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猶太人的自立教育(1 / 3)

《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9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1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1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03545050460982306,7261897836638243896]}],\"19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9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誰動了我的奶酪》reference_book_ids\":[7153556133808983054,7153556133821549582,7154292419511454750]}],\"1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5,\"start_container_index\":1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誰動了我的奶酪》reference_book_ids\":[7153556133808983054,7153556133821549582,715429241951145475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勤勉:猶太式的自立精神

弗洛伊德6歲時,他的父親就箴告他:1000多年來,猶太人一直處於被壓迫、剝削、驅趕、恥辱以及屠殺的悲慘境遇下,但為什麼還能長期生存下來呢?為什麼我們的智力平均高於全世界其他民族的51倍呢?猶太人為什麼操縱著社區的、國家的,甚至全世界的銀行、貨幣供應、商業以及經濟呢?我現在就告訴你,因為我們勤勉和拚搏。

在奮發圖強的猶太式家庭教育的引導和教育下,弗洛伊德產生了強烈的榮譽感:“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猶太人,我也很高興自己是一個猶太人。我永遠不會因為我是一個猶太人而感到羞恥,相反,我覺得自己繼承並擁有了我的先輩們為保衛神殿所具備的那種蔑視一切的全部激情,我願為曆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獻出我的一切。”

正是在這種奮發圖強的猶太式榮譽感的激勵下,弗洛伊德最終為人類創立了“精神分析學”和“性心理學”。

猶太民族從《聖經》的時候開始,就遭受無盡的迫害,一部猶太民族的曆史簡直就是他們遭受迫害、遭受剝削的曆史,而這從另一方麵卻也造就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性格。

猶太民族頑強、堅韌的精神以及勇於挑戰風險,並且永不氣餒的進取意識,是他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使他們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上出類拔萃,卓爾不群。

上帝啊,製止我們從別人那裏借錢和領受禮物吧!讓我們借助你那寬大神聖的雙手吧!無論在哪裏,我們的行為都不會使您受辱。

——猶太祈禱詞

猶太人成功的秘密

猶太民族雖然是一個很小的種族,但他們卻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的一個秘密就是猶太人在經濟上的獨立精神。他們把尋求別人的幫助視為恥辱,不論自己多麼貧困,也不論自己怎樣在低穀中掙紮,猶太人仍然會保持這種意識,並以鮮明的獨立精神繼續生活。而否定對別人的依賴以及順從,獨立地生存就是猶太人靈魂的根源。猶太人深深地明白,要想取得獨立和自由,就必須學會忍受貧窮。所以,很多生活非常貧窮的猶太人卻拒絕來自政府的生活保障,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即便如此,猶太人也決不向貧窮妥協和屈服,總是不斷地嚐試怎樣重新站起來。這就是猶太民族與其他小種族,例如歐洲的吉卜賽人和美國的黑人的根本區別。

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個猶太學院裏可以看到一個名叫亞伯拉罕·薩姆的老者。他六十多歲了,是一個實業家。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從俄羅斯移民到了美國。與其他剛來美國的猶太人一樣,當時他的父母也是身無分文,甚至到了吃了這頓飯就沒有下頓飯的地步。但是後來由於他勤勉刻苦,最後擁有了可以一生衣食無憂的財產。他和他的妻子住在好萊塢一所漂亮的公寓裏,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而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自立奮鬥的結果。

在每個猶太家庭裏,猶太父母都非常注意培養子女的勤勉精神,比如猶太父母經常會給孩子這樣的一份清單:

“吉米:11月5日拖地20美分,11月6日收拾好自己的床鋪12美分,11月9日清除花園的雜草15美分,11月10日打掃廚房衛生20美分。”

“瑪麗:10月30日插花15美分,11月4日洗碗12美分,11月7日收拾爸爸媽媽以及自己的房間30美分,打掃院子30美分。”

猶太父母告訴孩子們這就是他們的零花錢,而想要零花錢就必須好好勞動,否則就不能得到零花錢。因為猶太父母是不會隨便給孩子們零花錢的,而他們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鼓勵孩子們多幹活,養成從小熱愛勞動以及勤勞的好習慣。

