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關鍵詞:育性情)
如果說能力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地位有多高,那麼性情將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有多快樂。地位並不代表幸福,快樂才是人生最終的追求。要想給孩子一個精彩的人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賦予他一個恬淡、優雅、從容的性情,讓孩子擁有創造快樂的能力。
第一節
不抱怨,不為無法改變的事情而煩惱
生活中有很多大人都是“抱怨狂”,不是抱怨交通擁堵、工作太累、薪水太低,就是抱怨疾病困擾、子女叛逆、愛人不體貼……我們總有抱怨不完的事情。也許有人會說,生活中的確存在這樣的煩惱,我們才會抱怨。但很多人會發現,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孩子,卻也在大人的影響下成了“小抱怨狂”,他們抱怨爸爸媽媽不理解自己、抱怨玩的時間太少,上學後還會抱怨作業太多、老師太凶等。
事實上,生活真的這樣糟糕嗎?或者說,那些喜歡抱怨的人真的時刻都在遭遇不幸嗎?其實不然。隻是這些人將注意力放錯了地方,沉浸於懊惱和不滿中無法自拔。更可悲的是,他們將這種抱怨傳遞給了自己的下一代,讓自己的孩子也在抱怨中成長。然而,無數事實證明,抱怨不會給生活帶來任何改善,它隻是一種負麵情緒,隻能使人徒增煩惱,並且會因此失去很多努力的機會。
可見,抱怨是百害而無一益的。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有了愛抱怨的苗頭,那麼就一定要采取措施,將孩子的抱怨情緒“扼殺在搖籃裏”。
★讓孩子明白抱怨不會改變任何事情
在《爸爸去哪兒》中,張亮一直是一個懂得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爸爸。在湖南平江的一次活動中,張亮又用這種方式教給天天這樣一個道理:不要為無法改變的事而抱怨。
在這裏,節目組組織孩子們各自挑選一隻豬,趕著它跑過布滿障礙的賽道,比賽誰最快到達終點。比賽開始了,其他爸爸和小朋友都牽著豬快速向前跑,唯獨天天的豬不肯配合,好不容易趕了幾步,它還尖叫著退了回去。看著小朋友一個個到達終點,天天非常沮喪,坐在地上看著豬抱怨了幾句,然後對張亮說:“爸爸,我想換一隻。”一向對孩子很淡定的張亮這次有點不悅:挑選好的豬怎麼能換呢?這是節目組的規定,是不能改變的。於是,他對天天說:“打個比方,我生下了你,但有一天我覺得你這個小孩不太好,我能把你換了嗎?”天天搖了搖頭,接受了這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再也沒有抱怨一句。
就像那句老生常談的話——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改變的,抱怨再多也無濟於事。爸爸要讓孩子明白,在不能改變的事情麵前,收起抱怨,想辦法去接受、去努力才是明智的做法。
★先弄清事實,不要張口就抱怨
有一個年輕的農夫,劃著小船,給另一個村子的居民運送自家的農產品。由於天氣酷熱難耐,不一會兒,農夫就汗流浹背了。他心煩意亂,隻想趕快完成運送任務,盡快返回家中。突然,他發現有一隻小船迎麵向自己快速駛來。眼看兩隻船就要撞上了,但那船卻絲毫沒有避讓的意思,似乎是要有意撞翻農夫的船。
“快點讓開!你這個白癡!”農夫大聲向對麵的船吼叫,“再不讓開,你就要撞上我了!”但農夫的吼叫完全沒有作用,眼看兩船就要相撞,農夫隻好手忙腳亂地企圖讓開水道,但為時已晚,那隻船還是重重地撞上了他。農夫被激怒了,他厲聲斥責道:“你會不會劃船?這麼寬的河麵,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農夫生氣地抱怨了一通後,卻吃驚地發現,小船上空無一人,聽他大呼小叫的,隻是一隻掙脫了繩索、順河漂流的空船……
生活中很多孩子也會犯這樣的錯誤,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還沒弄明白真相,就已經開始埋怨別人、發脾氣了。雖然這與孩子思想簡單、缺乏經驗有關,但如果不加以阻止,孩子會將這種抱怨的習慣繼續延續下去。因此,當爸爸看到孩子在抱怨時,首先應該立刻製止他,接著引導孩子去弄清事情的真相。當孩子發覺真相不值得抱怨時,爸爸要及時教育孩子:抱怨沒有任何用處,有時甚至是愚蠢、無知的。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首先要去確認它的真實性,然後再尋求解決辦法。
★有時間抱怨,不如立刻去做事
岡倉天心被譽為明治時期的“美術之父”,他後來的成就與一個偶然的“人禍”密不可分。那時,他臨近大學畢業,終於完成了畢業論文。然而,就在提交論文的前夕,他的妻子突發癔病,把他辛辛苦苦完成的論文投入了火中,頃刻間化為灰燼。那個年代可不似今天有電腦文檔可以備份,手寫稿沒了就是沒了。岡倉天心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一周時間內重新把論文寫一遍!
