸實在不放心,可以關注一下最後的結果,與孩子討論和總結經驗就可以。
總之,老爸要想讓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大展身手,就必須要留給他足夠的空間。緊緊看著他、限製他,孩子是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的。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一位兒童教育專家曾經指出,教育的奧秘就在於堅信孩子“行”,忘卻孩子“不行”這個字眼。爸爸的相信對於孩子來說是一股非常有利的力量,對激發孩子的潛力有很好的作用,也是孩子成功的因素之一。所以,爸爸還是放寬心,把自己全部的信任交給孩子吧!
第八節
天高任“子”飛,不設過高希望
爸爸們是否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那就是爸爸是否給孩子設立了過高的希望,是否希望孩子必須考多少名、學會多少樂器、擁有多少特長、拿回多少競技比賽的得獎證書。
有些爸爸或許因為自己忙或是比較懶,的確沒有過多地限製孩子的行動,但他們總會時不時要求一個高標準的結果。這表麵上看起來爸爸給了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但其實還是用規定成績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行動。比如,爸爸要求孩子期末考試必須考進前三名,孩子就必須沒完沒了地背書、上補習班;爸爸要求孩子一年內考下鋼琴二級,孩子就必須在周末的時候“加班”學鋼琴。這樣一來,孩子其實還是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更沒有自由分配自己時間的權力。
總是給孩子太高要求的爸爸,其實不光變相限製了孩子的行為,也在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很多壓力。無數事實證明,高壓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一定就有比別人出色的未來,卻很可能迷失人生的自我價值。所以,爸爸最好不要給孩子設立過高的希望,讓孩子毫無壓力地飛,他們反而能飛得更高。
★不給孩子過高的學業壓力
一項針對500個家庭的調查結果顯示:85%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是學習好,以便將來找一份體麵的工作,有所成就。而在他們的孩子之中,有40%覺得自己處於一種“壓力過大、有勁使不上”的狀態中,當他們發現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心裏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焦慮感和內疚感,常常感到“對不起父母”,有的孩子甚至還出現做噩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不良反應;另外有21%的孩子甚至發出“感覺活得很累”的感慨。
如今社會孩子的學習壓力普遍很大,相應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但大量事實已經表明,過大的壓力不一定有助於孩子的學業進步,相反,還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逃避行為,甚至由於精神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方麵的問題。
而現實往往是,由於爸爸平時忙於工作,無暇和孩子進行細致深入的交流,於是隻在有空的時候詢問孩子最後取得的成績如何,或者幹脆丟給孩子一個對他來說有些不切實際的目標。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將孩子的精神壓力推到了頂峰。
這裏建議爸爸們,與其不斷給孩子製定要求,不如平時多了解孩子對學習的看法、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從方法上指導孩子,遠比從結果上要求他要好得多。
★不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2011年《中國達人秀》的舞台上,出現了一個名叫湯康敏的女孩。她時尚靚麗,卻展示出一項古老得幾乎失傳的技術:口弦樂器表演。她用跟她的形象不太搭調的表演形式完成了這場秀後,評委問她為什麼要學口弦,她的回答令所有人很意外:“是為了圓熱愛民族樂器的爸爸的夢。”接著,她又介紹了自己學習口弦過程中所經曆的痛苦,包括牙齒疼痛、牙齦腫痛潰爛,甚至還要冒著可能將小小的口弦吞下去的危險。在整個講述過程中,湯康敏一次都沒有提到自己喜歡這種樂器,隻說到了它帶來的痛苦和家庭矛盾——媽媽不讚成她學這個,因此和爸爸發生了不少爭執。
雖然湯康敏在初次表演後獲得了晉級的資格,但她的爸爸卻受到了網友的微詞。在後麵的一次比賽中,湯康敏表演完成後,終於對爸爸說出了這句話:“爸爸,我完成了你的夢想。我現在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了吧?”
這件事雖然發生在舞台上,但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是個例。很多爸爸心中難忘年輕時的夢想,在孩子出生後就產生了“後繼有人”的念頭,想通過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有這種想法或行動的爸爸,或許隻考慮到自己那深藏多年的渴望,而沒有切實考慮到孩子的感受。雖然一個孩子的生活習慣、方式可能與爸爸有種種相像,但孩子的愛好不一定會複製爸爸的。況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爸爸的愛好不一定會經久不衰,得到下一代的熱捧。孩子和爸爸的成長環境、接觸的事物、具有的想法都不太一樣,爸爸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自由成長,選擇自己真正的愛好,而不是將自己曾經的願景作為對孩子的要求。這對孩子不公平,當然也不會令孩子感到快樂。
★把設定目標的權力交到孩子手裏
一個人有一定的目標對自己的學業和事業是有好處的。雖然不建議爸爸給孩子設立目標,但爸爸可以將這個權力交給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立下要求。這樣,孩子學習起來會更有動力,同時也能形成在行動前為自己做合理規劃的好習慣。
當然,在孩子剛開始學著設定目標的時候,爸爸有必要傳授給孩子一些方法和經驗:首先,目標要切合自身實際,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以努力之後剛好能達成為宜。其次,設立幾個階段性目標,這比設立一個總的目標要更容易實現。爸爸可以教孩子將一個學期的目標分配到每個月,製定幾個“月目標”,這樣孩子實現起來會更容易些。
每個爸爸都應該記住這樣一個道理:凡事欲速則不達,過分期待反而會“竹籃打水一場空”。用心澆灌、靜靜等待,孩子總有一天會交給你一份驚喜的答卷。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每個孩子其實都應該在自由、輕鬆的氛圍中成長,而不是一直朝著遠不可及的目標飛奔。總是處在“趕鴨子上架”狀態中的孩子,容易失去童真、想象力和創造力,當然也會失去一分對生活、學業以及將來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