猶太父母這樣做的意圖也很明顯,就是要孩子們知道隻有努力勞動才能有所收獲,相反,不肯付出努力的懶惰之人是什麼也不會得到的。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走向工作崗位後,大多都能努力工作。

在猶太人看來,隻有勤勉才能有所收獲。但猶太人同時也相信,勤勉或者懶惰並不是一個人天生的本性,他們相信人一生下來並不是辛勤的工作者,也不是天生的懶惰蟲,大多數人的勤勉以及懶惰都是受後期習慣、孩童時期的家庭環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的影響。

勤勉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外力的強迫下產生的勤勉,另一種是自己本身願意的勤勉。

在到處流浪以及貧窮的年代裏,猶太人因為生活所迫,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咬緊牙關努力工作,長時間不停歇地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因為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的話,便無法繼續維持生活。這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一種不情願的勤勉,而唯有自覺的勤勉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並成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因而,猶太民族的勤勉以及任勞任怨的精神在世界上其他民族中是很少見的,猶太人裏有很多“工作狂”,他們的敬業精神無不讓其他人感到佩服。

實際上,任何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須經過超人的頑強奮鬥。無可否認,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努力的民族之一,而猶太人似乎是一群從來都不知道疲倦的辛苦工作的人,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長期忍辱負重地工作卻沒有任何怨言。而這種任勞任怨的精神在猶太巨富的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們一般都長期默默地埋頭工作而不為外人知曉,人們似乎早已忘記了他們的存在,而他們自己也似乎與這個世界沒有了任何關係。然而,直到有一天,他們獲得了“意外”的巨大成功,人們才想起他們的存在,並且不能不為這些勤勞的人感到驕傲和佩服。

2.相信自己承擔責任

一個所謂的聰明人,幾乎成為了猶太教的法學家。說幾乎,是因為他名義上雖然是個猶太教法學家,但從各方麵都做到一個真正的猶太教法學家是非常困難的。而事實上呢,他隻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教士。

一天,在從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個人帶了一隻異常美麗的鳥。於是,他買下那隻鳥,嘴裏還嘀咕著:“這隻鳥是如此的美麗,回家後我一定要吃了它。”

他剛說完,就聽到鳥說:“不要有這樣的打算!”

教士嚇了一跳,說:“什麼?你會說話?”

“是啊,我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鳥。如果你答應放了我,我可以給你三條忠告。”鳥說。

“這隻鳥竟然會說話,那它一定非常有學問。”教士自言自語道,“好,你給我三條忠告我就放了你。”

鳥說:“第一條忠告——永遠不要相信謬論,無論是誰在說它。說者可能是個偉人,聞名於世,有威望,是權威,有權力,但如果他說的是謬論,不要相信它。”

教士說:“有道理!”

鳥接著說:“第二條忠告——無論做任何事情,永遠不要嚐試不可能,因為那樣你隻有失敗。所以,你要清楚自己的局限。一個了解自己局限的人是聰明的人,而一個試圖超出自己局限的人則會變成傻瓜。”

教士點頭說:“非常有道理!”

鳥說:“第三條忠告——如果你已經做了什麼好事,那麼不要懺悔,因為隻有做了壞事的人才需要懺悔。”

忠告是如此的精妙、美麗,於是教士放了那隻鳥,一邊高興地往家裏走,一邊想:多好的材料啊!下星期演講的時候,正好可以將這三條忠告告訴世人。我將把它們寫在房間的牆上、桌子上,我相信這三條準則能夠改變一個人。

正在教士大肆幻想的時候,突然看見那隻鳥正坐在一棵樹上放聲大笑。教士問:“你笑什麼啊?告訴我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這個笨蛋,你知道嗎?我肚子裏有一顆非常珍貴的鑽石,如果你殺了我,你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鳥說。

教士非常後悔,扔掉他的書本開始爬樹。現在已經年邁的他一生中從未爬過樹,而現在的他爬得越高,鳥就會飛向另一條更高的樹枝,直到鳥飛到了樹頂。教士一步步往上爬,正當他要抓住鳥的那一刻,它卻飛走了。他一失手從樹上摔了下來,血頓時流了出來,兩條腿斷裂了,教士瀕臨死亡。