瀕臨崩潰的天心勉強振作精神,改弦易轍,重新構思了一篇美術評論。讓他大出所料的是,那篇文章居然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他甚至從此走上了美術評論的發展道路,並且創造了個人事業的輝煌。真可謂“因禍得福”。
世界上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令人不快的事情,如果我們想抱怨,那麼將有無數個理由讓我們去抱怨。但抱怨不會讓問題得到解決,也不會讓生活變得更好,相反隻能讓問題更糟糕、生活更不如意。所以,爸爸要讓孩子明白,與其抱怨,不如立刻行動起來去做些有用的事。生活永遠是在行動中變好,而不是在抱怨中得到改善。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孩子有愛抱怨的傾向,爸爸第一時間要檢討自身。隻有做一個不抱怨的爸爸,才能真正讓孩子改掉抱怨的習慣。抱怨就像生活的毒素,隻能帶走人的精力、積極性和熱情,而不會帶給人任何好處。
第二節
教孩子不生氣,好爸爸培育“快樂小天使”
爸爸要想賦予孩子一個好的性情,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讓孩子學會做一個快樂的人,不輕易生氣。有一句話叫“生氣1分鍾,你就失去60秒的快樂”。的確,生氣是快樂的天敵,愛生氣的孩子將來生活質量一定不會高,至少在精神上是不愉悅的。不僅如此,生氣還會影響判斷力,使人容易做出不明智的決策;生氣也同樣會影響人際關係,讓人成為別人敬而遠之的“氣筒”。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紐約舉行。著名的台球選手路易斯·福克斯一直遠遠領先於對手,隻要再得幾分便可登上冠軍寶座。
然而,輪到路易斯打球的時候,一隻蒼蠅落在了主球上。開始他並沒有在意,一揮手趕走了蒼蠅。可他再次俯下身準備擊球時,那隻可惡的蒼蠅又落到了主球上。
路易斯又去趕蒼蠅,這時他的情緒明顯受到了影響,而那隻蒼蠅好像故意跟他作對似的,他一回到台盤,它也跟著飛回來,惹得在場觀眾哄堂大笑。路易斯的情緒惡劣到了極點,終於失去冷靜和理智,憤怒地用台球杆去擊打蒼蠅,一不小心球杆碰到主球,被裁判判為擊球,從而失去了一輪機會。
這一輪擊球結束後,路易斯方寸大亂,連連失利;而本以為敗局已定的對手約翰則越戰越勇,最終趕上並超過路易斯,奪得了冠軍。
這件事情引起所有人的唏噓,但誰也沒有想到路易斯會因為這次比賽而走絕路——第二天早上,路易斯的屍體在河裏被發現:他投河自殺了。
愛生氣,可能讓人因此而喪失很多原本屬於自己的美好。所以,教育孩子不生氣,是爸爸應該盡早提上日程的功課。
★讓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
讓孩子學著在情緒不愉快的時候轉移注意力,這比較適合年齡較大、能控製自己情緒的孩子。爸爸可以教孩子這樣兩個方式:第一,當孩子遇到令自己生氣的事情時,先深呼吸半分鍾,再用平和的語言去向別人傾訴或者與別人溝通,千萬不能帶著情緒與別人交談;第二,當孩子找不到人溝通的時候,也不要自己一直生悶氣,找點令自己愉快的事情做,比如看看動畫片、聽聽音樂等。
★對經常生氣的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
如果孩子經常生氣,並且教育多次也沒有效果,爸爸不妨用合適的方式來懲罰孩子一次。比如,孩子無理取鬧、蠻不講理,爸爸可以和全家人商量好,“隔絕”孩子,在孩子沒有認錯或者用平和的語言與大人說話之前,大家都不跟他交流,也不回應他的胡鬧。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亂發脾氣會導致別人都不理睬自己,於是便能逐漸改掉這個毛病。
另外,爸爸也可以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來對孩子“小懲大誡”。比如,假如孩子總是喜歡用生氣的態度和口吻與別人交流,那麼爸爸不妨在某一個時間段也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孩子;假如孩子不高興或者有疑問,爸爸就要趁機教育他:經常生氣,用不好的態度與別人交流,不但對事情沒有絲毫幫助,還會讓別人對自己產生討厭的感覺。所以,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要輕易生氣,要盡量用平靜的態度來麵對和解決問題。
★教育孩子,也別忘了讓他知道“爸爸愛他”
很多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露出比較凶的一麵,也許爸爸覺得這樣才能達到目的,但實際上卻有可能讓孩子誤以為爸爸不再愛自己,進而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因此,爸爸有必要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讓他知道爸爸不會不愛他,隻不過不喜歡他這樣的行為而已。
在《爸爸去哪兒》中,細心的觀眾可能會在節目中看到幾次王嶽倫教育女兒“不要發脾氣”的對話。一次,王詩齡又噘起嘴,耍起了脾氣,還把衣服扔在地上,王嶽倫立刻批評她說:“生氣是不好的。你總這樣發脾氣,別的小朋友就不喜歡跟你玩了。爸爸和媽媽不是都說過,不喜歡你這樣發脾氣的嗎?”王詩齡被爸爸“訓”了後,傷心地哭了起來,還哭著保證自己下次不再這樣。王嶽倫這時又溫柔地把她抱在懷中,安撫地說:“好了,不哭了。爸爸愛你。”這正是王嶽倫考慮周全的教育方法:先製止女兒發脾氣的行為,再告訴她發脾氣是錯的。道理講清楚後,他又讓女兒保證以後不再這樣。女兒哭著保證後仍然很傷心,爸爸最該做的就是去安撫女兒。因為這時女兒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保證不再犯,她還在哭是因為剛剛受到了爸爸的批評,生怕爸爸就此不愛自己了。王嶽倫這時抱住女兒,告訴她“爸爸愛她”,恰巧是在解答女兒的疑惑,讓女兒知道爸爸不會因此而不愛她,從而感到安全和放心。
