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陶冶情操,孩子的一生從容而快樂(3 / 3)

★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

任何環境說到底都是由人組成的。要想提高孩子的環境適應力,就要多和各種各樣的人接觸,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因此,爸爸要讓孩子“獨立”去和他人打交道,孩子獨自出門也好,自主地交朋友也好,爸爸都要秉著尊重的原則,不要過多地插手。

提高交際能力的另一個法寶是“熱情”。一個不熱情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也很難順風順水。熱情的人會給他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並善於創造一種令人心情愉悅的氛圍。每個人都喜歡和熱情的人在一起,這會使我們心情舒暢,自己的態度也會變得積極起來。美國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艾默生曾經說過:“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情而成功的。”“任何一項”當然也包括人際關係。所以,教會孩子帶著熱情與他人交往是很有好處的,這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另外,爸爸還要教會孩子關愛別人、尊重別人,遇事學會忍讓,注重和他人的交流。這對孩子獨自適應環境都十分有益。

★爸爸對孩子不要過度保護

每個爸爸都是愛孩子的,但有時過度的愛,會形成一種對孩子不利的“過度保護”。

有一片名叫天鵝的湖,湖的中心是一座小島,島上住著一個老漁翁和他的妻子,他們已經在這裏生活了很多年。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漁翁知道,它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過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看到這些遠方來客覺得很高興,就拿出一些飼料和小魚來招待它們。天鵝吃得很開心,竟然就在這片島上留了下來。到了冬天的時候,湖麵凍結,天鵝無法活動,老夫婦就打開門,讓它們進屋取暖,並繼續給它們食物。這樣的關愛持續了一年又一年,直到老夫婦死去。而就在同一年,那些天鵝也因為失去飛往南方的毅力和能力,在冬天湖麵封凍的時候全部凍死了。

除了事例中所說的之外,爸爸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還表現在:出於對孩子的保護,可能會告訴孩子世界醜陋、危險的一麵,以讓孩子獨自一人麵對的時候要多加小心。這種提醒是必要的,但如果爸爸過於渲染醜惡麵,就會讓孩子對除了家庭之外的環境都產生懼怕心理,必然會影響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這兩種過度保護的後果,就是使孩子的能力無限降低,對外界的抵觸感不斷增強,最後甚至不能在沒有爸爸的環境下生活。而爸爸雖然是出於愛的本意,但最終可能成為孩子融入其他環境的障礙。

可見,爸爸可以對孩子適當保護,但千萬不可過度保護。應該給孩子一片相對自由的天空,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去體驗。當然,爸爸可以告訴孩子世間的凶險,但也一定要告訴孩子世間有很多的美好。這樣,孩子才不至於對這個世界望而生畏。

每個孩子都是爸爸的心頭寶貝,孩子小的時候,爸爸會盡自己所能讓他幸福、安全、快樂;但當孩子長大,要自己闖出一片天空時,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才是讓孩子保持快樂的方法。所以,在愛孩子的同時,不要忘了適度放開孩子的手,讓他去接觸外界、適應外界,摸索和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澳洲心理學家斯長裏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想取得成功,就得順應潮流,切不可不知變通地逆流而動。”適應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基本技能。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教他改變自己、調整自己,努力適應每一個環境。這樣,孩子每到一處,就都能是快樂自在的。

第七節

適當拒絕,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在一條清澈的小河中,生活著一對魚母子。一天,小魚問大魚:“媽媽,我聽說,吊鉤上的魚食非常美味,我很想去嚐嚐。不過我還聽說那有點危險。我該怎麼樣才能吃到美味又保證安全呢?”大魚聽了,非常冷靜地搖搖頭:“如果你麵對的誘惑伴隨著危險,那麼你就必須拒絕誘惑。不管你有多麼想嚐吊鉤上的美食,你都必須壓製自己的欲望,否則你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誇大拒絕的危險,但現實生活中,不懂拒絕的人的確非常可悲。

相信每個爸爸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勞累一天之後很想回家休息,但同事恰巧邀請自己去喝酒,不好意思說“不”,又拖著疲倦的身體支撐了一頓晚飯;麵對別人偶爾過分的要求,自己也知道沒必要答應,但由於抹不開麵子拒絕,於是隻好全然不顧自己的事情,而去沒完沒了地幫助別人……

這種種事實都表明,不會拒絕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它會把你的生活攪得一團糟。正如美國幽默作家比林所說:“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一個不懂得合理拒絕的人,人生將會因此增添無數的煩惱。所以,爸爸要吸取自己的教訓,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如何合理地拒絕別人的要求。

★讓孩子分清什麼該幫、什麼不該幫

孩子能夠幫助別人做一些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是善良的表現;有人來找孩子幫忙,也說明了孩子的好人緣。但如果有人故意把一些沒必要求助別人的事情也交給孩子做,那就會導致孩子失去自我,而總是活在為別人忙碌的生活中。所以,合理拒絕,也應該是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是爸爸應該教給孩子的道理。

那麼,哪些事情孩子應該拒絕,哪些應當盡量伸出援手呢?