那隻鳥又飛到稍低的樹枝上說:“想想你是多麼的愚蠢啊!首先你竟然相信了我,想想鳥的肚子裏怎麼會有鑽石呢?你聽說過這樣的謬論嗎?然後呢,你又嚐試了不可能——你從沒有爬過樹。而且當一隻鳥自由時,你又怎能空手抓住它呢?你心裏後悔,當你做了一件好事——使一隻鳥獲得了自由,卻像是做錯了事情一樣感到自責!現在回家去寫下你的準則,下星期到集會上去傳播它們吧。”

不要聽信免費開處方的醫生之言。

——《塔木德》

讓他人為自己的利害著想

猶太父母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不要相信他人的教育,而在不相信他人又能將事情順利辦成的一個方法就是:讓別人為自己的利害著想。

耶路撒冷的一個猶太人在外出旅行的途中病倒在旅館裏,當他得知自己的病沒有希望時,便將後事托給了旅館的主人,並請求旅館主人說:“我知道我快死了,如果你碰到知道我死並從耶路撒冷趕來的人,請你把我的東西轉交給他。但是,轉交給他之前,他必須做出三件聰明的事,否則就不要交給他。因為我在旅行前曾對兒子說過,如果我死在旅途中,而他想要繼承遺產的話,就必須做出三件聰明的事。”話畢,猶太人就死了。

旅館的主人埋葬了猶太人,同時向鎮上的人發出了猶太旅人的死訊,還派人送信到了耶路撒冷。

猶太旅人的兒子在耶路撒冷聽到父親的死訊後,急忙趕到父親臨死前的那個城鎮,但是他並不知道父親究竟死在哪一家旅館裏,而且父親在臨死前,還特意叮囑不要把旅館的名字告訴兒子。無奈,他隻好自己想辦法尋找。而正在此時,一個賣柴人挑著一擔柴經過。於是,聰明的兒子便叫住賣柴人,買下木柴並吩咐賣柴人直接送到有耶路撒冷來的旅人死的那個旅館裏。之後,他便尾隨著賣柴人,順利地來到了那家旅館。

旅館的主人見賣柴人挑著柴進來,便吃驚地問:“我什麼時候向你買過柴呢?”

“是我身後的這個人買下了這些柴,也是他要我送到這裏來。”賣柴人說。

旅館的主人很高興地迎接了他,並為他準備了豐盛的晚餐。餐桌上,放著5隻鴿子和1隻雞,但除了他之外,還有主人夫婦、他們的兩個兒子以及兩個女兒,共7個人。

主人客氣地請他給大家分配鴿子和雞,他推辭道:“您是主人,還是您來分吧。”

主人卻說:“您是客人,還是您來分吧。”

於是,年輕人就不再客氣,開始分配食物。他先把一隻鴿子分給了兩個兒子,另一隻鴿子分給了兩個女兒,而第三隻鴿子給了主人夫婦,最後剩下的兩隻全部放在了自己的盤子裏。

分完了鴿子,他開始分雞:他先把雞頭分給主人夫婦,然後給每個兒子一隻雞腳,每個女兒一隻雞翅膀,最後將剩下的整個雞身子給了自己。

看到這種情景,主人終於忍無可忍地大聲說:“在你們的國家就是這樣嗎?分鴿子時,我還勉強可以忍耐,但看到你這樣分雞肉,我實在忍受不了啦,你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年輕人鎮靜地說:“我本來就不想給大家分配食物,可是你硬要這樣做,於是我就按照我認為最完美的分法分了。你和你的妻子還有一隻鴿子加起來是三個,你的兩個兒子和一隻鴿子加起來是三個,你的兩個女兒和一隻鴿子加起來也是三個,而我和兩隻鴿子加起來也是三個啊,我認為這非常公平。另外,你和你的妻子是家長,我就分給了你們雞頭,你的兒子是家裏的柱子,我就給了他們兩隻雞腳,而之所以給你女兒翅膀,是因為她們遲早要長翅膀嫁到別人家裏,而我本人呢,是坐船來到這裏,還要回去,所以給我自己雞身。請盡快把我父親的遺產給我吧。”