還需要注意的是,爸爸教孩子學會控製、疏導自己的情緒,是為了讓孩子的心智更加成熟。不過,凡事都不能太過,否則就會矯枉過正。如果孩子的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需要發泄情緒,爸爸也不能一味要求他忍住。在該收的時候教孩子收斂情緒,在該放的時候教孩子合理發泄情緒,這樣才最有益於孩子的身心。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生氣無論對於大人還是孩子來說都是身體和精神上的毒素,經常生氣的人難有大成就,更難有愉快的人生。爸爸要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不良情緒,成長為一個心智成熟、快樂豁達的人。
第三節
心胸豁達,寬容的孩子更幸福
人生在世,一定離不開與別人溝通、交往和相處。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那麼他就會常常表現出一種吝嗇小氣、斤斤計較、輸不起的態度。別人傷害了自己,他們往往很難釋懷;別人批評了自己,他們更是會長久地記恨在心;別人比自己強一些,也會輕易觸及他們的底線……在這種處世態度的影響下,這類人的人際關係當然不好。
此外,一個人的胸懷,也直接決定著自己的幸福程度。
美國加州有兩個少年聯手搞了一場惡作劇,把一個林場點燃了。消防大隊隨後趕來,慌亂地撲救火災。兩個少年正在得意自己的“成果”,卻不想一位消防員在這次撲救行動中丟掉性命。
犧牲的消防員隻有22歲。從小失去父親的他,由母親含辛茹苦地一手帶大。他渴望早日獨立,好好回報自己的母親,可卻連第一次薪水還沒有領到,就已經撒手人寰。而對於那位母親來說,失子之痛又將是如何劇烈。
抓住兩個少年之後,人們憤怒的神情幾乎像火一樣包圍了他們。那眼光似乎在說:“你們如何麵對那位年邁的母親?”兩個少年也被自己的惡作劇嚇住了,他們沒想到會造成這樣嚴重的後果。可他們現在後悔已晚,隻能在恐慌之中等待那位母親的譴責。
誰知,消防員的母親趕到之後,說出的第一句話就讓所有人震驚:“我很傷心看到我的兒子離開了我,但是我現在隻想對製造災難的兩個孩子說——你們現在的感覺一定很糟糕。我不想再譴責你們,我隻想說,請你們回家吧,家裏還有等待你們的父母。隻要你們這樣做,我就會寬恕你們……”
一個人寬容處世,表麵上看上去好像是為別人讓步、受了委屈,但實際上真正獲益的將是自己。而心胸狹窄的人,表麵上好像不原諒別人、無法接納別人,其實他們為難的最終還是自己。所以,爸爸必須要將孩子教育成一個心胸寬廣的人,這樣他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爸爸用自己的寬容去影響孩子
決定孩子胸懷的首要因素之一,或者說先天因素,就是身邊大人的行事方式。如果爸爸在生活中是一個很寬厚的人,很少和人斤斤計較,遇到事情能夠忍讓,那麼孩子也會無形中感染這種品質;相反,如果爸爸小肚雞腸,凡事必較真,孩子也會變成一個狹隘的人。所以,爸爸在家裏做每一件事、說每一句話時,都不能憑一時的喜好,而要想得長遠一些,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別讓自己因一時的情緒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
★讓孩子在和他人交往時學會退讓
在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人的寵兒,遇到事情大人當然會讓著孩子,盡量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有可能讓孩子形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因而在外麵與別人接觸時也總考慮自己,不願顧及他人,這就可能導致孩子人際關係惡化。
某個心理學專家曾經調查過20個家庭,發現有近13個家庭的孩子處於一種被嬌寵的成長環境中;另外7個孩子受到的教育則比較開明。專家對這20個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7個開明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心態都比較積極,做事認真,遇到問題能夠想辦法解決,和周圍人的相處也不錯;而那13個孩子,則表現出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姿態,遇事很少為他人考慮,但凡事情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就會生氣、發脾氣。
在社會中與別人接觸,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摩擦。如果一個人每次遇到事情都要爭個高低,針鋒相對,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是充滿矛盾和不快的。因此,爸爸應該告訴孩子,遇事不妨退一步,忍讓一下,能寬容別人的地方要盡量寬容,這樣既能給自己一個好心情,又能為自己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