對於一些正確、合理的要求,孩子應該盡量予以幫助,而一些不正確、不合理的要求則應果斷拒絕。

所謂正確,就是孩子要幫的事情不能是壞事,如把作業借給同學抄、替同學向老師撒謊等;孩子要幫的應該是真正對同學有幫助的事,比如給同學講解題目、請沒帶傘的同學一起打傘等。

所謂合理,就是孩子對別人的幫助要在適度的範圍之內,不能是幫了別人而過分苦了自己。慈善大使李連傑曾經說過:“即使是做慈善,也要在自己的生活質量不降低的情況下做。以免幫助了別人,自己又成為另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的確,如果孩子為了幫助別人讓自己陷入困境,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所以,爸爸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助別人要有度。比如,孩子偶爾中午和忘記帶餐費的同學分享午飯是可以的,但長期把自己的飯讓給同學吃而自己餓著肚子則是不好的。

★幫助別人應該是“雪中送炭”

爸爸應該讓孩子懂得,幫助別人應該是“救人於危難”“雪中送炭”的事情。比如,假如鄰班的同學忘記帶語文書,而下一節就是他們的語文課,孩子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習的前提下將課本借給他。爸爸應該讓孩子明白,這種比較著急的事情,或者他人因一時疏忽而造成的困難,孩子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反過來,如果對方不是“無心”造成的危急事件,卻是為了偷懶、方便自己而請求幫助,孩子則大可理智地拒絕。比如,假如同學上課的時候因為懶而不願意做筆記,拜托孩子多抄一份筆記給他,如果孩子答應,則不是幫忙,而是害了同學,會導致同學日後上課精力更加不集中、學習下降。所以,對於這種請求,爸爸應該教給孩子拒絕的方法。

★答應和拒絕都要有技巧

有人求助於孩子,不管孩子是答應還是拒絕,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即使孩子想要答應別人的要求,也必須“三思而後行”。有的孩子經常不假思索就答應別人的要求,而在事後又發現事情有點難度,或者自己並不願意幫這個忙,那麼就會導致別人的希望落空,既影響彼此的心情,也會影響自己的信譽。所以,爸爸要教導孩子,遇到別人的事情別急著拍胸脯,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做、願不願意做。一旦答應下來,就要力爭做到、做好。

拒絕別人的時候更要講究技巧。孩子之間的友誼也需要嗬護,因此爸爸要教育孩子,拒絕別人不要太直接,也不要表現得過於決絕,否則可能會破壞彼此之間的關係。爸爸可以模擬情景,讓孩子學習拒絕的技巧。另外,也可以讓孩子扮演提出請求的那一方,讓他切身感受一下,如何被拒絕才不會太失望、傷自尊。爸爸還可以教孩子一些常用的委婉拒絕話語,比如“我再考慮考慮”“我很想幫可是能力不夠”,這都是保護對方麵子和彼此關係的回答。

爸爸不要覺得教孩子拒絕別人是很難啟齒的事,甚至嫌麻煩幹脆不教孩子。其實,從不會拒絕到開始有選擇地拒絕,再到很聰明地拒絕,孩子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這絕對是給孩子的情商加分;當孩子學會之後,他既不會成為沒有原則的“老好人”,也不會因為拒絕別人而失去朋友。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幫助別人的人常常有好人緣,拒絕別人則可能預示著失去一個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但不懂拒絕的人,他的一生是勞累的;全部拒絕的人,他的人生是清冷的;懂得合理拒絕的人,他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因此,拒絕什麼、怎樣有技巧地拒絕,是爸爸應該傳授給孩子的一項技能。

第八節

Kimi落水忙自嘲,幽默的人生不苦情

《爸爸去哪兒》來到湖南平江的時候,Kimi、王詩齡和天天被安排了這樣一個任務:到村裏去找一個1歲左右的小孩,並照顧他。沒多久,他們就找到了合適的人選。他們熱情地照顧這個小弟弟,還主動幫弟弟洗衣服。

三個人熱火朝天地打水、倒洗衣液、揉搓衣服,也許是幹得太起勁,Kimi在打水時竟然一頭栽進了洗衣服的水池裏。好在節目組專門負責孩子安全的工作人員就在旁邊,一下子將Kimi從水中拎了出來。獲救的Kimi其實已經全身濕透,再加上突然掉進去的驚嚇,一般的孩子可能早就哇哇大哭。但Kimi一點負麵情緒都沒有,他乖乖地接受工作人員給自己換衣服、擦臉的照顧,甚至還自己開起了玩笑:“掉到水裏太好玩了,我好好笑……像結婚那樣我爸爸跳水,脫衣服跳水裏了……”(Kimi的爸爸媽媽結婚的時候,爸爸也這樣玩過。)

