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少一分比較的心
很多時候孩子無法寬容別人,是因為總是在下意識地和別人比較,一旦發現自己不如別人,嫉妒心理就開始作祟,從而使得孩子排斥對方、討厭對方。如果孩子每遇到一個人、每結交一個朋友都要比,那麼孩子將永遠無法和別人做真正的朋友,甚至無法和別人長時間相處。所以,爸爸要讓孩子懂得,比較並不是和別人相處的唯一方式,也不是主要方式,當然更不能讓自己受到別人的喜愛。隻有摒棄比較的心思,真誠、誠懇地與別人交往,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誼。
另外,即使是在參加比賽時,爸爸也要讓孩子明白:比賽最重要的不是比出個高低,而是從中學到經驗、交到朋友。這樣,孩子才不至於比賽一次,就失掉一堆朋友。
在英國人的教育中,心胸開闊被視為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比如,在英國學校的各類比賽之中,雖然“輸贏”二字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但孩子被灌輸的思想仍然是更重視比賽的過程。比賽場上,老師每次都會給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你可能會贏,但你不會永遠都贏。所以你要放下對輸贏過於在意的心態,注重享受參與的過程。因此,孩子們更看重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比賽,而不會過多地糾結於最終的結果。
教孩子擁有一個寬闊的胸懷,還要讓孩子懂得反思。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考慮自身是否有問題,不要將錯誤全都歸結在別人身上。隻要孩子擁有自信、自知,遠離自私,那麼離快樂就不會遠。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美國著名的文學家艾默生說過:“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就創造了生命的美麗。”所以,爸爸教孩子寬容,絕不等於讓孩子吃虧,反而能夠讓孩子占到“最大的便宜”。
第四節
伸出友愛之手,元氣少女田雨橙獲讚
凡是看過《爸爸去哪兒》的觀眾,想必都會被那5個寶貝之間真摯的友情所感動。他們雖然認識時間不久,但很快就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不但在完成任務的時候互相幫助,還在自家做美食的時候互相分享。
他們這個年紀不懂得作秀,對彼此的關心和關愛都是發自內心的,互相幫助提沉重的菜籃子、拉摔倒的小朋友爬起來、把自己的“戰利品”分給收獲少的小朋友,這些情景多不勝數。其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幕,恐怕要數在寧夏沙坡頭田雨橙關心石頭的一個舉動。
節目剛開始時,石頭一直帶傷上陣。在沙坡頭這一次,田雨橙、王詩齡和石頭三人被分配在一組去找食材。去的路上籃子都是空的,三個人還很輕鬆。但隨著拿到的菜越來越多,年齡較小的王詩齡很快就體力不支了。於是田雨橙立刻跑過去幫王詩齡提,但她也隻是個5歲的小姑娘,力氣也很有限。這時,一直很有男子漢氣概的石頭想幫王詩齡提,田雨橙望著他還纏著繃帶的胳膊,皺著眉頭,犯難地說:“可是我擔心你的這隻手。還是讓我來吧,你提的太多了……”田雨橙的表情和語言把心理活動都表現出來了:她不是為了完成大人的叮囑而幫助別人,而是發自內心地關心每個小朋友的實際困難。最後,她想了一個辦法:自己先把王詩齡的籃子提到前麵去,再折回來拿自己的籃子,跑一段路後,再放下自己的籃子去提妹妹的籃子……
而相對地,她得到的是什麼呢?她得到了爸爸的愛和表揚,得到了王詩齡妹妹甜甜的“Cindy姐姐真好”,還得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而在她以後的人生路中,相信她還會因為自己發自內心的善良而交到更多的朋友,同時也交到好運氣,換得一個美好的人生。
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人,總是能以一種關心的姿態來對待他人,能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這樣的人,必然會得到別人的喜愛和感激。而樂於幫助別人的人,其實也是最容易擁有好人緣的人。因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就已經向別人表達了關心的情感,這會讓彼此之間的距離迅速拉近,獲得真摯的感情。
爸爸應該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麼年代、什麼地方,幫助別人總不會錯。並且,這種美好的品德終有一天也會讓孩子受益。
★樂於幫助別人的人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在美國東部的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推銷員克雷斯的汽車壞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區裏。他焦急萬分,如果不盡快離開這裏,他很可能被活活凍死。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救星——一個騎馬的中年男子剛好經過這裏,用馬將克雷斯的汽車拉出了雪地,並一直將他送到了一個小鎮上。
脫離險境的克雷斯十分感激這名男子,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錢,想以此表示感謝。但那個中年男子拒絕了,他認真地說:“我不求回報,但我想讓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盡力去幫助他。”
在後來的日子裏,克雷斯將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他盡力去幫助身邊的人,並在對方要感謝自己的時候,將那個男子的話一字不差地告訴對方。