故事中年輕人的行為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他所做的三件事都可稱之為“聰明行為”,盡管初看起來,確實有點費解。

第一件行為比較淺顯易懂,算是聰明行為。青年麵臨的是一個問不出答案或者不準問的問題,而他卻通過一筆柴的交易,把回答問題變成了交易的條件,讓賣柴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自覺地幫他解決了難題。從這方麵說,青年通過利益再分配,使賣柴人與他在利益上產生共同之處,從而通過賣柴人之力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分鴿子以及雞肉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了。其實,這裏有個小機關。故事中的旅館主人發了火,可是為什麼發火呢?從表麵上看是由於年輕人“貪”賓奪主,把主人桌上的鴿子、雞肉大半占為了己有,所以發了大火。但是,仔細琢磨後會發現,顯然要主人發火才是他真正的本意。而正是在主人發火之後,他才能理直氣壯地要求主人歸還父親的遺產。

奧妙如果說穿了,就非常簡單。年輕人到這裏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父親的遺產,但條件卻非常苛刻:三件聰明行為。這看似簡單,實際上卻並不簡單。因為“聰明”二字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可操作的標準。年輕人可以竭其所能地表現他的聰明,但是否認他的行為就為聰明行為,主動權卻掌握在旅館主人的手裏。所以,為了讓旅館主人早一點承認他的聰明,年輕人就又一次借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做了文章。

如果說,他借賣柴人之力用的是“利益同增”的手段的話,那麼,在“迫使”旅館主人交出父親的遺產時,用的則是“利益同減”的策略。具體說就是:如果旅館主人不承認青年行為為聰明行為的話,青年將會沒完沒了地以犧牲旅館主人的利益的方式,迫使旅館主人承認青年的聰明,否則旅館主人就隻有承受青年各種不夠格的聰明行為所帶來的一切不聰明的後果。因此,旅館的主人咆哮大怒的時候,也就是他感覺到自己的利益受損的時候。青年的一番話,隻是證明他的聰明的“意識形態”,即看似有理的解說而已。而真正有分量的是他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

從上麵的闡述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猶太人看待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某種非同一般的洞見和謀略。人與人的關係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利益關係,尤其在上述年輕人與賣柴人以及旅館主人這樣非親非故的關係中,能一下就擊中要害、調動對方的隻有利益,換句話說隻有別人的利益同你的利益緊密地綁在一起時,別人才能像為自己謀利或避害一樣為你著想,因為這樣著想以及由其產生的努力可以同時帶來自身利害的變動。因此,與人相處或調動對方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人為自己的利害著想”。

當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擁有巨額資金以及至關重要的選票,並能團結得像一個人,能非常精明地將它們按照“利害與共”的原則加以運用時,無論是國會議員,還是覬覦白宮寶座的競選人,還是希望繼續連任的白宮主人,誰能不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呢?

要知道,到1974年,美國猶太人為共和黨和民主黨提供的競選資金已分別達到他們所收到的競選資金總額的40%和60%!讓利益直接出麵要比空口白舌的說教有力量得多。不過,這也需要一個人有仗“智”疏財的氣度與膽略。

不要相信任何人

每個人在童年時都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處於童年時期的人並不知道世界的真實麵目,他們隻覺得世界非常的美好,在他們的心中世界就像一片蔚藍的天空。他們不僅相信自己,還信任周圍所有的人。當然,如此單純的人是無法應付複雜的社會的。在長期的曆史環境中,猶太人已經形成了不相信任何人的習慣,甚至連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也不相信。按照中國的傳統,妻子是丈夫最親密的人,要是一個人連自己的妻子也不相信的話,那這個家庭豈不要破裂嗎?正是因為如此,許多猶太人為了避免結婚後遇到眾多麻煩,就索性不結婚。正如一位終身未娶的猶太律師所言:“如果娶了老婆,她一定會覬覦我的財產,而為了得到我的財產,說不定什麼時候她就可能會將我謀殺,我何必冒著生命以及財產危險去結婚呢?”於是,猶太父母便教育自己的孩子:世界是複雜的,絕對不能輕信任何人。