一個玩笑,Kimi就將所有人的擔心和害怕都打消了,氣氛開始變得輕鬆起來。Kimi幽默、可愛、勇敢的表現,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不好的事情可以用一個好玩的方式表達出來,讓生活少一分苦情,多一些輕鬆和愉快。這就是幽默的力量。懂幽默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精彩歡快的,他本人也一定非常有魅力。就像老舍先生說的那樣:“幽默者的心是熱的。”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麼,最緊張的、有時能引起長時間氣憤的局麵就都可以得到緩和。”可見,幽默的人不僅自己的人生精彩,所處的環境也會因此而變得輕鬆、和諧起來。能夠為孩子培養一份幽默感的老爸,也一定是給了孩子一個終身擁有快樂的法寶。

★先做個幽默的爸爸

幽默的老爸是魅力十足的,也是最令孩子喜愛的,同時也是孩子學習幽默最好的模範。在平時的生活中,爸爸不妨調動起自己的幽默細胞,多用輕鬆、愉快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感染到爸爸的這種喜劇式的交流方式。

陽陽在書桌前寫作業,爸爸從旁邊經過,看見陽陽寫的字很寬。於是,他張口說道:“兒子,你這字吃了什麼好吃的?怎麼這麼胖?我覺得它們該減減肥了。”陽陽頓時被爸爸逗樂了,同時也欣然接受了爸爸的建議。

爸爸無論是給孩子提意見,還是教育孩子,或者是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幽默都隻會為此加分,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同時,這樣輕鬆的氛圍也會逐漸感染孩子,讓他也變成一個幽默的人。

★讓孩子每天清晨帶上快樂

一個人要想有幽默感,必不可少的就是快樂。帶著快樂上路,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對什麼事情都抱著愉快的心情去看待。隻有能看到別人的可愛之處、看到事情好的一麵的人,才有幽默的素材和靈感。

某個水手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朋友問他:“水手的工作好玩嗎?”

水手回答:“在我看來是十分有趣的,否則我也不會把它當作我畢生的事業。”

朋友又問:“水手的工作不是很危險嗎?你是怎樣保持這份樂觀的?”

“我的爺爺是水手,他最後死在海上;我的爸爸也是水手,他最後也死在海上。”水手慢悠悠地說。

“你並沒有正麵回答我的問題。不過既然如此,更證明大海是無比危險的,你為什麼還要做水手?”

水手笑笑,反問他:“請問你的爺爺死在哪裏?”

“死在床上。”朋友回答。

“你的父親呢?”水手又問。

“也是死在床上。”

水手看著他的朋友,笑著說:“這麼說來,床也是很危險的。那你為什麼每天還要睡在上麵呢?”

朋友頓時啞口無言。

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手那樣豁達,那樣樂觀地看待問題,那麼世上所有的煩惱、困難,也就不足以構成麻煩,我們依然能夠快樂地麵對它們。並且,它們都能成為我們幽默的對象,給我們的生活增加調味劑。

★教孩子一些幽默的技巧

幽默是一種智慧,也是一門學問。爸爸可以教孩子一些幽默的基本要素,讓孩子掌握一些幽默的技巧。比如,幽默常常可以用誇張、幼稚、反語等來體現。隻要孩子肯思考,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拿來幽默一把。

下麵這個例子,是利用雙關來達到幽默效果的事例。

熟悉美國總統林肯的人都知道,他雖然能力非凡,但長相比較醜陋。不過,他從來不忌諱這一點,也不會因為誰評價了自己的相貌而生氣。他總是非常幽默地談起自己的相貌。在競選總統時,他的對手攻擊他兩麵三刀,搞陰謀詭計。林肯聽了之後,指著自己的臉說:“大家來評評理吧。如果我真的還有另外一張臉的話,我會讓現在這一張出來見人嗎?”

還有一次,一個反對林肯的議員當麵挖苦他說:“聽說您是一位成功的自我設計者?”“不錯,可以這樣說,”林肯點頭,“不過,我很疑惑的是,一個成功的設計者,怎麼會把自己設計成這個模樣?”

林肯就是憑著自己幽默的本領,化解了很多次尷尬和難堪的場麵。

幽默其實也是一種能力,當孩子體會到使用幽默的好處時,這種能力就會隨著興趣越來越高。當孩子以這種樂觀、豁達、幽默的態度對待生活時,生活也同樣會回報他以笑容。所以,爸爸不要辜負了幽默的機會,多運用幽默來豐富自己和孩子的對話吧,你和孩子最終會嚐到甜美的果實。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幽默的人,他的人生就像氫氣球,總是輕鬆、悠閑地飄著;而不懂幽默的人,他的人生總會多一分沉重,他的生活總像鉛球一樣沉在空氣的最底層。培養孩子幽默的能力,其實就是給孩子的整個人生都罩上了一個快樂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