6年後,克雷斯被一次驟然發生的洪水圍困在一個小島上。這一次,他在一位少年的幫助下脫險了。當他要表示感謝時,那位少年竟然說出了那句讓克雷斯銘記一生的話:“我不要求回報,但我想讓你給我一個承諾……”
幫助別人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而對別人冷漠的人,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則可能被冷落。爸爸應該教育孩子,在可能的情況下多幫助別人,總有一天這股流動的暖流也會傳遞到自己身上。
★樂於幫助別人的人更好運
很多年前,一個暴風雨的晚上,有一對老夫婦走進一家旅館的大廳要求訂房。
“很抱歉,”櫃台後一位年輕的服務生說,“我們這裏已經被參加會議的團體包下了。”看到老夫婦一臉的失望,又考慮到外麵正在下暴雨,服務生又趕緊說:“先生、太太,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我實在不敢想象你們離開這裏卻又投宿無門的處境。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你們可以在我的房間裏住一晚,那裏雖然不是豪華套房,卻十分幹淨。我今天晚上要在這裏加班工作。”老先生和老太太如釋重負,謝過服務生後,就住進了他的房間。
第二天,當老先生下樓來付住宿費的時候,那位服務生婉言謝絕了,他說:“我的房間是免費借給你們住的。”
幾年之後的一天,這個服務生忽然接到那位老先生的來信,老先生邀請他到曼哈頓區見麵,並附上了往返的機票。幾天以後,服務生來到了曼哈頓,在一幢豪華建築物前見到了老先生。老先生指著眼前的建築物解釋說:“這是我專門為你蓋的酒店。”
這家酒店後來在美國極負盛名,這名服務生也就成了酒店的第一任總經理。這位年輕人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一個好心的舉動,換來的竟是一生輝煌的回報。
這個酒店就是美國喜來登酒店,這個服務生叫錢博特。
樂於幫助別人的人運氣都不會差。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錢博特一樣走運,但他們這種樂於付出的精神,至少會使他們有豁達的心態,不過於計較得失,也很少怨恨別人。因此,他們常常擁有寧靜的心靈和恬淡的態度。所以,不計回報地幫助別人,永遠都是值得提倡的。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幫助遇到麻煩和困難的人,也許隻是舉手之勞,卻可能播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孩子的這種舉動不僅是在幫助別人,也是在灌溉自己的心靈,不但在他人心中種下美好的心靈果實,也會令自己受益一生。
第五節
看淡財富,享用但不為之所累
每個人生來就在不斷地接觸物質,甚至可以說,生活在一個充滿物質的環境裏。因此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物質追求,孩子也不例外。當他們逐漸產生個體意識,同時又慢慢接觸更多的人、事、物時,他們會逐漸了解到金錢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當然也會對金錢產生自己的看法。
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別人家的豪宅名車、奢華用品所誘惑,更重要的是,他們可能會認為金錢就代表地位、代表人生的幸福,於是也對金錢產生崇拜,在長大後盲目地追求財富。這其實曲解了金錢的意義。人生的幸福並不與財富成正比,金錢也不是人生的萬能鑰匙。相反,財富太多,有時還會是人生的一種負累。
希臘女船王的小女兒在年僅2歲時就已經坐擁金山——擁有40億美元的財產。但她並沒有因此享受到快樂,反而感到無盡的恐懼。原來,她每周都要收到超過50封恐嚇信。為了她的安全,女船王不得不將她關在看守森嚴的別墅裏。在這個小女孩的人生中,巨額的財富並沒有給她帶來奢侈的享受,卻剝奪了她的自由。
對金錢不正確的理解,很可能導致孩子將來的人生道路偏失正軌,讓孩子在生活中迷失,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所以,為了不讓孩子對金錢有不當的理解和渴望,爸爸有必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貪婪會讓人迷失自我
從前有一個農夫,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小田地,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這塊並不肥沃的土地上耕作,非常勞累,但收效並不如意。一位天使看到了他的境遇,頓生憐憫,對他說:“隻要你能不停地往前跑,跑滿一圈,跑過的地方就都歸你。”農夫聽了高興極了,立刻拔腿跑起來。跑了很久之後,他筋疲力盡,但他想到,自己多跑一會兒就能多得到一些土地,便舍不得停下來,繼續不斷地向前跑。這時天使好心地提醒他:“你該往回跑了,不然你最後可能什麼都得不到。”但農夫聽不進去天使的勸告,他隻想去征服更多的土地。最終,他心力衰竭,倒地死去。
很多孩子小時候對金錢並沒有正確的認識,隻是一味地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好看的衣服、昂貴的玩具,長大後還可能覬覦高端消費、名車豪宅等。孩子的這些念頭如果得不到遏製,也會逐漸演變成貪婪,影響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同時也會影響其人生原本應該擁有的幸福和快樂。正如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所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隻有當我們將眼界放寬,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金錢時,我們才能享受到人生中更多的幸福。
因此,爸爸應該從小就給孩子這樣的意識:不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物質,也不能每次見到好的、貴的東西都想據為己有。貪婪必然會讓人付出代價,但貪婪絕無法給人帶來幸福和滿足。
★不要為積累財富而失去生活
著名明星李連傑坦言,自己年輕的時候有過很“財迷”的時期。他“財迷”到什麼程度呢?你可能想象不到。當時,在內地,演員拍戲一天隻有1塊錢的工資,而在香港,一個演員一頓夜宵的費用就是7塊錢。這7塊錢算是劇組給演員們的補助,李連傑這個年輕的“財迷”就問:我不吃夜宵,可不可以給我7塊錢——活脫脫一個“葛朗台”。
慢慢地,年輕的李連傑迅速積累了財富。然而,金山銀山的成就感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他在經曆了自我中心、自我膨脹、自我痛苦的一個階段之後,忽然對“錢”產生了懷疑,他甚至想到了隱退。因為他發現,物質不能滿足自己心靈上的要求。
他開始問自己: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經過漫長的思考之後,李連傑得到了答案。他說:“過去幾年,我從二十幾位佛教師父身上領悟到,隻有把自己的物質欲望減到最低,才能得到最大的快樂。”
他這麼說並不是“矯情”,而是發自內心跟大家分享心得。他辦慈善基金,又零片酬出演了電影《海洋天堂》;他把自己應得的那一部分收益都捐給了那些患有自閉症、失明、白內障等弱勢群體。他意識到,就算他全身心都鑽到“錢眼兒”裏,永遠都會有比他更富有的人。與其做金錢的奴隸跟著錢跑,不如放自己一馬,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錢作為禮物送給我們,目的在於讓我們購買這世間的快樂,而不是讓我們攢起來還給他。”而“世間的快樂”,我們可以理解為事業成功帶來的成就感、不斷創造更高價值的滿足感,絕不是為了積累財富沒完沒了地打拚。
所以,爸爸應該告訴孩子,聰明的人讓財富為我所用,而不是把自己變成財富的奴隸。
當然,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自己先做一個不過分追求物質的人。如果爸爸常年穿戴名牌,一回家就議論誰家買了大房子、買了跑車,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會關注和重視物質。如果爸爸在家中很少談論物質、財富,代之以和孩子討論時事、共享書籍等,那麼孩子一定是一個精神層麵豐富而不過分看重物質的人。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財富是把雙刃劍,它的確能給人帶來舒適的生活,但也可能是潛在的危險因素。若孩子從小就對財富過多關注,喜歡攀比、喜歡名牌,那麼他將來的人生將永遠在追逐財富,很少能感受到快樂。財富並不與快樂成正比。如果爸爸能給孩子一種感知幸福的能力,那麼孩子不管將來有多少財富,他都將是一個快樂的人。
第六節
增強適應力,孩子到哪都快樂
有一隻烏鴉打算飛往他鄉,途中遇到一隻鴿子,它們倆停在同一棵樹上休息。鴿子看見烏鴉滿臉的傷感,就問烏鴉為什麼要背井離鄉。烏鴉傷心地說:“其實我也不想離開這裏,可是這裏的人都不喜歡我的叫聲,都驅逐我,所以我沒有辦法,隻得離開。”鴿子說:“你也別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無論你飛到哪裏,別人都會驅逐你的。”烏鴉不以為然地飛走了,但果真像鴿子說的那樣,無論它在哪裏叫,都會被人驅趕。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小故事,它所蘊含的道理是:一個人能否融入環境,大部分原因在於自己的表現,而不是環境本身。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接觸無數種不同的環境。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很好地立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就看他能否很好地適應不同的環境。一個難以適應環境的人,注定是一個不被喜歡和接受的人。
對孩子來說,小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在熟悉而簡單的環境裏,如家庭、幼兒園。即使偶爾到陌生的環境去,也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和保護,所以其適應能力的高低並沒有太大差距。而孩子大一些之後,就會離開爸爸媽媽的保護,接觸更多不一樣的環境。這時,孩子的適應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它將決定孩子在其他的環境中是否受歡迎、被接納,也決定孩子在不同的地方是否會快樂。另外,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如果孩子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或者適應環境太慢,當然是日後工作生活的一大阻礙。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有必要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
★消除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
能夠快速適應陌生環境的孩子,通常是比較獨立的,即使在家庭生活當中,也不會過於依賴父母。而那些從小到大除了上學幾乎沒離開過父母的孩子,往往獨自麵對陌生環境時都不太適應,或者不太有信心。所以,爸爸要盡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不要總將孩子攬在自己的懷裏,適當地和孩子分離,讓他多和其他親人、小朋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